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是一部由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斯嘉丽·约翰逊 / 亚当·德赖弗 / 劳拉·邓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非常期待的《婚姻故事》被选为了NYFF57的centerpiece。放映前,介绍人说,这是一部很让他感动的电影,很有趣,女权,既有丈夫也有妻子的视角。
严谨的说,是一个以离婚为切入点的婚姻故事。已经有大量的专业评论人介绍了过导演的背景,故事细节有主创们的影子,我就不再赘诉了。观影后,我也浏览了一些简评,主要是“婚姻生活一地鸡毛”,“婚姻劝退指南”,包括我自己的短评。
电影细腻而且感人。让我泪流满面的是,男主Charlie和女主Nicole以“我最喜欢XX的是...”开始的一串排比句。电影开场男女主角分以独白的方式展示出来,配合画面异常温馨甜蜜,仿佛是婚礼上的告白而不是两人在做婚姻咨商。结尾时候,在双方历经美式离婚的流、歇斯底里争吵、在法庭上互撕、“和解”以后,Charlie不经意发现并且念出Nicole写的那些“我最爱Charlie的是...”,念到哽咽的声音,镜头里Nicole的泪目。这种分离后还能念起往日的深情,隔着银幕我都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相比于日常生活中撕破脸的歇斯底里、不择手段分割财产和争夺抚养权,电影让我我感受到的其实远不止于此,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经历。稀有到什么程度?我想,我要是有幸能结婚且不幸地即将离婚,也要能这么体面。哪怕是在两人在法庭上争夺抚养权和随后爆发的争吵,这种全片最有张力的时刻,我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爱,哪怕一度被恨掩盖。唯一难过的时候,是法庭上双方律师为了争夺抚养权,把两人私下相处的细枝末节都被放大,成为指控对方不称职的佐证。
我一个单身女性,看完电影还能写下这么多感想,导演是真诚的打动了我。我们希望爱情和婚姻是两条平行线,一直可以并行下去;可实际上是两条相交线,爱情是婚姻的起点,相交一点以后,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应该至少会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女主,及最佳女配。 Laura Dern出演的女律师实在太真实,有一段她出演的律师说出关于人们对母亲的固有看法因为太有共鸣,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编导通过这段道出了众多女性一直以来面对的社会压力。本片与《克莱默夫妇》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离婚律师和争夺抚养权的官司细节。很多类似电影都是跳过这个环节,因为担心争论会让人觉得枯燥,但本片反而是律师、辩论场景最好笑,最具有讽刺性,也最接近现实,体现了剧本的杰出,及编导对生活的观察。
另一次掌声是Adam Driver演唱,OMG!我今天看了他两部电影,咱就不说大段台词的驾驭能力,连演唱也这么出色,看来星战里的凯洛仁真的是他出演过角色中,最无法体现出他才华的一个了。
很多场景都是长镜头展示争论,让本片更像是舞台剧,太佩服演员的实力。特别是一场夫妻争执的戏份中,爆发力十足,让人彻底感受到了这种口头争吵带来的伤害。斯佳丽这次绝对是她最好的演出,完全不需要用卖弄自己的性感,你会完全忘记她是斯佳丽,是黑寡妇,褪去所有光环,她化身为一个追求事业和自由的普通母亲。
开头的部分简直就是婚礼上最好的结婚誓词范本,片尾再念起,没人可以忍得住不流泪。有时候我们常常纳闷两个相爱的好人为何会离婚,本片算是很典型的例子。
很多时候婚姻的开始因为有激情与吸引力,一些分歧都被掩盖,但时间久了,裂痕如果没修补总会显露出来。影片显然是在告诉人们,结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需要为这婚姻做出的那些妥协,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当然,没有婚姻是完美的,但如果双方都可以做妥协而让步,总是比单方面迁就来得长久。
