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后来》是一部由许小滸 / 靳文娟执导,陈鲁豫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真人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豫见后来》观后感(一):关于成长与爱
消防员,也是孩子,对于他们的父母,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也希望有温馨的家庭,他们从来不是父母眼中的英雄。也许他们有责任去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可是生命无价,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怎会不令人心痛,尤其是他们的家人、爱人、朋友,还有对于牵扯其中的战友,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意外总在转瞬间来临,或许对很多从事这一性质工作的人来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愿那些第一时间勇往直前,冲在最前面的可爱的人儿致敬,愿他们平安。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15年有一名老师写下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几年过去,她是否看到了她当初所想看到的世界。想想当时,我还读高二,这句话可谓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看了节目,才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当时那句话火了,她也因为那句话成了焦点,一举一动都被放大,有些纯属看热闹,有些泼冷水。她的率性而为,其实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她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她的举措而惊讶,也算理解。现在的她,至少是她想要的生活。她现在在成都的街子古镇,有两岁多的女儿,有美满的家庭。他和他的先生网上认识,然后奔现,相处三个月,就领证结婚。他们下一站要去绵阳,以后还会有下一站,下下一站。
节目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悦纳自己,去经历自己该经历的,和社会充分接触后,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反思现在的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自己,感觉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并没有很坚定。感觉有很多的未知。还需要去学习和经历很多事情。
《豫见后来》观后感(二):当我们歌颂完英雄,后来的他们怎样了?
“现在一听到119的警铃声,感觉脑袋要炸掉一样!” “去的地方不是急救室,也不是病房,你不知道有多偏僻。” “在别人眼中他是英雄,在我眼中他永远是儿子,我不希望他当英雄!”这是鲁豫采访2014年在救火过程中牺牲的消防员刘杰的父母时,他们说的话。
2014年5月1日,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的一幢居民楼发生火灾。
在救火过程中,消防员刘杰和队友钱凌云不幸被强大的气流冲出窗口。他们与世界诀别的姿势,是手拉手从13楼坠落。
而94年出生的刘杰,当时还不到20岁。
不知不觉已经五年过去了,当年发生火灾的小区已经恢复往日的平静,很多人已经遗忘。
可是那些与刘杰有关的人,他们从曾经的悲恸到后来的“重生”,经历了十分漫长且痛苦的挣扎。
“如果在,该多好”
“去的地方不是急救室,也不是病房,你不知道有多偏僻。”
刘杰妈妈应贤梅在向鲁豫讲述听到噩耗的场景时,一脸苦涩。她知道自己的儿子“肯定不在了”,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所以她“打死也不进去”。
事件发生后,刘杰爸妈喜欢和公司的员工待在一起,因为人多可以让他们忘记一些事情,刘杰妈妈说自己最害怕一个人在家。
那段时间他们不能住在家里,一度出去租房子住,因为家里到处都是刘杰的影子。
有一天半夜,两个人实在睡不下去,穿着睡衣跑到外面。在朋友的劝说下出去散心,妈妈对着大海喊:“刘杰,你去哪里了?”可是没有回应。
对于别人来说刘杰是英雄,但是对于应贤梅来说刘杰永远是儿子,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是英雄。
刘杰的父亲刘军喜也是再也听不得警铃声。
独子的离开让整个家庭支离破碎,没有一个家庭能够承受这种痛苦。“天都塌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是我把兄弟带丢了”
同样经历挣扎的,不只有刘杰的父母,还有当时带领整个班去执行任务的班长叶郑强。
事发当天,叶郑强从对讲机里听到“有两名同志掉下去了”时,他“整个人都瘫了”。
“人是我带进去的,车子是我开出去的,命令也是我下的。带出去没有带回来,感觉自己是个很失败的人。”
对于战友的离开,叶郑强认为自己有着不可逃避的责任。对他来讲,“幸存”这两个字某种程度上变得没有那么幸运。
