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5 23: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10篇

  《举全村之力》是一本由[美] 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著 / [美] 玛拉·弗雷奇 绘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一):教育孩子需要众人拾柴

  在超过38年的时间里,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对孩子们投入持之以恒热情,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事业。她走遍全世界观察到了各个国家培养儿童方面举措。希拉里长期以来的经验——不仅仅是身为母亲女儿姐妹妻子,而且是作为律师法律专家政治家——巩固了她内心信念:孩子们如何发展、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取得成功,这一切与他们所生活社会,以及社会如何支持、帮助家庭个人密不可分。换言之,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在这本图画书版的《举全村之力》中,全文只有210个字,却蕴含着希拉里关于教育、关于养育孩子的理念,如何传达给父母和孩子,又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希拉里·克林顿和玛拉·弗雷奇用每个孩子都能读懂的故事表达理念:三个孩子在骑自行车游玩时,偶然发现了一片空地——他们想要在一片空地上建造一座儿童乐园轻松易懂的故事,鼓励孩子成为自己的“领导者”。

  生动的图画,一词双关的故事,让孩子和父母在阅读时候都能感受到,只要举全村之力,有了大人关注、鼓励以及在身边的默默支持,孩子们去实现一件看起来不可能事情,并没有那么难。

  三位小朋友在大人们的帮助下,召集村庄的所有成员,用双手建造了一座真正的儿童乐园。在这个故事中,天真能被理解,努力得到支持,艰辛汇聚力量,而孩子与大人互相依靠支撑,能够换得更大,更远,更美的未来。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成为优秀的大人。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想决定,举全社会之力养育孩子是人类未来希望和福祉所在

  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被关注,都有一个自己期待的角色。作为监护人家长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被呵护的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而领导能力,是时下孩子最缺乏的,又是不敢去尝试的一种能力。在本书中孩子的天性被尊重,对事物好奇心得到保护。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东西,这本书都会给你答案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二):携手向梦想进军

  于家长,于社会而言,培养未来的希望看似漫长,却也时刻充满着契机美好品质传递信任帮助的给予本领方法的传授;尊重玩耍的陪伴---所有的这些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孩子健康茁壮成长的同时,也学会积极向上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最近,我在抢先一读希拉里写给孩子的图画书《举全村之力》时颇受启发感触满满。尽管这是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但是画里有因地深刻道明着一个全世界通用的教育观念: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故事的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借由着一组组的画面,我们可以欣赏到的是三个孩子站在光秃秃柱前想要建造儿童游乐场念想展开单纯意义而言,孩子们的想法看似是遥不可及异想天开。但是书中却通过一系列家人村民伙伴们的鼎立协助而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为实现梦想的支持者积极提供合适工具, 赋予善良关爱分享等正能量品质----相互的帮助和彼此的信任共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艰巨工程。透过画面上那鲜活生动的游乐场,我其实更是潜移默化地联想到了孩子们的自信成就。在故事中,孩子们通过努力实现了他们建造儿童乐园的梦想;在故事外,它其实更是生动地分享着关于引领所有孩子向未来梦想冲刺动力简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更多强大精神能量。

  在很多的成年人心目中,孩子们的某些想法念想看似实在太过幼稚而被忽视冷漠。但是我们成年人假若读完这本书后却会油然而生着更多的想法念想。谁人又能否定孩子们的作为呢?毕竟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假若大人们永远担心孩子们的失败而无端地干涉阻止孩子们的挑战,那么这样的举动无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太多的不利影响。久而久之,我们不难发现这会禁锢孩子们的放手圆梦的自信心。所以说《举全村之力》从某种意义而言,它潜移默化地分享告知着家长们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谁人又能否认今日的尝试不是未来攀登更高山巅的台阶呢!对于小读者们而言,我觉得这本书同样默默地告诉着他们时刻需要心中充满梦想。只有拥有梦想,我们才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而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则会让我们如虎添翼

  conte�}�! Ia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三):愿做绿叶,衬你芳华

  “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不可能?”家长们鼓励的话语往往会给予孩子迎难而上的能量,挑战自我的同时更是积极向着更高的险峰攀登。孩子的成长之路需要家人怎样的陪伴呢?