本片对婚姻、男女关系、家庭的探讨很值得思考,且相当细节化地呈现出了离婚的每隔步骤,要付出的代价。看完后,相信很多人会觉得:“离婚的花费太大,根本离不起婚。”
(多伦多观影)
《婚姻故事》影评(三):我杀死了我自己,也杀死了你
这可能是第一部我看完之后思考停滞的电影,即使演员的情绪还满满的附着在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就像故事里结婚十年的夫妻,知道彼此需要好好谈谈,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头,也不知道怎样平静交谈。上一次看电影哭,还是诺兰的《星际穿越》。
我们常形容好的夫妻好得仿佛是一个人,是和睦的利益共同体,是共同书写的同一个故事。可是当两人最终走向离婚的时候,你才发现所谓婚姻从来都是两个基于同一时间线的独立小说,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样的,但很可能一个人写的是少女文学,一个写的却是鬼故事。就像关在两间牢房的囚徒,面临不可避免的困境。
亲密的关系从来没有平等可言,总有一方默默付出,心力交瘁到承受不住,也总有一方自以为牺牲得多,永远理直气壮。当崩溃的一方选择结束,开始漫长的离婚过程,两个人也终于开始当面对质彼此的口供,终于开始发现过去种种的假象,终于开始辩驳自己的真心。
畏惧婚姻,可能是畏惧离婚时的所有不体面。不论事前再怎样文明的约定和平分手,无论有无过错,无论是谁的过错,离婚最终都会演变成血淋淋赤裸裸的肉搏,因为在最后的温情落幕之后,只有利益是真实的,也只有输赢是可以量化的。一个无意的失误,一句无心的戏言都可以用来攻击对方。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说出平生最恶毒的话去诅咒彼此,直到一方放弃投降妥协。
你们像恨得死去活来的仇敌,过去的相爱仿佛是一个笑话,共度的时光仿佛是一场骗局。你亲手杀死了这段婚姻故事里的你,也杀死了陪着自己的对方。
不过影片还是很温情的,起码双方都想要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因为这是这段婚姻里唯一真实美好的纪念品。但是真实世界里往往是一方潇洒的放弃离开,多年后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白头发,才堂皇的希望重回孩子的世界。
大量的长镜头与自我剖析的独白是对演员演技的无声认可,两个主演都值得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邓恩饰演的律师更是神来之笔。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值得期待。
婚姻故事,没有好人和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有过笑,有过泪,你们是在彼此心灵划下伤口的共犯,也是相互利用改变人生的同谋。
《婚姻故事》影评(四):美国式离婚的纠结程度不亚于伊朗式离婚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看到的第一部电影。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过往的作品总是带走小清新趣味,出乎意料地,这部新作《婚姻故事》的剧本扎实而深刻,将美国婚姻制度里一整套的离婚流程展示得风趣幽默却贴近现实,当中的琐碎及纠结程度绝对不亚于伊朗式离婚,看过伊朗导演法哈蒂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就自然印象深刻。这场美国式离婚不仅令双方生活节奏规律大乱,还令平时相敬如宾的夫妻最终撕破脸破口互骂,昔日的感情恩爱荡然无存。剧中夫妻双方都是明星大忙人,只能各自找律师处理离婚事务,于是又引入两位律师斗法的线索,尤其大卫•林奇御用女主角劳拉•邓恩饰演的女方律师奉献出精彩绝伦的喜剧段落。幸好地,在离婚程序里这种逐渐升级的紧张气氛和彼此的敌对态度并没影响到双方对小孩的关怀爱护,这一点也是美国婚姻制度里最值得赞赏和推崇的,而夫妻双方最终解除婚姻关系之后依然能成为朋友这一点在剧本也有充分表现。 