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剧院》是一部由娄烨执导,巩俐 / 赵又廷 / 小田切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一):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第44届#多伦多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壮哉 我的导 壮哉 我的皇!
#豆狸推荐# 兰心大剧院 | 历史/剧情/政治/中国大陆 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第44届#多伦多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壮哉 我的导 壮哉 我的皇! 1941年的上海 女演员于堇进行舞台表演的同时 利用身份之便收集战时情报 国家大义面前 她的选择 更令人钦佩 期待指数:⭐⭐⭐⭐️ 娄烨执导 巩俐、赵又廷、小田切让主演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二):名伶回沪,乱世乱象
在被拆解的分崩离析的故事线和忽远忽近偶尔极致放大到模糊的拍摄手法下,整部电影其实就一个女主角,一部戏,一个情报。
人类历史闪耀的时刻,或许都是由某个不起眼的人在某个不显著的时刻做的一个决定而创造。比如于堇做出了她“认为正确的决定”,世界局势就此改变,人性的逻辑和历史的进程真是脆弱而奇妙的流动。
关于画面,巩俐真的是太适合黑白光影,精致而极具个性与韵味的五官在黑白电影中显得格外美丽、令人心动,以致于一些不那么合乎常理的剧情在她身上也可以好看。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三):商业片和文艺片的杂交
黑白摄影镜头加上主角高颜值,画面看着美。但是娄烨不适合拍人物多,背景关系复杂的片,讲不清楚。也是因为背景复杂,对人物的塑造太弱。恰恰人物的塑造是喜欢娄烨老片的原因。而且从剧情片角度讲,也没什么亮点。这部片子,揉杂了文艺片和商业片,不伦不类。颐和园,花,对欲望的描述,非常真实,是能和角色有共通的。兰心大剧院,欲望,剧情,动作,都点了一下,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没有竞争力。 看了首映,然后看国内媒体的一些评论文章,真是什么都敢吹。看片全程一直在等那个27分半的长镜头,根本就没有了。媒体还在说娄式长镜,无语。明明是历史背景复杂,讲不清楚。却说是观影门槛高,excuse me?请不要侮辱观众好吗?!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四):纽约《兰心大剧院》观后感
10月8号在纽约电影节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本着不剧透的原则说说。
全片黑白摄影,颇有那个年代的韵味,舞台与现实的转换比较新颖。 片中人物繁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日语)交织,让我这个英语不太灵光的人要一直盯着英语字幕,颇感吃力。 镜头多运用手持,有许多场景比较晃,幸好我坐在楼上,如果比较近会被晃得头晕。 最后的枪战比较刺激,巩俐还端起了冲锋枪。不过最后单枪匹马的巩俐毫发无损有点不太可信。 演员方面,巩俐还不错吧。但是,但是,巩俐演这个角色有点太老了,角色定位应该是40多岁,而和她搭戏的赵又廷又厚重感不足,尤其是两人的吻戏,太不搭了,让人出戏。 一大亮点,扮演巩俐养父的法国演员,真帅! 年纪那么大了还这么有型,在中国同样年纪的男演员里,我想不出谁能有这个水平。 最后,打个两星半吧,给这个电影的总体。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五):浓度过高
纽影节加映场,也是星期六。
整场戏的节奏非常快而抓人,因为戏中戏的巧妙设计,加之穿插的舞蹈与爵士乐背景,观影过程中也有一种旋转和舞蹈的感觉,但并不欢快,反而越来越压抑,尤其是到了最后,是悲剧的顶点。但是一种喧闹而不是沉默的悲剧感。又或者是在一种喧闹氛围下的压抑感。
