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得知今年要做一本唐诗宋词日历,心里有点没底:同类的日历市场上有很多,虽然这位作者的日历市场表现一直很好,但是已经出到第四年了,还能有新意吗?家里书架上有一本《唐诗三百首》,自中学时期翻完,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落了厚厚一层灰。总感觉唐诗宋词离我的生活太遥远,而日常生活总被琐事填满,一直没有兴趣重读。5月作者交稿,没想到一开始审稿就差点停不下来。这跟我之前的阅读体验很不一样。里面选诗都不算常见,读来很有新意,有更意思的是评注,注释少而精当,评论寥寥数语就指出所选诗词的妙处。读完之后,感觉跟唐诗宋词亲近了不少,竟然又想重新翻一下被遗忘已久的那本书了。01古典诗歌最大的魅力,便在于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谓“喜怒哀乐,皆可成诗”。可惜入选中学教材的诗词,体现作者真性情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让我想起,去年西川在一次访谈中,向我们发出灵魂拷问: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显然,陆蓓容编选的这本日历,是想让提醒我们,虽然时间久远,我们与古人的悲喜都是相通的。比如9月5日,选了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思念就像那天上的满月一样,一天天想着你,一天天变瘦,渐渐减去了清光。“月亮代表我的心”,从古到今。大雪这一天,选了苏轼的《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撚衰髯。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大雪这天,尽管冻得不轻,苏轼却尽情饱看了雪景。他想念起老朋友朱先生,觉得对方像陶渊明一样风流可喜,便想摘一朵梅花寄过去。既然成为朋友,总有些脾气相投。到头来,苏轼毕竟借着风景说了句大实话:谁也不能赢得“所有人”的喜爱。“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如果你恰好处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看到这句词,心中应该释然不少吧。晚唐诗人李商隐,他的诗,隐晦朦胧,据说“一直被研究,从未被读懂”。今年日历选了一首他的《谒山》,语言清透,想象力惊人: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系日乏长绳”出自晋人傅玄《九曲歌》,意思是说,岁月流逝得太快了,希望有一条长绳,能够牵住太阳,让它不要落下。麻姑是传说中的仙女,她声称自己曾经三次见到沧海变为桑田,可见其寿数长久。李商隐也为光景飞驰而惆怅,想问麻姑买一杯“沧海”——这可怎么买呢?又怎么有人卖给他呢?然而,竟有如此无理又浪漫的第四句。他仿佛真正喝到了这杯“沧海”,它寒凉如春露,如清冰。谁也不知道,它能不能解救劳碌中的凡人。8月19日应该是初秋的某天,日历选的词是李弥逊的词。这是一位北宋的词人,曾因反对秦桧被贬。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春日即事》,这天选的《水调歌头·横山阁对月》写的月夜饮酒,我也很喜欢:清夜月当午,轩户踏层冰。楼高百尺,缥缈天阙敞云扃。万里风摇玉树,吹我衣裾零乱,寒入骨毛轻。径欲乘之去,高兴送青冥。神仙说,功名事,两难成。苇汀筠岫深处、端可寄余龄。身外营营姑置,对景掀髯一笑,引手接飞萤。且尽杯中物,日出事还生。月光盈盈,清寒入骨,仿佛天宫打开了门户。人也想在夜风里扶摇而上,直上青天。但这毕竟是梦想。现实中,要想过得舒适些,只能放下种种麻烦事,隐居到草木深处去。谁知道这也只是梦想呢?再喝一杯吧,李弥逊想。毕竟明天一早,又将被新的尘事牵绊,重新跌进忙碌的人生。这首词简直是我独处时的周末之夜真实写照了。02读完日历的文字稿,让我回归了读唐诗宋词的初心。古人跟我们一样,也会分手、离别、失眠、为琐事犯愁,他们跟我们欣赏同一轮明月,赞美同样的风景,跟我们一样纠结爱不爱,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感慨人生的无常和惊喜。我们从唐诗宋词中汲取的营养,应该是如何表达感情,如何欣赏美的事物,而不是死记硬背,耽于繁琐无趣的注释,与古人留下的文字宝藏渐行渐远。而日历的配画,于我是一个更大的惊喜。日历的配画不但契合诗词意境,画题之多样更是让我惊讶。我原以为古画大都是高山流水或者花鸟楼阁,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丰富的古画世界,有细腻的工笔描绘,有洒脱的文人泼墨,也有生动的写生小品,大都不常见,打破了我对国画的刻板印象。粗略了数了一下,里面有61种人物、29种花卉植物、27种小船、24种山峰、20种鸟、7种楼台亭阁,有鱼、有虫、有兔、有牛、有鹿,还有正在“横行”的小螃蟹。日历配画跨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画家中既有文人画派巅峰的“元四家”“明四家”,如元蒙、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也有代表宫廷画家最高水平马麟、夏圭等;既有大众熟知的“扬州八怪”罗聘、金农、李鱓、汪士慎,也有隐居山林的“金陵八家”;既有力追古法的蓝瑛、刘度师徒,也有清末绘画的革新者“海派四杰”虚谷、任颐。