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11-29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精选10篇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是一本由包丽敏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8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一):真的觉得这本书写得好平淡,比起龙应台和刘墉的书里没有什么是让我觉得有亮点书名起得有点大了,孩子,我学着这样爱你还差不多作者经历的还很少看了一半确实看不下去。洋洋洒洒,就像自己家常一样,浪费时

  真的觉得这本书写得好平淡,比起龙应台和刘墉的书,没有什么是让我觉得有亮点。书名起得有点大了,孩子,我学着这样爱你还差不多,作者经历的还很少很少。看了一半确实看不下去。洋洋洒洒,就像自己唠家常一样,浪费时间。说的都是些每个母亲或者父亲平常事,作者功底一般,像把学生日记凑在一起。真的不值得买,更不值得看。不知道豆瓣评分为什么会这么高。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二):作为父母,你合格了吗

  的确,从一个小婴儿孕育开始,我们身上的母性光辉就开始泛滥了。也一直想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最大的幸福感。但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当我们焦头烂额的忙着工作,或者手忙脚乱的打扫孩子的战场时,往往会情绪失控,那些曾经憧憬美好画面不复存在了。上一秒我们还是母贤子孝,下一秒就鸡飞狗跳了。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自认为会是合格的父母和称职家长,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们真是偏离了我们内心航向,而且越走越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在孩子上小学之后更为紧张了,因为我们还要辅导孩子的作业。当一次次歇斯底里的咆哮之后,望着带着泪光入睡的孩子,我不禁落泪。心疼委屈,我们何苦这样互相折磨?为什么现实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了!夜深人静时候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也开始反省自己。于是,遇见了这本——《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是我们教他们开始涂抹勾勒出人生模样。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就是大人不足展现。所以不要一味的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多从自身找找不足,来弥补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我们认为这就是爱,却从未想过孩子要的是不是这些。本书的作者包丽敏曾为记者、副主编、主编等职。这本《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一共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从开始怀孕开始讲起,感受一个生命在体内孕育。我也想起了那时候的日子,和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初为人母的欣喜,和哭闹之后的后悔,再到感受生命可爱点点滴滴都曾经是自己生活影子。下篇讲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们父母最爱犯错的过程。我们总是以大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总是以独裁者身份控制征服孩子的领域。总爱用“你应该”来要求孩子做大人期望的事情。这些都引起了我关于育儿问题思考。家长权威是现实的存在,而且几乎天天存在。我们总是在侵犯孩子的精神边界,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真的要杜绝家长权威了,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她的行为和成长。在互相碰撞中,其实是孩子成就了我们的成长,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我们成为更合格的家长。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三):生命旅程

