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实录2》是一本由徐浪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行实录2》读后感(一):给自己一个出口
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徐浪不动声色地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恶。也许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的形踪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天上有卫星,地面有监控,一切都在掌握与被掌握之中,也许《夜行实录2》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警醒。 说真的,现代人太忙碌了,忙碌得都不知道从睁眼到闭眼之间都在为什么而忙碌,只知道自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让一分一秒闲过,不过效率是有了,效果却无了。在上苍的眼中,我们是一群可怜的生物。 《夜行实录2》涉及的场景有点多,有公司的写字间,也有出租屋,还有医院,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密场合,都有着欲说还休的秘密。每当《夜行实录2》接近真相时,徐浪的嗅觉就会很灵敏,仿佛不见天日的场所总少不了晦暗发霉的气息。不过,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其“职业道德”,明明知道自己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还要从骨子里达到“出淤泥而不染”,难为了徐浪以及他形影不离的搭档周庸。 人生总是有不如意之处。故事中的你我,总是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会先期而至。我们感叹于自己像一只蚂蚁一样,总逃不过别人为我们设定的圈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来与去、生与死、名与利之间,徐浪在字里行间中告诉我们即使很可怜,但仍然需要有点底线。 《夜行实录2》,令读者脑海中总是浮着两个字,名与利,但是书中讲述了太多与名、与利无关的事情,究其本质,我们发现生而为人,人性却是复杂而深刻的,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究。徐浪只不过让我们更清晰了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歌功颂德,而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思考,至少要手持潘多拉魔盒时多一份谨慎、少一份放纵。 能以钱解决的都不算问题,至少世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事,是围绕着名与利展开的,但是余下的百分之十,就不一定与名与利有关,高悬我们的头顶的除了法律还有道德,在道德的天平上,从来没有一颗心脏能称出准确的重量。 周庸作为搭档,并不完全是合格的,他挺多是徐浪延伸的手臂,他永远不知道徐浪在想什么,带着周庸一起去发现,与其说是多个帮手,不如说为自己增加胆量,因为徐浪知道每一次出手未必能成功,但是如果成功谈不上,就只能成仁了。更何况,在当事人的眼中,两个人的力量永远要强于一个人,给当事人的安心丸,某种程度也稀释了自我的紧张情绪。独角戏一直以来都不好唱,不如一个装红脸,一个装黑脸,两相配合、两相情愿,大家快刀斩乱麻地扫除“恶”的伪装,进而趁着被调查人的麻痹大意,完成自己的使命。 别看徐浪见多识广的样子,每一次出击,他都是以死相搏,使出浑身解数,才获得了预想的答案,这一行靠的不仅仅是厚脸皮,更多的是自信心的强大。你永远想不到站在你对面的人正在想什么,或许他正在算计着从你那儿弄出什么值钱的信息甚至是自由、生命,而你却以为很熟悉的朋友却是隐藏最深、居心最恶的敌人。 我一直在想,《夜行实录2》涉及如此多的社会阴暗面,出版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尽管恶不需要彰显,但是如果不知道“恶”的模样与危害,如何能理解“善”的可贵呢,如何能发自内心做一个好人呢?不过,好人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私下以为:好人的底线就是不作恶,未必每个人都能令交往对象很舒服、很快乐,但是至少交往对象不会视你为危险。
《夜行实录2》读后感(二):细思极恐的故事
最近看了一本悬疑小说,小说的书名叫做《夜行实录2》,其实早在之前就看过《夜行实录》,在第一本中就感受到 了那种恐怖神秘的氛围。而在第二本中,再次体会到了这种气息,让我们加剧了内心的冲击,因为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我们与恶的交集,其实并不是很遥远,有的时候只在一念之间。
