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由[英]蒂莫西·威廉森(Timothy Williamson)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哲学是怎样炼成的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1/30/%e5%93%b2%e5%ad%a6%e6%98%af%e6%80%8e%e6%a0%b7%e7%82%bc%e6%88%90%e7%9a%84/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 [英]蒂莫西·威廉森(Timothy Williamson) / 胡传顺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19-11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哲学
这本书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其带给我们的并非我们想要的哲学,因为我们想要的永远都是有用的哲学。在这个几千年的老国家尤其如此,在这个光速发展着的时代尤其如此。 所谓有用的哲学,实际上就是我们想要求得的人生攻略。市面上倍受追捧的《厚黑学》、《官术经》、《跟王阳明学XX》、《跟曾国藩学XX》乃至各个版本的马云名言,皆为此类。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壮大时我们以孔孟为师,以韩申为师,及至衰弱下去恨不得以德日为师,以英美为师,以苏俄为师…… 不选好的,不选对的,只选最快最有用的。可学来学去,还是个秦政法。何哉?有用而无体也。那我们的体又是什么?磕磕绊绊上千年,上上下下最后发现,原来权力才***是最有用的东西。于是我们渴求的有用的哲学,我们渴求的人生攻略,都不过是讨好权力的说明书。 我们太想赢,而且最好赢得不费力气,于是也忘了去想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场操蛋的比赛。 以至于我们这个盛产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的千年老国,哲学家却少得可怜。因为哲学不应该是这样的,也不可以是这样的。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就不是这样,也幸而不是这样。 哲学是因何而炼成的?哲学是由常识与逻辑锻炼而成的思想。最易为我们忽略掉的,便是思想深处的常识与逻辑,因为看起来无用。 常识即是人人都晓得的事情,人人晓得的事情自然便是常识。我们这样以为着,于是将知识与信仰同混淆进常识中。人必须吃饭才能活着是常识,公民必须爱国也是常识,百姓忠于帝王是古时候的常识,上帝的绝对存在是教徒们的常识。但常识的标准何在?我们对此习惯性地不加思考本能地归之于我们的敬畏——权力的认同便是常识的标准。 于是权力为常识立法,这也造成了我们这个永远无法走出的的莫比乌斯之环。 而《哲学是怎样炼成的》所告诉我们的也正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看似杂芜的常识中,有属于知识者,有属于信仰者。用蒂莫西·威廉森的话来说“所有的常识知识都可能是常识信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常识信念都是常识知识。”“如果一个信念是错误的,它就不是知识。” 我们不得不必须清楚的是,权力的触角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常识信仰,从而纠缠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再强大的权力也动摇不了常识知识,2+2=5永远只能是权力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知识背后的逻辑神圣不可侵犯。 或许我们中的有些人正过着这样的生活,坚信着我们所相信的,哪怕明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弃之如敝履。我们在这相信中甘受权力的拨弄而如饴,并努力学习任何“有用”的知识。所谓的“有用”,便是取悦权力从而得以寄生于权力的办法。 而读一读这本书也许会让我们从荒诞的生存中解脱出来,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没有多余的生命浪费在无意义中。 用逻辑作为知识与信念的界限,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把剩下的留给自己,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哲学。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三):《哲学是怎样炼成的》: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哲学之所以高深莫测,就是因为他总能从生活的一些小事上,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能让读者醍醐灌顶,立马明白生活的精髓。
肯定有人说,哲学离我们太远了,遥不可及,但你必须明白,若你能从生活中常常领略到哲学的美,那一定对你帮助非常大。
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的起源、理论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未来哲学的发展之路。
quot;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常识包括什么?人们或多或少的起始于相同的认知能力,比如观察、倾听、触摸、品尝、探索、想象、思考等等,常识知识,在一个社会里,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都知道。
但是,常识信念并不是大部分成员所相信的,因为我们的常识有可能是错误的,一旦错误,就不可能成为知识,而哲学的根源是“是什么”,也来源于常识。可以说常识是哲学的出发点,却不是终点。
人类都是有好奇心的,会对所谓的“常识”产生质疑,比如最早的认知是“天圆地方”到后来证实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圆球,这种质疑能力推进了科学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等现象激起了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这便是宗教的早期雏形。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哲学以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这就是哲学与常识的紧密关系,没有常识,必然不会产生哲学,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常识都能衍生出来哲学的。
提到哲学,其实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哲学和历史学是重叠的,因为两者都包含了哲学史,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政治哲学,它追问社会应当如何被组织,有人指出,最好的政体是仁慈的独裁统治,这是政治哲学的一个简单的理论。
在哲学的发展中,不可能无视历史的发展,架空历史的哲学,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哲学与社会人类学,在一定范围内是重复的,比如他们都研究人类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都是从社会的内部来观察这个社会,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
所有的哲学研究都以语言方式进行的,所以说,哲学是无法脱离语言学的。语言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有其自身研究语言的方式。哲学家一直都对语言感兴趣,它是人类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