事件发生后,曾经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一度对高层火灾产生心理阴影,爬楼梯爬到一半就感到惧怕。
但是班里还有其他战友需要带领,他只调整了一个礼拜就强迫自己再次执行灭火任务。
作为为人民编织安全网的消防员,他不能表现出任何不坚强一面,只能在夜里自责,偷偷地哭。
“要么死掉,要么好好地活着”
刘杰爸妈意识到,如果儿子在天有灵,一定也不会希望看到他们那样难过。
所以他们决定带着对儿子的爱,好好地活下去。
“儿子没有看到,没有接触到的,我们来帮他接触。没有吃到的,没有玩到的,我们来帮他完成。”
他们决定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再次成为父亲和母亲,于是尝试做试管婴儿。
妹妹—梦湲的诞生给整个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刘杰的爸妈也逐渐走出丧子之痛。
妈妈经常会跟儿子分享妹妹的趣事,并且告诉他:“妈妈永远把你放在内心深处,但是妈妈不是不爱你,只要妈妈活着,你就永远在我心里面。”
他们会带着女儿去消防队慰问,去烈士陵园看望儿子时,他们为一直有人去祭奠刘杰而感到欣慰:“他这样的走法给自己创造了价值。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了,最起码还有人去看看他。”
“兄弟未完成的,我来替他们完成”
2014年,已经做了多年消防员的他本来打算为了当时的女朋友离开部队。
但是事件发生后,他为了替战友完成使命,决定继续坚守在消防第一线,如今已经是第12个年头。
后来,叶郑强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结婚生子。并且他承诺要替牺牲的队友好好照顾他们的父母,哪怕是50年。
“他们本可以有后来,
刘杰的父母和幸存班长叶郑强后来都开始了新的生活,让人感到欣慰。
但遗憾的是,很多像刘杰这样的消防英雄,他们本来也可以有后来,但他们选择了义无反顾。
正如鲁豫所说:消防员的伟大在于,平时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但一旦听到他们的消息,那多半是不好的消息。
但他们不怕死,自从当消防员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们说:“灭火战斗,早晚都会有牺牲。”
但是上一秒结伴而行的兄弟,下一秒就有可能阴阳两隔。
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在自己面前牺牲,成为他们永远忘不掉的伤痛。
凉山森林大火中幸存的消防员赵茂亦在接受采访时说:“每晚,我都会梦到18岁的战友说拉我一把。”
没能救下的人成为他们的软肋。
汶川大地震中,被拖出来的消防员荆利杰在救援现场突然跪下来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消防员不是神,他们也是普通人,会在愧疚感和无力感中不断撕扯挣扎。
消防员把我们保护得很好,但他们才是真正在死亡伴随下活着的人。
回不来的是烈士,回得来的是英雄。在这个时代,遗忘是很容易的事情。而那些义无反顾逆行而上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不管是烈士还是英雄,他们给了我们后来,那他们也应该有后来。
《豫见后来》观后感(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那个任性辞职的女教师,后来怎样了?
文|唐尧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鲁豫有约】微信公号获取授权。
省重点中学的老师,众人眼中的好工作,稳定的收入,一年两次的漫长假期……这是顾少强放弃的生活。
四年前的某个下午,她把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交给了年级主任,离开了自己已经工作了十一年的地方。
写的时候熟悉的同事都在身边,她很快就写完了,他们哈哈大笑,没觉得惊讶也没觉得任性,因为这特别“顾少强”。
学生们喜欢叫她“强哥”。
那一天她给初一的一个班上课,让他们写一封信给两年后的自己。
20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在给自己写信,“亲爱的谁谁谁”,顾少强在想,两年对她来说短点,那二十年呢?
“二十年后我在哪儿,干什么,会是什么样子?”
她不知道,只知道“如果继续在这儿做老师,很多梦想就没法实现了”。
等学生们写完,顾少强把信都装到一个档案袋里,说两年后的五月份,没人给你们送过来的话,就去办公室找别的老师要。
“你为什么不给我们送过来啊强哥?”
“我要辞职了,我不干了,至于去做什么,去哪儿,我现在还不太确定,但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孩子们炸开了锅。
班主任在门口等着上下一节课,忽然听到班里秩序混乱,推门进来问怎么了。
孩子们指着顾少强说:她不干了!
她下课要走过一个桥,桥下有棵树,平时谁注意学校里的树啊,可那天顾少强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照在身上,忍不住在树下站了一会儿,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
从现在开始,我可以想去哪儿去哪儿,想干嘛干嘛,想爱谁爱谁。
顾少强妈妈想不通,这几个字儿有啥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响?
