《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是一本由(西)胡安霍·塞斯著作,未读·艺术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读后感(一):《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小评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小评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由西班牙语翻译过来,用插图的形式,描述作者本人和妈妈讨论现代艺术的故事。作者和翻译者通过本书,联手带给读者暖心的感受。此前,我只知道500年前西班牙、葡萄牙这“两牙”称雄世界的历史,以及当代的勇敢斗牛士。本书的翻译让我感觉西班牙不再那么遥远,多了一份亲情和熟悉。
“我妈”
书名里的“我妈”,不就是典型的中国东北风么?我仿佛听见“铁岭口音”的西班牙作者,在我家屋里的炕头上,讲他自己家里的事儿。这是在嗲声嗲气的港台风没落以后,乡土语言的文化回归和自信吧。
“哦”
书名里“我妈”说的“哦”,把我拉进我家的场景。我陪我妈在西安、杭州、北京各个城市旅游,不管到了哪个景点,我妈都是一句赞:“啊~太美了!”然后每次我妈都会指着一个位置,跟刚刚投入文风古韵冥想历史气息的我说,“快来啊,赶紧在这拍个照,完了好去下一个景点,不能光在这耽误时间啊~你说是不?”
“吧啦吧啦”
西班牙语对省略是怎么表达的,我想不出来。在作者的妈妈自说自话,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跟艺术不搭边的感受的时候,书里出现了“吧啦吧啦”这样很中国、很当代的表达。这是我们八零后九零后的中国年轻人聊天的用语啊。这是翻译明显的时代性。
“损招”
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把画作面积放大了两倍,抬高作品销售价格。本书把这种行为生动的翻译成“损招”,而不是“高招”“妙招”“鬼点子”“策划”这样的褒义或者是中性词。沃霍尔赚了钱,而不知情的买家却蒙在鼓里被耍啦~带情绪的翻译,让读者感受到了情绪。
“十字绣”
作者的妈妈说喜欢十字绣,感觉她就像一位勤快的,还有点讲求时尚的邻家老太太。原来西班牙也有十字绣,据考证是在明代经过土耳其传播到欧洲的。看来,不光是翻译者想缩小中国和西班牙文化之间的距离,双方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早就开始从未间断过。
《“哦”》书翻译的桥梁作用,帮读者去除了文化障碍,找到了共同感动,值得睡前放在枕边,用它的温馨伴我入眠。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读后感(二):每当我和我妈聊起点什么,她说……
说实在的,简体版这个题目比起原版来生动太多了,生动到没法不翻开看看。
看到最后,突然出现了作者和他老妈的合影,竟然差点泪目。瘦巴巴的塞斯笑着看向老妈,“看,你儿子不只是个艺术家,还是个能写书赚钱的艺术家!”而老妈那表情——太熟悉了,每当和老妈聊起点什么正经事儿,她就是这个表情,苦笑一声,“这弄了些什么破玩意儿,算了,谁让他是我儿子呢,拍就拍吧。”
所以这书不是解构艺术作品找乐子的新新绘本,他实际上带给我们一种跟上代人的崭新沟通方式,哪怕这个方式只存在于想象中。
原来亲情也是种艺术。
人有人他妈,艺术家也有妈话说回来,多希望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或其他严肃话题时,她就说个“哦”。
然而现实中,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或其他严肃话题时,她说——
她说了一万多字……
“妈这事儿我干成了死而无憾!”