《夜行实录2》的作者是徐浪,作者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哈尔滨人,作者身上带有东北人的那种爽朗的个性,同时也像本书一般,透漏出一股神秘的色彩,让人捉摸不定。但是从书中的故事可以看出,作者有着超强的创作能力,并且善于捕捉到生活中的焦点,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本书的封面就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高楼林立之中,两个神秘的人在录制着什么,黑夜之中本来是一片漆黑,让人感觉异常,而隐藏在黑夜中的故事则更加增添了恐怖的气息。在这漆黑的夜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就是这两个人通过照明设备和手机拍摄,将为大家揭开迷团。揭示我们与恶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在书中,收录了二十个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曲折复杂,让人感觉到很神奇,可是仔细想想似乎就发生在身边。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神秘的故事,只是我们没有刻意的总结罢了。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注定了生活的多样化,也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精彩,但是为了一些特定的目的,有些人可能就会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可能就是危险的讯息,可能拉近了与恶之间的距离。
这些故事中,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二十个故事,虽然情节各有不同,有些故事情节令人匪夷所思,可是却存在一定的根据,这也是人们的个性。而且这些故事并不是像很多的悬疑故事一般,让人感觉到很神秘,反转不断。这些故事有的很简单,却能折射出很多的问题,令人深思。但是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与人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故事看似简单,但是回想起来,也是让人细思极恐的。
书中有一个故事就是现在的一个事例,名牌让人非常羡慕,很多人都想拥有名牌产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增强自信,或者是炫耀。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爱美之心,也会有些小的虚荣心。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买的起名牌产品的,那么二手的就成了一些人的首选。毕竟二手的要便宜很多,但是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产品,所以受到一些人的喜欢。而这些二手产品的来源渠道大部分是国外的洋垃圾,为什么说是洋垃圾,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判断。有一些二手产品只是被淘汰了,对于买家来说,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可是有些产品却是一些人的非法操作,就像本书中的二手衣服,很多都是来自非正规渠道,因此给买家带来了无穷的麻烦,这些相信都是大家想象不到的。类似这样的情节在书中还有很多,相信读者只要认真的阅读,就能够看到问题的实质,也会增加一些防患知识,本书可以说是一本保命指南也不为过。
《夜行实录2》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悬疑故事书,作者讲述的故事生动真挚,读后让人觉得仿佛就发生在身边,这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可以增长见识,也可以防微杜渐,在关键的时候帮助你远离危险。很喜欢这本书。
《夜行实录2》读后感(三):这个城市的恶
这个系列的连载一直有看,很喜欢作者的这种记实的写作方式。很多时候推理小说是需要脑洞的,而很多的犯罪小说也是在虚构中放大故事的冲突性,让我们精神紧张的去很随作者开启一场冒险之旅。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案件的发生似乎是随机的,而破案的过程也并不是勇者无敌,更多的可能是需要警察日复一日的去重复着蹲点,巡查的工作。而《夜行实录》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便是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社会中的百态,没有惊心动魄的案件复述,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不愿意发生的案件,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我们是其中的见证者。 《夜行实录》第二部依旧是以徐浪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事件。作为夜行者,徐浪游走在这个城市的边缘,他的工作让他接触着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人,每天发生的案件以最真实的笔录记载,你会发现现实是如此的直白,它不需要任何渲染,给你呈现出它的罪恶和美好。 《夜行实录》第二部出现的案件是非常现实的,如第一个案件的突发性。