可它却当当正正地戳中了那些想辞职不敢辞职的,想追梦又充满顾虑的,想走却不能走的心。
有人说,人的一生至少有100次想辞职的想法和50次想撂挑子的纠结,可真正付诸行动的却没几个。
可和不少人不同,她不是干够了,而是还想干点别的。
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儿干好挺棒的,可人的一生不是只能干一件事儿。
她在学校教心理课,课没那么多,换做别人,可能乐得清闲,但她能量值极高,反倒主动给自己找事做。
搞“厕所文化”,把喜欢的文章抄在纸上挂厕所,每周一换,旁边悬一支笔,供大家交流。
课少,就去找人家班主任问:我能给你们班上课吗?
人不够,就找自己其他学校的朋友来,自掏腰包给学生买奖品,弄完请朋友们吃饭,一下午花了5000块钱,工资才3000的顾少强反倒觉得特别爽。
每晚下班后难得的休息时间,她也不闲着,用周六跑到批发市场买来的布给自己剪裙子,不会裁剪,就跟着感觉来,从8点弄到12点,第二天穿着去上班。
有一阵单休,一天的时间,洗洗衣服看看电视就过去了,她不行,买晚上的硬座坐一宿,早上七点到临潼,去看兵马俑,看大雁塔小雁塔,坐在回民街吃饭,晚上再坐一宿车回郑州,洗把脸就去上课了。
有一年情绪低沉,她就自己去网上搜希望工程,钱不多,一个月捐一千块给一个孩子,后来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到发工资那天,就有一种仪式感,跑到希望工程,从一摞简历里挑,哪个孩子最贫困就捐给谁。
她工作能力不差,孩子们都喜欢她,辞职那年也是她事业最风生水起的时候,拿遍了能拿的各种奖,她确实也有倦怠的时候,但不是厌倦了这份工作,只是想要更多。
朋友懂她:她只是写了自己想写的话,做了想做的事。她平时自己经常跑出去玩儿,什么钱都不带,自己能养活自己,“她真的是一身武艺”。
“我们对自己的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者期待,但有很多你甩不开摆不脱的羁绊,但小顾可以。”
那年过年,家里人都去了海南,就她自己去了云南双廊,在客栈里当义工。
她没想到冬天的云南太阳还这么凶,脸被晒烂了,敷着老板娘给的酸奶在客栈里工作。
店里来了个男人,喝着咖啡看三毛的书,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顾少强有点不屑,觉得这明显是找艳遇的标配。
接下来几天于夫来得挺频繁,可他俩没怎么说上过话,等于夫快走了,才加了微信。
于夫以前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也是待遇很好的稳定工作,后来觉得不自由,辞了。
俩人越聊越投机,商量着一起去云南开个客栈,于夫把自己以前的店盘出去了,顾少强也辞了职,结果路过成都的街子古镇——
于夫对顾少强说:“我们留下吧。”
顾少强说:“好啊。”
“那有一天你不要反悔。”
“你还是不够了解我,如果觉得不好的话,再走就是了,抱怨是没有用的。”
就这样,在所有人都知道她要去看世界的三个月后,她留在了街子古镇,开起了客栈,还结婚,生了孩子。
质疑声接踵而来。
“你怎么不动了?”
“你为什么三个月就停下来了?”
“街子古镇是天下第一吗?”
甚至有人跑去客栈问她:你为什么不去看世界?