传统上,研究心灵的是哲学,通常来说,这是一种无系统的自我内省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观察,然后对结果进行推理。很多时候,人们获得证据就是其自身当前的内在意识状态,哲学的推理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
当然,还有其他学科,比如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等,都和哲学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哲学不可能单独存在,它的发展和推理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
哲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与其他科学相互关联,并与其他科学一样有自主性,他持续不断地承受着成为某种别的东西的压力:生活方式、政治论战、道德说教、宗教影响等等,尽管如此,哲学源自人类表达好奇心的一种自然的驱动,这种驱动和决心不会轻易消失。
哲学理论的进步造成哲学方法的进步,而哲学方法的进步又造就哲学理论的进步。它的发生不是通过与过去戏剧性的决裂而实现的,而是通过一个艰难的自我完善的迭代过程。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称"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哲学看似和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每一件生活小事里,都蕴含着哲学的文化。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四):《哲学是怎样炼成的》:始于常识, 进于争论,成于实验,终于建模
“哲学”一词,西语为“philosophy”,原意是“爱智慧”。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源于古希腊。那时候的人类社会,正如一个儿童在茁壮萌芽,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一切探究事物本源的学问,都可以归为哲学。
所以,今天我们的学科,老一点的往往都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那里,特别是亚里斯多德,他以一己之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那时候的哲学家可不像今天的哲学专业一样,要费尽心思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用的。如果有人问,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家就会立马翻脸,让他滚出去。
只是到了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哲学的产物——人们把物理学、数学、化学等学科统统独立出来,甚至哲学最稳固的阵地,逻辑学、伦理学等,也都近乎独立出来,只剩下形而上学作为哲学最顽固的堡垒,因此也让哲学有一种“无用之学”的印象。
在今天的很多人眼里,哲学如果不是一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们的呓语(当然他们偶尔也会说出几句高大上的语录让人们引用或感慨),那么就是一种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闲没事干的人们的精神消遣。作为一个哲学系的老师或者学生,面对这类疑问,往往只能尴尬地解释:哲学有“无用之大用”。
这种“鸡同鸭讲”的关于哲学的交流,往往也就止步于“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但是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更有价值的话题应该是:
“哲学是怎么做出来的?”
就这个问题,英国科学院院士、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哲学家蒂莫西·威廉森的著作《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以他40年哲学修炼的经验,给予广大哲学爱好者一个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回答。
蒂莫西·威廉森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为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丹麦文理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亚里士多德学会和心灵学会现任会长,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一。他出版的多本专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论文近200篇,有着广泛的影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郡鲁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世界各地的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兼职和讲学。
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里,蒂莫西·威廉森系统地展示了当代哲学家是如何利用各种思维工具展开哲学思考的。
哲学起始于常识。哲学和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从人类最初的好奇心开始的,哲学思考的种子也诞生于每个普通人的好奇。但哲学探索的起始点,则是常识。人们从常识中逐渐推理出了各学科的精密体系,也建造出了人类的哲学大厦。当然,常识不仅是哲学探索的出发点,它还是检验哲学家结论的一个标准。
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威廉森揭开了哲学方法论的神秘面纱,让你系统地理解哲学架构。这种哲学方法论不仅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且可以帮助你分析、解决人生难题。
哲学进步于争论。哲学和自然科学都必须基于普通人类的能力,以多种方式依赖于常识方法去了解这个世界。因此,这两门学科都必须发展出诸种策略以回应以下这种危险,即我们视为知识的东西实际上是错误的。人们如何能够发现自己常识的局限,并且超越这些局限呢?一个自然而然的答案就是:通过遇见某些与自己的常识有冲突的人。通过彼此之间的争论,双方就都有机会测试各自的出发点的优势和劣势。
与政治学不一样,哲学的进步依赖争论。明智的政治家有时候通过掩盖问题来扫除分歧,因为另一种方案可能会造成分裂甚至暴力冲突。但智力的探究恰恰相反,它要求相关的分歧公之于众,而不是被遮蔽。
哲学家还经常使用思想实验来验证或驳斥现有的认识,通过术语辨析、逻辑推理等方法,最终建立起思想模型来,以此探索人类晦暗的未知与已知的混沌空间。
作者认为,哲学就自身而言是一门科学。它与其他科学相互关联,并与其他科学一样有自主性。它持续不断地承受着成为某种别的东西的压力:生活方式的建议或政治论战;道德的说教或语法课程;无神的宗教或无法阅读的文学;流行物理学或流行生物学;流行心理学或流行神经科学:计算或民意测验。这些压力都很难承受,因为它们表达了对哲学根深蒂固却相互冲突的期望,并利用了哲学家自己对其领域的不安全感。
在科学破解一切的时代,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蒂莫西·威廉森从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角度回答了哲学的前沿问题,引导我们思考哲学的未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哲学到底是什么,甚至建构自己的哲学。
那么,你是否有勇气、有野心、有好奇心进入人类最初与最终的事业?你,是否为未知而战栗?
