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没有一首歌,歌声飘过70年
日期:2019-10-22 12:28:41 作者:图书馆 来源:图书馆 阅读:

 有没有一首歌,歌声飘过70年

  有没有一首歌,歌声飘过70年

  “70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

  截至我落笔之际,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的这个提问,已经收获了14883个回答

  一万多条回答里,《我和我的祖国》正在刷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朋友圈。只要有华人地方它就会被唱起。

  这首最早经李谷一唱红大江南北,现今又由王菲演绎经典,从诞生至今,已经整整35年了。

  今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每一次唱起,都会被它打动。

  但我却不知道它的由来、它的作者,也未必懂得歌中流淌家国赤诚之情。

  生于1984,浓墨重彩的一年

  《我和我的祖国》,诞生于1984年。

  这一年的年末,李谷一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

  李谷一的歌声,一下子击中了中国人心普遍共鸣,对国家、对自己、对生活情感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几乎不可复制的,造就经典的机缘

  这机缘,不仅来自于时代的大背景,还有作者独特人生体验,以及创作者难以重现的相知之情。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时代大背景看,1984年,这一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对外,这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27岁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击碎了中国奥运金牌之“零”的历史。

  ▲ 1984年,许海峰夺得洛杉矶奥运会首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

  也是在这一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香港回归日期尘埃落定

  ▲ 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草签。

  更重要的也许是,在这一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心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从局部的试点走向全面的改革。

  决定里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提法石破天惊

  ▲ 1984年10月21日刊发的《人民日报》

  这意味着,一个更加有活力的中国即将到来。

  田间、工厂学校、街头……

  整个80年代,许多人在《我和我的祖国》里听到了中国正在从一穷二白走向改革自强的声音,想到了自己一生与家国同在的努力奋斗泪水盈满眼眶

  一切都是五彩斑斓,一切都是朝气蓬勃

  两个作者,两种人生

  台上的李谷一,击中了国人的心,唱红了《我和我的祖国》。

  幕后的词曲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歌?一直少有人知。

  这首歌的作者有两个:词的作者是张藜,曲的作者是秦咏诚。如果加上歌唱者李谷一,那就是三个。

  ▲ 张藜、秦咏诚、李谷一做客《鲁豫有约》

  张藜和秦咏诚两人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家

  而且,两人很有缘分,既是大连同乡,又是校友,都曾求学于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东北鲁迅艺术学院。

  长期的共同经历,让两人相识相熟相知。两人的命运却又很大不同,一个相对平稳,一个苦尽甘来

  ▲ 正在创作的秦咏诚

  我们先说曲的作者秦咏诚。

  秦咏诚出生于1933年,辽宁大连人。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一年有余,日本侵华步子越走越快。秦咏诚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家国情怀埋种胸膛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沈阳音乐学院求学、工作,一直从事音乐工作,基本没有中断。

  在这期间,他谱写了不少作品,《欢乐草原》《海燕》都是其中佼佼者

  1963年,不到30岁的他谱写了中国第一部声乐协奏曲《海燕》。

  1964年,他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石油工人为摘掉“贫油”帽子的奋战中,鼓舞了无数中国人,至今还在传唱。

  ▲ 秦咏诚(左二)在大庆油田体验生活

  而与《我和我的祖国》命运紧密相关的,则是在稍早的1962年,他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

  这首曲子非常优美呈现碧波轻荡、海风轻拂的海滨美景,是秦咏诚对大海赞歌

  事实上,这首曲子,也是《我和我的祖国》曲子的先声,是它的“母亲”。

  才子惹祸,坎坷半生

  秦咏诚的人生平稳,另一个作者,张藜又如何呢?

