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天路过,头图基于CC0协议使用 “大家好,我是七天。很多朋友会说我看起来很乐观阳光,但其实我也经历过无数次迷茫脆弱的时刻。尤其是这次入职前一段时间的裸辞在家的经历。想来跟你们分享下,在选择面前,我经历了什么,又坚定了什么,我会从哪里获得力量。”20~30岁这段时间,几乎是面临选择最频繁的一个时间段,从大学到社会,从单身到进入亲密关系,从可以依靠家人到在社会独立生存,这10年里有成年人最为艰辛脆弱的时刻,也是成长最快的时间。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跟什么样的结婚得到幸福,你会怎么办?如果你害怕选择怎么办?
1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回答:你想能力升级,就去做让你最害怕的事情。
说这句话的人是梁宁。
中关村才女,可以跟雷军等人谈笑风生的大佬,也是得到《产品思维30讲》的主理人。
她说在我们不甘心当下的境地却又改变不了状况的时候,就像是入妄,入妄就是失去了平常心,习惯于比较和计算,把自己置身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中。
当唐僧到达西天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其实一直以来,就只有他孤身一人走在取经路上,没有孙悟空、没有猪八戒、没有沙和尚,所有的角色,都是他幻想出来陪伴自己的另一个自己。
孙悟空,是那个无所畏惧、永不服输,上天下海也要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自己;
猪八戒,是自己真实的人性,会害怕、会退缩、会想放松一点的自己;
沙和尚,更有意思,在创业的漫漫长路上,你内心觉得自己是孙悟空,但在别人眼中你就是沙和尚:一个没有什么特别资质,只会闷着头、扛着自己的重担、一步一步向前走的笨家伙。
如果你现在只是沙和尚却幻想着自己成为孙悟空,就是入妄。
夹在想象和现实之中,不知道真经为何物,以及总是期待着自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这就是每个人的《西游记》里的磨难,不甘平凡,想要突破,却经常有各路妖怪作祟,离西天还有九九八十一难。
可是如果不入妄,只是以平常心做平常事,那也只能得到一个平常的你。
你害怕选择,但也敢于去选择,即便是在过程中伤痕累累,你也可以获得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
梁宁说:伤口是后天的器官。正是因为那些伤口,才成就了今天的我。让你真实感知世界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你与真实世界碰撞而产生的伤口,这是你的真经。
为什么很多人时常没有办法去做我们内心真正想去做的事?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的作者陈海贤说人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创造型思维,一种是防御型思维,如果你是前者,你看任何挑战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机会和希望,而用防御型思维去看到未知的事情时,你看到的更多是恐惧。
防御性思维又可以细分成僵固型思维,应该型思维以及绝对化思维。
我们身边一定会有一类这样的人,小时候天资聪明,却因为某个挫折一蹶不振,最后泯然众人矣。他们几乎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尊心很强。一帆风顺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旦遭遇了小小的困难,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他们格外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面对挑战时,很害怕挫败后被别人评价,也因此常常拒绝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思维变得僵固,不敢去做有挑战和不确定的事情,强制自己维护“我很强”的形象,又因为“应该思维”的约束,总觉得自己应该演好别人认可的角色,一旦被否定,就会用一种极端的“绝对化思维”来否定自我。
“我什么都做不好”“无论我选择什么职业,我都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半途而废了。”
而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的人,不会认为当下的无能是永久的,他相信可以通过努力去获得进步和改变。同时,他会想着怎么把事情做成,而不是做事情会遇到什么问题。
他们会用对待事物的控制两分法来解决当前的困难,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部分,接受我们当下改变不了的部分。
让你一直往前走的,除了你当前的欲念,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使命感。
就像是《有限和无限游戏》中提到的,最终以打赢为目的叫有限游戏,你在规则中不断地竞争取胜,但人生是一个无限游戏,不到死亡,它没有最后的输赢,而你要做的,是以延续这个游戏为目的的。
所以梁宁说,成功不是干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短期努力冲刺或者临时抱佛脚的状态我们都有过。就像在每个迷茫的时刻,你可以随便去做一个选择甚至是拖延着不去做选择。
但最重要的,是你在做每一个选择的背后,以什么作为你人生方向的标准。
2
陈海贤曾经是浙大老师,知乎刚刚兴起的时候开始在知乎写回答,粉丝涨了几十万,刚好他一直不喜欢学校那种束缚的风格,就决定辞职了。
可在辞职之前浙大正在分房子,他的名字就在分房子的名单里,而且很靠前。所以刚辞职的时候他一直关注着那块区域的房价,心里不停地提醒着自己:这一辞职亏损了多少钱。
后来他在跟一位做心理学咨询的前辈聊天时,对方提到:你辞职最大的风险,不是损失了那套房子,而是老想着把它挣回来。
有时候结束一种生活,如果你惦记着上一段生活里没有得到的东西,你就一直结束不了旧生活,因为也开启不了新生活。
这是多数人都会有的状态,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有一种损失厌恶的心态。这是因为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大脑习惯性地去分析损失和收益,用一种经济模型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你做这个选择会得到什么,损失什么。
