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变富》是一本由张居营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慢变富》读后感(一):客观读《变富》
闲大是我很尊敬的前辈,他的文字在我做投资的早期让我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得以落地,省了我很多力气。
去年,我取消了对闲大的关注,因为我觉得他发言有点太多,含金量却不够高(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但我仍会不时搜索“闲来一坐话投资”,看看他最近有什么新动向,就像去老朋友家串门一样。看到闲大出书的消息,我第一时间买了一本,没想到自己竟是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
1、封面有点俗,考虑到这本书是俗气的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倒也正常。
2、我买的是有作者签字的,买来后仔细看了一下,确实是手签,赞一个!
3、P72,作者坦诚在写作《十条军规》“当时对巴菲特思想的理解有些狭隘”,再赞一个!
书中有些文字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些则看似存在问题,现列举如下:
一、共鸣
1、许多投资者宁可选择一种低收益率资产也不愿意选择普通股,这表明,这些投资者天性保守,对普通股内在的损失风险过分关注。
2、股票之所以从长期来讲能够战胜其他金融资产,其核心秘密就是企业可以利用盈余再投资。
3、实现家庭财务健康,即年可投资金融资产的投资收入大于自己的年固定收入。
4、短期市场常常是无效的。就长期来讲,市场其实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有效性。
5、“我们偏向于把大量的钱投在我们不用另做决策的地方。”(不用纠结于卖出。)
6、只要这个负面清单上有的标的,我们就坚决规避它,任凭它有再惹眼的表现,也不去碰它,这是投资必须遵守的一条纪律。
8、这些“科技类”巨头是平台型公司里的“基础平台”,在我们的生活、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中,它们扮演着近乎“基础设施”的角色。
11、这些数据的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从定量回到定性,一家企业优秀的商业模式便在我们的头脑中显现出来。
12、净利润含金量,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一般来讲,这个比值比较理想的是大于100%,达到70%左右属于比较健康。
在自由现金流的计算上,我们可以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想加,即可得到一家企业的自由现金流。
14、在判断市场整体是牛是熊、是高估是低估方面,市盈率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16、新的标的比持有标的便宜一半时,他(邓普顿)就进行换股。
17、无论自己采取哪种策略,均应该做到理论上的自觉,即原则上的坚守,行动上的义无反顾。
19、至于市场上常有人看着股市走势猜测牛熊,甚至红着脸去激辩,我们要清楚人家是靠这个“混饭吃”的。
20、一旦你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赚钱方式,还非要在意别人赚钱比你快,这在我看来就是疯了。
21、牛市的卖出只有一次,而且资金一旦离场,就至少做好一两年之内不再回到市场的准备。
23、你在一定时期内要有敢于业绩落后的勇气,而甘于一时落后也是一种能力!
24、我们价值投资者是用理性的缰绳,牵住自己感性的野马,不让自己被“稀里糊涂的爱”冲昏头脑。
二、问题
太牵强!
2、P119:投资一定要敢于重配行业龙头,而不能退而求其次,因为它们的投资回报率存在巨大差异!
3、P126:伯克希尔公司只有过一次少得可怜的分红。
伯克希尔哪一年分过红?
4、P165:将《股市真规则》的英文名写错:The Five Stock Investing Rules for Successful
5、P186:透支一年买入法:要知道,我们对于一家公司几年之后的成长确实难以把握,但是对于它一年的增长,因为有季报、半年报的参考,加之企业增长的惯性,还是相对容易判断的。
6、P199: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安全边际的把握上可以有10%-20%的“容错空间”。……仍以贵州茅台为例,今天回过头看,当时140元、160元买入,与后来200多元买入有多大区别吗?
7、P203:若是10年(1.58倍)就有些平庸了。
10年年化收益率10%也叫“平庸”?
8、P218:(巴菲特)40美元买入可口可乐,跌到20美元见底。
这事情好像并不存在!伯克希尔买入可口可乐后,当年就已经有浮盈!