独居的少女被发现时已经死亡,作为母亲不愿意相信女儿是骤死,于是寻求徐浪的帮助。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想起前几天发生的事故,也顺便被科普了一下关于骤死的相关知识,才知道原来这种事情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规律,尤其是不能熬夜。当然作为追查者以证据为依据,在不断的巡查探索中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也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每一个人或许都有着阴暗面,否则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变态。第二个故事我希望是这个世界上的少数,毕竟给人一种很恶心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些小小的癖好,有的人喜欢收集旧书,有的人喜欢收养流浪猫狗,而有的人喜欢穿二手的衣物。而当我们以为这只是他的一个小小的爱好时,你会发现更恶心的还在后头,那是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或许有些时候我们也要提防着一切陌生人。在二十个故事中,似乎看到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缩影,那里的人们,故事都是似曾相识的,而这本书也是真正的以纪实的方式来讲述的。 作为独居者,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而这简单的生活也会碰见很多复杂的事情。而当你真正的去注意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太多的能力。女孩子,尤其是独居的女孩子,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到家之后房门一定要确定锁好,而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无论自己的武力值有多大,不要去冒险。很多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去判断某些事情,而紧张也会让我们失去判断力。比如在进单元门前看到外面垃圾桶旁有人翻垃圾,而你的路过也让他开始行走,是不是会有些害怕,是的我就是这样,用余光看着他的距离,拿出钥匙却怎么也开不开门,这是从未有过的。只有这时候我才明白悲剧随时都可能发生,而生死或许就在一瞬间完成。 《夜行实录》中很多关于安全的常识是我们知道的却总是被我们忽略,而安全关系着不仅是财产还有生命。“我们与恶有距离吗”?或许它就在我们身边,潜伏在我们身边不易察觉的地方,等待着我们放松的时候出现。不要出现,永远不要出现,生命的完结需要其他方式,而不是恶触手。
《夜行实录2》读后感(四):夜行实录2序|我们为什么爱写案子
跟徐浪的相识,说来也巧。他曾以一名粉丝的身份,加了我的微信,旁敲侧击地问了我一些与日本华人团体相关的问题。尽管我觉得有些蹊跷,但是本着对粉丝应该耐心的想法,还是详细地介绍了一番。而且,我当时并不知道他是徐浪。
这件事过去差不多半年后,在盛夏的某个下午,一个自称周庸的人大大咧咧地给我打了一通电话,想在北京约我见面。于是在东城区一个老四合院的庭院里的葡萄架树荫下,伴随着挥之不去的蚊群,和几只环绕脚边的流浪猫,我第一次见到了徐浪本人。
其实我已经记不清当时都聊了什么,只记得跟话痨的周庸比起来,徐浪是个举止很有分寸,而且富有幽默感的清秀小伙。也许是出生在冰雪城市的缘故,徐浪本人生得白白净净,聊起天来却风风火火,转眼间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临走的时候我拿出手机:“浪兄,加个微信吧。”
徐浪冲我不好意思地一笑:“我早就有你微信了,连你住哪儿都知道。”
我后背一紧,感觉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自己就被这个人悄悄摸清了生活。
就这样,我们之后每个月基本都会见一面,坐在小院子里聊聊各自最近碰上的奇怪事。无论是芍药居小区门口的神秘白花,北五环夜里在路边游荡的偷拍者,还是自动售卖机里面的山寨安全套,都曾经一度是我们的谈资,更是揭开很多案件谜底的重要线索。
我们也曾经聊过,为什么爱写案子。
我的答案是,我喜欢从完整案件的视角,用平静的语调,去告诉那些和我同处在“观察者”角度的人们,每一起案件中的犯罪者,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堕落为恶魔的;而徐浪的答案是,他能够从书写这些案子的过程中,回到那一个个抽丝剥茧,揭穿真相的日子里,让自己再体会一遍那一步深似一步的探索过程。或者可以说,我喜欢扮演旁观者,而徐浪更喜欢揭秘者这个身份。
我爱看徐浪写的故事,胜过他在跟我聊天中提到的案件内容。原因是在书写这些案件的过程中,作为写作者,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将一些错综复杂、离奇怪异的事件进行复盘,并从中找到它们合理性的隐含脉络,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小事联系起来,构建出一个大事件的全貌。
