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大的小小农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4-25 03:04: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大的小小农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最大的小小农场》是一部由John Chester执导,John Chester / Molly Chest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大的小小农场》观后感(一):无题

  只为了坚持对爱狗的承诺,约翰与茉莉这对疯狂夫妻索性来去乡下开农场!本片历时十年追踪,跟着这两位疯狂的梦想家和他们的爱狗,远赴乡间打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物种多样的开心农场。他们种植了上万棵果树,两百种作物,并畜养各种动物好朋友,包括一只令人难忘的猪妈妈艾玛,和她的公鸡男友油头。当农场的生态系统被重新唤醒时,他们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开始出现一连串令人难以预料的疯狂转变!

  《最大的小小农场》观后感(二):《最大的小小农场》影评

  如果你从小看着家庭农场故事长大,熟悉农场中的鸭、猪、羊和忠实的牧羊犬,那么《最大的小小农场》这部纪录片大概会让你兴奋不已。片中的主人公(其中一位也是影片的制作人)离开城市投入了农场生活,因为他们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那些令人无比追忆的农场生活画面。当然,农场的真实生活并没有那么梦幻——影片开头的倒叙中就揭露了这个事实,农民们不得不经历的自然灾害简直堪比圣经中的天罚。

  尽管有些部分显得过于刻意和空洞,整体而言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令人喜爱的对环境哲学和田园怀乡情怀的实践。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生活殷实的上层中产阶级夫妻(分别是纪录片制作人和知名有机食品博主)。但他们决定放弃这一切回归农场、战胜自然,而且他们的最终表现整体来说相当不错。

  杏子巷农场位于加州穆尔帕克,是一座复古式的现代农场,农场的将生物多样性视为栽培农作物和牲畜养殖的最有效、最道德的方式。根据网站的叙述,农场使用可再生土壤来生产更加美味的食物,整个农场按仿生学原理模仿自然状态下地球的生态平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微观生态系统,降低农场的破坏性、变得更加健康。一些关于切斯特夫妇,即约翰和莫莉是如何将这个农场打造成现实的细节,似乎是为了电影拍摄而刻意创作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故事本身的童话色彩。

  据电影讲述,切斯特夫妇是因为陶德——一条他们领养的狗,而产生了搬家到农场的念头。陶德调皮捣蛋得过分,于是房东将切斯特夫妇赶出了公寓。普通人可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只因想给自己的狗狗提供一个更好的家而说搬就搬,更不用说随随便便就搬到一个240多英亩的农场,并开始一项自给自足的生态试验。牲畜、种子、劳力和设备都很昂贵,可电影并没有讲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只是用“一些投资人认为这种原始的耕作正是农业的未来”这样的陈述来一笔带过,反正夫妇二人就是做到了。电影中有些成分过于刻意,更像贩卖表演而非陈述,比如说由杰夫·毕尔创作的亚伦·科普兰式充满美式情调的配乐、约翰·切斯特那句“然后我就明白了……”的旁白,以及大量的抒情画面——切斯特夫妇和农场雇员的身影浸润着夕阳甜蜜柔和的光线,等等。

  但在切斯特夫妇安顿好之后,他们发现即使在一个小农场,需要面对的事物也是多得惊人,这个时候影片就显得更加接地气也更加清晰。主人公们日复一日地解决各种燃眉之急,比如如何阻止蜗牛们入侵他们的柠檬树,如何不屠杀丛林狼却能阻止狼群屠杀他们的鸭子,如何让一只变成孤儿的羊羔长大而非对它立刻宰杀,等等。《最大的小小农场》最为深刻的主题在于实现梦想以及坚持梦想的过程是多么的不易、充满着令人心碎的时刻。

  《最大的小小农场》观后感(三):年度最瘋狂紀錄片《我家有個開心農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

  開門見山的說,《我家有個開心農場》絕對是今年最不可錯過的電影之一,不要被片名給騙了,本片擁有的絕對不只有溫馨的開心農場,還有刺激的廢土生存、以及驚險的深夜追兇、動人的人獸互動,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精采轉折,見證一對夫妻將兩百多畝的法外之地變成人間仙境,而這一切都不出自場面調度,而出自一點一滴的生活記錄。

