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睡,这里有蛇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1-18 23: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别睡,这里有蛇经典读后感10篇

  《别睡,这里有蛇》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埃弗里特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一个“油盐不进”的神奇民族

  本以为这是一本猎奇的博物小书,满足现代人原始部落落后民族的好奇心同情心,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越读越觉得引发思考。当读到最后,作者在传教过程中反被“净化”而放弃信仰,更是让我感到深深地震憾。

  皮拉罕人,一个没有过去,也不考虑未来的民族,他们不接受技术、新事物,不相信自己没有看到的人和事,不懂数学,不需要救赎,更不相信福音。他们简简单单,自给自足独立自主,却无忧无虑无比幸福。和我们现代人比起来,真的是天渊之别。

  虽然在很多方面这个民族值得羡慕,但是现在人在习惯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后,把你放在他们的环境里,没有电、没有电器、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有几个人耐得住这种单调寂寞?当然,对比皮拉罕人,我们还有太多要学习反思,多多享受生活,多让自己的心回归原始。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二):多民族文化的一员

  #豆瓣鉴书团#当前文学研究趋势之一即多民族文化研究。此书正是介绍民族语言文化的书,并且追溯远古,这种文化可能与中原文明有些关联。虽然多民族研究已经被认为是趋势,但我们现在做得显然不够好。我们的视野还是向外追赶欧美、向内挖掘古典,基本上没有特别关注过其他55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比如《萨格尔史诗》、《福勒智慧》等著作。我们也还未写出《瓦格尔群岛》这种获得诺奖的作品,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我觉得很难得的一点是,作者身为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他的研究方法专业严谨的,但又能用一种纪录片式的、讲故事口吻叙述,他著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为大众科普,科普另一种文明——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之外的存在方式。从语言学习开始走进他们的生活,读了几章后会有一种虚幻感,对自己身处的看似坚不可摧的文化体系感到怀疑,时常抽离出来是好的,这样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别睡,这里有蛇》

  就书本身而言,作者从“日常生活”“家庭关系”“房屋结构”“儿童濡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事无巨细的记录了皮拉罕人的世界,生动细致描绘了皮拉罕人的生活图景,是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和民族通俗志。

  引人深思的“矛盾点”在于“先进”文明的传播与“落后”文明的不适应。每一种文明都是环境长期作用于人的产物江南水乡建筑屋顶倾斜度大,黄土高原窑洞,新疆的木板房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人类价值观粗制滥造永远比不上造物主精雕细琢。不可否认现代文明所带来诸多好处抗生素发现,高产粮食品种培育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通讯卫星,宗教信仰等,但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沉重工作,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孰好孰坏怕是很难判断的。而现代化的脚步滚滚向前,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历史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只希望在冲突时多一些包容和思考,少一些傲慢和理所当然。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别睡,这里有蛇

  之前看的田野调查都是人文学家的作品,有趣,着迷。他们作为理论家和我们这些宇宙中的公民感知世界时,依据的是自己的经验期望,而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一本是一位传教士本想用皮拉罕人的语言翻译圣经》达到向他们传教的目的,反而沉浸在皮拉罕人的思维模式中,导致全书语言表述松散了。

  “别睡,这里有蛇”是皮拉罕人的晚安问候。第一,他们相信少睡一点能“让自己变得更坚强”,这是他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第二,丛林危机四伏,熟睡会让他们失去戒备,无法对付村子时刻出没的食肉动物。他们会给所有的外国人名字,就是看哪个外国人和皮拉罕人外貌相似,就用皮拉罕人的名字叫他。名字对于他们自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还会修改名字。

  他们的出生、长大、结婚离世等都没有任何仪式感,他们在远离世界的角落遭遇比较内陆的居民悲惨了,生活没有赋予他们任何特权

  作者介绍学习语言的过程很详细粗略跟读了一下,特别生硬。相比较他们没有任何历史、只有直接经验的文化,肯定比克林贡语好学的多。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五):被“洗脑”的传教士

  【豆瓣鉴书团】

  一个坚信自己能够改变皮拉罕人信仰的传教士,最终被皮拉罕人变成了无神论者

  生活在亚马孙丛林的部落,我们肯定认为他是落后的,但作者最后却觉得在某种意义上皮拉罕人是十分先进的民族。作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到了他们对待上帝,世界,生活的态度,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