《慢慢变富》读后感(二):评《慢慢变富》
一个人的幸福并非取决于他在物质上的丰盛,或是拥有权力时的盛气凌人,而是取决于他对智慧和美德的追求。很多人在投资上的失利,归根结底在于他们一心只想着赚钱,而忽略对智慧和美德的追求。当账面上有所浮盈,便匆匆卖掉,美其名曰止盈。当账面上浮亏过多,又忧心忡忡,怨天尤人,赶紧止损了事。
若没有智慧作为根基,何来的定气和定力在风云诡谲的证券市场中有所收获呢?
古雅典哲学家德摩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在本书出版之前,本书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在网上受到非常多的争议,原因在于他所看好的康美药业暴雷,网上不乏讽刺挖苦之言。
而这些挖苦闲大的人,很有可能在一开始还是他的追随者,跟着买了康美药业,在康美暴雷之后,便通过挖苦来泄愤。
恰巧,我的一个朋友也因为看了闲大的文章而买了康美药业,随后连续跌停,让他痛苦不堪。更让人郁闷的是,闲大看好的股票有很多,除了康美还有茅台、阿胶、格力等企业,而他却“只”选中其中暴雷的这一支。
闲大本人虽然持有的股票其中一支暴雷了,但他的组合从公开到现在,整体仍获得了超过30%的复合收益。
这能怪谁呢?
跟着闲大买股票的人,很多并没有真正学习闲大的投资智慧,而是选择偷懒,照搬他所投资的股票。然而,没有智慧支撑,即便是照搬,也不能搬的彻底,而是选择投资组合中的一二,甚至只搬其一。
在所选择的股票暴跌之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完全否定推荐股票的人,并且忽略掉这个人背后的智慧和美德,以及他获得长期成功的根基。
何其叹也。
若是一个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最后得到不好的结果,是不是应该由他自己负责呢?
巴菲特在投资的过程中,亦不乏错误的投资决策,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嘲讽自己的投资错误。但即便有这些投资失利,巴菲特仍在5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超过20%的复合收益。
为什么巴菲特做出了一些错误的投资决策,仍成为了投资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呢?
其中的根本在于他的投资智慧,以及对这些投资智慧的坚守。
所以,想要从投资中获利,最好不要照搬别人的投资组合,即便是现在跟着巴菲特买了可口可乐,也成不了他那样的投资大师。
相反,我们应透过大师们的投资组合,了解其背后的投资智慧,并以这些投资智慧为基础,创建自己的投资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功。
闲大一直是一个慷慨的分享者,本书虽然语言啰嗦,但不乏智慧的光芒。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要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二是要创建自己的“诺亚方舟”,与优秀的企业风雨同济。
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首先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一心只想着赚钱,而是透过利益,了解市场运行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建立什么样的投资原则从市场中获利。
要学到有效的知识,需要我们向真正投资大师学习,而不是在网上听某一个无名小辈夸夸其谈。闲大在书中便谈到自己在投资的过程中走过很多弯路,直到2008年看到彼得·林奇的书,才在市场上有所斩获,在阅读了费雪以及查理·芒格、巴菲特的著作更使自己的投资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查理芒格说:忽略掉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而一意孤行,是愚蠢的。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系统,我们不仅可以向闲大学习,还可以像闲大一样,向那些有长期公开记录证明,当之无愧的投资大师学习。
其实,要理解闲大的投资系统,也需要很多知识作为根基才行,鹦鹉学舌,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闲大在书中说,要集中投资优秀的企业,并且长期持有它们。
但是,如果你并不懂商业,连看财报的能力都没,拍拍脑袋,就跟着贾跃亭一起为梦想窒息,长期投资了乐视这一家企业,最终的结果怕是不仅不能赚到钱,还会血本无归吧。
闲大在书中的第二个核心观点:与优秀的企业风雨同济。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投资的一家企业价格已经上涨很多了,还不卖掉呢?
