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境之镜》是一本由麓麓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是我科幻小说读的少的原因,这本书打开的刹那,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我甚至想到了《忒修斯之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不是解密,也不是推理。它在厚重的科技感包裹之下,仍然拥有一个好的故事,“书中书”的结构,两条主线并进,一个是要研发的“幻境”项目,另一个是艾摩希伊丝的意识“幻境”。
虚无缥缈的“幻境”下,关于人的探讨仍然是真诚的,这又回到了文学的母题——“人”,记得大一时外国文学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学是什么?”到最后大家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共识,文学是探究“人”的。这本小说像是来自未来的篇章,也让我们看到了以后文学小说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但所探讨的仍然和“人”有关,因为这是最初的起点。
《幻境之镜》读后感(二):幻境与梦境
挺有趣的小说,作者麓麓将幻想和幻觉升华,通过有趣巧妙的设置,让读者在幻境之中自由翱翔。 艾摩希依丝,由于有妄想的症状,常常在幻境中出现各类有趣的、富含跌宕情节的故事,被药剂研制者喜欢并加以利用,他们开始收割其幻境,并作为商品出售:尤尼克幻境、凡瑞泰尔镇幻境、天幕国幻境等等。 几个幻境都分AB瓶,在AB瓶内,幻境里重要人物的结局会有所不同,但只有充满娱乐性的A瓶具备更大的商业价值,而充满恐惧和质疑态度的B瓶被雪藏。直到多年以后,在A先生的忏悔中,艾摩希依丝被利用的一生和她的惨死才大白于天下。 挺富有想象力的小说,让读者欲罢不能,有些情节,设置的比较玄妙,也需要读者多次反复回味。
《幻境之镜》读后感(三):读《幻境之镜》(引自XYing的微信)
自八年前追踪舞紫支教博文《药铺手记》起,就被她的文笔、摄影、绘画及大山里的故事深深感染。去年读舞紫变身麓麓的短篇《形影相离》、《火光独白》,收魂般被震撼。如今终于看到她出书长篇《幻境之镜》,初读时就如同被魔镜照摄,甘愿痛饮魔伊幻境剂。
难以想象那个阳光善良、温暖幽默的舞紫还有神秘阴郁、天马行空和鬼灵精怪的一面。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幻境之镜》最后一个字。其中有很多的感觉、感想:好奇、惊讶、疑问、迷惑、恐惧、意料中的赞叹、混沌中的思考、冥冥中的信息(我无法一一记住和复述),其中许多又随着文章的推进得以解答、消除,各环节的设计丝丝入扣。
文学的角度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对结构、手法、想象、人物刻画和文笔等只有欣赏的资格。作为普通读者,从故事的角度,认为没有读够,觉得可以更充盈丰富,节奏上稍显匆忙和快速。
但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会产生神秘共鸣,还有许多很个人化的感受,比如当时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开头的论文题目为什么和整个小说的主题不那么契合,为什么“镜”的形象有些单弱),这疑问终于在最后、在全书最后一页米叶诗卡将“科技药业与当代文艺复兴的关系研究”删掉,改成“B瓶的重现:幻境之镜”时,豁然得以解答和释然。如同一个❗️,让我哑口无言。浑身的血液都翻腾了,不敢相信怎么就是这个效果,点中命门一般。绝了。我真的不相信其它任何人会有这样的感受。
《幻境之镜》读后感(四):重现的镜子——评《幻境之镜》
作为一本科幻小说,《幻境之镜》的设定和想法都算得上新颖,在较为常见的“造梦”梗上加入了精神分析和阴谋论式的元素。有些类似PKD的《少数派报告》中的设定,都是给出了一个伦理道德困境:是否应该利用病人的天赋异禀,并且从病人身上榨取这些价值是否是道德的? 艾摩西依丝到最后甚至选择不离开实验室,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萨特式的观点:她的自由不会被他人的行动所俘获。她的自由意识可以凝视他者,赋予世界以意义。 整部作品的套层结构也值得读者叫绝。艾摩西依丝自身的幻想与现实、主角“我”服用幻觉瓶后体会到的幻境与现实、整本书的小说虚构与“尤耐沃斯提大学”论文的真实、读者在书中的感受与真实……尤其是艾摩西依丝自身的幻想与现实这一套层结构,有探讨哲学中“我是谁”的存在与此在的问题的意味。“我是谁”这个问题,在于我认为我是什么和我真正是谁之间,挖掘一条分离的深渊,并且构成了同一性的自我认同,是值得耗费生命去追逐的认识。所以书中写艾摩西依丝在生命的尽头时运用到了“字母飞蚁”吞吃身体的意象,是很有冲击力也是很深邃的。 