  没有一种爱,可以强于母子之爱,不仅在于科学生育,更在于艺术培育。包丽敏作为前媒体人士,以其优美文字和深遂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绵延不绝的母爱。《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是一本以我手写我心的早教作品。 作为母亲,我们虽然是新生命的制造者,但是我们并没有权力决定影响新生命的成长乃至成熟。即使在新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它也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告诉我不是你,我属于我自己。当“你”与“我”发生矛盾冲突时,“你”的态度学识水平能力完全是另一种存在,只有爱才是至始至终不变的因素。 爱,并不需要理由,也许我们人类不仅是生物基因的代际传承,也是历史文化之树的必然果实。如果说除却外在的名与利,能带给我们力量智慧的就是无缘无故的爱。爱让你愿意牺牲自我、放弃自我去成就一个必将不属于你的生命。也许,你分娩的那一刻,无论是多么痛苦还是多么幸福,都将成为过去,对于你而言,生命此刻刚刚开始。无论此前你读了多么书,听了多么课,学习了多么道理,对于这个新生命,你只能在实践摸索总结,以至达到生命更高水平的圆融。 无缘无故的爱,容易得到尊重理解,但是对于无知无觉的伤害,我们却习以为常。过度的放大自己的感觉,在控制与被控制、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中身心俱疲、悔不当初,最终免不了两败俱伤。没有人有资格定义最美好的亲子关系,但是所有人却拥有创造自己最美好的亲子关系。 伤害并不完全体现在大棒之下,更多地是以胡萝卜的方式进入。比如包丽敏讲述自己经历时,说到孩子断奶、分床等,都是以小乌龟、小瓢虫的故事作为引子,让孩子屈服于母亲为其设置情景,只有听话、自始自终地听话,才能得到母亲的爱,得到社会认可。其实,孩子哭了,笑了,本来就是天性、是本能,我们却为了自己的方便快乐让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情感,毁损了自己的理智。爱不应当成为强权者的一方伤害另一方的工具甚至是武器。 与其说让孩子自由,不如说孩子将母亲引领至自由的更高水平。你先前对亲子关系的恐惧无助,正因为孩子的存在,因为孩子时时处处给你造成的麻烦考验,而化作生命中最有韧性、最有魅力的力量,让我们敢于、乐于、善于激发自身天然而浓烈的爱!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四):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孩子,是我的软肋,也是我的盔甲!有了孩子后,我变怂了,不敢熬夜,不敢吃不健康食物,不敢闯红灯,因为我知道我要珍惜自己才能守护我的孩子。有了孩子后,我变坚强了,所向披靡无所不催,出门变身大力士,抱着孩子背着包还能手拎一袋奶粉。有了孩子后,我的求知欲达到前所未有高峰,从宝宝推拿术到根据宝宝的屎尿屁判断身体状况,我都无所不知! 这本《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作者包丽敏是一位妈妈,她将为人母亲那种快乐欣喜与迷茫无措都写进了本书中。书中作者说,女人只分为生养过孩子的和没有生养过孩子的,对!我很赞同这句话,如果说世间真的有感同身受的话,那应该就是存在于宝妈之间吧!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作者在本书中的文字,我真的是看在眼里,心里无比的亲切认同。那种怀孕起就开始的小幸福,只有生养过孩子的女人才能理解。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无缘由的爱;下篇:无知觉的伤害。 上篇“无缘由的爱”主要写了孕期的喜悦担忧以及生产时的境况,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感觉就像在描写我当初的情况一样。怀大儿子的后期,我因为胎盘低一直卧床小心翼翼两个多月熬到生产前夕终于涨上去,我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预产期前夜我和作者一样先破了羊水,不过我比作者幸运,作者历经双重痛苦才看到自己的孩子,我平安的顺产生下大儿子。 初为人母,看到身边那一团软糯糯的小东西时,真的心都融化了。恨不得把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拿给他。我曾经也像作者说的那样,我以为我会是世间最伟大的母亲,我会科学的养育孩子给他最大的自由,但是我没能实现这个伟大的宏愿。毫无意外,我没有逃脱书中下篇“无知觉的伤害”中写的那些坑,很多时候我们刻意不刻意的“安排都会伤害幼小的孩子。 记得大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经常会发脾气,他一发脾气我就会莫名烦躁,冲着他吼了好几次。后来在一本育儿书上看到原来大儿子处于两岁叛逆期。通过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然后耐心陪伴大儿子,那段时间大儿子的情绪变得稳定了,而且我们一起度过了那段叛逆期。 女人,从身体中那个小生命开始发育开始就开启了新的人生。母亲是伟大的,经历怀胎十月的各种担心,每次孕检都像打怪升级一样,然后一朝分娩和小生命见面。在育儿的过程中,一路跌跌撞撞最终成为育儿高手,都是源于她们对孩子的爱。孩子,我愿用生命爱你❤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五):孩子,爱你是长长的修行!

  读包丽敏的书《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时,常常被书里描写的真实细腻场景感动的流泪,有时候是羞愧-------这些也曾经发生于我的生活场景里,而我选择了——看不见!