街子古镇当然不是天下第一,但在2015年五月底的那个时刻,它满足了顾少强对生活的所有的要求。
她说自己从没答应过谁,用快马加鞭,再不去就来不及的状态去看世界,她只是想给自己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
她要吃饭,要活着,决定开客栈的时候,钱不够,刚好一个年薪百万的网游来找她代言,她拒绝了,原因是她之前碰到过很多沉迷游戏的孩子,不是说它不好,只是她不会去做。
大家觉得好的工作,她辞了; 大家催她去看世界,她在成都留下来; 下一步,她打算去绵阳开个心理工作室。 以前她不会活在周围人的期待里,现在她也不会活在大众的期待里,就像她朋友说的,她永远忠于自己。
顾少强特喜欢爬山。
有一次周末,和同事四个人约好去爬山。
有个女孩爬得特慢,顾少强就在后面和她一起。一个年轻的姑娘跑在最前面,一个体育老师,年龄大了,体力不行,但不服输。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没有人规定说,一定要爬上山顶才是好的。
每个人要的东西不一样,想爬到山顶的姑娘没错,认为自己还年轻的体育老师也没错,后面觉得前面的人忽略了沿途风景的姑娘也没错。你以任何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都没有错。那一趟爬山,每个人都有所得。
“所以每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去过完自己的一生。”
她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别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的。
她觉得周末单休去一趟西安是快乐的,也有人觉得在家洗衣服做饭是快乐的。
真正重要的,是选择的勇气。
很多人说,如果有一天顾少强又回到原来的单位去教书,大家就会嗤之以鼻,可她自己不会觉得。
她觉得如果她能把那个事做得很好,就很好。
鲁豫说,要是我,如果我还想再回那个学校教书,我就用同样的信纸再写一封求职信,上面就写:世界再大,我想回家。
她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小鱼儿,原因是那句——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顾少强觉得孩子能成绩优异那当然很好,但她没有这种期盼,孩子不必非要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大房子,“你自己觉得好就行”。
但她会引导女儿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去找到那个好的标准。希望她有属于她自己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不用被别人定义。
据说这个小小的胖乎乎的女孩,学会的第一句诗是:人生得意须尽欢。
希望每个人,都忠于自己,都有选择的勇气。
----------------
配图|来自《豫见后来》及网络。
如果你也喜欢电影,如果你也想通过电影去满足对未知生活的好奇,欢迎关注鲁豫有约微信公众号,每周鲁小胖和你一起,聊聊与电影相关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人生,遇见另一个自己。
《豫见后来》观后感(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女老师后来如何?
来源:沉默的大娱乐家(ID:silentdayu)
曾经有人问鲁豫:“节目做了十几年,你采访过无数人,最让你感动的点是什么?”
鲁豫回答道:“就是觉得一切都会过去。”
时间马不停蹄地向前走,2019年接近年末,鲁豫带着她的《豫见后来》,回归大众视野。
但这次,在这个盛行流量的时代,鲁豫选择避开当下热点,去探寻热点过去之后,那些当事人的故事。
《豫见后来》,是一档讲述「后来的故事」的纪录片,第一季,鲁豫采访了8位「大事件」的主人公。
目前已拍摄的有2014年上海居民楼大火中牺牲的消防员刘杰、辞职信「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顾少强、当年疯狂追星的,想嫁给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拒绝求爱遭官二代烧伤毁容的受害者周岩。
节目真实、具象、有温度地记录浪潮退却后,那些焦点人物的现状。
《豫见后来》第一期节目,鲁豫采访的是救火烈士刘杰的家人。
2014年5月1日,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的一幢高层居民楼发生火灾。
在救火过程中,消防员刘杰和队友钱凌云不幸被强大的气流冲出窗口,他们与世界诀别的姿势,是手拉着手从13楼坠落。
两条20岁的鲜活生命,就此与世界诀别。
全中国都在歌颂英雄,却只有刘杰的妈妈毫无掩饰地说:“在别人眼中他是英雄,在我眼中他永远是儿子,我不希望他当英雄呀。”
刘杰牺牲后,刘杰的父母,忍受的是剜心的痛。
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刘杰的妈妈,在家里睡了一个多月,开始的几天连盐水都输不进。
因为无法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刘杰的爸妈,有一次半夜难过得跑出了家,就是觉得在没有刘杰的家里待着,太压抑、太难受了。
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但就是想出去透透气。
因为太想刘杰了,他们看到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会想起刘杰,所以刘杰的父母干脆搬出了原来的家。
他们宁可选择租房子住,宁可住在公司里让自己更忙一点,这样才能少想起一点儿子。
后来,在刘杰奶奶的劝说下,刘杰的妈妈做试管婴儿生下了一个女儿。
得知试管成功的那一刻,连医生都说:“你的孩子回来找你了。”
镜头里,刘杰妈妈看到新出生的小女儿的那一刻,不知道第多少次泪流满面。
她想的最多的,恐怕还是自己再也见不到的儿子刘杰吧。
小女儿的到来,重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但并不会减少刘杰妈妈对儿子的怀念。
刘杰的妈妈平日会对着儿子的照片,分享妹妹的趣事,同时告诉他:“妈妈永远把你放在内心深处,但是妈妈不是不爱你,只要妈妈活着,你就永远在我心里面。”
快6年了,刘杰救火牺牲的那栋楼,早就恢复了平静,可刘杰的妈妈,每一刻都在想着自己的儿子。
哪怕生活好了,也希望自己是在替儿子享受生活;哪怕又有了女儿,也每一刻快乐都要和儿子分享,怕儿子觉得被忽略。
这才是英雄全部的故事——后来,他的家人,终于没那么难过,还得到了一点上天的善待,但想念从未停止。
这一期节目的末尾,鲁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最疼你的人忽然离开,后来你是怎么面对的?”