巩俐全片的台词量极少,但是眼神和动作非常精准地流露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
唯一的瑕疵大概是于和谭之间的爱情线表现得不够convincing,可能因为谭呐这个角色给人一种除了幼稚和单纯之外没什么吸引力的感觉,而于又太过有吸引力,这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观众很难理解于是出于什么原因会爱上谭。相比之下与玫的情欲戏反而更加自然而又有张力。
结尾的戏中戏是戏剧与现实两条线的完美交汇,是全片一大高潮,以至于后面的最终部分反而处理的略显拖沓,可以更干净利索一点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六):兰心大剧院|不推荐影院观看
看完《兰心大剧院》,我的内心其实是极度矛盾的。一方面巩俐老师的表演实在需要在大银幕上慢慢观赏,但另一方面,我也不能昧着良心说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优点与缺点都特别明显,可以预测正式上映后,观众评价绝对两极分化。
电影剧情其实特别简单,以前公布的剧情梗概就足矣概括全部内容。立项初始也是想基于小说构建一个酒店与剧院之间两点的小型世界。可是拍着拍着,项目做得越来越大,原著也从一本小说到两本。这就导致了电影故事线的散乱,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很大,但是叙事没有重点,观影节奏奇怪。既没有传统起承转合带来的高低起伏,也没有欧洲电影平静中细节积累带来的感动,看完没有明显记忆点,除了巩俐老师真美,大脑一片空白。加上影片时长126分钟,更显得冗长。我自认是耐得住性子的人,结束都觉得特别疲惫。
可以理解导演希望还原40年代初上海的势力混杂,不同政治集团间的相互试探碾轧,所以采用了多线叙事 —— 美国派、日本情报机关、南京政府、重庆政府甚至欧洲犹太人幸存者。而串起多方派系的关键人物就是巩俐饰演的于堇,她和每一派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是故事推动的核心。可是这样的设定有很大的逻辑漏洞。正如之前说到电影剧本是由两本小说改编而成,把两个独立故事合并,把所有人物串联起来其实非常困难。电影针对这一点为不同角色设计了很多生硬的理由,但呈现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显得这个角色或者某些桥段特别多余。
故事的短板也影响到了于堇这一女主角的形象没有立住,缺乏一股支持她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动力。她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也是一个优秀的间谍,但好像她各方面最后都失败了。每一幕戏单独拿出来都无可指摘,可是当你将他们连贯来看,就仿佛卡顿的视频,不通不通。
不过我还是要衷心感谢娄烨夫妇在这部电影里完成了广大影迷对巩俐老师的所有幻想,这个角色仿佛是同人小说经典设定的合集:和男生、和女生;和父亲、和朋友;和情人、和爱人。完全理解巩俐老师接戏的点。说英文和说日语的她,抽烟的时候看着你的她,轻轻拥抱爱抚着你的她,和冲突里身份伪装下突然流露出杀意的她,你缴械投降没有办法拒绝着的她。
电影的男演员阵容也很强大。《玛戈王朝》里的帕斯瓦尔叔叔念着法语的对白,仿佛一杯巧克力流进了你的心里;《权游》里的贾坤西装笔挺的走在和平饭店的楼顶,杀人于无形;一言不发独自抽烟的小田切让特写镜头下满是故事,瞬间斩获你的心;裹在藏青色呢子长大衣里的中岛步合着双手点烟的样子,凌厉又冷清。只有被角色傻白甜设定拖了后腿的Mark, 你看着他只觉得可爱,你会因为他的单纯和温柔爱他,他也因为这样的性格显得有些无趣。
终上所述,《兰心大剧院》不推荐影院观看,但是巩俐老师足够让你原谅所有的不足。
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七):You have been warned.