也许观众会说,这不过是一部充斥着幽默与狗血情节的离婚庸俗故事,然而在我看来,我感觉到导演不完全是在讲述夫妻两人感情变淡而最终分手收场的故事,剧本里隐约可感悟到女性主动争取与男性平起平坐的独立意识。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婚前单身女性,还是婚后的家庭主妇,都渴望享有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起初女主角倾慕男主角的才华而愿意结婚,婚后主动搬离原本的生活地洛杉矶,远赴纽约与丈夫一同过新生活。但之后丈夫却较少考虑妻子的职业生涯发展,完全以自己百老汇的事业为重心,疏忽了对妻子的感情与理解。而作为婚姻中处于弱势位置的妻子,女主角选择继续包容与忍让丈夫对自己的疏忽,另一边又抗拒被社会及家庭角色所限制,在这两种矛盾冲突之下,终于走上离婚之路,直至最后全面爆发宣泄对丈夫的怨言。 然而,剧本却不仅是将全部重点放在女方,令观众产生偏颇而倾向女方的想法。在影片后半段又转移到对丈夫的刻画,导演勇于批判无意识的大男子主义,而女方律师关于父亲缺席类比圣女玛利亚与耶稣的对白,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女性想要争取自己的一点点合理权利,都是很艰难的,更别提要实现她们自己的梦想。剧本由此摆出男女双方的观点和弱点,让人自行判断与思考这段婚姻为何会走到如斯田地。这个心思细腻的剧本出自男性导演之手有点不可思议,相信绝对会在明年初奥斯卡颁奖礼上有所收获。 当然,最好的应属两位男女主角的演绎,斯嘉丽•约翰逊的造型有点像《三块广告牌》里的科恩嫂,愈加成熟而铿锵。男女主角两人对手戏相当精彩,相信也会是接下来奥斯卡颁奖季里不可或缺的名字。
《婚姻故事》影评(五):这是一部“婚姻劝退指南”电影
纽约电影节过半,许多万众期待的影片都已经纷纷亮相。不管是开幕式的《爱尔兰人》,还是特别放映的《原钻》,《小丑》,渐入寒秋的纽约因为这些电影而变得热闹非凡。在本周末,纽约电影节开始展映起了中场片——来自诺亚·鲍姆巴赫的新片《婚姻故事》。从威尼斯提名金狮奖、到一个月前Netflix放出预告片,再到前不久多伦多电影节的展映,这部影片一直给人一种“不愠不火”的感觉。
好在这部电影今天是在纽约展映,作为出生在布鲁克林,土生土长的纽约系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纽约地区的观众对他的片子总会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这不,原本定在一个小厅放映的《婚姻故事》,因为前来观看的媒体太多,导致主办方不得不又加开了一场。书本小记今天稍稍有点迟到,于是也不得不坐到了放映厅的最后一排加座上。
《婚姻故事》讲述了一对本来相近如宾的夫妻,因为职业理想不同,工作分居纽约和洛杉矶两地,加之一些性格不合的因素,于是决议和平离婚。虽然离婚是整部片子的主线,但鲍姆巴赫说,整部片子是想用离婚来讨论婚姻和爱情的。
虽然故事内容可以一言以概之,但是这部时长两个小时多的影片却事无巨细,没有浪费一分一秒,将一对本来相濡以沫的夫妻,从如何商量着要和平离婚,到开始对峙撕扯,再到最后握手言和的整个心路变化历程,都用影像语言连贯地表现了出来。
密集的对话、私密的镜头、再加上纽约洛杉矶双城记的不停切换,电影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故事却百转千回,颠簸曲折。在看完这样一场漫长的离婚事件之后,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事件中心男女主所经历的那种身心俱疲。
《婚姻故事》最值得嘉奖的是,导演非常明白离婚当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道理——就像最后法庭上双方都要提供证词一样,离婚当中的两人可能对过去的婚姻生活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于是导演给了男女双方足够的电影时间,让他们分别讲述自己对这份婚姻的想法和对伴侣的看法。