“别胡说八道说得好像你死过一样死的感觉是什么你知道吗孩子你又不会生爹妈又都健在你们这一代真是有福都不会享还叭叭跟我在这谈艺术我告诉你什么是艺术我教过美术教过音乐我还用你个小屁孩子教给我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我们从早工作到晚一天天把你瞅大了搬出咱家自己盖的七平米小屋子吃不愁吃穿不愁穿还把你养得跟个正常玩意儿一样考上学娶上媳妇生下孩子还不乐意自己带还得我们教也幸亏我们教育她才比你更懂什么是艺术当然你也有你厉害的地方比如你写的那些东西我还不是第一个看第一个懂大多数我也是最后一个读者了其实我觉得还不错就是大部分人跟不上你的节奏和脑回路你拿给我看的时候怎么不问我懂不懂艺术还有你还跟我谈单位谈工作谈政治谈什么谈就你这思想觉悟不用说成事儿尾巴还没歪一下就被切掉了说英语我不懂我不懂你懂几句有个毛用你从胎里就没带着字母拼的乳名出来说音乐我不懂你懂你偷我钱买卡带听那些玩意儿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现在觉得那就艺术了美术你学来学去不乐意学就不学了你寻思艺术家都无师自通是也有个别可能但你不可能你脑门这么大一看随我和你老爸就不是艺术型人物退一步讲万一我们俩真是被耽误了的艺术家你也艺术不起来没那个素质又懒哪有又馋又懒又自大的艺术家自大多一点那就臭了艺术家虽然也有名声臭了的但他得成了艺术家臭了才能臭到新闻上去你要是臭了那就是没钱洗澡但其实我说你说你一直说你是因为也只有我能真正说说你虽然说了你也不听但别人就算觉得你臭也把你捧得香喷喷的那没办法但再香也香不成你妈你以为没了我你就没约束了是吧就没人限制你创作了是吧你就艺术了是吧可能是但没了我你连一个观众都没有了怎么办没办法怎么办别的人失联了或者死了能另找一个妈你就这么一个就好比你二月十四号突发灵感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品结果没人欣赏顺手砸了结果一辈子都造不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东西来了因为二月十四号过去了没有了再来一个也不是当时那个了这不就是艺术转眼就没了的东西都特别艺术但永远都甩不掉的东西更艺术我告诉你你老妈就是真正的艺术你虽然差点意思但也只能是我的艺术创作就算是艺术家不也有个把残次品什么的当然你也不一定能听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我说话就这么快你也不能限制你亲妈说话快但你听明白或者听不明白你打断我你摆出那张不耐烦的臭脸我都要说,我就要说,一直说,我就说……”
“哦,妈,我懂了。”
“你懂个蒙娜丽莎毕加索你懂!”
“真懂了,艺术就是,一块聊聊天呗,开开心心的,不争对错,是吧老妈?”
“哦?!”
与其跟老妈开战打嘴炮,何不看着夕阳聊点艺术《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读后感(三):胡安霍.赛斯让我千万别说出去!!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一本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艺术门类划分和艺术史浅释的入门书籍
作者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年轻插画师 在我看来他对艺术的认知并不像其它人一样抱有不思索的崇拜和丝毫不怀疑的态度 同时也感受到他趣味的思考角度 利用假定空间带领读者进入他的思维模式 和明暗讽刺戏谑的评价着每一位书中提到的艺术家们 也有意无意的表达着在探寻艺术道路中与他母亲的“深刻交流”
与此同时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和我母亲谈论我伟大理想的画面 毫无疑问是为了与我的妈妈产生期待已久的共鸣 ,
没想到我和作者倒是产生了共鸣。
胡安霍 赛斯在书里一直强调艺术的思维模式和如何保持感性 并利用大量的篇幅作画像是在手把手的知道读者如何进入自己内心的艺术世界并说出了一句我认为很深刻的话:“艺术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写照,艺术也可以创造出他独有的现实世界 就好像是身在牢笼中的囚犯一样 "只有放弃自由才会完整的得到自由“
书中提到考尔德 毕加索 塔皮埃斯 安迪沃霍尔 奇利达等等艺术家 画家 雕塑家 行为艺术家 现实主义 波普艺术 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式的三维转二维的主体主义等等等等
都是创新的 感性的 纠结的 无功能性的 充满想象力的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第43、页的插画
作者的母亲问他为什么画肖像不画脸?他说:”追求逼真已经过时了,我更愿意让观众自行想象"说道这句话就让我想到了著名画家憨人(梵高) 梵高除了画过举世闻名的自画像 向日葵 其实在他初学绘画之时画过的《海边的渔夫》虽然大多数绘画大师认为是当时梵高的半成品 但我可看到作者的插画后我有点相信梵高当时也是为了就给观看者自己想象的空间。
作者一掠而过的写了关于进入美术学院后的他 迫切的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地方这里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哪怕这个地方不真实,
在经历过传统的常规教育之下变成了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意识形态,缺少的是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善于发现自我的能力
在现代艺术的研究范例中行为艺术被认为是一种偶发艺术 一切都是新鲜的在上世纪50年代行为艺术大肆发展的年代逐渐演变至今 ,在我看来行为艺术已经变得不再是原来的新鲜 惊奇 和 具有强大舞台感的了 甚至有些盈利实用推广的感觉 但我在作者的描述中丝毫感觉不到不愤,这让我大吃一惊! 作者竟然没有写阿布拉莫维奇 竟然写了他的朋友拉法 并说这是他见过的唯一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他描述了他朋友送他去地铁站的场景 有几秒钟我以为我就是拉法,让我有一种冲动就是有一天我也能将自己的生活带入艺术范畴