如果有,那么就请打开这本《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跟随作者的思考,充分领略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学科铺展出来的设计蓝图,推翻自己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刻板印象,会认识到哲学是用什么工具让人们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兴趣走向对永恒与无尽的思考。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五):蒂莫西·威廉森:哲学,存在于你的一丈之内
哲学是什么?
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思考。
独树一帜的洞悉着整个世界,齐奥朗说着:真正的生活不在于平稳,而在于破裂。李诞说:恐惧是人生的必需品,要没有恐惧,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害怕,什么时候该保护呢?这两个答案,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平稳一点,人生没有恐惧,可是,假如没有破裂和恐惧,所谓的平稳的定义是什么?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很妙。“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不仅要有平稳,也要有破裂,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是平稳。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封面中国哲学最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动荡的社会,文人寻求思想文化自救,各家学说纷纷开始冒头,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通过对世界的“怀疑”,来制造更多的可能,哲学并不是和我们的生活毫无关系的,我们所理解和认识的,也只是它其中的一方面。
哲学起源于常识,包括社会常识和常识信念,常识具有局限性,而恰当的论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遇见有认知冲突的人,通过争论,从各自的出发点进行论证,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更改的完善回答哲学问题。
对抗性的哲学就像是辩论赛。初中的时候,我们打过一个辩题,“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分为正反双方,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列举素材,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的优点就在于,虽然无法完全说服对方,只是为了通过大量的举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上升一点就相当于,律师通过对于案件的举证,来论证自己当事人的责任判定。而哲学,不需要做出一个是非的结果,是一个求同存异的理论体系。
哲学的特殊性在于,追问的是概念上的问题。概念就像是百度百科的释义,观念就是百科全书,概念定义这种观点,也印证了哲学是概念的分析这种观点。
哲学并不是像定理一样的,还存在想象和直觉,我们可能会根据常识或者生活经验,进行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是一项思想实验,流程更复杂、细致和反复性,来验证人类的理论探究。通常说,女人在判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凭借“第六感”或者“直觉”,不依赖于证据;而思想实验额判断是依赖证据。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轻易的和朋友去聊明星八卦、猪肉价格、跌涨的房价,却不会直接去说,我们讨论一下哲学吧,似乎看起来,哲学离我们很远。
哲学,存在于你的一丈之内。
比方:猪肉的价格。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猪肉价格上涨的现象.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的粮价攀升,去年生猪的收购价格过低,供不应求。因为价格的波动,影响了居民生活的稳定和提高。
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猪肉价格上涨,生猪的收购价格就会提高,刺激养猪产业的扩大和积极性。但也会刺激另一部分人,因为价格过高,造成的消极消费。
比方:你的词汇量。从量变到质变来看。
老师经常会告诉我们一种学习方法,每天回去记五个单词,一周五天就是25个,周末两天巩固一遍,一个月就是100个单词,这样下来,你的学习就会有进步。这就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一滴水无法将石头穿过,可是水滴多了,就会发生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方东美先生说“哲学虽然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
哲学不是独立存在,它存在于科学、数学、语言、逻辑等里面,蒂莫西·威廉森被公认为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目前担任牛津大学最为重要的四个哲学教席之一的逻辑学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认识论、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网上资料)
如果,你认为哲学和你的生活没关系,那是你还不了解哲学。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六):《哲学是怎样炼成的》:哲学小白学习哲学的垫脚石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终于有答案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新发现证明了先有蛋、后有鸡,蛋比鸡早出现在地球上四千万年。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我们一群人争论了半天,其中有个学习哲学的同学,用哲学观点给我们讲了她的看法。虽然不是很懂,虽然很不屑一顾,但是人家学习哲学的就是不一样,最后用一套语言,自圆其说,答案是先有蛋、后有鸡。
时至今日,再次看到这个问题的争论由科学家给出了最终答案,不禁感叹当时的无知,竟然无知的藐视哲学,真是自己不懂哲学。