  正如作者所言我们习惯了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其他的社会,所以以我的价值观来看皮拉罕人,他们是充满矛盾的。他们认为所有的皮拉罕人都是一家人,会一个老人丢了,整个村子的人不吃不喝不睡找了三天三夜,也会眼睁睁看着一个孤立无援年轻女人死去,只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必须坚强,必须独自度过难关。但在危险的亚马孙丛林里,这样的矛盾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这里道晚安的方式都是:“别睡,这里有蛇。”

  本书可读性很强,随着作者的介绍,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比如“他们给外国人命命的方法,是看外国人与哪个皮拉罕人外貌相似。”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不知道我的皮拉罕名字是什么呢?hhhh。皮拉罕人警告作者千万别打鼾:“美洲豹会认为附近有猪,然后过来把你吃掉。”虽然是一本正经的警告,但是觉得秘之可爱呀。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传教士的亚马逊历险

  作者是一名传教士,在亚马逊丛林里居住了三十多年。从开始本着带皮拉罕人一起上天堂的新年,学习研究当地语言,编译《福音》,传播基督教信仰。最终,却孑然一身离开了他的信仰和妻子,成为了一名无神论的语言学家

  “ 皮拉哈人让我了解到,即便没有天堂的慰藉地狱恐惧,也能有尊严心满意足地面生命,带著微笑航向生命的混沌深渊。”

  皮拉罕人没有忧愁,即使面对死亡,他们也很坦然,不强求不留下。每个皮拉罕人都目睹过亲人的离世,触摸过亲人的尸体并亲手埋葬在丛林里。他们没有医生可以求助,不管疾病是否可以至于或者多么容易治愈,他们也没有刻意去求助。无论是他们的孩子丈夫或者老人去世,皮拉罕人依然坚持去打猎,钓鱼和采摘食物。皮拉罕文化中没有留出需要悲伤的时间,生活没有赋予死亡的任何特权。这可能就是传教士最终放弃传教任务和他的信仰的直接原因。

  皮拉罕语只有3个母音和8个子音,但皮拉罕的动词,却至少有6万5千种可能形式。皮拉罕语没有客套,没有你好再见,没有对不起谢谢,他们瞧不起美国人的虚伪和西班牙人的虚荣,他们依然会表达谢意,互相尊重但同时又不太透露太多的信息的表述。皮拉罕文化种,都是直接了当的表达方式,发布信息或者命令。皮拉罕语如同皮拉罕文化一样简单直白

  一种濒死的语言,代表着一种濒死的世界观。停止对语言死亡的冷漠保护更多观看这个世界的方式。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让我用皮拉罕人的方式和你说一声晚安:别睡,这里有蛇!

  写在前面:非常非常想吐槽一下,为什么书里面有那么多图片!你不给我来个彩印!黑白的很多都看不清楚!还有图片下面的标注是啥!这么不走心!

  好了,下面就是正文了!

  首先,是对作者的敬佩,为了传教(虽然后来不信了)研究语言,搬到了皮拉罕人居住的地方和他们一起生活。医疗水平极低,居住环境恶劣,但作者还是在那里生活了很久并和皮拉罕人成了朋友。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作者的做法,而且在书的后半部分关于语言研究的描写中也提到了,是坐在环境舒适实验室或者办公室中研究语言好,还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一起生活得到的研究成果好呢?我想我一定选择后者。

  其次,就是对皮拉罕人的好奇,我感觉他们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书中提到过他们喜欢乐于助人,可是当有一个孕妇(皮拉罕人)因为生孩子在河边死去(皮拉罕人面对死亡的淡然也是我无法理解的)却不会伸出援手。不存储食物有多少吃多少,干活的工具随手乱扔,教他们制作却不爱学习,然后没有工具就和别人换等等。这都是在我们这种文化背景下无法理解的,我觉得是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影响不同地区的人的生活习惯,当这些生活习惯与我不同时,我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

然后,这是我第一次读关于语言学研究的书籍,皮拉罕语有声调变化,这个变化会导致语意的变化,我觉得和汉语很像:嗯?嗯!啊?啊!再有就是皮拉罕语中居然没有数字颜色,说话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重复,书中有好几个皮拉罕人说话的原文复述,表示真的很难理解再说什么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不一样的天空

  很荣幸能读这样一本书,感谢豆瓣读书,让我有机会了解另一片天空。

  作者携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亚马孙丛林皮拉罕人的领地,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使命感来到这里。从开始的茫然妻女差点命丧疟疾,被醉酒皮拉罕人群杀,看着皮拉罕人妇女死在生产过程中,刚救活的婴儿被父亲亲手杀死,理念文化的差异给作者带来巨大震撼,到后来接触深入学会以他们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尊重皮拉罕人,从上位者的位置走下来,走到与皮拉罕人为邻。