投资获利的根本来源有两种:1,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2,从投资的资产中获利。
如果是通过投资的资产获利,仅仅因为价格上涨就把它卖掉,岂不是错过了它未来的收益以及成长了?
一家真正优秀的企业具有两个特征:1,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2,盈利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盈利的稳定性,都是它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一般说来,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企业,他们所在的行业非常稳定,不会被轻易颠覆;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具备领先的竞争地位,不会让恶性竞争侵蚀自己的利润。在市场上真正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企业少之又少,卖掉他们很难通过同样的价格买回来,而通过长期持有它们,就可以获得相当不菲的收益。
把投资当生意一样看待,是一种投资智慧。
选择投资伟大的企业,风雨共济;是一种更深彻的投资智慧。
《慢慢变富》便是这种智慧的布道者,书中一些观点不断重复,甚至不惜让自己显得啰嗦;只能说明作者的用心良苦,因为真正顿悟到这种投资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
个人观点:看一位久经沙场投资者的实盘操作,远比直接读各大投资家的理念有用。作为一个天然呆且被深套多年的超级小散,我表示在充满铜臭味儿的股市里一样能学到不少人生哲学,挺有趣味。
换一个最近流行的词汇来解释“价值投资”,其实就是“长期主义”,时间是优秀者的朋友,是平庸者的敌人。选股,最关键的还是要练就成一双能“计算出”优秀企业的火眼金睛,之后就看自己的性情和定力了。
曾经跟人有过关于“面包”与“爱情”孰轻孰重的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认知这回事儿很大程度上得让人生经历去刷新,总之我年龄越大越相信面包比爱情靠谱,得多,哈哈。
摘抄: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来看,股票资产不仅是西方国家,也是中国个人里家庭最值得配置的金融资产。
投资者一定要经常做数据回溯,因为数据会说话,有时它对我们的“教育”作用,可能比读几本投资书还重要。
从现在来看,中国股市也同美国等成熟市场一样,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散户化的过程。
八不投:
强周期的不投
重资产的企业原则上不投
处在强风口的不投
不在行业内“相对胜出”的不投
处在快速易变行业的不投
看不懂的不投
拥有市场经济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根本特征:
产品或服务不可替代
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自由
能有效抵御通胀
中国A股市场过去的牛股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食品饮料3个行业。
中国股市这些年走出的很多大牛股、长牛股,都在天天被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而告之。
看财报的四大招:
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看毛利率、净利率(跟同行比)
看自由现金流
华尔街没有什么新鲜事,中国股市也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是相通的,人性永不变。
市盈率是一种市场普遍预期的直白表达。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净利润×市盈率。
远离盘面,忘记账户,这是长期投资者的必修课之一。耐心,是你利用80%的难熬时光,等待20%的收获时间。
10条军规:
1.不要用宏观经济去指导自己的投资
2.不要天天研究大盘(研究企业研究个股)
3.不要盲目相信媒体
4.不要朝三暮四
5.不要怕大跌
6.不要小盈即满
7.不要追逐热点
8.不要预测涨跌
9.不要想暴富
10.不要盲目相信权威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最后,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钱钟书)
作者长期持有的股票:贵州茅台 格力电器 复星医药 云南白药 东阿阿胶 康美药业 爱尔眼科
《慢慢变富》读后感(四):谈慢与变富
从雪球上看到这本书名,就莫名想读,或许也符合自己对投资的理解吧。不可置否,书名是出自别人问巴菲特为何你的投资理念如此简单,大家却不能做得和你一样时那句最经典的答复:“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慢是道行,富是法术。基于此书,我想从“为何慢”“如何富”两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总结。
