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水浒白看》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0-11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水浒白看》经典读后感10篇

  《水浒白看》是一本由王路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白看》读后感(一):断网听雨伤旧事,开灯熬夜看闲书。”

  “断网听雨伤旧事,开灯熬夜看闲书。” 这是昨天想发的诗,看书到深夜,忘了。找不到书看的朋友,我推荐王路的这一本。 王路老师闲人,我们需要这样的闲人。这书比金圣叹有理,天大地大,理最大。有理有趣,尽矣。

  昨天一口气看完武松之慧、林冲之愚,鲁智深之俗,潘金莲之失,武大郎之哀,吴用之死。有的句子,读来如遭电击。王路是慈悲的,也是清醒的。因果报应诚实不虚,人生怎么不好好修行。

  沈从文、汪曾祺、徐皓峰、王路、李娟,这是这些年读到的好文字好文章,读者惜福。

  《水浒白看》读后感(二):《水浒传》,值得一看再看

  《水浒传》,值得一看再看《水浒传》是本好书,我不到十岁的时候开始看。巧了,王路也是那个时候看的。

  手边恰好有本他的新书《水浒白看》。凭这书名就是叫板。白看?你才白看呢!

  虽说对本书不以为然,没想到捧在手里倒放不下来了。王路读的那叫一个细,跳进每个人物心里去读,感觉数他最懂施耐庵。官吏豪侠咱先不说,单单几个小人物都说的明明白白,让人惊讶不已。

  书中李鬼夫妻本是旁枝末梢人物。可在作者读来,比那些英雄侠客更让人汗颜。这两口子穷,但热爱生活,这两口子贫,却不愿杀生害命,出门劫道实非所愿。乱世动荡才是真祸害。梁山泊人才济济智勇双全的人物不在少数,可让作者看来,最最智慧之人当是卖梨的郓哥。

  读书读的是韵味外行看的是热闹。我当年看的只是刀光剑影江湖义气,作者看的却是尔虞我诈结党营私。在王路眼里,堂堂水泊梁山仅有二人堪称好汉,一个是武松,另一个是鲁达。连那禁军教头林冲,大名府的富甲,都被看破了,实为酒囊饭袋。李逵探母路遇白兔,王路都能瞧出来此处有戏。从《古艳歌》里引经据典,道出施耐庵对李逵的不屑,这厮有了新交忘了旧恩,简直连一只兔子都不如。

  《水浒传》中看似豪杰实为草寇之流大有人在。作者与平日里我等视角不同,倒是真正领略了原文意境,不服不行

  前有易中天《品三国》,后有《刘心武说红楼》。在我看来,王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施老先生惜墨如金,一个字便可道出几层意境。很多地方我们看不出来,王路可看得清楚,讲的明白。

  本书中多处提及金圣叹,那可是大才子大学问。但王路与其意见相左,经过比对,王路占理儿。菜市口归天这位确是自恃才高,把原著改的丢了味道,还是施老先生笔法好,金圣叹自嗨的有些过了。

  至于原著里的禅学佛法,应是各有领悟儿女情长之事,王路的确有独到见地,也是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提到连阔如的《江湖丛谈》,我便知道他是位行家。懂书之人,他读出来的《水浒》,必有新意

  《水浒传》讲的是忠义,王路看的是人心世间佳作离不了“人性”二字。读了这本《水浒白看》才知道读书必入疯入魔,方可有所领悟。试想如同王路这般,戴上所有人物脸谱细啃慢嚼,实为难事。有他用功,咱们省了不少力气