  想想看一對本來住在小社區的夫妻,一個是廚師、一個是攝影師,兩個人都是農業門外漢,因為領養了一一只愛叫的流浪狗塔德,使得廚師妻子茉莉的農場夢有機會實現,因為他們因為塔德太吵而被踢出社區,然而妻子的農場夢卻夢幻的彷彿不可行,她夢想的農場是如傳統農場一般有各種動植物的農庄,這自然引起大部分農夫譏笑,因為現在的農場大多為了提昇效率,只種植單一作物,並且大量噴藥,於是好不容易從親友籌得資金的莫莉與約翰再次陷入窘境,他們在網路上徵求傳統農業專家的建議,卻等待了很久,因為大家現在都以工業化的方式進行單一作物的農物栽種,而傳統農場的智慧正在逐漸消失……

  這時,一個神祕人士艾倫出現了,他告訴莫莉與約翰,他們的夢想或許有機會實現,只要他們照他的話作,一個生態多樣性的農場是可以實現的,作為一般電影,這當然是一件很常見的戲劇情節,然而這可是一部紀錄片,一個仙人似的傢伙出來,要求這對夫妻用他們想不到的方式重建這片他們買下的荒地,首先,把荒地上還能生產經濟作物的果樹通通挖掉。

  這還不是最瘋狂的,約翰為了實現多樣性,要求他們移入共兩百多種動植物進去,而這些完全違反當代農業邏輯,當然連農地本身的規劃也非看去一望無際的機械構圖,反而是充滿曲線與圓圈的農地,在約翰作為動物攝影師長期的專業下,我們可以看到貧瘠的土地如何被復活的過程,土地的生命力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充滿了軟黏的蚯蚓還有豐盈的水粉的具體畫面,這聽起來就像是你可以在發現頻道或動物星球會看到的東西,然而本片還有更多的戲劇性,這汲取自長期記錄所留下的動人瞬間,就像蜜蜂不斷的提昇巢內蜂蜜的黏稠度一般,最後使得片長的九十分鐘相當飽滿且綿密。

  重劍無鋒,大巧無功,由於是長達數年的農地計畫,加上隨著農地的生長,一個問題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時時刻刻的記錄帶來的是雙重的享受,首先是那些慢動作且清晰的動物影像,還有那些如果不是總在攝影絕對不會捕捉到的動人瞬間,比如夜半捕食雞隻的,居然是他們養的其中一只牧羊犬。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動植物不只是作為產品被對待,更如同他們的家人一樣,同時這些動植物又像一塊又一塊的積木般,尋求著平衡,當果樹長的太多,小蚜蟲、蝸牛,大如鳥類、土撥鼠都開始出現、甚至雞隻大量死亡,因為郊狼開始被吸引進來,正常的農夫可能就架起電網,給作物施以農藥,並以各種方式試圖消滅這些「害蟲」

  然而在他們這種瘋狂的「多樣性」優先的視角下,經過思考與次次差點越界的猶豫,他們一個又一個的給這些被視為害蟲的動植物找到他們在這多樣性農場裡自己的位置,蚜蟲交由瓢蟲來處理、能夠促使土地透氣的土撥鼠藉由邀請進來的貓頭鷹(他們給貓頭鷹做了巢,邀請他們入住)、臭䶇、蛇、以及本來只吃雞的郊狼來控制數量,而樹上那些巨量的蝸牛(試想整棵樹上全是蝸牛攀附,好一個密集恐懼者的惡夢)則交給他們所飼養的鴨來當加菜,使得鴨更肥更大,同時也更健壯,並讓那些鴨在行走時不斷的翻動土壤,甚至讓骯髒的鴨屎能直接作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沃度,而那些因土地肥沃,果實肥美跑出的蟲蟲們?雞群們正蠢蠢欲動準備大飽口福,至於停在樹梢,吃果子的鳥?大老鷹會來料理他們。

  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複雜的生態系統,彷彿一個越來越穩固的建築物,雖然看似對提昇產量沒有立即顯著的幫助,卻使得他們可以捨棄大量用藥還有那些對動植物憎恨的心理狀態,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比如狂風、暴雨、乾旱,都不斷的證明著這樣的複雜平衡狀態有助於彼此的存活,當附近的農場因災害損失慘重時,茉莉與約翰的農場卻越來越強壯,即便他們的導師艾倫因癌症不幸離開他們了,他們卻依循著艾倫的教誨,藉由尋求達成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平衡,在解決一次又一次的農場災難的同時,使得農場更加的強健,於是看似是在繞遠路,最終卻走的比其他農場更遠,當初死去的蜜蜂們,從別的地方回來了,而農場的成員也日益豐富,野生動物似乎具有某種直覺,懂得自然的加入這個人造的農場大家庭,並找出自己在這生態平衡中能夠扮演的角色。