  希拉里写给孩子们的图画书《举全村之力》用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着生动的育儿理念。这完全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关于教育、关于养育孩子理念的大讲堂

  虽然这只是一本定义为写给孩子们的图画书,但是我却觉得它同样更适合于家庭中的父母孩子们共同学习阅读。孩子是未来世界的希望。世界在孩子们面前其实充满着诸多的挑战和冒险。作为一个家庭单位的共同成员,父母家人无疑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借由着这样的一层关系,《举全村之力》就此展开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围绕着几个孩子们的想法盼头,我们看到了家人们如何支持孩子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有力的帮助和鼓舞,更是拓展到了全村的动员工作----于是乎,一个孩子们看似根本无从完成的工作就在这样一点一滴地努力中成功地完成了。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是鲜花盛开般灵感源泉此时此刻,父母,家人,全社会则是成就孩子们梦想成真的绿叶。红花还需绿叶衬。想要娇艳花朵绽放,我们其实真的离不开绿叶前期众多方面衬托扶持小故事大道理寓意无疑在这本书中生动地展现

  结合着这本图画书,编者还相当有心地配套分享了一本文字版本的众多知名读者的点评。有爱阅基金会创办人的,有儿童文学研究者的,还有更多更多对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触的读者们的肺腑点评。结合着这些点评,我觉得自己更加进一步深入认识感知到了《举全村之力》一书想要分享的重点所在。每个父母都可以支持孩子成为自己的“领导者”。做有准备的“放手”家长远束缚孩子们成长来得重要地多。

  结合现在的很多社会现状,我们也许会发现不少中国的家长过多地干扰孩子们的梦想展翅之行。过多地畏首畏脚实则在阻碍着这些未来世界的主人们圆梦的征途。《举全村之力》其实正是借由着简单的小故事告知分享着家长们该如何配合孩子们的成长之芦。而孩子们则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认识明白着自己该要如何把握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只有敢于去挑战和想象,那么我们才能成为自己未来的真正主人。

  从某种意义角度而言,我在《举全村之力》中领悟到了一个深刻的育儿理念。那就是愿全社会甘做那片片的绿叶,衬托孩子们未来的艳丽绽放。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四):愿做绿叶,衬你芳华

  “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不可能?”家长们鼓励的话语往往会给予孩子迎难而上的能量,挑战自我的同时更是积极向着更高的险峰攀登。孩子的成长之路需要家人怎样的陪伴呢?

  希拉里写给孩子们的图画书《举全村之力》用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着生动的育儿理念。这完全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关于教育、关于养育孩子理念的大讲堂。

  虽然这只是一本定义为写给孩子们的图画书,但是我却觉得它同样更适合于家庭中的父母孩子们共同学习阅读。孩子是未来世界的希望。世界在孩子们面前其实充满着诸多的挑战和冒险。作为一个家庭单位的共同成员,父母家人无疑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借由着这样的一层关系,《举全村之力》就此展开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围绕着几个孩子们的想法盼头,我们看到了家人们如何支持孩子们的想法,给予他们有力的帮助和鼓舞,更是拓展到了全村的动员工作----于是乎,一个孩子们看似根本无从完成的工作就在这样一点一滴地努力中成功地完成了。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是鲜花盛开般灵感的源泉。此时此刻,父母,家人,全社会则是成就孩子们梦想成真的绿叶。红花还需绿叶衬。想要娇艳的花朵绽放,我们其实真的离不开绿叶前期众多方面的衬托扶持。小故事,大道理的寓意无疑在这本书中生动地展现。

  结合着这本图画书,编者还相当有心地配套分享了一本文字版本的众多知名读者的点评。有爱阅基金会创办人的,有儿童文学研究者的,还有更多更多对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触的读者们的肺腑点评。结合着这些点评,我觉得自己更加进一步深入地认识感知到了《举全村之力》一书想要分享的重点所在。每个父母都可以支持孩子成为自己的“领导者”。做有准备的“放手”家长远比束缚孩子们成长来得重要地多。

  结合现在的很多社会现状,我们也许会发现不少中国的家长过多地干扰孩子们的梦想展翅之行。过多地畏首畏脚实则在阻碍着这些未来世界的主人们圆梦的征途。《举全村之力》其实正是借由着简单的小故事告知分享着家长们该如何配合孩子们的成长之芦。而孩子们则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认识明白着自己该要如何把握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只有敢于去挑战和想象,那么我们才能成为自己未来的真正主人。

  从某种意义角度而言,我在《举全村之力》中领悟到了一个深刻的育儿理念。那就是愿全社会甘做那片片的绿叶,衬托孩子们未来的艳丽绽放。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五):做孩子的支持者