无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网友来作答,大家能看到有着与自己相似经历的人,内心是否会感到温暖一些呢?
如若有任何一个瞬间触动到了你,那么节目组就没有白费力气。
《豫见后来》第二期节目,采访的是当年写下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顾少强。
彼时,那封辞职信被誉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浪漫又有诗意,主要是这股洒脱的劲儿,干了大多数人想干不敢干的事情,一时间被大家争相模仿。
后来,顾少强真的去看世界了吗?
在《豫见后来》里,我们知道,离职后的三个月,顾少强选择在一座四川民风淳朴的古镇定居,找朋友借钱开了一家客栈。
几乎与此同时,顾少强与在云南偶遇的爱人结婚、生女。
顾少强虽然辞职了,但为了能实现「说走就走」的梦想,依旧要做着特别「庸俗」的事情,特别「庸俗」的生活。
开客栈的日子很辛苦,顾少强需要亲自打扫房间卫生、买菜做饭,清理卫生间、修水管……
像极了在生活中风尘仆仆的我们。
于是众人的议论又开始了:“你为什么不走了?你为什么停下来了?不去看世界了?”
但谁告诉你,顾少强没有去看世界?
辞职后,顾少强真的去了很多地方,新疆、西藏、青海湖……
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她成为一个好的妻子、一个好的妈妈、一个好的商人,她做了自己,但也依旧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她只是选择了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看世界。
其实创业之初,有一款网络游戏以100万薪酬的代言来找她,她拒绝了。
身为老师的她,见过无数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的学生,所以,就算是借钱开客栈,她也不愿意做这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哪怕很挣钱。
所以,顾少强给女儿取的小名叫「小鱼儿」,就是希望女儿,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而对于那些提出异议的人,只能问一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豫见后来》里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他们都曾轰动一时,但这还是头一次,有人用镜头去记录他们的未来。
而这个记录的人,就是鲁豫。
从前的鲁豫,是一个专业的采访者,她睿智机敏,懂得有的放矢,这也让许多保持神秘感的明星,在鲁豫的镜头前展示出了不一样的一面。
当年的《鲁豫有约》中,很多明星,愿意说出自己的秘密:
李嘉欣在鲁豫的采访中,谈及关于嫁入豪门的事情; 梁咏琪也面对鲁豫说出了关于郑伊健的事情; 李亚鹏首次说出他与王菲离婚的内幕; 吴彦祖说他早年拍的三级片都是垃圾; ......这是都是很独家也很敏感的事,但鲁豫总能让被采访对象感到十足的信任,让他们愿意推心置腹地与她交谈。
《豫见后来》里的鲁豫,却像极了一个倾听者和观察者。
后来的鲁豫,卸下了锋芒,留下的是体贴和温暖。
所以,那些人,刘杰的妈妈、顾少强,愿意跟她讲讲后来的故事。
后来的鲁豫,49岁了,依然在观众的内心,留下了温暖的关照。
后来的我们,一定能更好。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你愿意。
也希望《豫见后来》,能带给你更多思考和感动。
《豫见后来》观后感(五):消防员,我不想以这种方式认识你
文|大鱼
来源:鲁豫有约公号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鲁豫有约】微信公号获取授权。
《豫见后来》播出后,很多人都说被消防员的故事感动到了。
尤其是刘杰母亲那句“他是英雄,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儿子呀,我不希望他当英雄呀。”戳中不少人的泪点。
一则已经被淡忘的旧闻再次引发热议,人们重新歌颂起消防员的伟大,但感动之余,颂扬过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节目开播前一天,我在百度搜索“刘杰”,直到第19页才显示出那个消防烈士的简介。这不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名字,就好像它背后所代表的群体,也常常是被忽视的存在。