尽管在聊天中,通过彼此的语言碰撞,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事件中的黑色幽默,或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与其他事件的联系。这些内容一旦被固定为文字,就会显得理性很多,也能够引发人更多的思考。
我和徐浪无论在行事还是写作方面,都存在着类似的区别。而这样的区别,让我想起曾和他一起去京西一处废弃电厂探秘的过程。
闲来无事,我喜欢在卫星地图上,一遍遍地搜索那些远离城市、看似奇怪的地点,鬼使神差地找到了这个厂房、锅炉、冷却塔都保留着原样的发电厂遗迹。而徐浪,则是从一些朋友的交谈中,偶然得知在那片群山中,有一条从未见列车经过、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道,通往山中不知名的地方。于是一个靠卫星地图搜索,一个凭直觉沿废弃铁道寻找源头,我们两个竟然不约而同地萌生了要去看看这处废墟的想法。
那是一处曾经是“建设小三线”时期重点工程之一的发电厂,坐落于京西——门头沟的深山里,已经停运了快40年。
探险的过程我在这里就不详述了,但徐浪那天留给我的印象,是他眉飞色舞地沿着办公楼、食堂、澡堂这些地方转了一大圈——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废墟,门窗、设备和所有的金属管道已经全部消失,只剩一些杂物、墙上的标语和角落的废旧报纸,还在默默地暗示着这些地方原本的功能。
而我,则醉心于通过一些当时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在网上所写下的回忆片段,来推测当时这座发电厂的规模、供电用途、历史,以及它最终被废弃的原因。
直到我们走进装着锅炉和发电机的厂房,里面的设备早已被搬空,剩余巨大空间的那种空旷感,加上从二十几米高的窗口透进来的阳光,以及楼内依稀可见的废弃楼梯、工作层,让这一场景充满了废土上荒芜气氛的同时,又给人以一种神秘、安静而温暖的庇护感。如果这次探险是一篇“夜行实录”,那么来到这个场所,无疑就是谜底揭开的那一刻。
我们都没有说话,静静地站在一栋黑暗大楼的一层的最中央,伸起脖子,使劲地向上仰望着那束斜射进来的阳光,和在它照耀下熠熠生辉的浮尘。
如果这世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就如同纷纷扬扬的尘埃一般,无序地飞舞在我们周围,那么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用那一束束光线,让这些尘埃在我们眼前现出原形。
——那个天天在写日本凶案的李淼
《夜行实录2》读后感(五):拥有一双发现恶的眼睛的前提是认识恶
在此之前,我先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我有一个同学,我们小学,初中都在一个班,甚至我们还是一个村的,又是同学又是从小一块长大的好朋友,初中毕业以后我去念了高中,她去上了中职中专,慢慢的我们也不怎么联系,一年见不到几次,在我上大学以后,有一次放暑假回家,我在村口遇到她给她打招呼,她没理我蹭蹭蹭就走了,我很纳闷,往后几天里我发现她每天无论天阴下雨大太阳天都要绕着村子走,后来才知道她在学校里被骗到学校后山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回来之后就有些不正常了,所以我们与恶的距离近在咫尺,无论是谁,在何地,无时无刻都要学会保护自己。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了一本精彩的书——《夜行实录2》,“夜行者”这个神秘的行当自古传承,调查记录着隐匿的真相。如今,夜行者依然存在,他们追逐一手社会新闻卖给媒体赚钱,全世界都有。他们看起来和狗仔差不多,只不过追逐的对象不一样。本书的主角,徐浪和周庸就是两名夜行者,为了追踪城市里的一手新闻,他们需要面对黑帮、人贩子等特殊群体——甚至是真正的连环杀手。这本书是他们讲述的调查故事,有他们见过的诡异的人和事,以及那些死里逃生的经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自己? 第一,不要轻信他人。“要骗就骗熟人”,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二,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三,网上交友需谨慎。在网上交友时,不要告诉网友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要说出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地址。 第四,拒绝不怀好意的人。对于言行低俗的人,不要跟他辩解、反驳或是回应,以沉默的方式去应付最好。只要他让你感到憋屈、感到不舒服,就应该拒绝。特别是某些人的靠近,总是不怀好意,一定要用合理的拒绝来保护自己。 第五,如果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要选择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真实,也有虚假;有美丽,也有丑恶。如果把一切都想象得那么美好,就会大失所望。我们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正视社会生活中的消极、阴暗面,去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去迎接可能遇到的风风雨雨。现在一些人主张人与人之间交往要“不设防”。