  经王路这么一写,《水浒传》,真是值得一看再看。

  《水浒白看》读后感(三):其实是一本教我们怎么看书的书

  很多时候看一本书,觉得不错,然后想看解读此书的文章(或书),会发现原来书里有很多东西居然没有读出来,会有“没想到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原来都白看了”的感触,进而会有再读原书一次的念头。看完王路的《水浒白看》,我还真觉得自己白看《水浒传》了。 《水浒传》写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108条“好汉”“英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故事。但《水浒白看》却把这些“英雄”平民化了,写他们的性格缺陷比如说林冲,愚笨、卑微、没骨气;说李忠,世人“只记得他的‘不爽利’,记得他武功低微,而不解他之忠厚”;说卢俊义,不丈夫。不仅把吃瓜群众认识给推翻了,还把自视甚高的金圣叹也“认认真真”地给批评了。当然,王路的批评不是胡乱瞎说、满嘴火车,而是有理有据。 这“据”不用说,指的是小说中故事、人物对话等等,一言概之“小说文本”。这“理”不是别的,而是人之常情,即我们大家认可的一些出世基本道理。比如说,卢俊义在梁山久住,说好的日期不回不说,也不给家里带个信;回到家问问燕青在哪里,而“不知其夫人贾氏安在”。被冷落的卢俊义之妻——贾氏出轨,责任真的只在贾氏和管家?又比如说,鲁智深原称林冲为“兄弟”,两人情深厚,后来林冲在梁山坐稳了位置,就称他为“教头”,为何?书中分析得出结论:林冲是对地位颇为“计较”的。《水浒白看》由人物言语行为出发,分析人物的性格,对照命运走向,颇有意思。 《水浒白看》以“人之常情”评水浒人物,使得英雄露出常人之貌,而小人物则得到了更多的同情理解。在我看来,对水浒边缘人物的分析解读,是《水浒白看》最大的看点之一。书中写李鬼之妻、卢俊义之妻、潘金莲、武大郎、郓哥,均是以常人之情看待,或许有所偏倚,但总体在“常情”之中。比如说李鬼之妻初见李逵,家徒四壁日子过得艰苦,却仍想做一碗菜给客人,而后得知家中呆着的正是李逵后,作为普通人,遇到“通缉犯”李逵报官并非不妥;比如说武大郎爱弟更甚于妻,凡是弟弟说的没有不对的,成为家庭重大矛盾,等等,莫不“贴心”。其中说到潘金莲对爱欲渴望,尤为让人慨叹。书中说:“我们和潘金莲,都是患病的人,只是我们在潜伏期,而她的症状发了。”“我们有美满的家庭,有合适工作,有值得为之奋斗生活目标。而这些,潘金莲一样也没有。” 看书,看表面的热闹是一种乐趣,去将心比心品味人情是一种乐趣。看热闹简单易得,将心比心却不易做到的,因为那是要付出真心”的。《水浒白看》其实是一本教我们怎么看书的书。我想再看一遍《水浒传》了。

  《水浒白看》读后感(四):《水浒白看》:书的滋味,都在书里

  (本文发表于《南方教育时报》)

  写品读文章,好比炒肉菜。有人肉是肉,菜是菜,互不相干;有人肉中有菜,菜中有肉,相辅相成;有人能让配菜借得肉味,单独入口也回味无穷。王路的《水浒白看》大概是最后一种,在扎实的细读基础上,文字本身笔力十足,发散得当,读来颇有滋味。

  英国小说家G.K·切斯特顿写过一篇名为《隐身人》的小说,讲的是一桩命案发生警察盘问目击者凶案现场是否有人出入回答竟是并无旁人出入——这样一来,凶手难道是隐身人?非也,原来是邮递员犯的案。因为此人经常出入,众人早已不把他当“旁人”看待。而在这本《水浒白看》里,王路写了不少水浒的小人物,如“打虎将”李忠、李鬼之妻、卢俊义之妻等等,这些人物也许早已在《水浒传》的阅读史上“隐身”,但王路却让他们“现了形”,从而独辟蹊径展现出水浒的另外一面

  譬如他写李鬼之妻,世人只记得李鬼的蠢,对李鬼之妻恐怕难有印象。但王路却发觉这位妇人“髽髻鬓边插一簇野花,搽一脸胭脂铅粉”。女为悦己者容,而在这深山之中,李鬼之妻唯一想要取悦的,便是李鬼,夫妻情笃足以得见。再比如当李鬼告知妻子自己被“真黑旋风”所伤,而妻子发觉那黑旋风也许正是方才来到自己家中的黑大汉时,她却提出两人可以“对付了他”,顺便还展望了一下未来——“谋得他些金银,搬往县里住去,做些买卖,却不强似在这里剪径。”偷鸡摸狗的营生终究是生活所迫,县城平凡安稳生活才是夫妻二人所向往的。联系到随后二人的结局,只教人扼腕叹息