  “举全村之力”,这本来是非洲的一句谚语,但是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用这句话作为她写的这本书的书名:《举全村之力》,意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那就是教养孩子,我们人人有责。面对挑战,永不放弃孩子,我们就能得重建一个世界。

  这本是《举全村之力》的绘本版,绘本版更适合孩子阅读,孩子也能读得懂的。书的封面上是一群人在草地上,给人的感觉很休闲,好像在野餐的感觉。但是读了书以后,才知道,他们并不是轻松的,这休闲的片刻是他们一起建造一座孩子游乐园空隙休息时间。其乐融融情景,配了一句孩子很喜欢听到的话,那就是“玩耍也很要紧啊。”

  这个村子建一座孩子玩的游乐园的计划源于三个孩子来到树下,看到松鼠爬树的突发其想吧。这本书把这句对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的“举全村之力”用一个孩子能看得懂的故事来解说。孩子们有了想法,然后他们跟大人讲了他们的想法,去动员一个村庄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村子里的大人都支持孩子,他们没有耻笑孩子,而是给予了孩子很大的支持。

  很多人聚集到那棵树下,并运来了很多建筑用的土木建材,有的人坐在轮椅行动不便,但是也让家人推着轮椅带她来到现场,而且还带来建筑用的工具。我们看到画面里,几乎是大人在商量、紧锣密鼓地安排计划,而孩子们好像还是很轻松地,他们在树下玩球,树上,前面看到的那只松鼠站在树枝上看着树下的人。

  不过,整个过程中,孩子也是参与者,他们从什么也不会,到跟着大人一起学习,参与建造的过程,亲力亲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了很多,他们学会了用合适的工具,把活干好。他们知道了关爱与分享,一起分担责任全程忙碌,但是人也要休息,在忙碌的间隙,停下来歇歇、玩耍、吃点东西补充能量。世界匆匆又忙忙,但是孩子们不是这样的,他们需要休息、需要玩耍、需要学习,需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几个细节和话语:

  1、虽然仅凭三个孩子的突发其想,却聚起了一个村子的人,一个村子的力量。说明这个村子里大人对孩子的信任和给孩子的支持。

  2、孩子只给了个想法,但是后面的过程中大人是提供了主要力量的,虽然是这样,大人也没有怨言,而且还让孩子像玩游戏一样轻松地参与其中。

  3、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忙碌归忙碌,该休息时还是要休息。

  4、这个村庄需要我们相互帮忙,彼此信任。

  5、孩子们天生就有信念,他们天生是这里的小公民,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

  从这些话里,我们知道了大人对孩子的支持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当孩子的支持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力量还小的时候,帮助他们,指导他们。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六):改变世界需要什么?

  改变世界需要什么?这句话是我翻开这本书之后看到的第一句话相信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会浮现出很多答案,科技、教育、实践等等,而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改变世界”需要一个主语,世间万物,进化出思考能力的人类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语。

  每个人人生各个阶段的经历,遇见的不同的人,都会对他(她)的一生产生影响,而人一生中性格塑造最重要的阶段当属孩童时期,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当属父母,以及其他的邻里亲朋。

  一个孩子,拥有无限的可能,他未来能对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不可估量。而世界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大人和孩子。孩子出生后受到的教育最先来自父母,父母就像我们来到世界上后拆开人生大礼包的说明书。不只是父母,我们的人生中还会出现其他的支持者,例如朋友,邻居等等。这些许许多多的支持下,身为孩子的我们掌握了更多的技巧方法,也有了更大的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当然,掌握能力和技巧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来自世界方方面面的信息中,并不全都是善意的,美好的。在父母为我们撑起的保护伞中,我们需要学会更多有益的“防身技能”,以便随时抵抗不良的事物。

  希拉里在本书中注入的主旨,是希望世界上的所有父母都能够倾尽全力去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个美好和平的世界,世界很大,并不一定像一个小村庄一般好管理,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的揣摩人心,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所有的人都努力,去尽力的实现那个美好无菌的世界。

  在我的理解中,书中所构建的美好村庄,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本书中所构筑的那个世外桃源,不正是所有人梦想、追求的吗?希拉里用自己对孩子满腔的爱意,写下了这短短的210个字,从文本的书中提取出210个字的浓缩精华,可想而知,这210个字字字珠玑。用最简练的语言,阐明最深刻的道理。我相信这本书可以像《小王子》那样,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去读这本书,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悟。