第一,为何慢? 说到底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在短期内摸清“市场先生”的脾气,它有时候很狂躁,有时候很低落。但长期来说,“市场先生”却依旧是一个正直的裁定者,它最终还是会将桂冠戴在成长性最好,利润最丰厚的公司头上。虽然有时候我们能够在市场先生的狂躁下获利颇丰,却最终逃不离它那最正直的裁判。 回溯历史,股票资产的收益率依旧傲视群雄。但我们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本金少怎么去博过漫长等待?收益率低或者亏损如何熬过内心不安?面对第一点,我想说本金少不代表放弃漫长之路,而是确认理念的同时攒够本金;对于第二个问题,一方面不要以固定目标收益作为参照基准,而应该与上证指数对比,要知道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经历过4次腰斩。
第二,如何富? 如何富?这是一道选择题,所以先要排除会变穷的选项。即强周期的、炒作的、不懂的、风口上的、易变的(科技股)首先不投。那该选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长寿性(具有经济特许权)、稳定性(弱周期,如日常消费,医疗)、盈利性(高ROE)、成长性(强大护城河)、有德性(强大管理层)。而在此范围之内也又有成长股和价值股之分,最显著的特征是价值股一般都市值大,丰富的自由现金流、行业龙头(知名品牌)、优厚分红(不分红也不代表不好,也可将利润用于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方)、市盈率相对较低(但不绝对,行业不同定位不同)。 除了宏观定位以外,就需要微观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其保持在15%以上是选择长期投资的金标准。
2、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即收入领先的企业通常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3、毛利率和净利率:有薄利多销(格力电器2017毛利率32.86,净利率15.18)和厚利少销(贵州茅台的高毛利率)两种,不同行业虽是不同,但是其毛利率和净利率的走势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4、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能够间接反映出企业的利润水平。(但也同时受企业的生命周期影响)
5、市销率:多数情况无多大用处。
6、市净率(市值/所有者权益):对金融类公司比较实用(低于1往往有问题),很多公司是靠无形资产创造价值,并没有提现在净资产中。
7、市盈率:PEG(市盈率/盈利增长率)是彼得林奇提出来的,认为小于1就有投资价值。(但是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率是没法判断的,是不能一直保持的,若是突然变低将会如何呢?)
关于其失效:强周期不适合、困境反转中的企业失灵;而且行业属性不同,往往市盈率不同(例如恒瑞医药的研发费用很高,导致其利润相对较低)。
关于其错配:优秀企业正处于扩张时期、被成熟(认为其行业太传统没有发展空间)、市场情绪
8、重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时间周期(永续经营)、自由现金流(优秀商业模式)、折现率(即国债利息+风险溢价。对于稳定性、确定性高的企业,其风险溢价或者折现率是低的)、管理层
何时卖出?→买错;公司基本面发生改变;找到更好的标的;估计过于疯狂。军规→不用宏观经济指导自己;不天天研究大盘;不盲目相信媒体;不要怕大跌;不小盈则满;不追逐热点;不判断涨跌;不要想暴富;不要盲目相信权威消费行业和医疗行业是大牛股的主要阵地。在大健康中寻找机会: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相对于发达国家明显偏少;进入老龄化社会;弱周期;
定价权:处方药是要通过政府招标平台实现医保控费,医疗改革等,需要将药费降低合理位置。在这种降价的趋势下,企业的品牌优势,研发优势就显得极其重要。知名品牌: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研发投入小;独特疗效;受外来冲击小;研发驱动:相对于国外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的15%以上,中国的医药企业就稍显不足,连研发一哥恒瑞医药也只占比12.71%。重复消费:许多人需要天天服药,依赖服药,终生服药。连锁服务:拥有专科特色,连锁式服务集团细分龙头:找到行业的细分龙头《慢慢变富》读后感(五):做正确的事,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
投资是一件具有「正向螺旋」效应的事情:汲取书本教材、成功人士经验中的精华,不断吸收不断反刍。然后将这些习来的理论,运用到上市企业研究中,从而不断精进。
在投资领域,我一直在做两件事。
