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贾樟柯这次玩大了
日期:2019-10-12 22:00:50 作者:芋泥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阅读:

贾樟柯这次玩大了

  写在前面 21年前,《小武》横空出世,带着一股子生猛,在中国影史上留下了“小武”这一无法抹去的人物肖像。3年前,《罗曼蒂克消亡史》带着国产电影丧失已久的仪式感,充满野心地撞进观众视野。 贾樟柯和程耳,都以鲜明个人风格独到美学自觉,在华语电影里划了一片自留地。 让人惊喜又意外的是,两人这回站在了同一片土壤之上,程耳依旧是导演,而贾樟柯拥有了一个新身份——主演《不浪漫 这大概是华语电影预告片怪诞的一次吧:零散跳脱的时空和明目的作者表达构成了一张有着未知目的地地图观者像是走入了一场捉迷藏,被勾起解码乐趣。 所以今晚,在这个概念性的捉迷藏里,我们就给大家找找这部预告蛛丝马迹。 一 先谈预告里出现的唯二两个名字主演:贾樟柯导演:程耳这是贾樟柯第一次作为主演来参与进一部电影。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本来所知晓的他,是导演模样的他。 我看的他的第一部片,是《三峡好人》。看完这部片,我是震撼的,我感受自己巨大伤痕包围,走入了那个一去不返时代情绪里,站在钢索上看着一个时代的崩塌。 就这样,我被吸引着走入了他电影里的汾阳。我看到那片土地上一个个平淡生命,看见一个个理想生起又破灭,看到人是如何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走。 我们在他的人物身上看到的是人与社会关系递进,他让整个时代登台,来与时代达到共通,又超越了时代。他像一个宿命的反叛者,用电影去记录,去抗争。终将失落历史记忆被刻进他的电影里,破败又蓬勃。 除了他,没有第二人如此去做了。 二 程耳与贾樟柯很不一样,若是要找个不甚恰当比喻,就好似昆汀与侯孝贤。 程耳的电影,精致古典又冷峻,若说贾樟柯的电影是悠长的,那他便是简练利落的。他极端大胆,用冷静克制视听逻辑去表达尖锐情欲暴力本能。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我看到一个孤岛般的上海,看到有人想离开,也有人想进来。程耳是那样的有野心,也是那样的骄傲,他的电影像是自己的一场狂欢,等着懂的人自行走进来。 他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明目张胆地抒发自己对昆汀的热爱,把玩着迷影梗,还大胆地用跳轴去做文章 真够迷人的。 终于,他带着《不浪漫》再一次来了。 片名《不浪漫》,很容易就让人想到《罗曼蒂克消亡史》。从语义上看,《罗曼蒂克消亡史》是浪漫衰微的过程,是将浮华堆起又摧毁,而《不浪漫》是斩钉截铁否定,更彻底也更决然。 贾樟柯和程耳是如此的不同,但必定有某种共性使两人在这部作品完成了互相选择。 贾樟柯在他浑然天成的时代关照里,不断尝试加入类型元素符号表达,《江湖儿女》便是他尝试向商业转型的一部作品。在开拍《江湖儿女》之前,他刚完成《山河故人》的拍摄。在《山河故人》里,我们能看出他在转型的苗头。这个电影的最后,贾樟柯带观众走进了2025年的澳洲。他在尝试走出那个小镇,朝国际化的世界走去,甚至是走到超现实未来里去。 到了《江湖儿女》,剧情气质就更强了,片子制作工业水准也比之前的作品要有所提升主角故事小人物挣扎变成了黑帮大哥一个女人爱恨情仇这部电影里的贾樟柯变了,却也没变,依旧是现实主义,依旧是在讲这个时代和社会图景他在寻求一种作者表达和主流类型片的平衡 与此同时,程耳也在做这件事。 他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不掩饰他的狂狷恣意,塞入私人化的艺术表达,在典型的商业大片里凭强烈的导演风格自成体系,因此还往往被划进文艺片导演的单位里。 