今年的Tiff我最期待的其实是娄烨的这张≪兰心大剧院≫,因为今年早前看了他≪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看了特别喜欢,因为觉得不像娄烨以前很多戏,看着不那么怎么说来着?不那么“对观众不友好”。不像贾樟柯的≪江湖儿女≫,那张烂番茄网站上专业评分99%的一片红色,我是硬着头皮看了二十来分钟,放弃不看了。 ≪兰心≫这张整整两个半小时以上。我来晚了坐第三排,忍着眩晕看完了。做到一个半小时左右我开始时不时不自觉的看手表,巩俐迄今还没那张戏能让我不停看手表的,何况还是我喜欢的题材。这张做的确实是很有娄氏风格:这张不止是对观众不友好,简直能感觉娄烨对观众有恶意。 也许是小时候上过几堂水粉画的课的流毒,我对电影这种媒介的画面、色彩、构图一直有种执念。电影拍出来就是给人看的,要看都没法好好看还拍来干嘛。其实娄烨的故事和叙事我好些都很喜欢,包括春风沉醉的夜晚,我讨厌的是余力为那种灰鼠鼠糊成一片构图乱七八糟的手持DV摄影。我真的不认为这可以称作“风格”。这顶多是一种形式,用滥了后还每张电影里变本加厉的坚持下去,只能说是有性格了,和风格无关。 ≪兰心≫的故事我其实十分有兴趣看下去,但娄烨一开始就根本没打算让我们好好看电影。手持摄影不加steadycam的不是说不能有,作为追逐跟拍的为了营造纪实逼魇的气氛晃几下也就算了,中镜近景的拍人面部特写你他妈晃什么晃的啦!得了帕金森还是癫痫呀!!有病你不治来拍个屁电影的啦!!!从头晃到尾当他的摄影得了疑难杂症也罢了,偏眼睛还不好使,好些画面一发现要对人脸拍就当场糊了。从头到尾阴天下雨室内夜色也罢,电费没交似的照明都照不起,好些地方黑暗中瞪得眼珠子都嘣出去了连哪个是哪个都看不清。花这么多钱请了这么些国际大明星你他妈不心疼呀?你的投资人不心疼的呀? 还有巩俐。看了都不知让人说什么好。其他人也罢了——说的是旧上海的事,上海作为全中国最国际化又是最排外的地方,整出戏一群北方口音的人吵吵着,到结束一句上海话没听见。巩俐做的是一个大明星加间谍特工,神秘又致命的东方玛塔哈莉,不要说扮相上就根本不是个40年代上海滩的女明星,头发还真的没洗,也没烫,眉毛也没挑过。扭都不意思意思地扭两下也不说了,膀大腰圆的着一件又厚实又难看的呢大衣,这衣服和她那图案丑的纱巾自始至终没换过,纱巾时不时解下来包在头上,看着像个刚毅的东欧大婶,男人上前线死光了她必须要承担一切体力活那种,回了乡下能打狼进了工厂能炼钢那种。 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巩俐和其他演员的问题,造型表情风格气质都是导演的要求。我猜巩俐大概也没料到导演这么变态,会安排东欧大婶玛塔哈莉演戏偷情报枪战之余,百忙之余还去搞了一次同性恋。 Andy Warhol六十年代拍了个电影,叫做Sleep。主角是他其中一任男朋友。那人一口气睡了五个半小时,他的电影就拍了五个半小时。说是很先锋的艺术,是“反电影”。拜托,你要反电影反观众那回头不要再拍了,看你忍不忍得住。
Tiff '19 Sept 14th Scotiabank Theatre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八):多伦多电影节赵又廷专访:《兰心》让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自己
CineCina:我们先从您的角色聊起吧。我们刚和娄烨聊到谭呐这个角色,他是比较迷失的。他不太知道电影里的这个社会到底在发生什么,但是他还想做一些事情。您对您这个角色是怎么看的?
赵又廷:他应该不至于对这个社会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但是各方势力复杂的程度可能超出他的想象。迷失,我倒觉得在这部电影里每个角色都是迷失的。他反而比较确定他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CineCina:就是做出这部戏吗?
赵又廷:不是,我觉得就是爱情。我记得我问过导演一些关键词,就是这个角色我该怎么去理解?然后他(娄烨)从我身上看到一些单纯和美好,就是适合这个角色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放大。
CineCina:您昨天是看过成片了,对吧?