这是我通读整本书最深的体会 他的母亲话不多,甚至像两个世界的人。 但他们愿意就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讨论,让我有些好奇他在写书的最后几页文字时的心理活动,我有个习惯,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很不愿意在意与养分无关的长句。不过当我看到最后一页他与母亲的合照时我停留了很久
从作者母亲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介乎羞涩与慈祥之间的一种无法诉说的感觉 就像希腊湿壁画中的人物表情 不多不少刚刚好
因为这本书刚好放在我的台灯下和马桶盖 上!!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一本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艺术门类划分和艺术史浅释的入门书籍
作者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年轻插画师 在我看来他对艺术的认知并不像其它人一样抱有不思索的崇拜和丝毫不怀疑的态度 同时也感受到他趣味的思考角度 利用假定空间带领读者进入他的思维模式 和明暗讽刺戏谑的评价着每一位书中提到的艺术家们 也有意无意的表达着在探寻艺术道路中与他母亲的“深刻交流”
与此同时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和我母亲谈论我伟大理想的画面 毫无疑问是为了与我的妈妈产生期待已久的共鸣 ,
没想到我和作者倒是产生了共鸣。
胡安霍 赛斯在书里一直强调艺术的思维模式和如何保持感性 并利用大量的篇幅作画像是在手把手的知道读者如何进入自己内心的艺术世界并说出了一句我认为很深刻的话:“艺术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写照,艺术也可以创造出他独有的现实世界 就好像是身在牢笼中的囚犯一样 "只有放弃自由才会完整的得到自由“
艺术重在探索而非复制
书中提到考尔德 毕加索 塔皮埃斯 安迪沃霍尔 奇利达等等艺术家 画家 雕塑家 行为艺术家 现实主义 波普艺术 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式的三维转二维的主体主义等等等等
都是创新的 感性的 纠结的 无功能性的 充满想象力的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第43、页的插画
作者的母亲问他为什么画肖像不画脸?他说:”追求逼真已经过时了,我更愿意让观众自行想象"说道这句话就让我想到了著名画家憨人(梵高) 梵高除了画过举世闻名的自画像 向日葵 其实在他初学绘画之时画过的《海边的渔夫》虽然大多数绘画大师认为是当时梵高的半成品 但我可看到作者的插画后我有点相信梵高当时也是为了就给观看者自己想象的空间。
常规教育之外的边缘人群
作者一掠而过的写了关于进入美术学院后的他 迫切的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地方这里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哪怕这个地方不真实,
在经历过传统的常规教育之下变成了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意识形态,缺少的是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善于发现自我的能力
行为艺术是讲艺术带进生活的一种尝试
在现代艺术的研究范例中行为艺术被认为是一种偶发艺术 一切都是新鲜的在上世纪50年代行为艺术大肆发展的年代逐渐演变至今 ,在我看来行为艺术已经变得不再是原来的新鲜 惊奇 和 具有强大舞台感的了 甚至有些盈利实用推广的感觉 但我在作者的描述中丝毫感觉不到不愤,这让我大吃一惊! 作者竟然没有写阿布拉莫维奇 竟然写了他的朋友拉法 并说这是他见过的唯一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他描述了他朋友送他去地铁站的场景 有几秒钟我以为我就是拉法,让我有一种冲动就是有一天我也能将自己的生活带入艺术范畴
在给母亲详解艺术的同时怀念着她,就好像她在看着我写作一样
这是我通读整本书最深的体会 他的母亲话不多,甚至像两个世界的人。 但他们愿意就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讨论,让我有些好奇他在写书的最后几页文字时的心理活动,我有个习惯,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很不愿意在意与养分无关的长句。不过当我看到最后一页他与母亲的合照时我停留了很久
从作者母亲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介乎羞涩与慈祥之间的一种无法诉说的感觉 就像希腊湿壁画中的人物表情 不多不少刚刚好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这本书刚好放在我的台灯下和马桶盖 上!!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读后感(四):当代艺术小白看展图鉴
看展是一线城市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可哪怕是对艺术和艺术史知之甚少的人也不甘于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
他们投身于看展的大潮中,努力找寻看展的真正意义,看展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1.快速逛完,看完就忘的“酱油型”选手
此类观展者以极高的相对速度,骚气的蛇皮走位,穿梭于各大展览的人潮人海之中,争取为拥挤的展厅减轻负担,走马观花也能收获最简单的快乐!