怀着对哲学无比憧憬的心情,阅读了《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这个哲学小白,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蒂莫西·威廉森,他是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哲学家,从事哲学研究40年。
想起哲学,首先想到的就是辩论。在我的印象中,学习哲学、懂哲学的人都是巧舌善辩的人,沟通起来,总是感谢脑袋里跟装着全宇宙似的。
在看完《哲学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之后,我就明白了,哲学就是建立在争论、文字、沟通、思想想象之上的。这本书是学习哲学、了解哲学的垫脚石,让你不再只是纠结于世界观和方法论。
未看《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之前,哲学在我的印象之中是很高大上的。什么苏格拉底,什么黑格尔,在我印象中就像诗词界的李白和杜甫一样,哲学大仙。
蒂莫西·威廉森在书的开篇讲到哲学和常识的关系,让我懂得了生活处处是哲学。如在塞尔维亚语的社会中,单词crveno代表红色,这就是常识。哲学就是在这种常识中建立起来的。
文章开头我提到了鸡和蛋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生活问题,都可以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哲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常识,帮你认知生活、认知社会、认知世界。
虽然不需要像针尖对麦芒那样针锋相对,但是争论可以促进大家思维的变换和进步,使你更加兴奋,更加具有进取心。
学习哲学需要想象,正如书中讲的爱因斯坦的例子,如果没有好的想象力,谁能想到如果骑着一束光会看到什么这类看起来很奇葩的例子。
学习哲学需要比较,如果仅仅是闭门造车,或者孤芳自赏,无法使自己全面掌握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哲学需要对比各家各派的思想。同样,在学习一个个哲学理论和知识时,也需要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理解。
除此之外,学习哲学需要工具。例如,学习哲学史,以史为鉴,以哲学史为工具来学习哲学,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为学生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重新来研究一下为什么G=mg?最多就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给你讲解一下这个公式的来源,其它就是套用这个公式去解题。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都有现成的公式和总结,可以直接拿来应用。哲学则不行,我们需要从头到尾熟悉一个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才能在哲学学习中游刃有余。
之前在学习中喜欢偷懒,认为自己博闻强识,可以轻松掌握各种公式和理论。但是在哲学面前,几乎没有绝对的公式和认知,因为哲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博弈之上,你可以形成你的哲学观点,我也可以自成一派,建立我的哲学流派。
即使你没有强大的实验室和经济基础,单凭思维实验,你仍可以遨游在哲学前辈的肩膀上,让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理论基础有一个质的飞跃。说不定在你困惑的时候,哲学学习对你来说就是醍醐灌顶。
有人认为哲学就是一个文科专业,哲学理论就是强词夺理。但蒂莫西·威廉森却在书中提到:哲学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好的哲学家可以是一个科学家,而一个科学家同样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毛泽东思想是大学哲学学习的必学课程。再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同样也是杰出的哲学家。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成,包含我们生活和认知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其它学科,这样才能构建更加完整的哲学体系。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七):都说哲学是看不懂的文化,其实你我都生活在哲学之中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也就是说,哲学是文化的灵光,没有哲学,整个文化庙堂就缺少了应有的神圣。
那么,哲学究竟是从何而来,它的未来又将在那里呢?英国的蒂莫西·威廉森告诉我们:“哲学,就像所有的科学那样,开始于所有正常人具有的认知和思维的方式,但运用得更仔细一些、系统一些、批判性一些,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过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妻子经常抱怨丈夫和自己不在同一个频道,沟通起来很费劲。
而妻子呢,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兴趣爱好也很多。反观她的丈夫,成天无所事事,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偶尔陪妻子看场电影还会睡着。
所以,妻子总会说:“和他聊天,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还不要说聊人生了。”
不在“同一频道”上,就是丈夫的错吗?显然,丈夫除了就是懒了点,他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非要说出丈夫与妻子的不同,就是丈夫对世界和生活更多的是接纳和包容,妻子更多的是好奇和惊讶。
“哲学”的概念太广,含义太深,在它出现的两千多年里,每一位哲学家都试图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事实上,因为对哲学史的了解不同,对社会思想观念的不同,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都没得到很准确的回答。其实,当我们问出这样的问题时,就已经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了。