  王路对李鬼之妻等小人物是宽容的,通过他们的可悲可叹来展现普通人遭际的无常。但他对于一些“大人物”,却能从文本细处发觉他们“小”的一面。例如他写曾贵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难破头皮也没能把投名状交上来,不是没本事,而仅仅是不敢动手。读林冲,世人大多看到的是虎落平阳的悲凉,但换个角度,林冲也许终究不过池中之物,这是他无从改变宿命

  而除了“于细处见功夫”,王路对《水浒传》的品评,还充分依托了他独到的知识结构。世人皆爱鲁智深,但他却点出了鲁智深乃“媚俗”之体现,因为鲁智深“酒肉和尚真修行”的这一形象,是时代禅宗误解。鲁智深杀人放火、快意恩仇,最后还能涅槃升天,其实是文学作品世俗观念的迎合。而这里对于禅宗观念及形象的讨论,依托的正是作者自身对于这一课题的深厚造诣

  经典文学往往如同一面棱镜,折射的光线有无数可能,但它终究是自洽的,否则便只是一块无甚价值的碎玻璃出色的读者可以从经典的自洽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自洽,而出色的评论者则当以此为基础,将其作为一种结论加以呈现,从而让其他读者看到更加广阔的“未知之海”。王路的《水浒白看》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但说到底,酒到酣时“都在酒里”,书的滋味也全在书里。《水浒传》有水浒传的滋味,《水浒白看》亦然。但凡读来,便终有所得

  《水浒白看》读后感(五):看命运,见众生

  王路很有自信,直接将书名取为《水浒白看》,他在自序里说此书名有两层意思,“你以前的《水浒》都是白看了”,或是另有一层意思,比较适合我这种不擅长读《水浒》之人——“把《水浒》看明白了。”有了这个前情提要后,再读完《水浒白看》后,就不自觉的去思索以前是否真的“白看”了《水浒》。无论最后是否要承认自己的《水浒》白看,都能给你以启发去从新的视角去思考《水浒》里的众生。

  年少时并不喜读《水浒》,总觉得人物众多读来吃力。对于喜静的人而言,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水浒》里的男性角色都是为树立在拼杀基础的英雄,少有的几位女性角色也不似风月故事里的女主,读来总觉得缺少一些个人偏爱的韵味。可是《水浒白看》却完全跳开了这个阅读屏障,教你“看见隐藏的人心”。同样是分析人物,没有谈论功夫高深权谋算计,而是从性格去探视命运。经过这样的解读,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少时读不懂《水浒》。

  “李鬼之妻,卢俊义之妻”,在《水浒》中都是廖廖数语,而王路却将男性光环下的女性生存困境作了详细分析。这并不是为了迎合新时代的观点,而是试图探查到细节下的人性真相。要理解一个人物的悲喜,往往就是靠着这些细节,当有人将我们在阅读时容易错过的细节做了梳理,就更容易理解原著的编排,且读起来会有趣很多。对潘金莲心转变的分析,武大郎之哀的解说,几乎占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不仅点评了众多人物性格命运,顺带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都展露出来。如果是自身无能,就必不能怨命运作弄。一直是骂名担当的潘金莲,却是王路笔下刚烈女子。她是如何从刚烈到狠毒,在刚硬外表下又藏着怎样的怯懦,都给人带来全新的解读视角。正如作者的观点,没有绝对好人坏人之分,都不过是有血有肉欲望的众生。据说王路本人是信佛的,看他写“《水浒》之禅”就能看出他在涉及佛学有种不得不说的快意写法。“李逵之孝”其实写的是他之不孝,读来有种“细思极恐”之感,却又不得不点头称妙,点评之精妙

  王路写“林冲和武松算是《水浒》里的一段大互文”,而《水浒白看》中也暗藏了一些互文,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单独点评,而是通过诸多对比来显示不同人物性格下的命运。宋江写的不多,但对他的点评却令人印象很深刻,有点像:“我并不骂你,但是很明显大家都记住了我不喜欢你”。对金圣叹的点评也是非常有趣,他不写鲁智深的孤独,却写了金圣叹的寂寞。仅仅在写他人的篇幅里将金圣叹的版本拿出来进行反驳还够,必须再加上一篇“长夜无酒金圣叹”,与自己前文的比照作一种解释,也算是一种不吐不快的小玄机