《豫见后来》的豆瓣评论区,有人说自己以前从未注意过相关新闻,“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刘杰。”
节目组重返当年火灾发生的小区,发现那里的租户早已换了一批人,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知道五年前的那场大火。
2014年5月1日,上海徐江区盛华景苑小区24号楼发生火灾。两名消防员在扑救中,受轰燃和热气浪推力影响,从13楼坠落,送医抢救无效牺牲。
画面中手拉着手的两名消防员——刘杰和钱凌云,都是90后,坠楼的时候一个还不到20岁,另一个也不过20出头。
(左)钱凌云 (右)刘杰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投身消防事业,又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对消防员来说,这是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的命运。
2003年11月3日湖南衡阳的衡州大厦发生特大火灾,大楼垮塌导致20名正在灭火的消防员牺牲。
2013年10月11日,北京石景山区喜隆多购物中心起火,消防战士们经历了7个多小时的扑救行动。消防队参谋长刘洪坤和副中队长刘洪魁未能走出火场,战友们在商场四楼西北角垮塌的废墟下发现了两人的遗体,悲痛不已。
但当时还有余火未扑灭,为了安抚消防员的情绪,现场指挥员李进哽咽着喊道:“灭火战斗早晚会有牺牲,我们一定要继承队长的遗志,干好我们的本职。现在灭火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不能这样!”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超过百名消防员在救援中不幸牺牲。
有人发出爆炸前一晚两个消防员的对话截图:
还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
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18日。那一天,17岁的袁海参军入伍,姐姐去送他并合影留念。328天后,将满18岁的袁海在天津滨海爆炸事故中牺牲,是牺牲消防员中年龄最小的那一个。
今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27名消防队员和4名地方扑火人员不幸殉职。牺牲的消防员中,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
都说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他们无法保证每一次执行任务都能全身而退。
一个做消防员的朋友说,平时战友之间不太直接谈论生死话题,但每次执行任务前,总有人会调侃一句“可能这次我要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了。”
这个时代,人的记忆如金鱼一般。有些事还没讲完便被遗忘,有些人还未谢幕就已离场。
如果没有牺牲,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记住这些火场逆行的身影。
去年9月,一条网友怒斥消防员的微博引起众怒
在这条微博下,有人问博主为什么不直接找开锁公司?他说“人民消防当然先试探一下,果然不出所料。”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是少数。
许多老百姓认为,消防员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当然要“有求必应”。
他们不只救火,救人,还常常接到电话被喊去救猫,救狗。
有人忘带钥匙进不了家门,会打电话找消防员;
有人追债要不回钱,会打电话找消防员;
有人手机掉进蹲便池伸手去捞胳膊被卡住了,也打电话找消防员;
有人家里进蛇了,会让消防员帮忙来抓;
有小情侣半夜玩SM手拷打不开,打电话让消防员来开;
有人戒指卡得太紧取不下,打电话让消防员来处理;
还有人自慰时异物卡在特殊部位去医院急诊,结果医生也打119让消防员来剪切……
曾经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任何困难找消防。
每年都有许多向消防员报警求助的民事案例发生。
但消防员真的必须“有求必应”吗?
