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是一本由许喻理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读后感(一):编辑真是劳心费力的苦差啊
编辑这个词语对于读者来说是充满了诱惑力的,读者们认为编辑能够作出很多的事情,只要是在出版书的方面,只要有问题,就会找编辑,认为编辑无所不能。其实编辑真的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差事,必须尽职尽责,每天工作超时,却总是落下一身埋怨。编辑是非常辛苦劳累的的,可是很多人却并不理解,甚至认为编辑工作非常轻松自在,这都是表面现象,真实的编辑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漫画书,书的名字叫做《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在这本书中,我们就看到了编辑小姐的成长经历,对于编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的作者是许喻理,也就是编辑小姐Yuli,作者是一位非常年轻的编辑,从小就喜欢漫画,立志当正统少女漫画家,却不小心画起了搞笑漫画。受到家里人的影响,对于出版行业非常感兴趣。几年前投身出版业,并于三年前开始经营“编辑小姐Yuli的绘图日志”部落格,细述自己作为图书编辑这一路走来的喜怒哀乐,因其轻松的笔触,清新搞笑的画作风格在网络上获得无数好评。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幽默风趣的文字和漫画,让读者非常喜欢。
打开这本书,立刻就被书中五颜六色的漫画插图所深深的吸引,书中的漫画简单明了,适合大众阅读。故事是从编辑小姐幼年时候的故事开始讲起,立意深刻,让人感同身受。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的梦想,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也许会激励你奋发图强。但是更多的时候,在成长的道路上,人们会被现实生活的琐碎弄的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心思做事,长大后的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慢慢的改变了,曾经非常厌恶的事情,可能自己也会这样去做了。做着自己曾经最为鄙视的事情,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也是常有的事情。
在书中,作者把编辑这个行业的始末完完整整的解释了一便,并且解答了很多人们的困惑。人们对于出版行业并不是很了解,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再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误解,而作者针对一些人们想要了解的事情,详细的说明,通过幽默绘画的方式,更加容易理解。就像是一本书的腰封,在很多的读者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个东西并不实用,而且打开书之后,很容易就损坏或者丢失了。但是为什么制作腰封,作者给出了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可以书写一些本身不适合印刷在书籍本身的东西,可以为本书做宣传。因此在你买回家之后,腰封的功用就已经达到了。接下来何去何从,是读者的事情了。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通过这本书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漫画图书,作者用幽默的手法,通过一幅幅有趣的漫画和简洁的语言,把编辑小姐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读者了解了编辑小姐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很喜欢。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读后感(二):文青真的适合当编辑吗?
文 | Kestrel
我大概是一个被身边的朋友认可的“文青”,房间有一面墙的书架;平时分享的书籍作者名字连读中文系的同学都不太认识;日常出门不是为了借书就是买书;还和朋友一起开了一个专门用来写读书感想的公众号......为什么我现在的工作跟出版业沾不上边呢?
早在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我是对编辑出版非常感兴趣,当时的编辑出版学和新闻学两门课也是上得异常认真。而这样的热情在大二的暑假被浇得连火苗都不剩了。当时我走了一点小小的后门,去了我们市里的日报社实习,这一个月的体验让我对编辑这一曾经无比崇高的职业产生了恐惧和更深的敬意。曾经的我以为在这样规模庞大的出版集团工作的编辑要做的事情应该就是朝九晚五,喝着茶,看新闻。
完!全!错!误!