  张藜只比秦咏诚大一岁,命运却要坎坷得多。

  ▲ 张藜

  他同样也出生于辽宁大连,幼时家道中落,穷困窘迫。很小的时候他还受到过日军毒打,有一段时间一听到“日本鬼子”几个字就会哇哇大哭。

  多年以后他对前来采访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没挨打,不知道这种皮肉之苦不仅伤及肌肤,更刺痛强烈民族自尊心,从此我渴望自己祖国强大信念伴随着我的一生。

  虽然环境不好,但因为受到搞音乐的哥哥的影响,张藜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音乐才华,会看五线谱,会弹钢琴

  13岁时他就能写小说,第一次发表文章,拿了50元稿费足够一个月生活。16岁时,他参加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走上革命道路,后来又进入东北鲁艺学习

  张藜是个才子,性格如其名“藜”一样,带刺,难免有些心直口快,放言无忌。

  关于他的各种回忆录、采访报道都显示,在此后众所周知的非常年代里,他饱经坎坷,被长时间下放农村改造

  有人用一段颇为文学化的语言描述过张藜的这一段经历:他点过种,耕过地,赶过车,喂过猪,沤过麻,打过绳,砍过山柴,下过煤井,还曾住在马棚里。

  他自己的自述则是:曾和“猪大嫂”“马大哥”睡一个屋,数九寒冬,蹲过连钢笔水都冻成冰疙瘩的冷屋。身体也不好,肾结石面部痉挛都得过。

  这样的日子前前后后过了差不多20年。在艰难时世里,张藜还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即使他的作品很多都不能署名。

  20多分钟改好了曲,词却卡了壳

  1978年,冰封的国门缓缓开启,张藜也终于获得平反!

  此时,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再与命运搏一把。他调到了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开始近乎于疯狂的创作。

  特殊的人生经历,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创作才华,反而让他的艺术灵性更加敏锐

  在同事朋友帮助下,很短的时间内,他一口气写了几百首歌词,陆续发表

  ▲ 张藜

  但这些歌都没有广泛地传唱开了,张藜的大器晚成名声大噪还要等到《我和我的祖国》问世。

  张藜和秦咏诚相识后,张告诉秦:自己很喜欢他写于1962年的《海滨音诗》,它的旋律很美,很动听,但可惜受限于音调不适合填词。

  1984年,秦咏诚从沈阳到北京昌平培训。每个星期六,秦咏诚都会到张藜的家里,两人一起聊聊词曲创作。

  ▲ 张藜(左)与秦咏诚(右)

  有一天,两人聊着聊着,张藜鼓动他改一改曲调。秦咏诚听进了这个建议一气呵成,不到20分钟就写出了今天传唱的《我和我的祖国》的曲。

  但有曲无词也枉然。

  秦咏诚20分钟改好了曲,张藜却卡了壳。

  这一卡就是半年。他揣着曲子,从厦门的鼓浪屿,琢磨到了湖南的张家界。

  这一年的中秋节,早晨,张藜在张家界天子招待所醒来,他推开窗户,看见眼前晨雾中的巍巍高山灵感喷薄而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

  这一首词他憋了半年,但写出来也只花了20分钟,和秦咏诚写曲花的时间差不多。

  憋了半年,为的就是两句词

  《我和我的祖国》,好在哪里?

  如果你从头听到尾,会发现《我和我的祖国》歌词并不华丽,自始至终也没有一句豪言壮语表白

  它有的是河流、高山、炊烟、大海、浪花等具体事物。它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意象,来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浪花与海的比喻,既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又近乎于完美地抒发了个人和祖国不可分割血脉之情,堪称神来之笔

  张藜后来回忆说,这首歌最最重要的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他憋的整整半年,其实就是憋的这两句。

  秦咏诚也认为将浪花与海的比喻在此之前还没有过,既深刻又有内涵形容也很优美。

  在写好词的当天晚上,中秋联谊会上,张藜朗诵了词。

  第一次朗诵时,张藜的“眼圈儿红了,万股心情都涌上心头,我用它写出了我对故乡、母亲、祖国、亲人的潜藏于心的思念。”

  这首歌,词与曲,虽然只花了两个人“20分钟”。但其背后,则是有着两个一言难尽的“20年”。

  一个脱胎于20多年前的曲子,一个蕴含着20多年的人生坎坷。

  李谷一get到了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一首歌要成为经典,词曲歌,三者不可缺一。现在,词、曲都有了,只待歌者