  由於多樣化的農場經營,便註定了本片天生的具有更多的動物之間的天然化學作用,我們看到牧羊犬從害怕羊群的兩條小毛孩慢慢長大,成為保護羊群的英勇護衛,我們看見一頭在郊狼突襲下失去母親的小羊,如何在農場員工的細心照料下,慢慢融入羊群,我們看見一頭被前主人嘲笑為「醜女貝蒂」的小母豬,如何在這個農場裡得到名為「艾瑪」的新名字,同時展露了自己改造環境的智慧,並不負主人寄望的生了好幾批十幾隻的小豬,並越長越大,成為如山般的壯碩母親,甚至跨物種與一只被趕出雞群的單身公雞油頭產生奇特的情感,接納他進入自己的豬窩休息,甚至我們在後半段看到,那只孤兒小羊走近一頭大牛,進行了只有動物才能懂得平靜交流,如同約翰所說的,他學習愛犬塔德做的,觀察這日新月異的一切,因為不同動物的眼神裡,充斥著不只作為商品,而是作為生命的活力,而那並非純粹的野性。

  莫莉與約翰的農場日日充滿如此有趣又稀鬆平常的「動物劇場」使得我們竟忽然如約翰仰望星空時所領悟到的一樣,當我們觀察群星時,時常忘記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也是其中一員,正如我們觀察動物時,時常忘記作為人類的我們也是其中一員,然而我們卻毀滅了這個家園,驅逐了其他成員,最終將殺戮的眼光轉向作為同類的彼此……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或許是為了呼應這一點的領悟,約翰將妻子的生產與動物的生產交錯剪接在一起,而其後兒子開心的踏在這片他們父母所艱辛開創的仙境上,作為觀眾的我不免也為之感動,這不只是因為在劇情上他們克服了一切困難(請注意本片洽到好處的剪輯處理,將十年的開墾辛勞化約為節奏精巧的,時不時來一場危機,又來一個轉折的電影,而這對於擁有越多精采影像的剪接者而言往往是最困難的事情,因為你會想通通放進去,更別說本片導演就是男主角約翰,對自己家發生的美妙時刻當然會更難割捨,然而他最後還是把片子剪到剩九十幾分鐘。)

  作為一個不敢做夢世代的成員,對我而言《我家有個開心農場》不只是讓我看見了杏花巷農場這樣一個產業的成功,他更是告訴我們夢想與現實其實並非絕對對立的,重點是你能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同時保持信念堅持下去,這個坎過不去的話,我們就會永遠活在「我現在的生活很痛苦,因為我捨棄了我的夢想,但這才是現實該有的樣子」的這種邏輯之中,事實上夢幻的夢想從不簡單,它甚至有時是錐心刺骨的,然而捨棄了夢想,生活就會比較好過嗎?我認為重點在於那個夢想對你而言是不是真正的夢想,亦即你是否為其辛勞而感到滿足,這過程也絕非會是一瞬間的選擇,如同猜謎問答一般,答錯一題便淘汰出局,答對一題便贏者全拿,而是會如同鏟土一樣,絕對是從硬土開始鏟,直到軟土還是得繼續鏟,十年辛勞,九十分鐘,除了寫出這篇文章,推薦大家進電影院看一看這一對瘋狂的夫妻如何從農業門外漢,變成風靡全球的生態農場擁有者外,我認為已經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這絕對不只是關於對對生態農場有興趣的人(事實上很少吧?)而是關於我們這些將死之人,如何經營人生這齣充滿歡笑與淚水的農場而不致後悔。

  《最大的小小农场》观后感(四):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要怎样实现?