赵又廷:对,威尼斯首映看的。
CineCina:看完成片后和您当时表演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感觉上的差别?因为娄烨的电影一直很注重剪辑。所以您看完之后,再回想拍摄的过程,有没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赵又廷: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自己。因为其实本来会有点担心,他(娄烨)要的东西都非常真实,真实的话其实就不需要自己为这个角色做太多的设定。很多(表演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一个本能,一个最真实的回馈。所以我真的会担心说会不会看起来就是赵又廷在演赵又廷。但还好,我觉得现在看下来,确实不是我自己,而是融入了环境的谭呐。
CineCina:电影中的每个角色,像比如说巩俐的角色,都有一个很明确的身份。您的身份大概是一个话剧导演,还有于堇的爱人。那您对这个“话剧导演”角色的准备,因为在电影里面,您需要进入一个真实的话剧演出,要走到后台,又要再次进入这个舞台,这其中有很多转变。可能观众不会时时刻刻留意这种转变,但是您在表演上还是会做一些微调和变化吧?
赵又廷:对,就是这一点,我发现有点困难。因为我就一直在进入到一个导演思维,真的完全进去之后,我的强迫症就会犯,就会调各种细节。然后娄烨导演给我这样一个自由,就是说在(电影里)排练的戏份中,如果你看到哪里不对,你就喊停。反正现在舞台是你的,我们就会一直排下去就对了,你爱走几遍就走几遍。
CineCina:因为对我们观众来说电影是一层,电影里面那个戏又是一层。那排练的时候是会分两层来拍,还是这就是一层,我们就在排剧,是这样吗?
赵又廷:对,往复杂处想是你说的这个样子。但其实你在现场,如果不当作我是在拍戏的话,那我就是一个话剧导演,我在排一出戏。
CineCina:要进入那个角色。
赵又廷:对对对。也有一些时候,它会有戏中戏串联到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发生,也会跟导演讨论看看到哪里是什么(时空)。其实我觉得当时他(娄烨)想要探索各种可能性,所以我们其实同样的走戏会拍很多遍不一样的。就可能这一条我就完全都是谭呐的,下一条是完全都是戏中的角色。有时候会非常混乱交错,有时候我也不清楚我现在是谁(笑)。
CineCina:有一场戏,我印象很深刻。莫之因,就是王传君那个角色,喝醉酒撞到日本人那边,然后日本军官要过来和于堇合照,然后您就一直要挡在当中。那段其实对观众来说,镜头晃动厉害,可能脸什么都看不清。但是从动作也好,那个架势也好,观众都是会看懂里面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一个关系,就是说他要试图去保护于堇,对吧?
赵又廷:对啊。
CineCina:那段戏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您就整个拍摄过程能分享一些其他的感想吗,比如最辛苦或者是最有趣的一段?
赵又廷:都很有趣,真的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每天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每天收工回去都觉得自己拍的时候真的像做梦一样
CineCina:有一点我很好奇,跟巩俐搭戏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和感觉?
赵又廷:很幸福。首先能够跟这么优秀的演员合作,就有一种幸福感。她也给我很多的信任感,把主导权让给我。就是(戏中)我就是导演,所以每场戏都是由我来带领着。
CineCina:所以在拍的时候真的是要您要当这个导演?
赵又廷:因为其实你说(电影里)排这个话剧,跟我们拍导演的戏,每天也都是所谓的,不是说排戏吧,就是在走这个戏,每一个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在探索可能性。然后,她(巩俐)比较被动一点地等待着我去带领这个戏的方向。她可能会根据我的情绪走。我觉得这一点把主导权让出来这件事情挺不容易的,挺难能可贵的。
CineCina:有没有比方说,原来没有在剧本里的部分,可能因为当天的表演的状态,最后被剪进电影里面?
赵又廷:你看到里面那80%的内容都是剧本之外的内容。
CineCina:那挺让人惊讶的,有80%这么多。
赵又廷:就常常导演只会给你一个场景,比如说“谭呐带于堇回到办公室”。
CineCina:后面就没有一个台词的指示?
