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清音》是一本由葛晓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淡淡千秋爱,悠悠万古情。每个文人雅士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桃园,在心中修篱,种花,听潺潺流水,望巍巍高山,书写自己的执著。翻阅葛晓音先生《山水有清音》,视乎看到陶潜游走于田园之间,朝听鸟鸣,暮观落日,寄情山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南山的美景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陶公摆脱官场束缚,寄情于山水,如飞鸟般翱翔于山林……
《山水有清音》从陶渊明开创田园诗起,至宋代苏轼止,共25位田园诗人的55首诗歌,葛晓音先生按作者生活年代排序,依次讲解田园诗人的写作风格,领略田园诗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从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观照方式及其哲学背景入手,阐发意境形成原理及其美学特征,她指出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澄怀”是诗人要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含的自然之道。“观道”是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达到心灵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朴实无华的语言,浅尝辄止的阐释,在“隐居篇”里,赏析王维《辋川集》时,她紧紧抓住如何处理虚实关系,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在“游览篇”里,赏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时,指出创造空灵意境的奥秘;赏析王维《终南山》时,指出其采用鸟瞰的视点,突破正常视野,表现阔大境界的技巧,概括盛唐山水诗的共性……
多年前和友人游览漓江,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我伫立船头,那一刻忽然理解中国山水画,无需多余的色彩,简简单单的黑白灰,绘制出烟雨漓江的画卷,将意境推向深远,或许暗合葛晓音先生的《山水有清音》提出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坐忘”,忘记一切,忘记自己的存在,“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二):如何鉴赏中国的山水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在读书界颇有影响的书系——《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全套书系据说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这些书都由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撰写的。这套书系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这套书系中的《唐诗宋词十五讲》就是由葛晓音教授撰写的,从中可见葛教授在唐诗宋词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葛晓音教授的这本《山水有清音》主要谈论的是中国诗歌中的山水诗。在葛教授看来,回归自然,与造化冥合为一,是中国山水诗的基本精神,与此相应,澄怀观道、静照忘求,则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什么澄怀观道?静照忘求?在这本书中,葛教授引经据典,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澄怀观道”是晋宋时期宗炳说的:“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所谓“澄怀”,是说诗人要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藏的自然之道。所谓“观道”,指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是王羲之在一首诗里说的:“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 意思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东晋时期的不少玄言诗主题就是山水体道。由于玄言诗里的山水是用静照的方式表现深沉玄远的自然之道,以清澈的心神从虚明处映照天地万物,这就使早期山水诗从独立的时候开始,就确立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理想。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山水诗这种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我们看得最清楚。
以上是葛教授对中国山水诗的主要的理论观点。可贵的是这本书里的真知灼见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具体的每一首诗歌的鉴赏上去揭示诗歌的意境之美,去具体分析这美感形成的的具体原因。并用优美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她的这些具体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一首首美好的散文诗。
这本书按照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各类环境和相关主题分为田园、隐居、游览、行旅四类,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辉煌成就和艺术价值。
《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三):欸乃一声山水绿
观好的景致如闻空山妙语,转瞬即逝。赏好的诗文如听空谷足音,难寻难遇。好山水如能遇到好诗句,可谓高山流水知音一场。《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则于此境界之上又加一层——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李鹏飞先生对此书的评价是“踵武前贤且能拓出新境”。
在以“田园、隐居、游览、行旅”为题的四个篇章下,葛晓音先生对南北朝到宋代的田园诗名作进行了逐篇赏析,囊括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陆游等一众大家,不仅在微观上对诗作和诗人进行了品评,更在宏观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理论展开了讨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静穆观照与旷达意境两相映照,构成了具有中国独有韵味的生命写照。
所谓“澄怀观道”,是将意念清澈,摒除杂质,体悟山水自然之道,体会存在变化之道。
所谓“静照忘求”,是指在静默深沉之间浑然忘我,除却欲求,心灵与万物浑然一体。心地澄明,超然忘我,趋入空净之境。