  因为曾经对一只狗的承诺,约翰与莫莉这对夫妻打造了一个与自然完全和谐共处的农场。

  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讲述了这个农场上发生的故事,影片的导演就是约翰本人。

  2010年的时候,约翰与莫莉住在圣莫尼卡的一间小公寓里。

  约翰原来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莫莉是一名美食博主。

  他们对彼此的承诺,是要共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莫莉有个梦想中的农场:要有花园,要有果园,要有动物——就像童话书里说的那种。

  这样的人生听起来意义非凡,但这间小公寓与他们的梦想相去甚远。

  一切的改变都因为一条狗的出现。

  这个小家伙叫托德,是他们收养的狗。

  但是一旦夫妻俩不在家,托德就会狂叫不止。他们尝试了各种寻狗专家的训练课程,以及各种辅助用品,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很快房东就下了驱逐令,限他们30天内搬家。

  可是搬进另一间公寓也不能阻止托德狂叫扰民,约翰与莫莉又不愿违背照顾托德此生的承诺。

  眼下就只有莫莉的“梦之农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但他们没有钱。

  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最终找到了投资人,然后在位于洛杉矶北面一小时车程左右的地方获得了一片超过1200亩的荒地。

  想把这片土壤贫瘠的大荒地打造成莫莉的“梦之农场”,人人都说这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需要建立生态系统。

  砍掉了300多亩之前种的树,修复了一个旧池塘,修建了一个高温堆肥设备,种植了新的树木,播种了新的覆盖物,盖了花园,搭了鸡舍……

  清单划掉的项目越来越多,清单却越来越长。

  农场初具规模,但他们的目标更加远大。

  像童话故事里一样,他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动物。

  还拥有了一片多达75种果树的大果园。

  在第二年的时候,农场终于结束了只出不进的日子,他们的第一桶金来自售卖鸡蛋。

  农场上已经拥有超过200种动植物,而最终,它们会形成属于自己的轮回,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第三年,农场来了新客人——蜜蜂。

  它们成群结队地前来筑巢,和果树相互依存。

  但农场开始变成了真正的天堂的同时,也在产生新的敌人。

  野狼会杀死动物,鸟会啃食果子,蜗牛会破坏植物生长。

  加州持续的干旱,也破坏了池塘的生态。

  鸭子的粪便造成了营养过剩,水藻大片繁殖,鱼类无法生存。

  约翰把鸭子从池塘解救出来,扔进了果园里,然后蜗牛的问题迎刃而解,还给果树提供了新的肥料。

  更多的牛羊带来了更多的粪便,而苍蝇在其中产卵产生了大量的蛆,成为了鸡的食物。

  每当新的问题来临,往往要靠失败中诞生的小启示,促进农场生态的平衡。

  每一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益处,当然也会因为数量激增而产生问题。

  到了第七年的时候,他们终于不再孤军奋战。

  越来越多的新物种来到农场,那些因为数量过多而无法平衡的物种,慢慢都等来了自己的天敌。

  啃坏果树树根的地鼠等来了猫头鹰,吃光庄稼的蚜虫等来了瓢虫。

  自然给了农场丰厚的馈赠,对这片乐土深信不疑的,还有在农场上辛劳工作的每一个人。

  当然也有农场最初的意义——托德。

  它去世后,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夫妻俩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宝宝。

  人们对自热付出的善意,并不会使他们免于遭受自然的无常。

  但他们扛过了自然带来的灾难,大风、干旱、山火,用最美好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最初的梦想或许很疯狂,或许遥不可及。

  但每一次挫折后再站起来,每一个小的欣喜都更加坚定地前进,大概就是这部纪录片带给那么多人最真挚的感动的理由。

  愿你们的深爱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深根发芽,开花结果,年年岁岁美好如童话。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最大的小小农场》观后感(五):从导演转行农民,他用十年时间拍下种庄稼的过程!

  以前影视圈里总流行这么一句话:不想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剪辑。

  这个有点拗口饶舌的句子本来是调侃导演职业的特殊性,即每个涉及影视制作的工种,导演们似乎都要懂一点,这样才能配得上那个身份。

  但是今天,DOCO君向大家推荐的这部名为《最大的小小农场》(The Biggest Little Farm)的纪录片却极有可能推翻这一论断,或许上面那句话就要因此而改成:不想当农民的导演不是好老公。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约翰·切斯特(John Chester)本是获得过艾美奖的影视导演,但由于他太想给自己的家人和爱犬一个亲近自然的家,随即带着他们去往加州的乡下开荒拓地,创办农场。

  在近十年的时间中,他不仅和妻子莫莉成功经营起一家占地面积超过200英亩的农场,而且还将自己种植作物、饲养动物、大搞有机农业的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之后便制作成了这部纪录片。

  也就是说,约翰·切斯特是在彻底转变行业、成为一个地道的农场主后顺便做了一次导演。

  而这部历时十年的作品,也在去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中成功拿下观众选择奖的第二名,后来更是在北美多地区上映,一举收获了490万美元的票房!