实际上因为报纸的印刷时间一般都是深夜12点至凌晨3点时段(3点过后再不装车运输,可能就赶不上早晨派送),所以报社编辑的工作时间都是从晚上九点开始的,整理日间值班的编辑所整理的新闻排版,还有经常性出现的紧急新闻的排版和校对。但是不要以为编辑都很幸福,只需要晚上上班,实际上很多时候的非上班时间,他们需要和记者外出进行共同采访、商讨新闻版面的安排、还有挖掘新的题材。
实话说,当时的编辑部我就没有看过充满激情去上班的,大家都有种苦中作乐的苦涩,唯一的喜悦可能是一遍排版、校对,一边与同事说烂笑话。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月里面,我被实习工作折磨得从满腔热水到一潭死水(也许有点夸张的意思在里面),也许带着墨水味道的报纸热乎乎地从打印机里出来的瞬间,会有短暂的喜悦和成就感,但与之相比更多的是沉闷的编辑工作。
也许归根结底还是我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不够吧。
如果你对编辑这份工作有憧憬的话,建议你去看看这本书,里面的关于编辑的现实情况也许会使你少走弯路。
另外,我不喜欢腰封,这是一件非常真实的事。Yui在书里面写道:
腰封并不是书的本体,比较接近文宣,主要任务是告诉读者这本书多么值得你把它买回家。但是市面上的图书大多数的腰封文案都让人吐槽,除了使用类似“XXX的枕边书”、“XXX强烈推荐”的名人效应以外,像是读客的某几套书的腰封上写着“平均XX天读完!”、“刘慈欣说了XXX”,这样的话语其实对于有自己读书计划的读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买的大部分书的腰封都随着书籍的外包装一并进入了垃圾桶。
除此之外,前段时间在豆瓣读书抽中了一本名叫《冬将军来的夏天》的书,这本书的腰封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如果你读过房思琪的故事,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天知道我有多么爱这本书,真的,林奕含在我心中就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人的结合,既有似水的柔情又有坚韧的勇气,满心欢喜地收到这本书之后,先撇开书的现实意义,在纯粹的个人观感中,它还不可以跟《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相提并论。
虽然腰封对我的意义不大,但是毫无疑问,对于那些没有自己阅读体系的人来说,确实是有导读和引导购买的作用的。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读后感(三):一本书的幕后英雄,关于编辑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之前总是听人说,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如何如何,就业一定要选择前景明朗的朝阳产业,避免自己在不被看好的朝阳产业里沦落下去。
图书出版业应该算夕阳产业了,特别是电子阅读的兴起,人们对于买纸质书的欲望也越来越低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也很久没有买过书了,能在网上找到的就用手机看,在网上找不到的就去图书馆借,偶尔心血来潮,或者看到特别中意的书和朋友说我想买回来看看,人家都会当我是个史前生物,居然还买书看。
纸质媒介的堕落,似乎已经不能逆转,可是我始终觉得电子书永远代替不了纸质书,那种厚重真实感,那阵油墨书卷香,那手滑过纸张的细腻触感,都让我觉得幸福。
而看书多了,我越来越对书背后的故事感到好奇,一本书从作者动笔,印刷到出版问世,和读者见面,都经历了什么,我们看到的书是怎样一步一步从草稿到成品的,这些疑问直到我遇见这本书才终于揭开了谜底,它就是――《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作者用可爱的漫画,带领我们从她为什么入了编辑这一行,到编辑的工作细节,和书出版有关的事宜,以及她工作遇到的开心的不开心的事,人们对于编辑的误解,这份工作她自己的思考,什么人适合这项工作,以及这份工作给她带来了什么等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普通人最想知道的(其实是我想知道),一本书的版税是10%,畅销书作者高一些,为啥出版社这么黑心肝,压榨作者的劳动力。(笑)
以上这些书中都给出了答案,轻松幽默地语言描述,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了解了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都讲得动人心弦。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我前文说了,图书出版业已经是夕阳产业,而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一直在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对于这样的产业,在其中工作的人,工资情况就可见一斑了,但是工资少,却不代表编辑的工作少,反而却是经常需要加班通宵赶进度的工作,那么为什么还要做这样一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作者给的答案是热爱,是成就感,当自己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得工作,让一本书从企划、制作、交稿、排版、校对、作者看稿、打样、印刷,到最后上市,就像看见自己十月怀胎的孩子,有一种母亲的自豪感,而不单单只是完成了一份工作。
正如郎咸平所说:“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思维。”只要在危机中顶住压力,坚持创新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哪怕身处夕阳产业也能够焕发出生机,而只要有热爱阅读的我们这些读者在,就一定会有这么一天的。
End。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读后感(四):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是一本关于出版界做编辑的许喻理小姐从萌新到现在的编辑成长史。这是一本萌趣十足,轻松诙谐,干货满满的漫画。作者是一个从小想当漫画家的小孩。可以说我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这位作者的梦想,是已经实现了。这是一本笑中带泪的书。搞笑的对话,轻松的语气,却让我们看到成人社会中的不容易。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有趣搞笑的职场漫画,也可以作为编辑工作的入门参考。特别是非常爱看书的人,对于出版社的工作比较好奇。随着接触到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增多,我也对编辑的工作充满好奇,因此这本漫画满足了我对编辑工作的好奇心,也把我的关注从编辑工作的有趣引向了编辑工作的辛苦。 我们日常接触到编辑就是来自于网络的童书绘本的分享宣传,各种图书推广的直播,在我们眼中,编辑都是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但是编辑这个工作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对作者或者编辑最好的支持,就是去买他们的书。我认识的一个妈妈,除了给自己的孩子买喜欢的书,还会买孩子喜欢的书送给别人,这大概是作者或者编辑最喜欢的人了吧? 因为与图书打交道,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特别是不能表现出爱财如命的人之本性,但是,销售报表也是压在编辑心中的一座大山,对每一个图书出版从业人员来说,如果图书能够大卖,真的是最美好的祝福和愿景。 我们常常说买一本书是最划算的,因为它可以用很少的钱买到作者甚至是半生的心血。比如这本书是集结了作者从2014年从业以来所经历的真实故事,作者是一个整整14年都在,经营自己部落格的漫画家,直到现在才机缘巧合出版了自己的漫画作品。我们买这样一本书能够,节约从网上看零碎的内容所花的时间,能够更系统的了解编辑工作的全部内容和方法,相信对编辑这个角色感兴趣的人,一定能够更加了解编辑的真实生活。 通过这本漫画书,我们也可以看到所有光鲜的生活背后都是充满琐碎的心酸,你所知道的萌翻了的治愈系的童书,都是在编辑辛苦的努力下,呈现出来的。这其中,专业的知识更是不能以固定的体量呈现出来。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一读这一本职场漫画,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和编辑这个工作竟有很多相似之处呢!