于是我们看到,婚姻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若干年后有的可以被用来当作回忆,有的却被用来当作了吵架的原料。
当离婚风波开始之后,没有人能保持冷静,于是旧事重提,添油加醋,指责谩骂,每个人都因为愤怒变得愈发丑陋。难怪有人看完之后会认为这是一部“婚姻劝退指南”电影,遗憾的是许多婚姻恐怕确实如此,电影当中的离婚律师就说了一句令人十分感慨的话——“刑事案件里,律师会找到罪犯最好的一面,而对离婚男女,律师只会找出他们各自最坏的一面。”
说到律师,就也不得不提这部片子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执着于整个打官司的过程。可能导演是想通过拍摄打官司的细枝末节,给观众最直观地呈现离婚的繁琐之处。但是很多时候因为剧情太专注在官司上,而反而忽略了打官司的时候人的微妙变化。
其实除了争执和争吵,在这样的离婚风波中,人肯定还有其他不同的情感也会同时发生,譬如回忆过往的感伤,打官司的无奈,甚至还可能会有对对方的愧疚,这些细腻的反向情感变化如果可以加上的话,其实可以加强这样一个婚姻故事令人动容的地方。
鲍姆巴赫有加入一些这样的桥段,但是因为要急着和观众交代此刻的法律步骤,于是在情感还没到位的时候就会草草收场,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总结来说,《婚姻故事》是一部悲伤又温情的影片,在爱情与婚姻之间,它其实还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婚姻这个话题上。我们看到了影片中人们结婚的原因,也看到了他们离婚的原因,虽然整个过程令人唏嘘,但好在男女主最后十分理智地各做让步,最终握手言和成为了朋友。结尾其实非常温情,而且有理由相信,他们心中应该还是爱着对方的。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 加入全国影迷群
《婚姻故事》影评(六):《婚姻故事》:离婚故事
《婚姻故事》的第一场放映完毕退场的时候,目光所及,起码有十几人都留在座位上不停抹眼泪。
这种场景真的太好理解了,这样一部用文本和演技深深打入观者内心的电影,只要曾经有过爱的经历,就没办法不被其中的情感打动。
其实我一直都把《婚姻故事》的名字记错了《婚姻生活》,毕竟此前起码有两部大名鼎鼎的电影都叫做《婚姻生活》,一部来自弗朗索瓦·特吕弗,另一部来自英格玛·伯格曼,都是大师,都是传世经典。
但看完《婚姻故事》之后我确信,影片即便达不到那两位影史大师作品的经典程度,但一定同样有很多人喜欢。因为它更大众,更普世,也更会被普通观众所记住。
《婚姻故事》由纽约客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指导,亚当·德赖弗饰演的Charile和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Nicole是一对生活在纽约的小夫妻,有一个如天使般可爱的7岁小男孩。
影片由一串蒙太奇开始,分别是Nicole和Charile给对方写的一封长文,内容是“What I love about XXX”。
温暖的开头堆砌了无数生活中的细节,那是只有最爱的人才会观察得到的对方的可爱之处,即便是小缺点小瑕疵,在对方的描述之中也充满了爱意。
但这可能是影片中唯一的温情时刻,紧接着鲍姆巴赫就给了观众一记重击,这两封长文,只不过是Charile和Nicole在心理医生诊所,濒临离婚的两人完成的心理医生留给的作业,面面相觑的他们甚至都没能在对方的面前读出这封信,故事也就随即展开。
说是《婚姻故事》,其实是《离婚故事》。
icole和Charile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夫妻,Nicole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演员,在一部票房不错的青春性喜剧中的女主角让她有了大红大紫的机会,但偶然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看舞台剧,她遇到了舞台剧导演Charile,两人一见钟情,搬去纽约,结婚生子,一切都顺理成章,众人艳羡。
但就是这样步调契合,没有出轨,没有争吵的一对模范夫妻,却也陷入了离婚的境地,甚至分居之后两人也依然看起来互相爱慕,问题究竟是出在了哪里?