本片台湾版海报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约翰·切斯特一家之所以去经营农场,其起因只是由于他们收养的一只狗叫声太吵,房东把他们赶出了公寓。

  但对于约翰·切斯特来说,他并不想因此遗弃爱犬,而且他的妻子莫莉也是一个十分喜欢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女人,基于共同的志向,他们便决定买下一座农场,并在那里开发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以此来守护他们心目中的家园。

  不过,万事开头难,当约翰·切斯特一家刚开始来到农场的所在地穆尔帕克(Moorpark)时,其实当地的环境并不是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相反,那里的土壤干燥而又贫瘠,动物近乎绝迹,好几任农场主都因为经营不善而离开此地。

  为此,约翰·切斯特在网上撒出大网,终于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业学家艾伦·约克(Alan York),由他全权充当顾问,对农场的未来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

艾伦·约克

  按照艾伦·约克的意见,他们先将农场原来的所有杂草去除,而后又利用大型机械进行堆肥,以此增加土壤的肥力,接着再在不同的区域种上各种各样的作物,包括桃树、杏树、柑橘树、草莓等。

  同时,他们又购买了各种动物的幼崽,包括鸡、鸭、牛、羊、鱼等,甚至连能松土的蚯蚓和种猪也被引入。

  在艾伦·约克的指导下,他们将这些动物的粪便收集进堆肥中,而后又让蠕动的蚯蚓在里面注入各种微生物。

  当堆肥发酵完毕,每当浇水时,这些肥料就会被添加到灌溉系统中,然后把它们喷洒到整个农场。

  除此之外,在农场终于草长莺飞、万象更新后,当面对外来生物的不断侵袭时,他们又用雪鸮对付地鼠,用鸭子对付蜗牛,用牧羊犬对付郊狼,以此维持农场生态系统的平衡感和多样性。

  经过几年的耕耘,约翰·切斯特和莫莉在这里种植了上万棵果树,近200种作物,并饲养了850多种动物,而农场特殊的经营模式也吸引了60多名员工的加入。每当农场收获之时,当地的农贸市场中都会出现他们生产的农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就当此地的其他农场因为雨水和风暴产生土壤流失时,约翰·切斯特所管理的农场却因为科学的设计排布而未受损失。

  其实,就在约翰·切斯特开办这个农场时,他并没有想过要把这个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因为当时的他对从事农业完全没有经验,更不知农场的未来会是怎样。

  然而,当他意识到“一大批观众可能会对农场中的动物感兴趣”时,这位老电影人才决定将镜头对准自己的这所农场。他说:“我花了8年的时间来思考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如何将动物拟人化,同时又不破坏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实验。”

  多年的拍摄经验让他知道如何调动自己的摄影技能。

  在此片中,为了拍到蜜蜂和蛇的画面,他借用了拇指大小的Innovision微距镜头,为了拍摄雪鸮等夜间捕食者,他还使用了红外摄影机,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力图全面地还原农场的生物百态。

  这部纪录片在特柳赖德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放映时均收获了不俗的反响,而且引发了迪士尼、索尼经典、国家地理频道、奈飞等多家影视公司的竞购。它在北美市场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这部纪录片所要反映的主题,切斯特的说法也显得非常独特:“大多数自然类纪录片都是基于恐惧的,人类是贪婪的,受害者永远是地球,观众看完只会感到沮丧和绝望。但我想要展现却是一段治愈的经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爱的东西死去。”

  正如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切斯特的农场就犹如一个鸟语花香的伊甸园,经过人们的努力,土壤得以改良,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所有人都能在这个家园中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可谓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界。

  而此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给予与索取巧妙地示于观众,约翰·切斯特也通过影像将自己的梦想传递给每一个人,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正是目前纪录片中最缺乏的。

  就像片尾曲《sun ,flood,or drought》的歌词一样,“我们身在比所知还要大的世界里,我们的能力比我们做到的还要大,害怕只不过是另一个会解决的问题,我们还会播种自己的花园。”

  《最大的小小农场》观后感(六):最大的生态系统藏在小小的农场里

  本纪录片有以下三位主人公:

摄影男孩约翰美食博主莫莉拥有犀利眼神的关键角色

  莫莉和约翰是对令人称羡的夫妻。他们互相承诺共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Build a life of purpose together.)