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完全“不设防”,恐怕就会引发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免疫力和防护力本身就很弱,如果再不设任何防护措施,那就是很危险的事。有一家地方电视台做过一个节目,对象是各年龄段的小学生,事先与孩子的家长商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然后让工作人员冒充孩子父母的朋友,去敲孩子的门。结果有近60%的孩子,被骗开了房门,其中有近30%的孩子,听到敲门声,没有问对方是谁,直接就打开了房门。试想,如果敲门的是坏人怎么办? 古人早就告诫过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毫不怀疑,人间自有真情在,世上还是好人多。但是,我们更不可否认,这个世界还会有很多的骗子,很多的小人,很多的陷阱,很多的伤害。我们必须设几条基本的防线,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预警防线。军事上,预警能力是战斗力的重要标志。由于运用了雷达、电子飞机,相当于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能够预先发现敌人的行踪,发现敌人的企图。预警防线就是要正确地认识人,把人认准、看清,防止上当受骗。如果去算命,算命先生大多会告诉你,你身边有小人。这话大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问题是,他名片上不印,额头上不刻,又没有明显的标志,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他的言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就是最大的分别。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种人:言行举止不合常情、不合常理的人。这就要引起警觉,加以特别的注意。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一切非人性的,或是反人性的做法,那就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何等厉害的人物。他的一个厨子,叫易牙。齐桓公想尝尝人肉,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煮给齐桓公吃。另一个叫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主动把自己给阉割了。还有一个叫启方,本是卫国的公子,为了陪在齐桓公身边,十五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肯定有问题,大王要防着点。”齐桓公却说:“这是忠臣啊,他们对我是一片忠心啊!”这是表面现象,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易牙、竖刁、启方这帮人,发动宫廷政变,齐桓公被活活饿死,死了之后蛆爬出来了别人才知道。易牙、竖刁、启方等人都是有违人性之举,或者说是没有人性之人,这样的人,是非常危险的。距离防线。古人很强调“远祸”思想,“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都是要我们自觉远离危险。所以,我们要自觉远离危险的人,危险的事,危险的地方。违法犯罪之人我们不用说了,法律会给他们以制裁。还有那些狂人、恶人、怪人、小人,出问题只是迟早的事。他们如果对你好,你就敬而远之;他们如果想找你的茬,你就避而远之,惹不起躲得起。对付这些人,一位高僧说:“忍他,让他,由他,过几年再看他。”当然,你有足够的实力主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时候,那又另当别论。系统防线。如果不管我们如何小心在意,“祸”还是不请自来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比如,我们上网被骗了;我们被品行不端的同学敲诈了;我们被老师同学误解冤枉了,等等。这时,就要向学校、向老师反映,向父母、向亲友诉说,甚至直接报警,寻求帮助,通过组织、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有一个高一学生,他受到了几个高二学生的敲诈勒索,每隔几天,他们就要向他“借”一次钱,也不多,就几十元。一年来,他在节衣缩食省钱出来给他们的同时,还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成绩急剧下降。他不敢跟父母说,怕父母说他没用,怕那几个学生知道后采取更恶劣的手段,也不敢跟老师说,他拿不出证据,怕老师说他撒谎。他在这种折磨中到了崩溃的边缘。他的父亲看出了苗头,跟踪几次后发现了这一情况,这才通过学校解决了问题。原本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拖了一年,拖得自己身心俱疲。所以,当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或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时,请不要忘记,家庭、组织、法律,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