  本书从无缘由的爱到无觉知的伤害两个方面,用大量真实的事例描写事情的经过,如何觉察孩子的行为究竟表达什么?并细致的描写了作为养育者的我们,如何才能穿越自己的局限看到孩子,并拥有接纳孩子真实样子的爱。

  有娃的最初期是懵懂不安的,既想追寻科学的路,又有很多难以突破屏障,从父母和周围习得的固定模式思维成了我和这个新生命之间最大的矛盾:小时候,父母总是说,做个听话的孩子就好,做个父母喜欢的孩子就好,而这个小人儿根本就不听我的说教,一切都陷入了混乱

  看着睡着的娃心里满满的爱意,怎么看这个小人儿都是那么的可爱,可是,一旦与我的情绪和标准边界碰撞,我的爱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陪伴老大成长的过程里我跌跌撞撞焦头烂额,完全搞不清这货究竟是个什么配置,前一秒能把我气得火冒三丈,后一秒就能感动的我稀里哗啦。以前我会的那些模式在他这里基本失灵,而我每天都在自己的圈圈里鸡飞狗跳。

  但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用尽了全力,只能是在沼泽里画圈圈,一圈又一圈,无论我怎么闯都走不出来,于是,我陷在里面对着自己生气,对着先生生气,对着这个折磨人的小家伙儿生气。

  有多久都没有再摸书本?有多久再没有学习?有多久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完全全的可以胜任生活带来的一切?

  以前的岁月,除了孩子般的玩耍,没有人教我该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关系,面对生活藉由孩子带来的大礼包,在这一切的面前,我像一个正享受着肥美青草绵羊突然扔到了狼群里,除了转圈圈瑟瑟发抖哀嚎之外,其他的的都不会。

  生活比狼群有耐心,它没有一口将我吞噬,而是把问题用海浪的方式一波波冲击着、冲击着、冲击着......日日夜夜,不眠不休。

  既然没有退路,那么作为还不想死去,也无法死去的人来说,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出路寻找盟友,寻找组织,甚至只是想看看别人在这样的境况中是如何的度过的。

  当眼光不再停留在自己的伤痛上,当心愿意去寻找光亮,当自己要站起来面对一切,就会发现问题的后面就是礼物,如果,你只是看到问题,惧怕问题,那么就没有余光看到礼物。

  上天总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和他钟爱的孩子们捉迷藏。

  就这样我在寻找和学习的路上,遇见了包丽敏的这本《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我不得不承认对待孩子我没有这么用心过,很多在二宝身上发现的敏感期,在大宝的时候我没有发现,疑惑之余问询做儿童教育的朋友,朋友说,不是大宝没有,而是你没有发现!我汗颜

  孩子,我也愿意这样爱你,但我知道,若想做到这样爱你,必须需要走一条长长的修行之路,而你,我亲爱的孩子,就是我修行之路的接引者。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学习真正的爱,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愿意这样爱着你的父母!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六):孩子,感谢你让我成为你的妈妈

  “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他是一面镜子,我反复从里头照见自己内心的控制欲。” 当我收到包丽敏老师的这本《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时,我的宝宝在我肚子里已经整整7个月了。 对我而言,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呀! 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一个好妈妈,我害怕由于自己的原因照顾不好、养育不好他。所以孕期我拼命去看育儿书,然而依然迷茫。 怀上宝宝的那个月,因为摔倒扭伤脚去照了CT然后同一个月嘴角上长了病毒性疱疹,喝了医生开的抗病毒口服液。直到第二个月确认怀孕,才意识到照CT和抗病毒口服液都可能会伤害到宝宝。