于外,山水开阔,于内,心境空灵。在当下人心的浮躁困顿之中,这样的状态更显珍贵。
在葛先生笔下,诗作皆化美文,美不胜收。既是审美方式,又有精神旨趣。论述陶渊明的诗作,是“因为心远而导致地偏,而不是因为地偏才使心远。”在详述山气、夕阳、归鸟的意味之后,指出,“意境和景物的人格化”是陶诗的鲜明特色之一,入情入理。
对于“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解说,既从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着眼,又从句子之间的语意连贯展开,有回环,有顶针,韵味与技巧交织,诗情与哲理相融,将“文气畅达而用意宛转深厚,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浑然天成”的主旨描写得淋漓尽致。
与陶渊明相比,葛先生对孟浩然的评价是,“盛世气象”,少了陶诗的理想与批判,多的是盛唐文人的平和与理想。对王维的赏析,葛先生则笔锋一转,大开大合,宛若泼墨山水,缘于王维精通绘画与诗歌,《新晴野望》“画出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田园新晴图”。对于全诗的描述,葛先生仿佛也用自己的妙笔画了一幅山水,笔笔勾勒,丝丝描摹。“白水明”、“碧峰出”直若近在眼前,呼之欲出。王维是诗中有画,葛先生是文中有诗画。
除此外,说陆游“另铸新词,自成面目”,说“拖着玄言尾巴”的谢灵运“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皆见解精准,论述得当。
附录两篇,一是《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一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皆为精要之言。“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坐忘”,“从虚明处映照天地万物”,与自然合一,将心灵澄澈。读到此间,欸乃一声山水绿,刹那之间,眼前、心里全都亮了起来。
《山水有清音》读后感(四):清越如歌,余音不断:葛晓音品悟山水田园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离骚》以来,诗歌不但句式递次发生变化,题材也渐趋多样化。从东晋陶渊明创始田园诗,迄于唐代,山水田园诗一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优秀的诗家不断涌现,共同谱写了山水田园诗歌的辉煌和灿烂。
我们知道,山水田园诗不外乎田园、隐居、游览、行旅几类。就如何阅读和欣赏这类题材的诗歌,葛晓音老师指出最基本的方法是联系作家的生平思想读懂作品,努力贯通地理解整首作品的意脉。其次,应注意了解诗歌史发展的一些常识,比如题材的类型及由体裁来理解作品的创作特色。再次,需要初步了解一些中国古典诗学和词学的鉴赏理论。最后,尽量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宗教哲学思想等相关知识。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就是顺着这一思路对从东晋到唐代(其中杂有部分宋代诗人作品)主要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品进行鉴赏解读的。
陶渊明的诗历来为人称道,可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我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背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之类的名句以作谈资。这首名为《饮酒(其五)》的诗是同题组诗中的第五首。葛晓音老师是如何解读的呢?
葛老师首先从陶渊明的生平入手,这部分内容我们不应一带而过,比如了解陶渊明虽作过彭泽令,却生性正直不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终致挂冠而去。他之甘心过隐居的田园生活,不是主观愿望上的结果。却能够在平淡艰苦的田园生活中,逐渐体会农民的生活和感情,并进而讴歌田园生活的淳朴。他之所以能写出《桃花源记》并提出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思想,是与他的隐居的田园生活分不开的。这对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有莫大的帮助。
《饮酒》第一句就讲到了隐居,陶渊明的隐居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关于隐者,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三国时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后辅佐其创下一番伟业。道家有句名言“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诸葛亮是属于后者的,至于前者有著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诸葛亮隐于市,却终于出山帮助刘备打天下,而陶渊明而更进一步,终身隐居不复出来当官做事,是真正的隐者。
同时号称“浔阳三隐”的另外两位隐者周续之、刘遗民就与陶渊明不可同日而语了。纵观两晋南北朝,假隐士就更多了。所以下一句诗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好理解多了,为什么陶渊明能做到这样?“心远地自偏”,简简单单五个字,胜过千言万语。
正因为有这样甘于淡泊的心境,所以也就极为自然地引出了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关于这一句,还产生了“望”与“见”之争,就像“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一样。出于对中国诗词鉴赏理论的深厚学养及丰富的阅历,葛晓音老师引苏轼的说法:“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并进而分析说“写出了诗人‘偶而见山,初不用意’的神情。”可谓一语中的。
由此一句而理解下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容易多了。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含有道家思想在内,葛晓音老师指出这是用庄子“得意忘言”的意思。理解这一句需要尽量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宗教哲学思想等相关知识,此处是老庄的道家思想。就如何理解这一思想,葛晓音老师在原诗基础上,又参以陶渊明的有关诗作及组诗中的其他作品,来加以分析解读。
通过如何读懂一首诗,葛晓音老师给我们指明了理解山水田园诗也即古典诗歌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也无法一蹴而就。欣赏并理解山水田园诗,只有顺着这一路径,才不会辜负好诗与时光。
《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五):山水会有清音
山水会有清音
喜欢诗歌的人很多,会欣赏的人却不多。一直在云山雾罩中,看着别人的赏析,做一名文字搬运工。
家里买的龙榆生、俞平伯的诗歌鉴赏书,最喜欢叶嘉莹优雅的讲解,也喜欢当代康震老师对诗词的讲解与赏析。
作者是晓音先生,一位一生把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培养做为重中之重的老师,一位长期在教学一线上的老师,一位教学与科研并行的学者型老师。