一是,借助公开信息(招股说明书、年报、券商研报、投资者调研记录等)并结合优秀的估值网站(理性仁等),持续挖掘值得长期投资的好企业;二是,持续阅读价值投资理论与实战相关的书籍、文章,不断给自己充电。
国庆期间,读了两本不错的书,一本来自于李杰的《公司价值分析案例与实践》,另一本则是雪球知名投资人士张居营的《慢慢变富》。
今天和大伙聊聊我读《慢慢变富》的一些启发。 …… 《慢慢变富》一书,分为五大篇,分别是思想篇、选择篇、估值篇、持有篇、修养篇。让我收获最大的,是选择篇和估值篇。当然其他篇幅写的也很不错,特别是对于价值投资入门的伙伴们来说,非常值得一品。
在“选择篇”里,作者说明了他投资中建立的投资负面清单(八不投):强周期的不投,重资产的原则上不投,单纯炒作概念的不投,处于强风口的不投,热衷讲述重组的动人故事的不投,不在行业内相对胜出的不投,处于快速易变行业的不投,看不懂的不投。
这里说说我自己的一些解读:
强周期类股票(如航空、船舶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之所以不推荐投资,主要是由于普通人很难把握其行业景气变化的拐点,失败的概率更高大。而弱周期类股票,如消费、医药等,属于刚性需求,容易走出长期大牛股,比如贵州茅台、伊利股份、恒瑞医药、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双汇发展、海天味业等。 重资产企业,其发展依赖于大规模资本开支(开建工厂和生产线),固定资产投入大,资产折旧率高,企业利润率普遍不高。特别是,一旦经济形势不妙,重资产企业很有可能会由于供过于求,导致产品、库存积压。营收大幅下降的同时,固定资产折扣、摊销费又非常高,从而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巨亏。
关于轻资产和重资产的划分,学术上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通常是看固定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如果固定资产占比大于50%,就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企业了;小于30%的,就属于轻资产企业了。 此前我一直在研究的几家公司,海康威视2018年固定资产占比8%,千禾味业2018固定资产占比21%,东方雨虹2018固定资产占比15%。都不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企业。
关于“不在行业内相对胜出的企业不投”,换言之就是说要投就投行业龙头。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从历史经验来看,龙头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更高,体现出强者恒强的特征。投资讲求的是确定性,如果这个公司已经在竞争中占据上风,投资这个企业的确定性就更强。比如海康威视、东方雨虹这类企业都属于各自细分行业中妥妥的龙头老大。 最后是“处在快速易变行业的不投”,比较典型的就是科技类股票。因为这个行业的变化非常快,就连巴菲特也很长时间根本不碰科技股。不过,老爷子最终还是投资了苹果公司,甚至成为了苹果第3大股东。而苹果也非常争气,目前总市值突破1万亿美金,是全球第一家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企业,它已然成了巴菲特的摇钱树~ 对于科技企业,分析难度的确很大,我在研究海康威视时就深有感触。所以,投资科技类股票,我的心得是一定要从已成为行业王者的企业中选,尽管未来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龙头胜率相对更高。
我个人非常看好中国科技企业的未来,如果认为投资科技类个股比较难的话,不妨考虑定投科技ETF指数基金,定投周期至少放个5-10年,长期收益应该不会差。 以上说的是负面清单,符合负面清单特征的股票,尽量不碰。那么筛选股票有哪些正面清单呢?作者提到了选股的5性标准和9把快刀。 5性分别是:长寿性、稳定性、盈利性、成长性、有德性。9把快刀则包括:比较优势、经济特权、文化血脉、平台生态、连锁服务、知名品牌、行业命相、央视广告、养老股票。
这里就不做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直接翻书去吧。
其中,具体在财务上如何选股,他给了4个主要的看点:
第一,ROE(净资产收益率)是长牛股的金标准,最好使用加权扣非后的roe,最好长期大于等于15%。同时,一定要通过杜邦公式来加深去roe的理解(roe=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从而去了解它的生意模式,到底是高利润率型的,还是薄利多销型的,或者是杠杆经营模式的。