  经历了一整晚的夜不能寐,第二天赶紧去医院咨询医生,直到那个看起来特别亲切的医生告诉我们影响不大,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我轻轻地摸着肚皮,对肚子里的宝宝说了声:“对不起,请原谅粗心大意的妈妈。” 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孕吐严重到无法上班,不能沾油腥味,有一次切肉居然切吐了,每天只能吃馒头玉米红薯鸡蛋。好在宝宝争气吸收还可以。 早筛结果出现高风险的时候,我已经回老家休养,当时老公电话告诉我这个结果的时候,我直接就吓哭了。咨询了在市医院上班的表姐后,立刻买了第二天回深圳的高铁票,回去做无创DNA。 等待结果的这一个礼拜是煎熬的,每天都吃睡不安。虽然朋友们都说早筛出现高风险问题不大,然而还是会担心。 当收到短信,确认宝宝没问题时,我在水果店门口傻傻站了五分钟,原来真的是虚惊一场,终于安心了。 怀孕刚满7个月,经历了太多让我担惊受怕的时刻。做完产检,发现缺铁、缺钙和缺锌,赶紧吃吃吃各种药片补起来。一大早做产检,护士发现听不到胎心,赶紧做B超,发现调皮宝宝是臀围,好在一切正常。孕六月出血,被医生强制卧床一个礼拜,每天躺在床上和肚子里这个不省心的宝宝聊天,艰难度日…… 第一次照B超,看到宝宝的小小模样,第一次感觉到宝宝的胎动……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同,但是内心都有满满的感动。那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在我的身体里,慢慢长大。 直到今天,对于两个月后孩子的到来,我依然手足无措。我总是觉得看的育儿书不够多,不足以去应付养育孩子遇到的那些难题,看的绘本不够多,不够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而我更害怕的是,我会成为孩子眼中的那个“坏妈妈”。 面对孩子的哭闹,我是否会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他,尊重他,还是说我直接给他贴一个“坏宝宝”的标签?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我是否会化身为霸道独裁的可恶妈妈,只会对孩子说“不准,不行”? 面对孩子的不舒服,我是否能否及时察觉,并且能够提供悉心的照顾? 当与家庭其他成员在育儿上有意见分歧时,我是否会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伤害到孩子? 太多太多这样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到底如何去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是“小怪兽”,可我们何尝不是孩子眼中的“大怪兽”呢!这些“大怪兽”会打骂小孩,这个不准,那个不让,在他们眼里,实在太可恶。 在包丽敏老师的《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书中,我才明白,原来为人父母,大家都有同样的困惑,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大家都是一边养育孩子,一边去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父母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 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尝试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要一味指责他们或者自己。 “比生你,养你更难的,是懂你。” 成为一个妈妈,这是生命赋予的一个全新的身份,我们必须去重新认识自己。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昨天拿到这本《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就被封面的撅起小嘴的小孩所吸引,跟我一起看到这张图片的儿子也有样学样,撅起了小嘴巴对着我笑着说“妈妈,你看我。”。感谢包利敏这本书,她用感性温暖的语言娓娓道来。没有大道理,没有刻板教条,只是把她所感所想与我们分享。让我回忆起儿子出生的点滴,让我反省我对儿子的爱是否如一。

  我怀孕生子也不是那么顺利。第一次怀孕仅仅40多天就见红了,急忙赶到医院做B超。还没来得及为孕育一个新生命高兴几天,就听到医生近乎冷漠的宣告:“你这个孩子可能保不了。”至今都记得当时泪流满面,哭得不能自已。医生的话语虽然冷酷得无情,却成为了事实。几天之后,我就自然流产了。之后长达几年时间,我每每路过那家医院,就会回忆起当初的失子之痛(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那个孩子并没有成形)。

  第二次怀孕,第三十七天时我又见红。这次根本不敢掉以轻心,来不及哭就立即到医院里去保胎。住了一个月的院,每天注射黄体酮。出院后也每天卧床保胎,连小便都尽可能不起身,要使用医院带回来的接便器。直至孕六月,我每天都还有轻微出血。已经不愿意细想那段时间的煎熬了,一方面担忧这个孩子是否能够保住,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就算保住了,是否会有什么问题。我记得孕九月才开始出方面溜达溜达 。我那时心里有一个愿望,如果孩子平安出生,只求他健康就好。

  虽然经历了一些小波折, 所幸孩子平安健出生。只是当时我也狠心地使用了作者包利敏提到的那个育儿方法:孩子哭就不要抱他,等他不哭了再抱。我坚持不让孩子的奶奶外婆抱!可方法没实行两天,就因为黄疸高和脐带感染被抱进新生儿科了。