他把复仇、家国、黑帮、暴力、色情这些杂糅的元素融进电影的史诗格局里,在类型法则突出重围形成了他独特的商业属性,造就了程耳式的号召力。 程耳和贾樟柯都在探索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这一探讨以一种前所未有方式被放进了《不浪漫》的预告片里。 三 回到《不浪漫》的这个预告片。 第一次打开预告片的时候,我甚至以为自己误入了《十三邀》的片场第一个镜头像极了访谈,贾樟柯面对着观众,许知远则背对着,两人没有任何的眼神交流,长达16秒的静默无言,带着诡异感。 许知远曾这样形容贾樟柯——“在同代人中,再没有一位比他更让我折服的了”。在这个镜头里,两人穿着一黑一白,一个背光一个正对着光源生生营造出了一种气氛上的对立。 许知远是谁?他是一个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里依旧坚持表达的,时不时给大众狂热泼一把冷水的人,是一个骄傲又落寞理想主义者。 “我就是唱挽歌的人,但你不觉得它很美吗?” 他赤诚优雅,又愤怒。 他背对着,以理想主义审视着作创作者的贾樟柯。这一对立不仅显现在镜头语言里,更直接的体现是片名的英文:Pseudo (伪理想主义者)。 像是自嘲,也像是一种近乎执拗的坚持。在这个伪理想主义成为定论的时代,还是会有人坚持着对世界的个体精神,做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四 如程耳一贯的风格,他对预告片作了时空的间离感处理。 贾樟柯在戏内的电影空间与戏外的访谈空间里切换,他的身份也在作为创作者的自己和作为演员角色之间来回转换程耳没有刻意回避这种双重性带来的切割感,而是故意让大家看不透。这是在寻找一种共鸣,以迷影的姿态 笛卡尔便是寻找同谋的暗语,笛卡尔把灵魂肉体分开来讨论,这与画面正达成了对应,身材姣好的裸女与面对诱惑男人,此刻的裸女便是肉。肉是欲望,是赤裸,是速朽的美丽 灵与肉的分离,另一程度上是灵魂的不朽。 在电影的特定语境里,灵与肉更是对另一个层面的讨论。许知远问出的“思考笛卡尔不担心没人看了吗?”,将讨论的客体直指被观看的预告片本身,也就是电影本身。 贾樟柯的回答思想是孤独的,有没有人看很重要吗?”更是再一次暗示了笛卡尔的这一问题,背后象征的是艺术与商业的这一矛盾探讨。 思想是“灵”,投射到创作里是艺术。那么,“有没有人看”就是关乎创作者的生存了,也就是商业。 “如果没有灵魂呢?” 一句话是,“如果没有艺术呢?” 这才是所谓的“不浪漫”。浪漫主义随着功利化和娱乐至上而消逝,甚至丧失。在虚假景致里,审美表达被终结文化土壤走向荒漠化,这才是罗曼蒂克的消亡。 写在最后 这是一部剧情片,但它的预告却处处在聊银幕之外的种种,比如电影的艺术性,比如创作者的生存问题。 “如果没有灵魂呢?” 这个问句看似漫不经心却又重千钧。 这是在问屏幕外的贾樟柯和程耳,也在问屏幕外的我们,艺术衰微怎么办?贾樟柯回答了: “I see.” “OK.” 这时候贾樟柯突然看向镜头,直勾勾盯着荧幕之外的你,第四面墙破裂。 他在对你说: 那就重头再来。 这是文艺复兴的前夜。 贾樟柯和程耳已然站在了那里,对你发出了邀约。除了他们,还有更多未公开面孔等候着与你的会面。比如,裸女会是谁?片中闪现的日本街道对照网传的男二浅野忠信?性,爱,暴力,谎言艺术家,自嘲,反讽,黑色幽默到底哪个才是电影的主标签? 有太多值得去想象,去期待。 不浪漫吗?这才是真正的浪漫。音乐/John Hughes,Íse - Take Me To Shanghai配图/来源网络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贾樟柯这次玩大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