第二,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是帮助我们去研判未来企业成长空间的手段。行业集中度如何?这家企业在市场中目前的份额多大?未来能有多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看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要去深入分析这家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长期高于同行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是品牌溢价、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全产业链化,还是管理文化的优势? 同时,可以对标全球,将其与海外市场的成熟标的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判断一家企业未来的毛利率、净利率还有多大的空间? 第四,看自由现金流。包括两个角度:一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这个比例越高越好,超过70%以上表示现金流是相对健康的。这个指标有助于我们判断这个企业到底是赚的真金白银,还是仅仅是应收账款,白纸一张。二是看自由现金流本身(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资本开支)是否持续为正。不过对自由现金流的分析要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来分析,对于处于价值初创期、扩张期的企业,自由现金流有时候并不充足,但只要他们的竞争地位不易被颠覆,可能同样具备投资价值。 …… 在“估值篇”里,作者简单介绍了常见的相对估值法:市销率PS,市净率PB,市盈率PE和彼得林奇比较推崇的PEG法(PE/盈利增长比率)。
对于这些常见的估值方法,推荐大伙去看多尔西所著的《股市真规则》一书,讲的比较详细。作者比较欣赏PE估值(市盈率),这种估值方法也是目前最主流、最常用的估值方法。
当然,PE估值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企业,对于强周期企业、亏损类企业等都是不适用的。 我个人也比较认同PE估值的方法。这会让我们在做投资研判时变得更加容易一些。因为市盈率PE=Price/Earning,分子是企业市值,分母是企业净利润。那么,把公式调整下就是Price=PE*Earning,即市值=市盈率*净利润。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家企业的市值取决于2个因素:公司赚取的净利润(盈利能力),市场对这个公司给予的估值。
未来3-5年公司净利润的预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一家企业的生意模式、竞争优势、财务数据等后才有可能做出一些相对靠谱的研判。这也是企业研究最核心、最费神、最考验能力的地方。
而估值呢,则取决于市场的情绪、大众的预期,这是无法被个人所左右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结合多个维度去分析企业未来的估值水平,比如:
《笑傲股市》的作者威廉欧奈尔指出,美国历史上的大牛股的市盈率多数在20-50倍之间;西格尔教授在《投资者的未来》一书中也提到,旗舰型企业(龙头)拥有20倍或30倍的市盈率并不过分;美国股市的长期估值中枢在15倍市盈率左右;中国A股的历史估值区间大体在10-40倍之间。 作者本人也曾对A股的长牛股做过数据回测,指出在2008年大熊市底部时,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同仁堂、恒瑞医药等当时的市盈率大多在27-37倍之间,就算按照后来的业绩推算,当年的动态PE也都普遍高于20倍。 综合以上,我个人认为20倍市盈率是一个比较中性的估值。当然,行业属性不同,市场给予的估值区间也有所不同,比如传统制造业,相比于医药行业,估值肯定会更低。而同样是医药行业,具有创新优势、研发优势、规模优势的医药企业,也会比普通医药企业拥有更高的估值(溢价)。
与此同时,除了看所处行业的平均估值水平外,也要结合自身历史盈盈率估值走势,判断目前所有的分位值。并结合公司的竞争优势对未来的市盈率估值上下调整(比如明显优势型企业、龙头企业的估值可以进一步提高至25倍,而优势不明显的企业估值可以降低至15倍)。
我们如何判断目前的价位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是否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有个很实用的方法,作者的做法与我不谋而合,那就是进行情景测试。
具体来说,假设投资者希望3年后投资利润可以翻番,那么届时的市盈率分别用10倍、15倍、20倍、30倍等不同情境下,倒推对企业利润增的要求,来判断胜率如何。
这种情景测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未来最悲观的情况下(如未来3年公司净利润增速不如预期,且届时市场给予较低的估值,即所谓的“戴维斯双杀”),我们的投资损失会有多少。 …… 这本书,我给它的评分是7分。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特备是对于价值投资入门的朋友来说,应该能有挺多收获。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查理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