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福利”真的很多吗?
日常沟通靠微信,重要事情打语音,不必拍老板马屁,也不用跟同事拼演技,可以完完全全只做自己——我们都是这样猜测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隐形福利”,比如:
随时随地“错峰出行”,当上班族被通知“下班后来会议室”,他们在思考看哪一场电影;
当加班狗在半夜两点秒回老板微信,他们熬着最长的夜打着最贵的游戏。
95后更青睐于氛围轻松、管理人性化的公司,如果“做得不开心”,他们就会果断裸辞。
早先我开写作课的时候,有好几个学员的目标就是早点辞职,在家SOHO,一边工作,一边享受。
当时我委婉地提醒,自由职业远没你们想的那么轻松。
结果被他们反驳,也没那么难吧,你看谁谁谁辞职做了自由职业,不就混得挺好么?
我想说的是,只看到自由职业者“隐形福利”,却看不到背后“隐形压力”的年轻人:
02.当你离自由越近的时候,离安全感就越远
会碰到随时都可能拖后腿的猪队友,还有你看不顺眼又干不掉的直属领导。搞不好还会卷入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一不小心站错队,分分钟就被踢出局。
别说普通员工,就算是企业高管,每月也总有那么几天到办公楼下时,得深呼吸几下才能从容地迈入旋转的玻璃门。
我懂。
钱老先生在《围城》里写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于是“自由职业”就成了“城外的风景”,成了上班族们眼里,自带滤镜的美好憧憬。
比如,看似活得滋润又自由的“微商”、最会赚差价的中间商——“域名卖家”、按分钟收费的“心理咨询师”、打开电脑就能赚钱的“在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听起来很厉害也很体面的“自媒体运营”等等。
羡慕得两眼发光的年轻人就真以为,“自由职业者”们,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只手机,就能开工。
简单地解释,就是这些光鲜亮丽的朋友圈翻多了,你就把自己代入了进去,以为跟“想休假就休假,想赖床就赖床”的生活之间,只隔着一张离职申请。
你理想中的自由职业是:
我想干活的时候干活,想浪的时候就浪,没有公司束缚,没有领导指挥,享有自己绝对的掌控权。
实际是:
没有工作日就没有了休息日,因为是给自己赚钱,所以你根本没勇气想浪就浪;
没有了办公室,所以处处都是办公室;
没有了领导,于是所有给钱的人你都得服务好;
上班时还敢偶尔得罪的领导,在自由了之后就是一次都不能怠慢的爸爸……
年轻人,你的“自由”真的不值钱
在职场,你不秒回boss的微信还可以找到各种借口,做了自由职业,你不想秒回微信真的没关系:
因为总有人比你更积极。
在办公室,你还可以开着网页,刷着手机,做做“我好忙”的样子,就能混到一天的工资;
在家工作,没人管你过程有多虐,只要甲方对结果不满意,你就算百忙一场。
不,你可能会碰到更多层出不穷的奇葩,而且没了团队,你只能一个人硬扛。
看吧,就算辞了职,职场上那些坑,你还是一个都躲不掉。更可怕的是,一旦出了公司这座“围城”,你就离收入的天花板不远了。
03.拖垮你的不是“死工资”,而是“一个人做不好”
什么概念?
就每个人差不多能分到1000万。
据我所知,自由职业者中,是出了唐家三少这样一个年入过亿的例子。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到他那样连续12年日更8000字,就连老婆生孩子,还要在医院走廊继续码字?
千万别跟我说,少赚一点也可以。
就算你再努力勤奋,每天打鸡血,灵感滚滚来,你也只有24小时。永远不可能实现1+1>2的增值效应。
但是,如果你咬咬牙在公司积攒资历,拿出做自由职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工作任务,年终奖就可能拿到自由职业一年的工资。
你以为是什么在支撑“自由”,是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吗?
每个公司都是整个社会的小小缩影,这里可能会充斥着你看不惯的人,你忍不了的事,但别忘了,只有小孩子才看心情,我们成年人只分析利弊。
所以,如果你不是像《琅琊榜》里面的梅长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这样拥有钢铁般心志,那么我建议你,还是好好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