这种选择会以经济学的模式来进行思考,它的特征就是综合各种好处和坏处做加减,然后进行比较。
但这种选择有2个弊端就是,第一个就是未来的信息只能预测,谁也保不准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就像之前新闻里的高速收费员36岁的时候被裁员,说自己这些年只会收费,其他的什么都不会。
第二个弊端就是这里面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外部因素的累积,它也许准确,却并不从心,能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却不一定更贴近你想要的自我。
另一种思路,是作者提到的用“心理选择”,选择不是同原来的自我做比较,而是选择更靠近自己一生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更想未来5年后10年后,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读者问我她应不应该换城市辞职,如果当下你已经攒够了一部分不工作也可以养活自己的钱,那我觉得换城市虽然有风险但也是一个机会;但如果当下积蓄有限,一段辞职就断炊,那不如先在现有的岗位上多待一段时间,不要让自己陷入更加窘迫的困境。
每一份选择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职业转型背后,不仅仅是对当下状况的不满,隐藏深处的,是你想要实现自我的哪一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提出:与真实的自我不同,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很多个可能的自我。
所谓换工作,换城市,都是选择一个潜在的自我,让它在和世界的碰撞中成为真实的自我的部分。它无关对错,任何一个自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脚本。
你可以一开始是体制内的员工,平淡安稳,但也可以选择辞职创业,写就属于自己的突破故事。
但也可以是创业过尽千帆的人回到小城市过上安逸的人生,守护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而每一个故事,只能你愿意坚持下去,演好属于自己的剧本,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观众,自在精彩。
3
学会给自己讲述一个好故事
陈海贤在书中写到:人生故事是我们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特质。
生活的意义感就来源于我们对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每个人都在用漫长的时光谱写自己的故事。而且随着时间线的拉长,你的故事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所谓的人格,其实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我们是什么性格的人,是否好相处,在更深的层次,是个性化的应对方式,比如你的人生目标,你的信仰,你的价值观,以及你在人生某个阶段的生活中心。这是我们为了扮演好当前的角色发展出来的人格特质。
到第三个层次,其实讲述的是属于我们个人的故事。
如果你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大学,那是一个努力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故事,当你来到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决心不应该沉迷当前,决心努力,终于在毕业时进入了一家优秀的企业,故事就变成了普通大学生的逆袭成长。
但公司效益不好开始裁员,你不幸被裁员了,这就成为了一个突然遭遇不顺,被不幸击中的故事。
在入职阿里之前,其实我经历了一段难熬的裸辞时间。
当时刚好赶上部门优化,在领导的引荐下我面试了事业部的另一个岗位,然后那个团队的leader决定要我了,可我又有些犹疑,这会不会是一个机会,可以尝试下自由职业和写作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就准备了。
但是刚停下来休息没几天,就发现由于辞职是匆忙决定的,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考虑,突然停了工作,也没有kpi的压力,自己每天感受到的不是放松和安逸,而是漫无边际的焦虑和惶恐:
杭州的互联网大厂并不多,我会不会找不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我还没有在本地落户,是不是没办法补交社保和公积金,一下子断了怎么办?我现在写作的收益并不多,会不会根本就入不敷出。
我跟朋友分享我这些难受的情绪时她觉得很诧异:天呢?你看起来一直是很乐观,什么都尽在掌握的感觉,而且你还在尝试拍vlog,我根本没想到你内心经历了这么焦虑矛盾和不甘。作为你的朋友,我还是很心疼的。
那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很早就醒了,也不赖床,有时候坐在电脑前,但也写不出来特别多的东西。
互联网大厂的面试周期也很漫长,从第一面到最后拿到offer,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入职的那一天,我都有种眩晕的恍惚感:天呢,明明是经历了部门优化,裸辞,到仙子啊却又拿到了一个通向几乎可以说是非常top的互联网公司的门票,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没错,这一切都是真的。
原本看起来惨淡的故事,在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变成了另一种选择和出路,而且看起来也闪烁着小小的光芒。
想要突破的人总会有入妄的时候,想着是不是只有自己才这么艰难。但人生如修行,该经历的一个也少不掉。
如果你明明知道怎么选择更省力,但你还是选择了更艰难的那条路,或许你就更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了。
有入妄才会有破妄。有迷茫才会有升级。
想起来一个小故事:有年轻人去问冯仑,我没有钱,怎么创业。冯仑说创业的人都是先有梦想,再去找钱,想办法实现梦想的,有了钱再去创业,那就不叫创业了。
你做不到的时候想去做的事,或许才是属于你的“取经之旅”。
"你有什么特长?""否定我自己"
超长干货:非985 211毕业的二本学生如何进入阿里网易TOP互联网公司
82年生的金智英,让我看到了平凡女性的困境
♥
七天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