  在书的最后王路还附了非常有诚意的“水浒该从何说起”这个篇章,将自己创作此书目的历程,从立意写作技巧都作了详细解说。这有点像《水浒白看》的“阅读指导”,教人读懂《水浒》,也不忘教人如何去读《水浒白看》。当然最终所有的感悟都还是要靠自己去读去理解,至于能否“见众生”,则同属见仁见智范畴

  《水浒白看》读后感(六):《水浒白看》:驳金圣叹评《水浒》书

  作为钦点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在今日中国人当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当然,即便剔除这一因素,它在中国长篇小说史上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过,《水浒》也是一部争议之书,不仅因为它宣传价值观念是否真如其所述那般正当值得推敲(参见《告别革命》),而且因为常见的七十回乃是金圣叹删改的本子,这本身便值得玩味:施耐庵想表达主旨,和金圣叹的倾向究竟存在哪些差异

  研究《水浒传》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无论对象是金圣叹的删节本,抑或是施耐庵的原本,以至于再谈《水浒传》,都必须以新的视角和眼光,方能不落窠臼。凭借出色的文本细读功力、丰富的人生经验、侦探一般抽丝剥茧的才华,以及对人性的洞察,王路不仅成功为《水浒传》中的某些人做了翻案文章,比如被李逵斥责小气的李忠其实慷慨而厚道,有时还得出了与通常认为的相反结论,比如扈三娘其实不美,鲁智深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孝顺,或者说没有他“表演”得那么孝顺,进而有力地批驳了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改写。

  当然,为了求新求异而作翻案文章实属下乘,真正的翻案在反拨原先的结论时,甚至会反思原先的结论背后的知识体系与逻辑预设。为人津津乐道的鲁智深,在王路看来缺乏合理性,是个媚俗的讨好读者型的角色:“读者都可以随鲁智深一道享受骂别人‘不爽利’的快感、踢别人进粪坑的发泄,而不必付出任何代价”,他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僧人”,他的逻辑,即杀生也不妨碍超越轮回,不过是佛教思想的庸俗化。在这种情况下,钦慕鲁智深的我们,似乎仍然没有做好自我超越的准备。

  整本书中,讨论潘金莲、武大郎和武松的部分,无疑倾注了作者最多的心力,也最能显示其独到眼界。在男权社会的语境中,多数男性(当然也包括受其影响的女性)往往视潘金莲为天生淫妇(才子如金圣叹也不例外),殊不知,潘金莲也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大户人家的丫鬟的她无意于为人妾侍,宁愿嫁给武大郎自己做主;在王婆的奸计下与西门庆第一次通奸,王路认为这并非其悲剧根源,真正的根源在于,她“没有远离这等恶人”,“选择了同流合污”。

  但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可恶,反而令人怜悯,尽管我们难以原谅其弒夫的犯罪行径,为何如此呢?因为她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苦闷和无助,有时还不乏勇敢(比如对武松违背人伦式的追求,《水浒传》中的市井名篇),尽管她最终的命运是飞蛾扑火。

  至于被杀害的武大郎,虽然凄惨,但是对自己的悲剧并非毫无责任。王路的观点是,武大郎远远不像通常认为的那么老实,与武松的兄弟情义匪浅,相反,他“与人相处,只图从人家身上得到些好处,全然不信自己有能力给予他人”,另外,“他对自己的无能笃信不疑,坚信自己是个窝囊废”,更关键的是,他缺乏人格独立,始终在依附他人,“潘金莲之所以看不上武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而不是他丑”,毕竟,就连捉奸的主意和行动都是别人所出。至于其惨死的结局,也在于他的贪念太深,执着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美丽的潘金莲。

  很长一段时期内,文学文本的解读走向了非新理论不快的沼地,似乎只有新的视角才能提供走进文本的道路,然而,王路用自己的做法表明,其实无需如此,只要能放低自己的姿态,密切注意文本细节,追问人物一言一行背后可能的动机、潜在的深层意义,并辅以人生阅历,还是有机会写出不落俗套的锦绣文章。