然而,这类套层结构,论冲击性不及《盗梦空间》,论哲学性和文学性也不及安德烈·纪德的《伪币犯》。但不管怎么比较,这一想法还是为小说增色不少,也使它更加有可读性。 本书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能模糊地感觉到作者写得根本不及脑内挖坑的五分之一——其实很多看似宏大架构下的细节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作为支撑。比如艾摩西依丝自身的幻想的世界观和故事发展,实在是令读者迷惑。并且其中凡瑞泰尔小镇和琉璃城的世界观设定几乎是突然出现的,猫雀和黑白魔法等等的设定更是出现得突兀,世界观的时间线也并未理清。撇开幻境设定,科幻的设定也不是那么明晰,比如提到的地区划分和仿真人(是PKD的想法)等等。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中国的科幻小说,《幻境之镜》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读者能够迷失在其中丰富的故事和精巧的套层结构当中,仿佛一系列重现的镜子——人除了是他对自己的创造之外什么也不是。
《幻境之镜》读后感(五):世界是文本,是一种语言事实 ——读《幻境之镜》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傅星寰 小说《幻境之镜》以“书中书”的形式将读者带进了一座叙事迷宫,“书中书”共分13章,在前12章中,奇数章是封闭妄想症患者艾摩希伊丝的传记,偶数章是天幕国著名药剂发明家、魔伊药业开创人A先生的传记,第十三章为两人并述。
“书中书”的一条主线是——A先生在朋友Z的鼓动下,重新启动了他们在大学期间共同研发的“幻境”项目,即通过收割特定精神病人的“幻境”来生产幻境剂,人在服用幻境剂后可体验幻境或再生幻境。由于这项发明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获得了A先生的父亲——罗特药业董事长的赞助,整个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包含着商业间的争斗、当权者的推动和阻挠等,展现了魔伊药业的兴衰历程。这些都属于现实空间,暗流涌动,充满了凶险的博弈和功利主义的厮杀。
“书中书”的另一条主线是——精神病患艾摩希伊丝的幻境,这些幻境发生在病态的意识空间。意识空间里的虚构世界本应当是自由腾飞、无限张扬的,但在这本小说里,却是被人为触发的病态,是通过“危境”“希望”和“信任”所启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她处于“危境”中,又怀着对“人”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一个个虚构的幻境才会生成。然而那个虚构的世界并非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单独存在,它还会受到现实世界的干扰。每一次“收割”,都象征着现实世界对虚构世界安全界限的冲击和突破,使得幻境中那些原本不羁的历险、充满希望感和解脱感的人生体验急转直落,一次次坍塌,由此产生了前后相差甚远的A瓶和B瓶。
可以说,艾摩希伊丝生活在虚构和现实的平行世界中,是虚构和现实“叠加”中一只既活又死的“薛定谔的猫”,她是拯救危难、游历岛国的少女(在小说中以“注释”的形式被淡化),同时还是一个被囚禁、被利用、被抹除身份的“不存在”(在小说中以“叙述”的形式被加强)。她成了幻境之镜中的“游牧者”,无法确定哪一个空间存在着真实的自己,只得一次次质疑自我,迷失自我,又一遍遍找寻自我,确认自我。
这部小说中贯穿着许多值得人深思的涵义,比如关于逃离、关于牢笼、关于艾摩希伊丝在“牢笼”中对逃离的放弃、关于A先生和Z先生的自我囚禁,但更让人深思的是世界与虚构、世界与文本的关系。
“幻境”是虚构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本,艾摩希伊丝的每一次“造境”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新编码、重新梳理和重新解读。而“世界”也是文本,在小说的最后,艾摩希伊丝和A都提笔书写起自身的经历,希望在书写中找寻和面对真相。A的哥哥和父亲认为“天堂剂”失败了,但它并没有失败,在艾摩希伊丝的临终幻境中,天堂就是怀着苦痛永不间断地书写下去,永不终止地生成文本。然而讽刺的是,如此天堂最终也遭到了人间的收割,成为人间一款失败的实验废品。
在天堂B瓶里,A的血成了一张白纸,A的尸体成了一支黑笔,而艾摩希伊丝在金光弥漫中裂解,成了文字的灰烬。从A到Z,一个个字母汇成千万文字,排列组合成词语和句子,编织出人物、环境、冲突,最终生发意义。天堂不是真理,而天堂之下的世界,不过是一种语言事实。只是,在每一个字母诞生的背后,都有孤独个体的肉身被撕裂,以疼痛和血腥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