  住院十一天后因为喝惯了奶瓶,不啃吸我的奶。我坚持地让孩子吸母乳,可是这需要他花费更大的力气,没几口放弃了。当孩子一瞌睡,我就扯扯他的小耳朵,让他继续喝母乳。坚持就是胜利,我把他抱怀里坐了一天一夜,他终于喝母乳了。

  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产后抑郁,大多时候都是幸福的!我每天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可是慢慢地,我也从无缘由的爱变成了无知觉的伤害。

  可当时的我却没有作者的洞察力和知觉力。我用自己所谓“正确”的爱,犯下无数教育孩子的错误。

  我对孩子喊:玩具脏,不要放进嘴巴里。我不知道这是感官敏感期;

  我对孩子喊:不要说屁股,不要说臭东西,这是不礼貌的。我不知道这是诅咒敏感期;

  我对孩子喊:楼梯危险,不要爬,摔破头会出血哦。我不知道这是空间敏感期;

  我们总是以爱之名伤害孩子!我更是离谱得偏执!在孩子会说话之前,我还算个耐心妈妈;等到孩子渐渐会说话了,我反而没了好脾气。我自以为是,孩子既然会说话了,也能明白大人说话,那就要开始懂道理了,就要听话!我甚至会责骂,会动手。我会狠下心去掐他的小手,有时会一巴掌打到他的小脸上。

  我真是早就忘记当初是怎么祈祷的了,“只要孩子健康就好”。可是现在,我却在做着各种比较。别人早就分房了,而我陪在你床边还睡不好;别人吃饭好,吃水果好,你吃饭磨蹭还把桌子弄得到处都是;别人连陌生人都叔叔阿姨叫得可甜了,而你回家连自家大人都不好好打招呼... ...

  我不仅忘记了自己当初的祈愿,我连一些客观规律都忘记了!世界上都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你凭什么要求你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一样呢。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可能胆小,但他更懂得保护自己;他做事情慢,可能做得更细致;他爱顶嘴,也是有主见的表现。你眼中孩子的缺点背后可能有你一直忽视的长处。其实想想,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接纳孩子,陪伴孩子。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但我还是想说,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允许自己犯错误。或许有偏见,或许有执念,或许有惯性思维,还有根深蒂固的从原生家庭带来的错误应激模式,可是能够觉知,更够反省,这就是好的开始。在做母亲的道路上,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与天下母亲共勉。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八):孩子,我愿和你一起成长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这是包丽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感悟,她用一颗爱子之心记录着孕育孩子的过程。看着书中的记录,也让我想着自己的育儿之路。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大宝十一岁的时候,国家出台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们一开始对此并没有惊喜,因为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艰辛的,一步步的陪伴着大宝成长,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想着要是再生一个孩子(又说不定是双胞胎,哈哈),老人也老了,想想都觉得可怕。

  但是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纷纷响应,我和老公也受了感染,不去提曾经的辛苦,只想着给大宝多一个亲人,而且希望大宝能够在有了弟弟或妹妹后能够更懂事些。在反反复复的要与不要的考虑后试孕,没想到小家伙很快在我的腹中扎根,高龄产妇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先兆流产、胎盘低置、甲状腺检查偏高、孕期糖尿病、孕后期高血压,胎监不好,危险一步步的伴随,还好小家伙很坚强,到37周孕检时发现孕后期高血压,38周提前出生,幸运的是准备剖腹产的我最终还是顺产了,小家伙就这样来到了我们身边。

  家

  有俩宝,事情也突然增多很多,产假期间没有老人帮忙,我和老公很是辛苦,我瘦了十来斤,小家伙也只增加了1.8斤重,6.2斤到了8斤,想起朋友的女儿生出来就有8斤,而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养到了8斤,感觉有点心酸。

  小家伙渐渐长大,睡眠时间仍不长,我为大宝写了很多成长日记,但是对小宝就记得少了,时间真的不够用,特别是上班后事情更多,时间更少,记得越来越少了,我享受陪伴孩子的时光,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他每天快乐的笑容,我们是既累并幸福着。