  事实上,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最早发表在《音乐生活》杂志上,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

  而在李谷一之前,韩日、石慧等人也曾短暂地唱过它,但都没有什么大动静。最后却由李谷一唱成了经典。

  为什么会这样,这恐怕与李谷一对张藜人生经历的理解同情有很大关系

  张藜前半生命运坎坷,几十年的经历,让他感到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他但始终不变的是九死不悔,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也是这首歌打动人心的真正所在

  李谷一深深get到了这个点。

  李谷一说,她在演唱这首歌时,懂得张藜的委屈,懂得他的磨难和赤诚。她很笃定,这首歌一定会传唱开来。

  张藜后来也认为如果没有李谷一的演唱,那么这首词就是“死词一首”。

  《我和我的祖国》传唱开后,张藜每次见到李谷一都要说感谢,以至于李谷一有些“抱怨”:你的谢声都把我耳朵磨出茧子来了。

  李谷一的眼光很对。这首歌,很可能也是李谷一在《难忘今宵》之外,唱的最多的一首歌。

  她将这首歌唱到了世界各地,无数华人听闻落泪。

  ▲ 李谷一

  不过,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很少有人注意到。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地点,有1983、1984、1985年多种说法,张藜自己也说法不一

  我查证之后,持“1984年创作于张家界”观点。以词曲歌合三为一问世论,则是1984年。

  另外,李谷一当年演唱的版本与今天流行的版本也稍有不同。

  张藜最初写的是“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李谷一怕老百姓听不清楚、不能直接理解,改成了“你用你那母亲的温情和我诉说”。

  两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互不相让。所以歌曲出版的时候写的是“脉搏”,而李谷一唱的时候是“温情”。

  这可能是李谷一独一无二的唱法,因为其他人后来唱的都是: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今天流行天后王菲演绎的版本也是“脉搏”。

  王菲演绎,有“一种被幸福环绕的感觉

  其实,一首好歌,不仅仅是一首歌。

  它是历史的记忆,是时代洪流千千万万个体藏在心里的话。

  今天,当有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前奏响起,很多人听到了一个熟悉的曲调,发现它还传承了另一首同样经典的歌曲《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

  1956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中国拍摄了《上甘岭》,著名音乐家乔羽为它写下了《我的祖国》。

  在数年前凤凰卫视的一次采访中,李谷一曾经比较过乔羽的《我的祖国》与张藜《我和我的祖国》。

  她认为前者只有一个主体就是祖国,而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和我的祖国》则是两个主体。

  它强调了我们每一个人,强调了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贡献,“我”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诚然!这里面有着从国家的宏大叙事到微小个体的变化。这是以人为本的回归,也是时代的变动烙印在个人身上的印记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由流行天后王菲演绎的版本“再度”走红,几十载风雨变迁,歌者、听者,又有不一样的演绎。

  就像当年李谷一比较两者一样,我们今天比较李谷一和王菲的演唱,也会别有体悟

  在网易音乐云,许多人听出了“一种被幸福环绕的感觉”。有一位听友听了两个版本之后,有这样的感受:

  李谷一老师表达的是对祖国气势恢宏的爱。而王菲版本表达的是对当今幸福生活的满足感,对祖国那种欣喜的爱,这种爱是欢快的,轻盈的,飞舞在蓝天下流淌在山水间。

  还有人听后,这样说:

  王菲这个调,像个小女孩放学跟妈妈回家路上,蹦蹦跳跳走在妈妈前面,看到车,摊贩,同学,小吃摊,高楼,人生百态,怡然自得,欢心,没有压力烦恼。回头看妈妈,银铃般的小声里她快乐的转了一个圈儿,红裙子旋转成一个圆。

  时代变了,小小的“我”与大大的“国”,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歌会走自己的路。人是,国也是

  七十年峥嵘岁月。在出差的高铁上,在路边饭馆,在跑步的公园里,在办公室里,我听到了无数人在唱这首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没有一首歌,歌声飘过70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