山水诗在百度上是这样解读的: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无论水光还是山色,都是自然之山与水,不能经过作者的主观情感介入。
定义及综述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风格恬淡。
胡晓月的《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カ图从文化角度诠释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作;李文初编著的《中国山水诗史》全面细致梳理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脉络;
霍然《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原因、艺术特征、美学意蕴等问题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陶文鹏、韦风娟所作《灵境诗心一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是近年来一部山水诗研究力作:“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同时还注意“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变化、发展的流程”
而这本葛晓音的专著《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则对唐代山水田园诗从初唐的起步到盛唐的发展成熟再到中唐的转变作了较为完整细致的勾勒。本书以时代为纲,穿起一个一个具体的作品与作品鉴赏,从南北朝时代到宋代的发展演变,在笔下一一道来,有理论做基础,让读者看到了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读懂了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质。
缘起及主题
因生活的描写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但直到东晋,在大诗人陶渊明手里,才成为独立的题材。在东晋探索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下,陶渊明离开虚伪污浊的官场,以躬耕田园的方式实践回归自然的理想,歌颂自食其力的生活和乡村的淳朴宁静,成为中国田园诗的创始人。虽然以后的诗人极少能够达到陶渊明的思想高度,但是把田园视为远离世俗的桃花源,力求在乡村生活中寻找心灵的返璞归真,始终是田国诗的基本主题。
发展与脉络
唐代以前山水田园诗的孕育演变,先秦两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里总有这样的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曹操的《观沧海》,更是公认的最早的完整山水诗。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田园诗发展积淀期。两位开山鼻祖的人物,一位是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另一位则是山水诗的奠基人谢灵运。
陶渊明,115首五言诗中很多都是田园诗,有父老乡亲的共话桑麻,有躬耕陇亩的田园生活,这种生活成就了他的精神家园,成就了他钟情自然的田园诗,成就了他崇尚山水的田园诗。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有了审美意识,他用欣赏自然的眼光欣赏田园,赋予了田园风光无限的审美情趣,同时无数后人把这一切作为自我灵魂休憩、精神进化的静心之地。在陶渊明的笔下,有鸡鸣犬吠,有茅屋村舍,有邻里嬉闹,那首很著名的《归园田居》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就是田园诗中最自然的生活场景,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是田园诗中最自然的生活方式,长里短最自然的人际交往也是田园诗歌描写的对象和题材。
谢灵运是山水派的开创者,他写景,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展示在自作品之中,用精确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形貌、声色 、意蕴,最擅长的是调动感官系统。
由于陶渊明和谢灵运俩人生活经历不同,创作的风格也有不同,陶渊明一心归于田园,他的淡然溶于自然田园之中,属于真情流露,而谢灵运志在权贵,纵情山水往往是在官场斗争失利之后的一种与厌世和逃避,虽满怀愤懑之情,但总是力图凌驾于山水之上,把个人对权力的欲望转嫁于山水之间。
盛唐之时,初唐四杰诗中有对山水田园诗歌的歌颂。而陈子昂的《渡荆门望楚》是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盛唐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是孟浩然,以写诗为乐,寄情于山水之中,它的山水诗《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他的田园诗主要有《过故人庄》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盟主,他的《使之塞上》《鸟鸣涧》《鹿寨》《山居秋暝》《竹里馆》或写田园生活的美丽无比,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李白虽不是山水田园著名诗人,但他的山水田园诗却是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珍品。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无与伦比的激情有丰富驰骋的,更有蓬勃向上的豁然乐观,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渡荆门送别》《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也有山水田园诗,比如《登高》《登岳阳楼》
白居易大量创作山水诗,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柳宗元的《江雪》杜牧的《山行》……
关照整个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专家认为,王维、孟浩然等人以田园情趣关照山水,以山水比较刻画田园。发扬了隐逸之风,为无我之境;而李白杜甫等人,将个人情感宣泄于山川明月之中,表达更丰富,为有我之境。
宋代的王安石、苏舜钦、梅尧臣和欧阳修,致力于乡村秀美风物和农村生活的淳朴,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则千年传颂。
手法及思索
山水田园诗的手法有直接续写,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情景交融,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有托物言志,比如张若虚的“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借对自然的神秘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探索与关注,类此种种,在书中都能找到。
有空来看看这本书,山水可有清音,卧以读之,可以澄怀观道,可以静照忘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