选取原则是,在契合诗意的基础上,兼顾多种流派,传世名作和不常见佳作各半。比如清中期的宫廷画家蒋廷锡作品,他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擅花鸟,多以水墨点簇晕染,被称为“元代写生第一”的张中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晚明文人美感生活的代表作《销闲清课图》,晚明画家孙克弘依次描绘烹茗、月上、灌花、夜坐、听雨等林下清课二十段:整本日历的配画可以说是一场小型的古画展览了,整本日历翻下来,仿佛跟着作者远程看了好几场展览。将诗词和配画合起来看,会发现更多作者埋藏的小心思。一日诗,一日画;一日词,一日画。不仅错落有致,用心寻找,还能发现诗词与配画间的巧妙联系。比如3月9日的诗《合溪水涨寄敬山人》:共爱碧溪临水住,相思来往践莓苔。而今却欲嫌溪水,雨涨春流隔往来。春天的小溪怎么样?澄澄一碧,令人喜爱。溪边的小房子怎么样?挺好的,邻居们在好风景里彼此来往。溪水涨了怎么办?哦,真麻烦。它没过了河堤,隔断了路,我只能眼巴巴看着你的小房子,却没法过来玩了。多么可爱的埋怨啊!3月10日的配画上,真的有一座被溪水冲断的小桥!这幅画的来历可不简单,是从明代流传至今的名画。沈周用了鲜艳的颜色,笔墨非常丰富,写景现实,画的是园林别墅(而不是高山流水),没有艺术基础的人看了也会觉得很有趣味。我很喜欢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二月十五日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描绘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圆月娟娟静好,清光荡漾,雾气温柔又湿润,还可以闻到今春最后的梅花香: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编者把这首词放在农历二月十五,正是春光明媚时。不再寒冷,所以能秉烛夜游。配画是马麟的存世名作。画面中有辽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高突的短亭与低回的长廊,幽雅而富有诗情。单日读诗词,双日赏名画,诗词一下子变得有画面感,古人的生活,如在目前。03跟编者聊起来才发现,她埋藏的小心思有很多,甚至有些,不特意说明可能读者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比如收入《千家诗》的《城东早春》,可能我们从小就背诵,其中有一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为这首诗选择配画时,可选择的范围很广,因为古人画柳树的作品很多,但编者用心寻找到了刚发芽的柳枝,前一年作者去浙江博物馆看展览,发现了这幅《新柳图轴》,于是用在了今年的日历中。编选日历时难免有私心,陆蓓容很喜欢李商隐的《瑶池》,有名句“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但是一直没有贴切的画来配,所以没有编写进往年的日历。直到今年,发现了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代著名画家改琦的《列女图册》,画中人物正是诗中的王母娘娘。我觉得她的选诗配画有点特别,问起她的原则,原来她有个“用画为诗词做笺注”的小小梦想,虽然日历每年都编选,但是不想重复自己,也不想和大家雷同。选诗方面,想要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名家,如杜甫、辛弃疾,没有收录非常有名的,而是特意选取能够反映他们真实性情的作品,读完作品,也就摘掉了心中给这些著名诗人贴的标签。选画方面,就想着能古诗词的人物、地点、环境匹配精准,所以观展、读书、翻阅画册时总会想着可以跟哪首诗词相配。她的诚意打动了我,我收起心中的担忧,转而专注如何打磨内容。我把这份诚意传递给了设计师,他一下子就懂得了,在版式设计的时候,他别出心裁地为每一页诗词,都加上了一个小小的点缀,而这点缀就来自于相应诗词的配画。这是以前的日历中从来没有的。在制作这些小点缀时,设计师首先会阅读诗词和评注,找出内容的题眼,选择诗词与古画之间最匹配的元素,然后在制图软件中把元素抠出来,放在诗词页最合适的位置。等全部版式制作完,设计师后悔地跟我说,设计费貌似要少了,因为抠图要把眼睛抠瞎了……今年日历的设计风格,与往年稍有不同,字体没有沿用手写体,而是选了一种偏现代风格的刀锋宋,排版也由横变竖;封面不再使用手写体+古画的方式,而是与内文版式风格保持统一,意境是古典的,而元素则偏现代,效果如何,要交给读者去评判。唯一不变的是,封面还是使用了布,为此印制部和印厂都大费周章。用布做烫印,是一种非常常见且便宜的工艺,但是用布来印刷,而且是印刷出交叠渐变的效果,却需要多次打样实验。第一次打样效果很不理想,后来反复沟通,修改了文件,更换了布料,才得到了设计师心中想要的样子。接下来就是等待,布料的备货周期很长,用来印刷还要裁切,据说会有不少浪费,然而把文件交出去,材料确定后,我能做的也只有等待,然后期待能被读懂蕴含其中诚意,作者的,设计师的,印厂的……在日历大战中,也许决定销量的并非内容,而是折扣、营销和IP。错字连篇或者用纸粗糙的日历,也许会比精心制作的日历销量更好,而我对此非常无力,只能写下做书过程中让我忘记这些的种种细节,聊以自慰。点击图片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唐诗宋词日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