当他们走出展厅,同行的朋友也许还在第一件展品前端详。他望了望围城里的人们,心疼一秒。
心疼朋友,当然,更心疼票钱。
(即使量子波动速读方法真的有用,恐怕也要多看几遍……)
2.先研究导览,再看展的“勤勉型”选手
展墙上的文字导览对他们有着神秘的吸引力,他们惊叹于其文字的优美,但很难读懂其中的奥秘。
展品旁语音导览是他们忠诚的导师,只要观展者有耐心,那导览便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放着。
第一遍没找到展品?没事,再听一遍。
第二遍走神了?没事,再听一遍。
……
这样似乎能值回票价,但是
我就不信你每个展品有耐心都这样看!
再说,工作人员也要下班呀!!
3.尾随野生讲解员,趁机“白嫖”的小机灵鬼
展厅里总会有一些看起来很懂行的朋友。你会看到他们的视线在展品上相交,时而频频点头,时而压低声音,互相探讨几句。从历史到发展,从主义到风格,听得小白们惊叹不已。
但小白里总有几个小机灵鬼,他们一边装作不经意,一边缓慢走到旁边,暗自记下每一个关键点。
但是,倘若展厅人多,这样的幸运就要受限于各种因素。
讲解者的声音是否会被淹没?
你如何靠近讲解者?
你是否能在听讲解的同时看到展品?
最重要的是,你要确定这个野生讲解员是否真的“懂行”。
不知你是否属于以上情况的其中一种呢?
那么以下两点看展Tips送给你。
Tips
A:仔细研读艺术史,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这并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在看完厚重的艺术通史之前,我们就不能好好看展了吗?
当然,你还有第二个选项。这个选项由西班牙插画师胡安霍·赛斯给出。
.他说欣赏一副喜欢的画作时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感受,这是一种小小的情感机制。总会有一些特定的食物触碰到我们某一根古怪的神经,让我们为之颤抖。这是一种很普遍担忧难以解释的奇特感受,我们每个人都至少体验过那么一两次,可能在赏风景的时候,也可能是在观日落,看大海的时候……
或者远远的看到喜欢的人的时候……
看电影的时候……
或者看一场马拉多纳的比赛的时候……
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如果你是爱看展,却不知道为何而看,如何看懂的观展者,那么相信胡安霍·赛斯想要说给他妈妈的可以带给你一些启发。
胡安霍·赛斯是小有名气的插画师,他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他的妈妈却对艺术知之甚少。母子二人聊起艺术,常常鸡同鸭讲,或者终止于他母亲的“哦”。
他向母亲极力推荐自己喜欢的博物馆,他的母亲却以“看不懂”为理由拒绝了他。当他的妈妈抗癌成功之后,胡安霍·赛斯开始觉得非常有必要向他的妈妈说清楚他渴望什么,他的动力是什么,以及他所热爱的是什么。
于是,他创作了一本写给他妈妈的艺术普及类图像小说《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作者:(西)胡安霍·赛斯
绘者:(西)胡安霍·赛斯
译者:冯珣
定价:88元 | 装帧:平装
上市时间:2019.10 | 页码:308页
这本书凭借想象在书中延续了现实生活中他和妈妈聊不下去的艺术话题,也表达了他对妈妈难以言说的依恋和爱。
在这里,他和妈妈逛了一座幻想中的博物馆,他告诉妈妈:
“假如欣赏作品时不对它抱有期待,这就算是一座很令人放松的博物馆。”
“什么叫做不抱期待?”