《编辑小姐的绘图日志》读后感(五):嗨!我是传说中的女编辑,我想和你谈场恋爱
第三次相亲失败后,我妈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心里怕我情绪受影响,特地打个飞的来到帝都陪了我一个星期。看我没什么大事儿才放心回家。其实我真心觉得她这种担心很是多余。
因为,如果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干过编辑,那么我想,她应该遇到啥事儿都不怕了,何况是相亲失败呢?
大学读的是被人冠以万金油之称的中文系,毕业后投了几十份简历,一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最后终于有一份得到了回音,就是招聘的图书编辑这个职位,宛如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我,虽然不知道图书编辑具体为何物,但出于对“书”的热爱,还是怀着一颗红心投身出版业,在帝都某家图书公司做编辑,一干就是八年。
任何工作想干好都不容易,编辑也是一样。八年来,我从助理编辑做到策划编辑,大大小小的活儿几乎全干过,熬夜看稿已经是家常便饭,还去库房盘过库,去印厂盯过样儿,去书市儿卖过书,搞活动的时候,客串过主持,给绘本搞宣传的时候,去幼儿园哄过孩子。出过畅销书,也出过滞销书,做过漫画书,也做过纯文学,曾被夸奖为优秀的编辑,也曾因为对图书的定位出现偏差而被作者公开批评。
春去秋来,花落花开,公司从中关村搬到了德胜门,从德胜门搬到了望京,时代背景发生着变化,读者的品味发生着变化,图书市场发生着变化。
唯独不变的,也就是我的情感状态了,从填新员工入职表时到现在,感情状态那一栏里依旧是雷打不动的“未婚”。看着一个个比自己小的同事结婚生娃,迈向人生新阶段,故作轻松的调侃一下自己是只坚强的单身狗,然后回到家,默默对着抢到的新娘捧花许一个早日脱单的愿望。
谈过几场无疾而终、不痛不痒的恋爱,蹉跎过的时间把自己耗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龄剩女。对于爱情,少了些渴望,索性把心一横嫁给工作,每天没日没夜的看稿子,找选题、写方案,母上大人看不过眼,旁敲侧击地:“你是不是天天挑错别字,把自己给挑傻了?自己的事儿,都不着急的!”看我没什么回应,便心急火燎,百爪挠心,发动五湖四海所有的七大姑八大姨给我安排相亲,想着以最快的速度把闺女嫁出去,好完成她60岁之前做姥姥哄孙子的梦想。
而我也是到现在才知道,哪怕我给她解释了101次我的工作内容,我在我妈眼里,就是个挑错别字儿的。以前的我,对于相亲这种过于直奔主题的求偶形式感到由衷的厌恶,现在,似乎是年纪让自己变得宽容,成就成,不成就当交个朋友。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像非诚勿扰里的葛大爷一样,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相亲,遇见了形形色色的男人
A先生,33岁,金融分析师
A先生:喝点红酒吗?
我:可以,但我平时喝酒不多。
A先生:我第二外语主修德语,所以我每个星期六下午都和朋友一起讲德文。常练习才会进步嘛……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我:呃,我 ……比较喜欢读传统文学……
A先生是个典型的金融男,有车有房有帝都户口、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脸上带着职业式的标准微笑,身上散发出爱马仕大地那种规矩而清新的香水味。见到我还会很绅士的拉椅子,开车门。
按理说,这应该是个最佳选择,但要命就要命在太不接地气,要是以后过起日子来,都要一本正经的遵循精英式的相处模式,动不动就德文红酒牛排,我想我是无力招架。
先生,35岁,高中教师
先生:上次在你公司外面见到你,感觉你还挺厉害的。
我:嗯? 厉害?
