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乞家族》是一本由锤子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乞家族》读后感(一):他们卑微,但是不偷,他们生活艰苦,但也努力活着
只要是社会,就必然存在各式各样的人,无论贫穷,无论富有,每个人都在孤独的道路上行走着,只是有的人中途上了车,成为了好朋友,有的人中途下了车,成为了人生的纪念册。
《行乞家族》看完之后默默的流眼泪,他们不是光明磊落的一员,他们走在路上甚至不被人看起,但是他们从不偷。
他们的故事是由2人,逐渐成为3人,4人,甚至更多人加入行乞的生活。
故事一次一次展开,他们卑微,他们经常饭都吃不起,但是他们最后都朝着家的方向回家去了。
这结局是完美的,美好的,即使过程中有人失去,有人离开,但那就是人生。
《行乞家族》读后感(二):野生的孩子
前段时间刚看完《何以为家》,看后待在黑暗的客厅里直到疲惫,那种压抑和沉思久久不能散去。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语“中国版的《何以为家》”,出于好奇或者是对这一题材的关注,觉得可以读读。
看了作者锤子的介绍,1986年生,山东人,居西安。而我,也住在西安,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行乞家族实际是一群孩子,没有真正的家族阶梯。一对异父异母的猫狗兄弟,一个逃出继父魔爪的少年,一个被伤害的重度智障的女孩,一个因产前损害智力低下的男孩,一对出逃在外的难兄难弟,他们因为铁路聚集,因为彼此而人生变得不同。比起真正的家,彼此更像真正的家族。但最终,大家在铁路边分开。作者没有给大家正常的名字,仿佛他们都是这世间野生的孩子,没有家人的爱,但他们看到受伤的野狗也会想养起来,因为“出去肯定还是被其他狗欺负”。
《行乞家族》读后感(三):无法到达的地平线
书收到几天了,在外度假就一直心心念念,到家已经很疲惫,可是抑制不住去读了它。
书的作者锤子,山东人,写作者,电影作者,著有《Bad Time for Poetry:Mr Chui》(诗歌的坏年代:我的名字叫锤子),《性瘾》,《昨日不辞而别: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等。纪录片《西摇记》。
讲真,过的蛮久了,自从工作以后,看书写点东西成了一种奢侈,很是怀念青春时光里文字陪伴的日子,在豆瓣游荡有一段时间了,喜欢新书的独有阅读感,“行乞家族”触动了某个神经一样,真的蛮喜欢的,虽然看完心里堵堵的,还是反复地读了两遍。身体疲惫不堪精神却亢奋状态。
书里面是两个异父异母所谓的兄弟
一个逃脱继父魔爪的男孩
一个重度智障的女孩子
一个产前损害智力低下的男孩
一对出逃在外的难兄难弟
七个被遗弃的天使,演绎了一段没有终点的故事。我是一个可以被丝毫情绪左右的人,孩子都是天使,都是需要被呵护的,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常的世界上,我们总是被各种问题左右,问题产生的恶果最后落在了孩子身上,而我们总是无法认清这些事实,作者刻画的好真实,真实的我有点害怕。
文中让我最为敏感的地方就是那个所谓的火车站,我喜欢看火车,有种心归属感,因为远方有家。而这个火车站对书里面的孩子们却是一个没有终点与起始的讽喻。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世界上,然而社会的规则在这个小团体是没有可言的,因为世界遗弃了这些原本可爱的天使,每天又有多少类似的情景发生着,时刻提醒着我们去警觉!
《行乞家族》读后感(四):三岔口
《行乞家族》是参加朋友伊夏发布的赠书活动获赠的。图书周日寄出,寄出地点在南京红土桥附近,我当天的中午在那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真是缘分。
昨天下班拿到快递,吃过饭拆开快递开始看,看了60多页因疲惫困顿就放下入睡,今天早上起床后接着看,看到两百页左右,吃早饭而后去上班,午餐休息时间才阅毕。
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里面人物用呆逼这样骂人,让我一下子觉得很亲近,在南京这样骂人和跟亲近的人打招呼不算冒犯,有时是一种亲昵的称呼,让我误以为这本书的南京人。
书里面几个离家出走在车站附近悉悉索索的获取吃食,在这过程中既有冲突与有合纵连横。一个叫裙子的女孩的加入,显出这个年纪的男孩子的性意识,他们都对裙子有着某种需求,但是那种青涩又可爱的压抑着本能的欲望。
小裙子是可怜的,青春期被养父强暴,遇到一个好男人要收养她,未久却发现她已经怀孕了。这只是他们济生在车站的附近的悲剧之一。同伴被打死,与当地地头蛇的冲突,以及地头蛇兄弟痴呆母亲之死,显映着底层的弱肉强食与血色平静。
小说中的人物没有特别坏的人,也没有特别好的人。这种悲惨的底层生活不至崩溃,多亏了像老贾和马田这样的人不断的帮助和包容他们。不过马田对裙子的喜欢和父爱之情刻画的太单薄了,老贾这样的人让我觉得很亲近,不是因为他对这些孩子浓浓的感情,而是我见过这种人,我小的时候,大概10岁左右在乡下村子里见到爷爷辈的人里就是这样。他们调和这样各种的矛盾,尽可能妥帖安放着他们。
书中的这些离家的男孩子,我似曾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是十岁左右的年纪,在乡镇企业中如他们一样去获取,去结伙作案。若是持之以恒如此,不在近入课堂,或许过几年就是他们这样一种盲流的状态流浪各处。来出不愿回,黑白只在一念之间,其时左右来不及也不用分辨,一旦越过,就是另外一条路,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他们都是被忽略的边缘人,渴望关注和关爱而不得才如此。所谓你不管我死活,我就管你死活。当社会忽视他们时,他们也会忽视社会的规则。
当每一个人在生活里杂耍,让那些引以为傲的东西堆满叫家的营地,再失去。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夏天,最后一次修改在冬天,小说正好也结束在冬天;那一年冬天,唯一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大猫二狗这对异父异母的乞丐兄弟在大年三十被遣返回家……
十几年前,有过一段身无分文的日子,和朋友走在城中村黯然的巷子里,见了野狗都能生出恶意。竟真的找来绳子,问朋友:“杀过狗没?”这件事被我猛然想起,随手丢进故事里……
故事中不少诸如此类的巧合,怕又没那么巧合。谈宿论命免不了托大之嫌,顶多算是下意识的经验索取。写字的人,往往有调朱傅粉的本领,真假之间徘徊得久了,容易着了偏执的道,但谁的人生不是从这些偶然中暗生注解?
本想将过去闲神野鬼般的日子写成故事,写着写着生活也配合着一幕幕剪辑:故事写到分离,生活就上演一场各奔东西;写到背义,就有一些金子破碎一地。
放眼望去,都是荆榛。
直到这里,才能体会到熏莸相间,终归雨散的至理。似乎釜底游鱼一般,越接近锅底,越清楚自己的结局。
故事中的七个孩子,远不到知晓这些的年纪,他们替你我受过。但是人生啊,像云气骤然聚集,又迅速散开,随即一团空寂。
这个故事像在不断窥探我自己,众生是否一样,我尚不能全部知悉。我只是笃定,当每一个人在生活里杂耍,让那些引以为傲的东西堆满叫家的营地,再失去。
2019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