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日期:2019-11-03 10:42:04 作者:图书馆 来源:辗 阅读: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少年的你》最近热播反映校园当中欺凌与被欺凌,保护与被保护的一个故事。以一个青春年少生命逝去为开头,也以一个青春年少的生命逝去为结尾。教育沉重,有一种深深压迫感

  更让人沉重的是警察与陈念在车上的一次交谈,警官说:“好好准备高考吧!”

  陈念说:“是啊,高考完了我们就变成大人了。”

  “我妈说,当大人就一点好:记性会变差。”

  “所以什么都不用往心里去。”

  “反正都会忘了的,但是,”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什么是大人?

  《论语•述而》篇有“君子坦荡荡,小人戚戚"。与小人相对的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君子。小人指的也不是小孩子,大人也不是指成年人,真正的大人是顶天立地问心无愧,心中坦坦荡荡。虽然在《少年的你》中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非常极端,但是也显露出教育过程当中,更多的是高考、是成绩,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大人的学问

  大人的学问,就是成为君子的学问,与小人长戚戚是相对的。电影《少年的你》整个故事情节中都显露出对个人生存的不安,对自己生活的不宁,这就是小人长戚戚内心安宁表现。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卑鄙小人,而是指受到自己情绪困扰,内心不安宁的人。小人之小指的是内心狭小,大人与之相对就是内心广大。小就担心害怕失去,大就是坦荡,欣然接受勇敢面对。

  大人就是古之君子,德性修养都非常高尚之人。如何变成大人,这样的课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当中都是非稀少的,这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很多家长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寻找优质资源,让孩子读好的学校,让孩子出人头地,但却在成绩高低竞争忽视了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个大人的学问与平常所做的事情却是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成为一个大人

  大人的学问写在了很多经典当中,在《大学》之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是成为一个大人的学问之道,首先是要做到明明德,就是让内心坦荡荡。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不是格正天下万物,让我们知道天下宇宙道理,这个事情从古至今都没有人用一生时间就搞定这个事情,所以古人也不会如此去讲。而在《大学》中格物致知是在诚意正心的内涵进行的,诚意正心都指的是我们身体内部的事情,格物致知也一定是我们身内事,而不是外界万事万物这些身外事

  所以,我们明白格物是格身内物,是正心内之物,那就能明白明明德指的是内心上的事情。格物这里用了一个类比手法,让我们认识内心的感觉像认识外在物品一样去认识,借用认识外物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内心。外物有什么特征呢?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紧有松,有软有硬……而我们的内心也是有这样的一些感觉存在

  有形容内心的词语为证:

  铁石心肠:像钢铁石头一样的硬心肠

  忐忑不安:心中有一种感觉上下跳动

  心情沉重:内心感觉中有一种下沉、很重的感觉。

  心急如焚:内心感觉很急,里面的运动很快,就像燃起了火一样加速。

  心乱如麻:心中乱的像一堆乱麻一样理不顺。

  心酸:心中像吃了酸东西一样酸溜溜的。

  还有心大、小心、心广、心宽……

  结合各种描述内心的词语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物品一样,似乎存在着各种样貌,这些样貌进而引发了我们的各种情绪认识,愤怒悲伤痛苦忧愁、不安……格物致知就是要让我们正确认识我们的内心感受,让我们对感觉有一个真知灼见,而不是被攀附上来的情绪所掩盖其真相

  《中庸》把这样的方法介绍的更为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告诉我们情绪没有的时候,是一种中的感觉,没有感觉的感觉在《道德经》中被称为观妙,“常无欲以观其妙”。当喜怒哀乐等情绪发生以后,我们能认识到这些情绪所产生的感觉,做到格物致知,让情绪本身的感觉发生符合本来应有的节度,就是发而皆中节,这样的感觉叫和,在《道德经》中被称为观徼,“常有欲以观其徼”。

  虽然我们这里只列举了一些经典,但所有的经典都是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个大人来讲的,无论是《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核心就一个成为一个大人。而大人的关键就是内心情绪的对治,格物致知。

  结束

  《少年的你》孩子们希望成为一个大人,我们家中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希望自己长大,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大人。再谈到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又何尝不希望自己成为大人,能坦坦荡荡立于世间,顶天立地、问心无愧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