先生:一个人跟那么多人吵,挺强势的。
我:工作上有些争执,难免的。
先生:干你们这行的,应该挺文静的呀。我觉得咱俩可能不太适合,我还是会比较喜欢稍温柔一些的女孩子,你会找到比我更强大的男人的。
我:???
先生离婚过一次婚,带着个女儿。说实话,他是我见过的这些男人里说话最得体,相处得最融洽的一位了。只是那次他偶然看见了我冲着同事发飙,对我的态度便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像那最近那句很火的话说的一样“他只是很短暂的爱了我一下”一样。
有时想想,女人活着真的不易,独立自主些人家说你强势,温柔如水人家又说你没主见。说白了,其实还是不够爱,不够欣赏。如果他明白我当时之所以发飙是因为自己辛苦写的方案被执行得七零八落还得各种背锅时,我不知道他还不会不会指责我过于强势。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对于女编辑这个职业都有一种误解,他们要么根本不知道编辑是干嘛的,比如下面这位。
要么像我妈一样,以为女编辑是无趣、沉闷,板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挑错别字儿的老学究。
要么对女编辑充满幻想,以为只要是个女编辑,就和《穿普拉达的女王》那部电影里演的那样,个个儿胸大肤白,腿长臀翘,既温柔软萌又妖媚明艳,气场分分钟两米八。
事实上,女编辑满足不了任何人的期许和幻想,她们只是万千搬砖大军中的一员,她们的工作不光是挑错别字儿,她们也并不认识世界上所有的字儿,至于什么气场两米八,那也只存在于为了自己的选题和主编、销售battle的时候。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都像个处在出版界食物链最底层的生物,借着心里那团未熄的小火苗,每天战战兢兢的拉作者、赶进度、找渠道、哄设计,催营销。书卖好了皆大欢喜,书卖不好,那就得进行深刻的自我检讨。
C先生,36岁,厨师
C先生:听你母亲说,你是女编辑?编书的?
我:嗯,是的,编书。
C先生:我觉得这年头儿看书的人也不多,你也挣不 了几个子儿,其实你有没有考虑过换份工作,或者干脆咱俩结婚以后有了孩子你就在家待着,我挣钱养你们。
我:我……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
身为一个厨师,C先生会吃也爱吃,是我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男人。据他自己说,他的前任和他分手之后,最怀念的不是他,而是他做的菜。
每次出门吃饭,他总要开启食评家模式对每一家餐厅的食物质量做出点评,和他在一起,让我有一种过日子的感觉,激情谈不上,但稳定感是妥妥的。
我相信他的诚意,只可惜,他想要的是一个完全依赖于他的为他相夫教子的女人,这一点,我自问做不到。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句“这年头儿看书的人也不多”。
我不知道他是哪里得来的统计数据,虽然做书操心,挣得也不多,但至少是我热爱的事,热爱的事,就容不得别人轻视。
三次相亲,三次失败,我也没能和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保持所谓的朋友关系。母上大人在得知我拒绝了金融男之后的邀请时,无奈又怜悯的对我说:“都三张的人了,照你这么个挑法儿,就抱着稿子过一辈子吧。”
说实话,不是没想过将就,差不多就得了,激情终会消退,平淡既然是永恒的旋律,那么跟谁过不是一辈子呢?可就像刘若英唱的“想过要将就一点,却发现将就更难”,我们寻觅伴侣,不是因为寂寞,亦不是因为年龄,因为繁衍,而是太需要和一个让我们感到踏实,安全,温暖,自在的人一起对抗生活的冲蚀,分享生活的美好。
也许每个女孩子小时候都曾梦想着自己的另一半,一定是个英俊潇洒的,器宇轩昂的白马王子,长大之后我们才发现,所谓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以及童话一般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并不存在。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尽量去维系、经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在这段关系里,我们可以很放心踏实的做自己,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尽情的展露自己的脆弱与强大,而不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去猜测对方的心意,压抑自己的情感。
很显然,ABC这三个男人和我都没有错,只是我们彼此之间,都不能给予对方想要的情感模式。
我要是一个足够尊重我的工作,认同我的价值,可以在我看稿子看到两眼昏花时给我桌子上放一瓶眼药水,在我通宵赶文案忙到想骂娘时忍受我的坏脾气,给我煮一碗面,然后让我安心休息一会儿的男人,而不是红酒牛排豪车名包,也不是当一个被人喂养的金丝雀。
当有一天,
我做的书成功出版,
他会很开心的拿着书,
和他的朋友们讲:“嗨!我女朋友出的书,她是很棒的编辑!”
我想,那个人就是我命中注定黑马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