“就是不对它有所要求,不要求它看起来像它并不是的东西”
这是胡安霍·赛斯写给他妈妈的艺术普及书,也同样适用于对艺术感兴趣,却不知如何入门的你。
如果你正在阅读厚重的艺术通史亦或没有时间阅读这些艺术理论书籍,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你最好的入门指南。
即使你不了解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不知道杜尚、博伊斯还有考尔德,不知道什么是“审美回音”,什么是行为艺术,也不用担心,因为作者为了让母亲理解,会把这些都解释给她听。
尽管它不是一本“大而全“的艺术全书,但这本书可以带给你任何一本艺术类书籍都无法无法提供的艺术启发。
作者用敏锐风趣而独到的见解,为母亲和读者分析艺术作品的精妙与荒诞。他会用最精炼的语言提炼艺术家和作品的最重要的风格和特点。在他幽默语言和图像的表达形式之下,读者很难不记住这些。
对于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小白来说,把握了这些,再去看作品,就不会再那么云里雾里了。
胡安霍·赛斯说:“艺术是通往未知之地的一扇敞开的窗户。”
希望你也能通过这本充满爱和艺术的图像小说,开启属于你的有无限可能性的窗户。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读后感(五):他和他妈尬聊艺术,我看哭了
1.
工作以来,我妈和我说过的第二多的话就是“没关系,爸爸妈妈支持你。”排在第一的是:“下班了吗?回去了吗?吃饭了吗?”三连问。每天例行的一通电话,对话朴实,目的性很强,只为了确定彼此安好。
但我知道这些没有任何华丽词藻的普通叮咛承载了牵挂、爱和包容。尽管,他们可能一直不理解我的想法和感受。
“怎么这么晚才下班呀,回家吧”
“怎么又吃外卖呀,回家吧”
“觉得辛苦就回家吧”
无论聊什么,都有可能成为我妈话锋一转的铺垫:“回家吧”。对于我妈的老生常谈,我总是不耐烦地回应:“家里有什么有意思的工作啊,你根本不懂,也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我的想法。”我很少认真和他们说我的理想、我的工作以及我所热爱和追求的东西。
随之,我妈就会说:“我们虽然不理解,但爸爸妈妈支持你。“我知道这种不理解的支持其实更难得。
相信很多人也曾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我们与父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他们无法体验我们的处境,也很难真正了解我们的想法以及我们正在做和热爱的事。
西班牙插画作家胡安霍·塞斯(Juanjo Saze)让我看到填补这一鸿沟的一种方式。
2.
胡安霍·塞斯(Juanjo Saze)选择追求他所热爱的艺术,但他的家庭始终无法理解他。他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母亲的理解,这种理解绝不是一种“自证”。他的目的并非是在小有成就之后骄傲地对他的妈妈说:“看,我有艺术天赋,我的作品是受认可的,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他希望可以让母亲真正体味到艺术的美好以及欣赏艺术的乐趣。
当他提出带母亲去看他最喜欢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时,他的母亲会回绝说:“哎呀,奶奶这个样子,你知道我们去不了的”“你知道我不懂的……”“博物馆里都是些古怪的东西”。关于“艺术”,很多时候他们的对话都是“鸡同鸭讲”。这一话题常常终止于他妈妈的“哦”。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好在他有一个“怪癖”,在结束他和母亲的对话后想象他们接下来的对话。在假想的对话中,他会耐心地向他母亲介绍他所热爱的艺术,用敏锐风趣而独到的见解,为母亲分析艺术作品的精妙与荒诞。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什么值得他反复参观?