  经历了养育大宝,虽然算是积累了一些育儿经验,但是面对二宝,我们还是像新父母一样,有时也会手足无措,于是又看了很多育儿书,在陪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提升自己,看一些书,学习一些新知识,写写书评、稿件,希望能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像妈妈一样爱读书,爱学习,爱上阅读。感觉自己在大宝这方面没有做好,希望小家伙能够补上这一课。目前,小家伙也爱很喜欢看绘本书了。

  做父母的真的是操不完的心,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操心,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和老公仍有分歧,好多时候我们仍然争吵,但我还是愿意用我的方式去爱孩子。就像包丽敏在书中说到的很多时候自己的育儿观与他人不同,她仍然用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去陪孩子成长,她也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的调整着自己的某些不正确的方式。

  在养育大宝的过程中,我也犯过不少错误,没有坚持自己的一些做法,之前想着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但是后来在学习和生活上逐渐的有了一些要求,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些溺爱,对于老公的某些做法睁只眼闭只眼,以致于孩子现在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现在在努力,做个理解孩子的妈妈,希望在养育二宝的过程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也正在努力的帮助着大宝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希望我们都能够做好自己。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九):妈妈,请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育儿的路上,陪伴和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中,作者包丽敏上篇记录了怀孕、生子以及陪伴孩子的历程。下篇是作者的反思和对孩子的教育,在里面我们多多少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在上篇中,作者记录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

  在孩子越长越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遗忘曾经陪伴的细节。但作者用心记录了经历的历程,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回忆。

  每一个经历过怀孕生子的女性,读起来,都会心生感动,那些曾经忘记的细节,再次回忆起来,温暖的想要落泪。

  全书的例子,大多是作者与孩子的日常,更像是日记,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在日常中发现不同,并且反思自己,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全书例子,贴近日常生活,趣味性大。

  1孩子的世界,很多概念与成人不同。

  玩泥巴,成人的定义是脏,但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脏”这个概念的。他对泥巴感到好奇,觉得好玩,才想要尝试。而成人只觉得,脏,不能玩。干净才是好的。

  雨后,我带孩子去小区的广场,在水泥地上,有一些小水洼,很清澈。儿子骑着滑板车,在小水坑来回穿梭,后来胆子大了,放下滑板车,走到水洼,踩啊踩,溅起一片片小水花,自己咯咯笑个不停。

  这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主意,有的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的则会批评,“多脏啊,水很凉的。”孩子不听,直接拖住抱走。

  对于儿子的探索,在安全的前提下,我是支持他的。孩子只有经过尝试,才会从内到外,更好的认识自己,才不会因为压抑自己而不快乐。

  母亲的天性,让我用心、努力地去理解他的快乐。

  2培养独立自主,不等于偶尔不能喂饭。

  我一度认为,孩子大了,再让大人喂饭,这是不合理的。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偶尔的喂饭,是合情合理的。

  比如生病了,孩子内心更渴望妈妈的关爱,喂饭,只是一种表达关爱的表现形式。

  因此,跟包办一样,我们不能走极端。这需要我们从内心里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需求,把“理解万岁”发挥到极致。

  3作者包丽敏说,各式惩罚,某种程度深更像是一种隐秘的报复。

  这句话,听得我浑身一震,是啊,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太多了。

  我们渴望孩子乖,如果不听话,我们就会威胁、诱哄甚至是暴力的方式。

  相比成年人,孩子是弱者,他们会恐惧成年人的言语暴力和肢体暴力。这种恐惧,会被成年人利用起来。

  有些话说多了,会在孩子心中埋上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引发孩子的心里不适:“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就把你关小黑屋”“你好好学习,我就给你买汽车”“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

  由此可见,放弃惩罚,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豆瓣评分9.3,整本书基调温情,充满了一个母亲在育儿路上的反思。作者认为,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人父,为人母,而孩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值得我们更好的对待。请记住:陪伴和言传身教,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十):《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一封母亲才能看懂的深情告白