赵又廷:没有。就是你也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CineCina:像那段他们晚上去办公室里面,给她看舞台的模型。
赵又廷:导演突然就说临时加一场这样的戏好了。然后我们就问要说什么,他就说,随便你们。他大概有个调度,他说整个办公室的范围内都可以走走,反正就看你们想要干嘛。就随便你们,所以就是很特别。
CineCina:那真的很特别。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大。
赵又廷:对啊。所以(巩俐)把主导权都让出来,然后如果对手完全不会带、或乱带,或者把这东西搞砸了,就连带赔的是你自己的表演。所以我觉得她能够把信任丢出来,还是蛮看得起我的。
CineCina:好,就这些问题,谢谢!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九):《兰心大剧院》,一个关于“她”的故事
2019年10月8日,《兰心大剧院》(Saturday Fiction)在第57届纽约电影节Main Slate进行首映,坐标Alice Tully Hall。作为在纽约电影节参展的唯二两部中国影片之一,和几天前展映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一样,吸引了不少华人观众,但目测非华人观众比《南方车站的聚会》还多一些,当然,目测可能有误差。遗憾的是,导演娄烨并没有到场,只委托工作人员念了一封感谢信给在场观众,没有问答环节的首映确实略有遗憾。
放映开始前,纽约电影节海报投影。以下谈电影内容涉及剧透,介意者慎入。……不过,根据我的观影体验——由于《兰心大剧院》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理清剧情是相当费神的,在之前的展映中,很多人大呼看不懂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在观影前能够对剧情有相关了解(如读过虹影的原著小说《上海之死》),会对影片本身有更多的理解。毕竟,这是一部“很娄烨”的电影。观影之前看过几遍预告,一直误以为这是一部谍战片,看过之后,娄烨果然还是娄烨啊。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之下,竟然只讲了一个人的故事一周的故事,当然这个人就是巩俐饰演的——演员+间谍于堇,而这一周是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发生一周前的故事。
电影用了很长的篇幅塑造于堇(巩俐饰)的演员身份与状态,她和她的情人谭呐(赵又廷饰),不断地排练《礼拜六小说》,谭呐既是《礼拜六小说》的导演也是男主局。同时,电影中又不断地回到于堇和谭呐在真实的场景中对话。排练场和真实场景无缝衔接,导演好像故意让观众分不清他们是在排练台词还是在对话,是在剧院还是在酒吧。
补充一句,他们排练的《礼拜六小说》也正是电影英文译名Sarturday Fiction的由来,而中文片名兰心大剧院是他们演出的发生地,中英片名一个是实地一个是小说,一虚一实,很值得玩味。
影片在不断的虚实推进中,呈现给观众于堇的真实而有复杂的身份——既是明星演员,又是导演谭呐的情人;既是法国人弗雷德里克(Pascal Greggory饰演)的养女,又是他的情报下线,是盟军的一名谍报人员。此外,于堇还和日本情报官古谷三郎(小田切让饰)的亡妻长的一模一样。
所有的巧合都引导着观众不断地猜测于堇时隔四年回到上海的真正目的,电影也通过不同角色不断抛出怀疑:于堇所住和平饭店的法国经理索尔(Tom Wlaschiha饰,也是盟军的谍报人员)24小时监控着于堇的行踪;《礼拜六小说》的制片人莫之音(王传君饰),同时也是为汪伪政府工作的汉奸,时刻警告好友谭呐远离于堇,并坚信着于堇回上海是为了旧被捕的前夫倪则仁(张颂文饰);带着“深度粉丝”身份接近于堇的复杂女性白玫(黄湘丽饰)的出现,使本就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更加扑朔迷离——她与于堇的角色相互映照,身份与人物关系都加深了猜疑。
补充两个题外话:扮演饭店经理索尔的演员Tom Wlaschiha也饰演了《权力的游戏》“无面人”贾坤,也就是二丫的杀手师傅,是相当面熟啊~;扮演白玫的黄湘丽是独角戏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角,之前看过现场,台词功底极好,声音是也是相当熟悉啊~
最终,于堇回沪的真实目的浮出水面——配合其养父弗雷德里克帮助盟军完成绝对机密任务,也是她准备与谭呐逃走前的最后一个任务:“Two-way mirror”(双面镜)。当然,这个任务过程是比较“狗血”的,于堇需要扮演和自己长相及其相似的日本情报官古谷三郎的亡妻,在其受伤失去意识并接受催眠后套取日方情报。
于堇成功的得到了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却故意没有将这份情报传出去。电影结尾处,字幕显示了所有人都知道结局——1941年12月7日,美国夏威夷领地珍珠港海军基地被日军突袭,美国正式对日宣战,这一事件也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转折点。至此,《兰心大剧院》的主旨终于浮出水面:一位女性改变了二战。