  《水浒白看》读后感(七):《水浒传》里的微尘众

  文/***

  金圣叹说过,“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什么呢?因为《水浒》里杀机重,《三国》里心机重。年轻人爱冲动,老年人爱琢磨,都是徒添人生的疲累。明末清初才子金圣叹,一生孤傲率真,怀才不遇,恐怕对人世冷暖自有体悟。

  作为普通读者,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我最爱读的是《红楼梦》和《水浒传》。虽然《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也十分耐读,可前者讲的是帝王权臣之间争夺天下的大事情,后者是妖魔与神仙打架,孰对孰错,谁输谁赢,并非凡人能够完全懂得。

  但《红楼梦》是另外一番景象。红迷一年比一年多,各种文艺形式的演绎花样翻新。如小戏骨演绎的少儿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还有,受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启发,北方昆曲剧院着手拍摄了昆曲全本《红楼梦》。为何现代人对解读《红楼梦》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正如蒋勋先生所说,《红楼梦》里最吸引人的是那帮小人物,也就是他要讲给大家听的“微尘众”。是啊,世间芸芸众生,哪个不是微尘众?书中人物的心与我们是相通的。

  再观《水浒传》,虽有英雄豪情在前,但仔细咂摸施耐庵笔下的细节,聪明的读者一下子就懂了。正像歌中唱的“山河大地本是微尘,何况是尘中的尘”。凡人皆是尘中之尘,在水浒英雄貌似勇敢的杀伐决断背后,隐藏的仍是他们一地鸡毛的贩夫市井真面目。

  王路的新书《水浒白看》大致是这么个路数:颠覆过去读者对水泊梁山好汉的认知,剥丝去茧地将梁山英雄的内心世界掀看给读者看。他自有解读之法,势必与别人是不同的。他在本书的最后一篇里说:别人写过的思路我不写,特别受关注的人物我也不写。显然,这是一本“水浒微尘众”的文学素描簿。那些在原著中一闪而过的人物,在本书里变得鲜活。那些曾经浓墨重彩的人物,在这里,被王路说破了心事,倒略显低眉了。

  全书分为“山林”、“市井”和“渔樵”三卷。山林,当写登得上聚义厅之人,又或与这些人有勾连的人。梁山一百单八将,不能人人都写。王路选了武松、林冲、石秀、李忠、鲁智深、李奎、吴用,以及李鬼之妻、卢俊义之妻来写;市井,写的是大概就是茶余饭后之事,着重写武大郎、潘金莲和郓哥等人;渔樵,写的是闲笔。先说武松,再写金圣叹,最后唏嘘了一下自己创作这本书的文思,可以看作是一种用尽真力之后的寂寥。

  一本书的好坏,自然任读者评说。乍看书名,王路的傲娇也绝非一般。想起序言里的那句,“历来都说金圣叹评点《水浒》评得好,我是不能同意的。”也就见怪不怪了。

  必须承认,王路在阅读《水浒》的过程中是有发现的。至少他在文章中阐述武松比林冲聪明;李忠为人尤其厚道;鲁智深虽为出家人,却有俗世的一面。这些洞察力都很精准。况且身为酒肉穿肠过的花和尚,佛主根本也没在心中留过。这也侧面反映了施耐庵对佛家的看法。

  但极具“杠精”体质的王路,却不会醉心于只做“表面”文章。他的书里一定得有“重磅炸弹”才行。比如他说李鬼之妻,一个生活那么困苦,却头戴簪花,语态轻盈的妇人,心思不密,又热爱生活,何来杀夫之祸?反之,李逵的心眼儿是不是显得又脏又小了呢?由此,也不难引申到下一章“李逵之孝”。他硬要背老母上山,不让其与兄同住,是真孝还是假孝呢?老母亲在山上被猛虎吞噬,是天灾还是人祸,是咎由自取还是宿命枉然?王路的《水浒传》,还真不是白看的。

  王路看似很喜欢武松这个人物。书中花费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笔墨,由武松这个人写开去。就像画国画,宣纸上洒了一滴墨,晕染开了,一发而不可收。虽然王路极力想说明潘金莲杀武大郎是被逼无奈,祸起于武松。武大郎之死,是人生必然,无能无德就该死。我仍然认为,在人类社会里,我们无力为任何杀人凶手开罪辩护,哪怕在小说里,人类互害也是不能容忍的。