海德格尔说过:“对于存在问题,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所以哲学给出的回答,也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就是说,哲学从最根本上不能给这些问题任何固定的、绝对的、令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他的《什么是哲学》一书中,他提到哲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观、沉思的用概念去把握时间的本性,而是去创造概念,即将哲学关联到生存于创造。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哲学理念是:“认识你自己”,这和我们中国一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是一个道理。
人活得懵懵懂懂,一样会觉得活得还凑合、过得去;过得太明白,也不一定就幸福。只不过,“哲学”的魅力就在于,让我们更明白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那这也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哲学,甚至用毕生去研究哲学的一个理由。
古希腊还有一位很著名的哲学家叫柏拉图,他在著作《理想国》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一个狭长的洞穴里,有一群囚徒生来就手脚被绑,他们背对洞口,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看见洞穴的后壁。
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火与囚徒之间的各种物体会产生投影,因此,囚徒只能通过投影来认识事物,他们认为,这些影子就是实在的物体。
但是,假如有一个囚徒获得了自由,那他就会知道,之间误以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原来只是事物的影像。而如果他继续走出洞穴,就会发现,原来太阳才是我们看到一切的原因。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假说”,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去发现世界的真相。同时,我们也知道,哲学确确实实给我们人生带来了影响。
在蒂莫西·威廉森的《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就有提到:哲学是许多系统性探究领域之中的一种......哪一门学科都不可能隔绝于其他学科。哲学的运用,当然不仅仅只存在我们探究人生的时候,无论是历史学、社会人类学还是语言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哲学的支持。
①哲学在历史学中的运用
哲学与历史学是重叠的,事实上,一部分的哲学也可以从历史学当中去学习。
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都有提到:如果要对哲学家的理论进行恰当的现实检验,而不仅仅是助长他们呢的偏见,那么,就需要一种运用严肃的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的文化,而不是恰好适合某个人的流俗历史。
在政治哲学的舞台上,一再被追问的话题是社会应当如何被组织?如果只是考虑实践中的政体,那么我们只需要参考历史上活生生的例子就行。但除了仅凭适当的历史信息来评判这个政体是否适合整个社会,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问,如何才能知道这样的政体在当下的社会运行的好呢?这,又成为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分析历史,还是根据历史分析当下,都离不开哲学对历史印象的相互影响。
②哲学在社会人类学上的运用
社会人类学研究不同的人类社会和文化:它们是如何组织的;在这种社会和文化中,人们相信什么、重视什么、制造什么、从事什么;他们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
总而言之,社会人类学就是通过从另一个社会的内部来观察这个社会,并且从外部来观察我们自己的社会。
哲学此时所起到的作用是,当一个观念在人类社会学中被提出时,有些哲学家会否认这个观念的可能性。因为对于人类社会学而言,他们的研究是基于人类文化之间的研究,而对于哲学来讲,任何观念都有被打破的可能,哲学家们认为,假设一个定理成立,那么它放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应该成立。
③哲学与语言学的联系
要知道,哲学的研究几乎完全是以语言方式进行的。因为要表达哲学的观念,又要恰当地讨论这些观念的价值,我们就必须使用语言,语言是哲学的基本媒介,如果我们不懂如何运用语言,我们就很容易吧哲学做得糟糕。
虽然大部分哲学问题不可能只是通过理解如何运用语言而被回答,但语言学研究语言如何运作,对此熟悉有助于避免哲学上的错误。
所以,哲学家一直对语言感兴趣,它是人类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这也就难怪哲学家们会继续在语言学中去学习哲学了。
哲学就是自身而言是一门科学,它与其他科学相互了解关联,并与其他科学一样有自主性。蒂莫西·威廉森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讲到:“哲学源自人类好奇心的一种自然驱动,在其问题上由此驱动而至极端,并决心使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而不接受任何替代品。”
当我们开始讨论“哲学的未来”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向后看和向前看的视角来判断哲学的“未来观”。
向后看,意思就是说,这样理解的未来归根结底是由过去决定的;而向前看是在强调人指向未来的存在论维度,试图通过对未来的领会来指引和改变现实。
哲学从希腊哲学至近代黑格尔哲学为止,根本的目的是以宇宙的合理性为基础,由此出发来证明宇宙的合理性。西方哲学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两千多年,哲学理论的进步从而推动了哲学方法的进步,哲学方法的进步又造就哲学理论的进步。
当然,哲学的方法理论是会跟随着时间的变化得到改进的,它与其他的科学改进方法是一样的。
哲学的发生不是通过与过去戏剧性的决裂实现的,而是通过一个艰难的自我完善的迭代的过程。人类之所以可以有未来,正是因为哲学的可能性为人类打开了吴磊之门。从这个可能性出发,我们也就可以以此展望哲学的未来了。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八):当科学破解一切,哲学走向何方?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山顶等候多时。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百年耕耘积累不如大师三言两语。
那么,当科学家又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是不是哲学家也等得不耐烦了?