  除了解掌握皮拉罕人的语言文化外,作者最重要使命就是去传教,翻译皮拉罕语《圣经》,将耶稣带到皮拉罕人中,让他们得以永生。想来人真的是自以为是,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与动物有着明显不同,以自己的意志定义事与物、好与坏、黑与白,甚至发展信仰、学说荣誉等一系列看不见的概念。而皮拉罕人对于不能亲见的一切都无法理解,没有兴趣,更不会去相信。他们着眼于当下,安逸的生活在自己的领土上,捕鱼、采摘、哺育与玩乐。哪一种文明更先进?书中说“存在担忧的文化才更加原始,而没有这忧的文化可能更加先进。”“皮拉罕人有着强烈的优越感。“”皮拉罕人并不需要新的世界观,他们守护好原来的就可以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简单快乐的生活,比空想一些人生终极意义实在

  很佩服作者放弃在祖国安逸的生活,深入亚马孙丛林给我们揭开世界的另一片天地。但阅读中又常常冒出不打扰或许是更好地态度。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直接经验原则”——束缚社会发展的认知

  霍布斯、洛克、卢梭先哲阐述自己关于社会的思考时,不约而同的均设想了原处的社会状态,因为社会的建构是在历史中缓慢塑造而成,而非一个天才凭空设计而成。埃弗里特的《别睡,这里有蛇》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语言学的田野调查,对喜爱思考人类社会的读者而言,可以提供一个有意思视角检验自己是不是忽略观察许多视而不见行为(习惯)的意义。

  本书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发现存在依靠“直接经验原则”生活的社会。该原则是皮拉罕人生活工作的根本法则,让他们的认知排斥抽象概念,让他们重视当下,而不太关心昨日及明日,让他们及时行乐,让他们成为最幸福的人。

  不过我思考的是,该原则所决定的文化是不是影响某一种族走出狭隘地域组建更大的集合,寻求“突破”的关键。因为直接经验原则,让皮拉罕人缺少数字词汇,也限制数量上的认知能力,这就导致皮拉罕人在处理大量数据方面可能显得难以下手,而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处理数据能力的提高。因为从目前研究文明的相关结论中可以发现,大规模工程建设能力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而工程建设必然需要处理生产资料准备人力准备等数据的处理。我想这也就是皮拉罕人为何千年之后还是小规模散布于亚马逊的重要原因。只不过幸运的是,物产丰富的亚马逊森林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让他们没有更大的生存危机去突破现有思维法则。

  最后,我想知道的是,爱因斯坦、卡夫卡如果诞生在亚马逊的部落中,会有怎样的人生轨迹

  《别睡,这里有蛇》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从人我之境看古今之境

  首先感谢豆瓣鉴书团活动提供的精美图书。

  此书是作者在亚马逊雨林生活三十年的经验总结。书中反复提及一个现代社会人对异文明的观照,以及由此引发对自身文明的审视。这些新鲜的经验想必会给很多读者以启示。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重新审视了古人的叙事方式。

  例如书中序言所说,一群皮拉罕人隔着一条小河对着“神灵”呼喝,而作者本人及其家人却一无所见的情形就颇有代表性。我不去怀疑这里面到底是谁“说谎”,他们可能都很真诚的说出了“局部的真实”。当代人可能自小就生活在一个布满“常识”的世界中,在无数“常识”构成的概念网下,不自觉地 “忽略”很多现实。

  这些让我联想到,中国古时重要的目录《隋书·经籍志》把收录了许多“怪力乱神”的杂传列入史部。将古往今来的“神明”记录,作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加以保存。而今我们当然知道那些“神明”不是已经证明的自然现象,就是难以印证的孤立事件。科学让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讥讽古人的资本。本书在某些角度上存在的意义,就是可以提醒人们克制心里所生的不自觉的傲慢。

  如果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有两点。

  1.本书的装帧为未锁线的裸胶装,书体页边直切加长外封因而没有封面勒口。这种堪称简陋的装帧是有些对不住书价和内容的。

  2.书前罗列的“权威推荐”太多且无意义,徒然浪费纸张。其中类似“满分好评”和“迷人!迷人!迷人!”的推荐让我心生疑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睡,这里有蛇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