  一本书,无论写什么,都是一家之言。《水浒传》是经典,永远都不会白看。

  转载请豆邮联系

  《水浒白看》读后感(八):看漏了,等于白看

  图、文/文小妖

  作家马原在《愉快的读书人》里提及阅读是一门很深很大的学问,然而却被不少人忽略了,读等于没读,无法获得阅读的滋养。他在文中写到,“另有一些读家,他们每读一本好书便有所得,因而时时都在进步;究其缘故,皆由于借了上天赋予的灵性在阅读时深得要领,轻易窥到了书中奥妙所在。他们真是一帮幸运的家伙!”我觉得在这帮“幸运的家伙”中,王路也在其中。

  最近读王路的新作《水浒白看》,一边佩服一边泄气,佩服的是,作者读得细,思得妙,写得好;泄气的是,敢情这些年来,《水浒传》我是白看了!

  众所知周,《水浒传》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小说里创造的传奇英雄的群像对我国后世的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以及整个小说文化都起到了一定影响的同时,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就连《大英百科全书》也不吝赞美道,“《水浒传》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

  《水浒白看》最诱人之处在于,作者王路以最细微、最严苛的阅读方式重建几个水浒人物的经历、日常以及内里,从而勾勒出一个个真实而又饱满的人物,并借着这些人物道出人性的幽微变化。在他的笔下,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复杂的、微妙的人性呈现。

  不少人读《水浒传》里的各色人物读的都是表,而王路更注重的是人物的里,他对这些人物的解读是怀揣着悲悯之心的。《水浒白看》里的人物分析,篇篇精彩,观点新颖,让我看到了阅读思考的另一种理路。尤其是《李忠之厚》、《李鬼之妻》和《郓哥之佞》等几篇写得极出彩,颠覆了我的认知的同时,也让我重新审视这些人物。

  在王路笔下,一直背负着“吝啬”、“不爽利”等标签的李忠逐渐清晰饱满起来。小说中,李忠算是不起眼的人物,施耐庵对他的笔墨也是吝啬的,单从字面来看,李忠极容易被忽略,被标签化。然而,王路以自己的质疑推翻了金圣叹的对李忠的评价,为李忠“喊冤叫屈”。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让一起饮酒的史进、李忠拿出银子救济金家父女时,李忠只摸得出二两银子来的这一举动,被鲁智深嫌弃了。这嫌弃连带着读者也对李忠有了浅显的印象,这印象并不好,让人觉得小家子气了。可王路却透过此次举动的表看到了里,他理解李忠所谓的“吝啬”“不爽利”是源于生活上的窘迫(街上卖膏药),二两银子对于鲁智深,史进算不得什么,但对于风吹日晒在大街上讨生活的李忠却是好几个月的生活费。其实,“吝啬”“不爽利”的背后恰恰透出的是李忠的憨厚和大气,只不过这些值得玩味的细节被许多读者忽略了。同时,李忠的忠厚为人,王路也通过他对鲁智深前后的态度,做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诠释。当我读到“等故事终了,大凡记得他(李忠)的人,也只记得他的‘不爽利’,记得他武功低微,而不解他之忠厚”时,鼻子突然发酸,眼眶湿了。

  文字的背后,一定藏匿着一个人的存在哲学和人性的多样化。王路对这种存在所具有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解释的无限可能性是非常明了的。是以,他站在一定的高度来阅读《水浒传》,全面观察,审视这些人物,他比我们更多、更全、更深入地看到了小说里呈现出来的矛盾、表象和转折下更为复杂的背景、政权和人际关系裹挟下的人物内心及命运写照等细微之处。这也正应了作家毕飞宇说言的,“阅读的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越强。所以我说,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王路正是拥有这独特的阅读才华,才成就了这本《水浒白看》,让读者透过他的阅读体验来感受一番别样的水浒人物群像。

  与此同时,我也通过《水浒白看》一书,了解到了一个对书本负责任、有思想的读者是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阅读的。读书的意义和写作的意义,大概可以从《水浒白看》以及其作者王路身上得以照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水浒白看》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