“这座浮夸而不加节制的设计就像是出自超自然的巨人之手。”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胡安霍·塞斯将这些假想对话连同他和母亲的珍贵回忆绘成了一本图像小说《每当我和我妈说起艺术,她说“哦”》,献给他的妈妈。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童趣的画风重新解构艺术世界以及他和他母亲生活的点滴之美。
3.
胡安霍·塞斯:妈,我在跟你谈艺术诶!妈妈:孩子多大都得教育。
当胡安霍·塞斯说起安迪·沃霍尔的“功”与“过”时,他和他母亲发生了以下对话:
“安迪·沃霍尔取笑了整个世界,他站在所有人的头顶之上小便,但这也正是他值得我献上最崇高敬意的原因。”
“这样是不对的。”
“什么不对?”
“随地小便”
他曾与母亲聊起艺术的门槛:“通过这个原则上反艺术的行为,杜尚赋予了艺术家们一种堕落的能力。从这一刻起,他们什么都不用干了,只要动动小手,随便指一指就好了。”
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用手指人是不对的”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在书中,你常常能够看到作者和他的母亲不在一个频率上的对话,也许你会发出:“天下妈妈都这样”的感叹。
4.
学艺术的人长不大?男人一辈子都是孩子?不,你在妈妈眼里永远都是孩子。
以下对话来自胡安霍·塞斯和他的母亲……
“至少你和你那些玩艺术的朋友,都有点没长大。”
“好吧……长大这件事……我没法说我喜欢,我不能……我不喜欢长大,为了不长大我做了各种准备,其中最主要的对策就是选择了我现在的工作。我决定致力于此,做一直不离开蛋壳的雏鸟,我深深地以此为荣。”
“对,我知道,但偶尔我觉得这有点儿像是在和我作对。”
“与世界格格不入。”
“当然……要不你以为会怎样?”
“我不知道,做小孩子很好,至少你不会那么孤单,但当你长大了,你会发觉,自己是孤单的。”
“好吧,最糟的事,我不能再依赖你们了。”
“什么?”
“就是这样!”
“就算是开玩笑也不要说这种话。”
5.
“这是一本背着妈妈悄悄创作的书,尽管我不清楚她是否真正看懂这本书,她从来没有做过相关评论,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她,我在乎她对我的看法,希望她能了解我以及我所热爱的东西。”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这本书创作于10年前。那时,他的母亲抗癌成功收到了医院开具的出院通知。他是一个非常依恋母亲的孩子,他想告诉他的母亲他一直以这种方式爱着他,虽然他从未当面告诉过她。
这也是一本献给作者母亲的生命赞歌,创作初衷是希望把母亲留在身边,让她永远不要离开。
胡安霍·塞斯和他的母亲
他以此书倡议大家享受生命的点滴之美,以看待艺术的眼光看待生命,以及那些我们已知存在却视而不见,不懂欣赏的至浓亲情。
6.
这本关于艺术的图像小说持续感动着众多不懂艺术的“圈外人”。很多人可能因为其中真挚的情感,忽略了这其实是一本干货满满的艺术普及书。
如果你不了解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不知道杜尚、博伊斯还有考尔德,不知道什么是“审美回音”,什么是行为艺术,不用担心,因为作者为了让母亲理解,会把这些都解释给她听。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尽管它不是一本“大而全“的艺术全书,但请你相信这本书可以带给你任何一本艺术类书籍都无法无法提供的艺术启发。你将会对艺术产生的真正兴趣。因为,作者说的都是大实话,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艺术家”,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单纯画画的”,对于“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有什么用”,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因如此他才创作了这本书。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如果你觉得艺术很难看懂,看展看不出门道,不如看看作者在书中说的这样一段话:“总有一些特定的事物会触碰到我们某一根古怪的神经,让我们为之颤抖。这是一种很普遍但又难以解释的奇特感受。我们每个人都至少体验过那么一两次,可能是在赏风景的时候,也可能是在观看日落,看大海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看一场马拉多纳的比赛的时候,也包括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或者远远的看到喜欢的人的时候。”
图片来源:未读·艺术家《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此外,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幽默和富含哲思的金句。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会收获不同的感动。现在我把它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