2013年,公安部消防局网站“中国消防在线”曾刊登过一篇关于《忘带钥匙向消防求助是否属于浪费公共资源》的文章。
文中提到,重庆消防部队在2013年1月1日到7月29零时,共接到开门求助电话7228起,出动车辆7276次,出动人员45301次。平均每天“开门”30多次。
文章还写道,多年以来,消防员除了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外,类似于开门、送水等社会救助也已经成为他们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要知道,消防员24小时都处于备战状态。
无论吃饭、刷牙、洗脸、洗澡、上厕所,他们都会以最快速度完成,即便是睡觉,脑子也始终有一根弦在崩着。任何时候只要警铃一响,他们就要第一时间冲出去,哪怕头上正抹着洗头膏,全身都是泡沫,也不敢耽误一分一秒。
在上海,光是徐汇区一支中队,一年就要出警1000多次。
他们在成为消防员之前,要经过体能、技能、操法等一系列训练,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没有严酷的训练很难考核合格。
训练时,一套80斤左右的装备(套鞋、战斗裤、战斗服、帽子、电台、阻燃头套、毛巾、防爆手电筒、多功能腰服、灭火手套、自救绳包、地形钩、腰带、空气呼吸器等)要全部穿在身上。
过去,很多参军的年轻人被分配到消防部队,今年消防部队改制为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招收有了变化:一些退伍回来的士兵,因为已经习惯部队集体生活会前来报名;从地方上招收的政府专职队员也占了整支队伍的很大比例;还有一些人因为看过消防员的相关报道,怀着一个英雄梦加入了消防队伍。
这些人吃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为的是能“为人民服务”。
灭一场火,救一个人,听见别人说一句“谢谢”,都能让消防员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值得”。
但如果随便一件小事都要报警求助消防力量,这不仅是在浪费他们的人力物力,滥用社会资源,也有可能为更多的抢险救灾埋下隐患。
去年那条怒斥消防员的微博发出后,@中国消防霸气回应:
的确,消防官兵的主要职责是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
如果说“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信仰,那也请人民对他们少一点索求,多一些体量。
消防员看起来无所不能,但也都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样会恐惧,会害怕。战友的牺牲,同行的相关报道,难免会对他们心理上产生一些影响。
2014年那场大火被扑灭后,叶郑强差不多有一年时间都活在恐惧里。他是刘杰和钱凌云的班长,那一天他也在救火现场,轰燃的瞬间他被冲开的防盗门撞倒在地,有幸活了下来。
抬头时楼道里已经浓烟滚滚,什么都看不清楚,直到听见对讲机里有人说“有两名同志掉下去了”时,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队友牺牲后,叶郑强情绪低落,始终没办法原谅自己:“一起同吃同睡的兄弟,你作为一个班长,你自己倒没什么事情,你(却)把兄弟给带丢了。”
他长期失眠,一度对高层火灾有心理阴影,每次爬楼梯都会莫名产生恐惧感。为了克服这种恐惧,叶郑强白天训练,晚上健身,在居民楼里蒙着眼睛跑楼梯,通过反反复复一年多的训练和实战,终于让情况有所好转。
但即便是在最无助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想过退伍。
送别牺牲战友刘杰和钱凌云的时候,叶郑强对他们说:你们没有完成的使命,我帮你们去完成。
像叶郑强这样的消防员还有很多,他们担心过,痛苦过,恐惧过,出生入死过,但依然热爱自己的工作,很少有人想过转业或彻底离开消防行业。
被访消防员里,很多人十七八岁就进入消防部队,复员工作几年后又回到这里,几乎把全部青春都献给了消防事业。他们说,“我们穿上那身消防衣的时候,想到的就是自己的使命,别人的安危,要去抓紧把人家救出来。”
2014年上海盛华景苑小区24号楼的那场大火,起火的是群租房,当时住有10人,起火原因是违法使用煤气罐,可燃物多。
如果当时的租户有足够的消防安全意识,或许今天我们就不会以这种遗憾的方式记住刘杰和钱凌云。
除了森林火灾之外,城市火灾追根溯源,基本都是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人的疏忽导致的。
一支未熄灭的烟头,一盘未燃尽的蚊香,一个没关好的煤气罐,都能随时将我们的生命财产置于危险之中。
现在还有很多人为了图方便,在自己家里给电瓶车充电,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引起自燃或爆炸,一辆电瓶车一分钟之内可以完全燃烧。
烈火凶猛无情,但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逆火而行,守护我们的安宁。
作为被保护的一方,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普及消防知识,减少火灾隐患,避免更多消防人员无辜丧命。
别再让他们的名字成为新闻。
别再以告别的方式认识他们。
消防知识科普时间:
----------------
配图|来自《豫见后来》及网络。
如果你也喜欢电影,如果你也想通过电影去满足对未知生活的好奇,欢迎关注鲁豫有约微信公众号,每周鲁小胖和你一起,聊聊与电影相关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人生,遇见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