  这是一本只有成为母亲的人才能完全看懂的书,但是,它也希望被父亲和希望成为母亲的人看到。

  当人生中最神奇的事——孕育一个新生命,遇到一颗细腻的心和一支敏锐的笔,它诉说了一个女人才能经历的喜悦、惊叹、困惑、柔情。

  在成为母亲之前,你从来不知道,生命中有一个开关,一旦触碰,里面的爱意就会蓬发涌动,这种爱无中生有,无源可寻,就像宇宙大爆炸般突然迸发,如此剧烈,甚至让你感到惶恐,这样爱是恰当的吗?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要处理的便是这样的命题,它讲述无私巨大的爱,又直面这样的爱带来的困惑和焦虑。

  作者包丽敏曾经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在生育孩子之前,她和大部分职业女性一样,看到身边的人生儿育女,自认为对“生育”、“孩子”、“母亲”这些词已非常熟悉。

  但是,当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她作为母亲的心智才真正苏醒。孕育将她带到了“神奇的新大陆”。一个生命被创造出来,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居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体里。那些曾自以为熟悉的词汇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种独特的经历,作者说,只有诗这种语言才能够表达。

  这本书——《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正是作者以诗意的语言写给新生命的一封情书。在这本书里,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追寻了孕育、养育孩子的过程。

  她说:“这真是史诗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体里”。

  她说:”一切都是奇迹。你就是奇迹。”

  孩子最普通的一个小动作,在深情的母亲看来,都会产生幸福的眩晕。

  她写,“我低头看着你,觉得你有些陌生……原来你长这样——我有一点淡淡的失望。可我很快就有迷上你啦。”

  她写第一次成功亲喂母乳,“那种巨大的惊喜‘嘭’的炸开”,但孩子只吸了几分钟便累得昏睡过去,她说,“你弱小得竟无力喂饱自己”,让人看得忍俊不禁。

  她写因为孩子的睡眠问题饱受折磨,又因为孩子的微笑而迷醉,化腐朽为神奇。

  作者细致地察觉新生命到来后的点点滴滴,她的文字唤起了读者对于自己生命体验的回望——第一声啼哭的响亮、趴在妈妈胸口上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睡梦中的微笑,生命中的第一步、第一次叫出生命中最美丽的两个字——“妈妈”。

  一名新母亲会在她的文字中读到一些手足无措、略有些疲惫的心情和极致的幸福,而有些淡忘的母亲,会在她的文字中一次次重温生命最初的那种欣喜和感动。她的观察入微和精确文笔,写出的仿佛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曾唱诵过的诗句。

  当一个人付出全力去爱另一个人,这种爱是恰当的吗?一个敏于思考的妈妈,会看到爱的两面、爱的界限。

  爱为什么可以伤人?哲学家弗洛姆说,因为爱是一种能力,不是天生而来。没有爱的能力,爱就会变成伤人的武器。

  爱孩子,不是将他禁锢在干净无菌的牢笼中,不是告诉他世界上大多数人走的“捷径”,也不是用惩罚和奖赏来威胁孩子走“正确”的路。

  一些人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不良行为,一些人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焦率,而一些人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威胁。孩子独特的理解和行事,威胁了成人世界的规矩。蒙田曾说,所有我们不知道的,我们都认为它原始野蛮。不知带来愚昧,愚昧的人不懂爱。正如哲学家帕拉塞萨斯说:“一无所知的人也就一无所爱”。

  而一些人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爱孩子的真谛,而作者便是这类人中的一员。这是一个自省的妈妈,用尽全力试着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是爱的第一步。有理解才有尊重,有尊重才有爱。她从细微处发现孩子世界的奥秘,她不断地调整姿态、脚步,在心灵上“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这种平视给了她不一样的视角,看到孩子的世界。

  至于如何爱孩子,她不会给你一个答案,她要激发的是关于爱的思索和探寻,这是每个妈妈自己才能回答的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