  大家一起吃下这碗狗粮。

  莫莉一直有个拥有农场的梦想。(这个漫画风格很喜欢了。)

  然后,关键角色出现,推动他们去实践这个梦想。

  他们救下一只狗,取名叫托德。并且承诺给它一个温暖的家。

  托德可能缺乏安全感吧,只要夫妻俩不在家,他会一直一直地狂吠。邻居们不堪其扰,房东无奈将他们赶了出去。

  为了养好托德,他们想起了莫莉的梦想可以解决这一切。

  夫妻俩行动力十足地投入了这项计划,看书、联系农场主、写商业计划书。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有投资人支持了他们的项目。

  他们拥有了1200多亩荒地。土地贫瘠、河流干涸,鲜少有动植物生存。

  不管怎样,托德变成了这世界上最快乐的狗狗啦!

  莫莉很聪明地通过网络,在一开始就找来了救兵。感觉是扫地僧一样角色的大叔。

  他们在艾伦的指导下,在最初的六个月就花了两年的预算,全部用来改善土地。

  艾伦的种田哲学,也很有普世教育意义呢。

  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农场如火如荼地有了生气。种上了植物养起了鸡鸭牛羊,还带来了两只新的狗狗。

  当然托德对新狗子的到来不是很欢迎的样子。

  最后,猪猪的到来让大家感受到了圆满。

  猪猪原名叫“丑女贝蒂”(为啥原主人这么恶意满满)。来之后就改名叫艾玛啦。

  艾玛的特点是:能吃能生。第一次生了十五只,一举成名。

  农场的生活充满惊喜,比如:蛋中蛋。

  艾伦认为多种类的动植物可以形成一个生命轮回。

  他们做的不仅仅是务农,环境的改善,一些珍贵的动物也回到了这里。

超可爱的蜂鸟

  野生动物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野狼咬死了很多鸡鸭。蜗牛爬满了树干。鸟儿把成熟的果子破坏了十之七八。鼹鼠咬坏了庄稼。

  这一系列问题让夫妻俩陷入困境,他们觉得每培育新的作物,都会出现新的敌人。

  此时,艾伦因为癌症离开了他们,夫妻俩的精神支柱离开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位挚友。

  在野狼十分猖狂的时候,约翰还是和其他农场主一样开枪打死了一只。

  这让他非常沮丧,因为违背了他们一直的信仰。

  还好,他们很快从大自然中解读出答案。

  还记得一开始带回家的新狗子么。训练后的狗狗上岗成为了合格的牧羊犬、牧鸡鸭犬(狗狗好累)。

  野狼失去食物来源后,转而去抓鼹鼠,间接帮助了庄稼。

  鸭鸭放到果园里,吃掉了树干的蜗牛。

  动物粪便引来了苍蝇,苍蝇产卵,鸡正好吃掉长出的蛆。

  整个农场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尤其是到了第七年。艾伦之前就说过,到第七年他们不再孤军奋战。

  他们等到了猫头鹰。猫头鹰白天赶走了吃果园的鸟儿,晚上鼹鼠(好勤劳)。

看鹰战士矫健的身姿Σ(っ °Д °;)っ

  历时多年,农场终于达到了开始艾伦所说的一种生命轮回的平衡。

  给人的感觉是只要解锁了大自然的密码,按照大自然的规则做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这么多年过去,托德也是只老狗狗了,它讲夫妻俩带到了这里,它也埋葬在了这里。感觉它的狗生已经很幸福了。夫妻俩在这期间也有了宝宝。

  当然,偶尔也是会有无力抵抗的时候。他们经历了火山爆发,很可能辛苦的一切会被火烧的一干二净。很幸运的是,关键时刻风向改变了。

  许多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听他们讲农场的故事。

  艾玛甚至成为了农场吉祥物。从“丑女贝蒂”到艾玛母亲,它也在此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夫妻俩回忆起老朋友艾伦,触景生情。可惜艾伦没有见到现在的农场。

  不过在艾伦这个年纪,他一定已经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生命轮回了吧。

艾伦对美的追求

  小小的农场蕴含了整个星球的生态系统。所以纪录片才叫最大的小小农场吧?