此外,娄烨在片尾字幕中特别鸣谢了马英力,娄烨的妻子,本片的编剧。
本文转自我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兰心大剧院》的回答:知乎·如何评价电影《兰心大剧院》·Renee的回答
《兰心大剧院》观后感(十):巩俐老公对娄烨《兰心大剧院》评价:一个周转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游戏
1981年10月21日,长安街上穿着中山装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小朋友们穿着彩色绒线毛衣在小操场做早操,留短发大波浪的女同志很时髦。法国合成器艺术家Jean Michel Jarre 在北京工体有一场电子乐“晚会”。过两天他还会去上海在演两场。这是中国后 m- z -d 时代,第一次邀请西方音乐人演出。
这个外国人是谁呢?他——
就是巩俐的现任老公。
当时的女朋友还是英国女演员夏洛特兰普琳(《午夜守门人》)。张艺谋还在北影读书…
威尼斯首映当夜酒会,巩俐老公和巩俐同时现身出席。一身红裙的巩俐女皇气质十足,先是贴心和老公耳语,给老公递红酒,言谈之间充满甜情蜜意。
巩俐老公原本就是法国知名音乐家,和娄烨导演讨论起电影也是妙语连珠。
以下是他评论《兰心大剧院》翻译全文,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爱妻主演角色的夸赞。
《兰心大剧院》有着黑白影片的复古质感,同时又有很多现代的因素。它融合了多种类型,爱情、惊悚、动作,并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的很多电影。比如奥逊威尔斯,他会特别近距离地拍摄演员,当时很少人这么拍。《兰心》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不仅仅作为中国电影,而且在全世界的诸多影片中也独树一帜。
在人物方面,特别是巩俐的角色,层次非常丰富。电影一开始只展现了她作为电影明星的一面,会让观众担心,她是否真的能完成间谍的任务。随着剧情的深入,她的真实身份,作为间谍的一面也逐渐显示出来。她的多重身份,包括明星、情人、间谍,让她在女人的柔软与杀手的坚强间切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人物角色的塑造尤为丰满,故事也更复杂立体。
《兰心》的故事很有意思,玩了一个周转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游戏。包括那个年代上海的呈现,也是恍若现实,却又虚幻如戏。我读到一篇美国的评论,对这部电影有非常高的评价,它写道,电影中的图像,所有的视觉概念,都十分特别,每一帧都图像都是一幅画。我觉得这部电影既可以放在电影院放映,也可以在现代博物馆展览。
它完美地诠释了怎样传达出一个时代的感觉。作为一个声音设计师与音乐人,我对枪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四十年代的日本电影与西方电影中,每支枪听起来都感觉像很大的枪,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在这部电影中听到了更真实的枪声,这一层面更接近现实而非虚构。电影中的各个层面,包括角色、声音,总是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摇摆。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幕,镜头中一个吓得哆嗦的男子,很明显人物是处于现实中。
然后镜头中一支枪坠地,暗示角色的死亡,镜头随即平移到欢快演奏的音乐家上,仿佛从现实又回到了戏中,又仿佛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历程。你不清楚音乐家是戏剧的一部分,还是那次行动的戏剧式解读。这部电影用数码器材呈现出了一部老电影的感觉。它的色调不仅仅是黑与白,而是不同层次的灰。《兰心》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当时的上海,珍珠港事件。
同盟军与中国当时的利益是一致的,即让美国也参战共同抵抗法西斯。故事中,一个错误的情报,导致珍珠港事件成功发生,美国卷入战争,而这一切是同盟军与中国一手策划的。这个历史时刻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上海的转折点。
这个事件之后,上海不再是过去的上海。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兰心》,也将成为娄烨电影生涯中的一部重要的影片。Br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