然而,哲学不是宗教,哲学家在山顶的等候是因为哲学从未放弃与科学并肩而行,或者说,它们是一同爬到山顶的。
我们如今说:“Smart is new sexy.”(聪明就是最新的性感)那么蒂莫西·威廉森或许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最性感的人了。他告诉我们哲学是一种科学,哲学要研究艰深的问题,这反而让我们感到非常疑惑:哲学究竟是什么?当今世界最杰出最前沿的哲学家又在试图获得什么?
蒂莫西·威廉森,被公认为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目前担任牛津大学最为重要的四个哲学教席之一的逻辑学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认识论、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
蒂莫西·威廉森是纯正的牛津人,本科即就读牛津大学,并获得数学与哲学双学位,在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后,于2000年开始任教母校。威廉森荣誉满身,先后获封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科学院院士、亚里士多德学会和心灵学会现任会长,等等头衔。蒂莫西·威廉森教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多本专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国内外学界已经多次出版讨论他的哲学的专题文集或多期杂志特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波认为,蒂莫西·威廉森在当代西方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称赞蒂莫西·威廉森的著作具有原创性和挑战性,“威廉森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榜样,那就是:坚持独立且深入地思考,力求做出原创性贡献”。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8.9[英]蒂莫西·威廉森(Timothy Williamson) / 2019 / 北京燕山出版社蒂莫西修炼哲学已经超过四十年,哲学仍然是他最大的快乐源泉之一。他认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哲学思考的种子,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哲学学习获得乐趣。这一次,威廉森一反常态,在他的最新著作《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中,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为我们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带我们进入哲学方法论的世界,让我们能够系统理解哲学架构(而这种方法论和框架是人类认知和思想的基础,更是任何学科的基础,而且可以帮助你面对困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具有一定挑战性,蒂莫西的哲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原创性,无论威廉森谈论什么哲学论题,他都能谈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甚至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他将通过这本书带领我们直面哲学的本质,回答最前沿的哲学问题。
如果哲学是一栋大厦,这就是它的设计蓝图。《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不炒哲学史的冷饭,也不谈论上帝,而是为我们展示哲学真正的骨骼,它将带领我们从好奇心和常识出发,一步一步进入哲学的神秘世界。《哲学是怎样炼成的》就像一部导览手册,每个愿意进入哲学宫殿的人都能从中各取所需。
在这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对于一切事物,人们都喜欢问这有什么意义?哲学有什么用?的确,哲学不能直接拿来用于生产活动,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哲学,反而物质生活越是发达,我们越要学会反思,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
就像数学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哲学曾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底层逻辑。哲学为人类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其实我们生活中许多的烦恼,比如人生的困惑、职业的选择、身份的焦虑、情感的迷茫,等等,它的解决路径就藏身在在一个更大的“道理”之中,而这个“道理”就是哲学。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也是一部有野心的著作。真正大胆的哲学家,是那些准备投入晦暗的深处,甘冒黑暗中一切风险的人。毫无疑问,蒂莫西·威廉森是这样的哲学家。在科学极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哲学研究的问题早已被科学分割和破解,很多人开始质疑哲学的意义。
蒂莫西·威廉森从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角度回答了哲学的前沿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知识尝试建构哲学。推翻了人们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刻板印象,引导我们思考了这门学科的未来。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哲学到底是什么,甚至启发你建构自己的哲学。
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珍妮弗·内格尔称赞本书,“在这本精彩的书中,蒂莫西·威廉森解释了哲学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并分享了哲学理论是如何构成和如何裁决的秘密。哲学修炼的话题接入的非常迅速,让读者直接进入哲学与科学、常识、逻辑、语言、和思想实验之间关系的深刻争论中。威廉森在这个挑战性的领域,作为一个专家提供了精确的论点和有趣的例子,还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欢迎你进入哲学神秘而迷人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