  《最大的小小农场》观后感(七):豆瓣9.1!一对夫妻花光积蓄为流浪狗买下1200亩荒地

  10年前,小游戏「开心农场」风靡一时。

  不少人为摘菜熬夜到爆肝,更不惜定闹钟凌晨早起偷菜。

  在生活中苟且,在游戏里品味诗与远方。

  看,谁还没个田园梦。

  有人在游戏里做梦,有人则把梦过成了生活——

  《最大的小小农场》(2019)

  历时十年拍摄,记录一个农场的故事。

  横扫全球影展观众票选奖。

  豆瓣评分9.1。

  故事十足治愈,让人猛虎落泪——

  真的,看了人家这1200亩农场。

  派爷酸了。

  这才是田园生活啊。

  不信,你康康——

  春天,绿草如茵;

  秋天,果树丰茂;

  鸡鸭成群;

  风吹草低见牛羊;

  蜂鸟灵活地煽动翅膀;

  毛毛虫在树叶上慢慢蠕动;

  万物有灵且美。

  妥妥一现代版桃花源记!

  农场主人,是一对夫妻——约翰和莫莉。

  曾经,两人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

  丈夫约翰是一位知名摄影师;

  平时就环游世界,拍摄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

  妻子莫莉则是私家厨师和美食博主;

  专注传统烹饪方法,名利双收。

  凭兴趣收获美食与爱。

  现在农场看着不错,但你一定想不到——

  如今生机勃勃的农场刚开始竟是一片荒地。

  毫无生机,土壤坚硬无比。

  看到这,相信很多人跟派爷有同样疑问。

  是什么,让夫妻俩有如此魄力。

  敢大手一挥,变卖家产、到处拉投资,买下1200亩荒地?

  辞去体面工作,投身开荒建设?

  原来,这一切源自他们对托德的承诺。

  托德是一只流浪狗。

  托德给约翰和莫莉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

  因此,夫妻俩曾暗暗许下诺言——

  托德一切都好。

  只是每当他们离开家时,就会狂吠不止。

  吵得街坊邻居无法安宁。

  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解。

  终于,他们决定——直接断舍离。

  辞了体面工作,卖了圣莫尼卡的房子,在加利福尼亚购置了一片超过1200亩的荒地。

  你看看,这魄力。

  派爷想都不敢想。

  但万事开头难。

  扛摄影机,每天对着锅碗瓢盆的俩夫妻哪有过镰刀、斧头和锄头经历。

  面对这一大片荒地,他们心也慌了。

  幸运的是——

  莫莉和约翰得到了农业专家艾伦的相助。

  在艾伦指导下——

  们开荒、除草,引水灌溉。

  修复旧池塘,建造高温堆肥设备,对贫瘠的土地施肥。

  让其再度焕发生机。

  专家问题解决了,但偌大的农场,还需要大量人手。

  这时候,莫莉想到了互联网。

  他们在网络上召集志愿者。

  向人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同时邀请那些想体验农场生活的人来这里劳动换宿。

  慢慢的,越来越的人加入他们农场。

  就这样,夫妻俩解决了农场建设开端遇到的技术和人力问题。

  同时,改变在一点一滴进行。

  在荒芜土地上种植大量果树:桃子、李子、樱桃、杏....

  播种覆盖作物,在山坡上挖墒沟,把赛马场改造成花园,搭了鸡舍。

  有了植物的土地更加肥沃。

  池塘,有鱼儿;

  鸡舍、鸭舍接二连三地出现。

  别看刚开始荒凉,到了春季和秋季,热闹不行。

  春天,漫山果树开花,粉的、红的....

  秋天,收成季。

  橘子黄,樱桃红,紫葳花架满。

  果子各个鲜艳欲滴,看的人直流口水。

  植物多姿多彩,动物更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这只叫艾玛的猪。

  她来农场的第一天,就是搞破坏。

  草地,被她拱出一块块大坑。

  饮用水,被她暴力掀翻在地上。

  真把农场当做自己家了。

  知道你见过困成狗,但困成猪啥样你知道不。

  来,睁大眼睛好好看,千万别笑。

  越来越多的蜜蜂也在农场安营扎寨。

  他们辛勤地飞舞在花丛中忙碌。

  酿造蜂蜜。

  鸡、鸭、猪、牛、羊......

