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第四批全国游客“黑名单”, 5名游客上榜。自今年4月施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已有16名游客列入“黑名单”,其不文明记录将保持1-3年。(12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以往,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只停留在道德层面,媒体曝光、舆论谴责了之,警示效应有限。把游客不文明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将促使“任性”游客真正管住自己的嘴、自己的手、自己的脚。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与其他工作一样,精神文明建设也拿起了“法治”的利器,由过去单纯依靠教育倡导的“软引导”,向兼具依法治理的“硬约束”转变。盘点2015年,人们惊喜地发现:法治更多地介入文明、介入道德,一系列带有“文明”字号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温情脉脉”,而有了“法”的威严。
这一年,道德立法为“好人”撑腰。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老人跌倒不敢扶”的问题,表面上是道德问题,实质上是法律缺失。继广州、杭州、北京等地实施“好人法”以后,今年,上海市正在酝酿《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规定哪些紧急救助行为若造成伤害,可不承担责任。“好人法”作为以法律助推道德建设的一种尝试,将唤醒社会对善行义举的认同和跟从,让公众不再为“救还是不救,扶还是不扶”纠结,为“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一年,诚信建设步入法治轨道。2015年11月,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参与部门之多、惩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老赖从未像今天这样感觉“诚信”如此可贵,从而主动履行义务。老赖不“赖”这种稀奇事的出现,表明困扰多年的“诚信”问题开始“求解”。
这一年,文明旅游正式立规立法。今年3月2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施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对扰乱交通秩序、破坏公共卫生、违反当地风俗、损毁文物等六种行为将纳入记录。《暂行办法》实施以后,迎来的首个五一小长假表明,不文明的“任性”游客逐渐减少,今年,没有出现类似前两年“埃及卢克索神庙‘到此一游’”、引起极大公愤的事件,说明法治的“铁链”锁得住“任性”的手脚。
这一年,志愿服务立法提上日程。目前,虽有34个省市(区)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持续多年“难产”,导致志愿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志愿者组织管理比较混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立法。目前,推进志愿服务法治化、规范化,已成为各方共识,相关部门已将其列入了立法范围,《中国志愿服务法》必将成为指引志愿服务前进的“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