一切都起因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与Charile组成家庭的Nicole,远离了自己的家乡洛杉矶只身来到纽约,更重要的是,她放弃了她刚有起步且一片前途大好的演员事业,进入了Charile所在的舞台剧行业成为了一名舞台剧演员,生活温饱无忧,但也无所期盼,更重要的是,在舞台剧领域上颇有天赋的Charile事业稳步有升,即将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往百老汇。
这一切都让Nicole感到挫败,让她觉得自己成为了Charile的附属品,丧失掉了自我,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而恰巧,来自洛杉矶的一个美剧试播集向Nicole抛出了橄榄枝,这个机会就像一记重锤击醒了Nicole,也让她下决心离开Charile,回到故乡,继续自己的演员事业。
这也许是爱情中最让人无力的地方,互相敬仰互相爱慕,看着对方的眼睛都好似放着光,却也因为生活磨平了激情的棱角。当一方开始更多的迁就另一方,而另一方无从察觉也毫无反应之时,裂痕也就慢慢显现,直至无法弥补。
都说离婚打官司是现代文明人最撕破脸皮的时刻,不看重金钱的两人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各自前后聘请了律师,在律师眼中,一切的离婚都只是利益争夺,为了将对方描述成一个不负责的妻子/丈夫,无所不用其极。
影片也就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境地,Charile和Nicole并非俗人,从事文艺工作行业的两人都是视金钱如粪土,离婚这件事本也并非绿帽子小三等狗血桥段作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的偏差。而当两人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开始计算谁能在两周之内多带孩子一天的时候,冲突也就产生了。
影片就是在这种复杂且微妙的情绪之中徐徐推进,曾经那么相爱的两个人,为了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在那场最爆发的吵架撕逼戏中,两人吵得越激烈,就越让观众回想起影片开头之时的甜蜜,进而回想起自己曾经深爱过的那个人。
也就难怪有这么多的观众都被击中,在映后流泪不止了。
诺亚·鲍姆巴赫绝对是当今电影界最具趣味性和天才的作者。出生于布鲁克林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他,父亲是小说家和评论员,母亲是《村声》杂志的评论员。从小便受到文艺氛围的耳濡目染,1995年年仅26岁的他就拍出了个人导演处女作《疯狂十二年华》。
此后他便做起了导演和编剧,导演作品包括《弗兰西斯哈》/《鱿鱼和鲸》,编剧作品则更加出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水中生活》等片都出自他之手。
从他的代表作也能看出,他擅长写的是当代人类之间的小情感,幽默的笔触和妙语连珠的台词是他的最大拿手之处。在《婚姻故事》之前我心中他的最佳作品是《弗兰西斯·哈》,一个纽约文艺女青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来回摇摆被他描写的妙趣生辉,丧/乐并存。
弗兰西丝·哈
而《婚姻故事》绝对是他的重回巅峰之作,悲伤的故事基底在他的笔下显得妙趣横生,无数尴尬且有趣的细节堆砌起了不仅仅是Nicole和Charile两个有血有肉的丰满角色。
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在每个单场戏中的调度能力,不仅仅是摄像机的调度,更是表演节奏,台词密度,甚至一个细微的表情的调度。小到一场对话,大到整部电影前后埋下的伏笔,都让人想让进入鲍姆巴赫的脑子,看看他是如何写出如此让人拍手叫绝的戏的。
说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在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关键时刻,Charile在自己的舞台剧在纽约紧锣密鼓的排练的时候仍然每周抽空来到洛杉矶,租了个房子只为了能和自己的孩子多呆一会。
社保机构的观察员前来观察父子的相处状态给法官提供参考,过度紧张的Charile在解释儿子所说的刀只是一个小玩具的时候不小心划伤了手臂,他强忍疼痛送走了观察员,冲到厨房血流不止晕厥到底,这时自己的儿子走过来,他立马趴到地上用身躯遮住了血流不止的伤口,就是为了不让儿子看到父亲狼狈的样子,从而影响抚养权的判决。
这样一场尴尬却又充满笑料的戏增加了影片的张力,Charile对于抚养权这件事有多看重,不用说话,几个动作你就明白了。
而在演员表演方面,亚当德赖弗和斯嘉丽约翰逊两个在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中证明过自己超强票房号召力的熟脸,出现在《婚姻故事》这样的剧情小品中似乎一点也不违和,你绝不会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想到Charile挥舞着光剑的模样,或是Nicole穿着黑色紧身衣和外星人火拼的场景。
两人就如同天造地设的一对,仅仅是同框出现在银幕之中,就能感受到两名演员之间所迸发出的火花,他们的表演是相辅相成的,在柔软的时刻互相支撑,在吵架爆发的当口拳拳到肉,字字扎心。
当你看到亚当·德赖弗通红的眼睛,斯嘉丽·约翰逊闪躲的眼神的时候,丝毫不会怀疑这两位大明星,都将毫无争议的拿下明年奥斯卡影帝影后的提名。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无关痛痒,因为只有真正的去看过,才能在这部电影中的某一场戏,某一个个细节中,找到自己曾经爱情的影子,才能体会到这部电影的动人和扎心之处。
就这样吧,不写了,我先去哭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