  农场养殖超过200种动植物;

  荒山变成绿水青山。

  一个生态系统渐渐成型。

  原本果园中需被人除去的野草。

  成了牛羊嘴里的美味。

  更奇妙的是——

  牛羊的粪便,又是高质量肥料。

  如今的约翰,俨然一个农场主。

  每天生活都精彩的难以预料。

  自己鸡下的蛋,大的惊人;

  为艾玛接生一窝窝小猪佩奇;

  更神奇的是,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这个农场里,除了农作物和饲养的动物外。

  更有不少外来客到来。

  看这生机勃勃的画面,是不是马上就要来场说辞就辞的农场生活。

  不过,派爷良心劝你再想想。

  农场有欢乐,农场有烦恼。

  比如,成群蜗牛;

  到处啃食果树叶子,导致果树的结果能力大幅度下降;

  地下无处不在的地鼠;

  不仅偷吃粮食,还啃食树木根部。

  还有让人极度不省心的野狼。

  趁着夜深人静,大肆屠戮农场的鸡鸭。

  比起其他人用猎奇杀死野狼。

  约翰希望用一种更为温和的办法来对待这些侵入者。

  在鸭舍和池塘之间围起铁丝网。

  然而,收效甚微。

  同样,好不容易长出的水果,也难逃厄运。

  无数鸟儿飞上枝头,狂啄不止;

  虫子深入果肉内部,肆意破坏;

  结果一算,损失不少。

  不是说好生态平衡吗?

  为何只见破坏,不见平衡!!!

  在跟自然的学习中,约翰和莫莉也渐渐领会到生态平衡的终极奥义——食物链。

  换个角度,柳暗花明又一村。

  困难,成了优势。

  蜗牛堆积如山,令人头胖。

  但转头一想,这不正是鸭子口中的美味。

  一个季度,消灭9万只蜗牛。

  既解决了果树难题,又省了饲料,而且鸭粪又反过来滋养了果树。

  一举三得。

  那之后,每当有新问题出现。

  约翰都会以退为进。

  动物粪便滋生苍蝇幼虫。

  不仅恶心,还传染各种疾病。

  但反过来,这些蛆虫,刚好是鸡的食物。

  啃食果实的麻雀,成为鹰的美味;

  让人头疼的地鼠,成了猫头鹰的口中餐;

  蚜虫也不怕,因为来了越来越多的活农药七星瓢虫。

  10年,一部纪录片。

  镜头对准农场里的各种动植物。

  在这儿,你能看到大自然的神奇,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

  你以为日子会一直美好下去。

  可惜,人活着,经历最多的,有平常,还有无常。

  花开花落,四季轮回。

  万物滋养,生生不息。

  托德,也从活力四射渐渐老去。

  不再奔跑,步伐缓慢,时不时要躺在地上大喘气。

  终于,他告别了约翰和莫莉。

  究竟是夫妻俩拯救了托德,还是托德拯救了这俩夫妻,这已经不再是疑问。

  而现在,带领约翰实现田园梦想的爱犬托德归于尘土。

  最终成为农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儿,导演冷静地为观众呈现死亡。

  让观众明白:只有珍惜死亡,才能珍惜活着的现在。

  在这个农场,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逝去。

  同样,也见证了生命的美好。

  在野狼对农场肆意破坏之时,母猪艾玛发起了41度高烧。

  整天不吃不喝,只是昏睡。

  这时,约翰主动学习各种医疗知识。

  独自专研尝试,为艾玛配置各种药物。

  为一个生命用尽一切努力。

  同时,猪宝宝也没放弃猪妈妈。

  簇拥着来到她身边,围绕着她。

  其中一只小猪甚至在她面前不停呼唤。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终于,昏睡的艾玛似乎听到了孩子呼唤,又恢复了往日活力。

  究竟是母性伟大,还是孩子对母亲的关怀,让艾玛起死回生。

  派爷不好说。

  但这,无疑能让所有人体会到生命的光辉和美好。

  如今,农场的故事还在继续。

  生活匆匆,步履不停。

  有人走,有人来。

  送走了陪伴多年的托德。

  如今,约翰和莫莉有了另一个值得他们奋斗的人——孩子。

  在这个最大的小小农场里,夫妻俩带着儿子接近自然,认识自然。

  从一花一草,到长着四肢奔跑的牛羊,再到挥舞着翅膀飞翔的七星瓢虫。

  生命循环,送往迎新。

  不就像一代代人的生命轮回?

  一片荒瘠的土地,能成为富饶农场。

  一只狗,一头猪,能给人带去美好和安慰。

  生活很美好,值得奋斗。

  想做,就做。

  不仅做成,还要做好。

  把梦想变成现实,才称令人羡慕。

  城市人为何到不了诗和远方?

  也许,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

  那奋不顾身的勇气和魄力。

  身体虽然年轻,心却过早衰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大的小小农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