  其实书中文字的篇幅占的极少,翻开满页的彩绘,油画棒质地的漫画能让人轻松记起年少时的童趣,悠闲,类似素描的落笔方式,也让画面在童趣中增添了真实感。全书的彩绘让整本书很有厚实感,相信如果你拿到这本书,一定会爱上它。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七):举全村之力,托起孩子的未来

  在读到《举全村之力》这本书之前,一向对政治不太关注的我,只大概知道希拉里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政坛女性,却从没了解到她还对教育孩子有这么多的关注,更不知道她写了两本《举全村之力》,一本给大人看,一本则是这本图文结合非常温情的绘本,更适合给小孩看,当然也适合亲子阅读。

  因为我以前没读过希拉里的书,所以也是第一次听说举全村之力这句话,原本以为是全村为了要达成某个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去奋斗,但细看了绘本的导读手册之后,才知道书名竟是来自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一直以来,都觉得养育孩子是需要父母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但看到这句谚语的时候,还是有点惊讶,大概是没料到非洲人在很多很多年前,就悟到了这个道理。而我们现代人却很多没意识到这点,单纯把养育孩子归于父母的责任,或者单纯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老师,殊不知,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他的一言一行也可能会造成对小孩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小孩的未来。

  也因为自己没看过成人版的《举全村之力》,所以导读的部分我甚至比绘本还看得认真,我也非常赞同希拉里的这种养育观念,也更加意识到,养育孩子不仅仅是自己做到自己该做的事,还应该极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地社会环境,虽然很多时候可能大社会环境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也无法去干涉别人的行为,但我相信潜移默化,如果我们在面对别人的孩子时,也会想到要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然这个社会也会慢慢形成良性循环。而在他人的言行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时候,父母也可以有相应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别人的言行是好的,应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正确的,也鼓励他向陌生人学习;如果是不好的行为,则要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正确的,要引以为戒;如果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则要积极疏导,避免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

  读完导读之后,再来读绘本就很快,也很好理解,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自己看也就几分钟就读完了,读完之后最强烈的感觉是画风超赞,色调非常棒,配合用得很多的阴影,仿佛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而村里的人们,因为小孩一个单纯的愿望:在空草地上建立游乐园,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了这项了不起的任务。孩子们虽然小,但是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也肯为目标付诸实践,而大人们则是十分支持孩子们单纯的愿望, 所以发动了全村的人来共同打造游乐园。绘本用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阐述了希拉里的教育观念,很是通俗易懂,也很符合小孩子的阅读兴趣,我想我家宝宝再大一些也会很希望这本书的。而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大人意识到这种大人对孩子的影响力,多一点正能量,多一些良好示范,对孩子的个性和想法多一些尊重,举全村之力,托起孩子们的未来。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八):举全村之力

  1996年,当时还是美国第一夫人的希拉里给所有父母和教育者写了一本《举全村之力》,引起了美国大众的关注。时隔21年,这位传奇人物以一位母亲、一位外祖母的身份,给孩子们也写了一本《举全村之力》,一本只有210个字的图画书。简洁的文字里传递着希拉里关于教育、关于孩子的理念。

  举凯迪克大奖画家——玛拉.弗雷奇受到邀约为本书配插画。他在研究了希拉里的文字后,认为文字是给大人们,特别是给父母和关注儿童教育的读者看的,旨在阐述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心的公民。而这本图画书是给孩子们的。

  在一个村庄,三个孩子在骑自行车游玩时,偶然发现了一片空地,他们要在上面建造一座儿童园乐园。他们召集了村子里的大人们一起实现这个梦想。

  “孩子们来时没有带说明书,但我们大人也没有啊!”在许多大人感觉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已经出生了。生活原本的困惑加上育儿的困惑会让他们手忙脚乱。但既然成为了家人,就要努力把家的温暖和爱延续下去。许多看起来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家庭的爱里,也会融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尊重孩子的理想和决定,举全社会之力养育孩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因为孩子们生来就有信念,因为他们必将是未来的主人!

  非洲的谚语“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给了希拉里无限的感慨。作为美国历史和政坛的传奇人物,既是第一夫人,又是总统候选人,还是曾经的国务卿,可能这一切的身份都不如一个母亲或一个外祖母来得有分量。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一个合格的家长,可能比那些政坛的大事更难。回归家庭,孩子的教育就是头等大事。

  都说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如何教会孩子爱、包容和力量。如何教会孩子融入周边的环境,利用身边的资源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茁壮成长,都是很深刻的话题。在大人们的帮助下,孩子们能在平地上建起一座游乐园。在大人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可以完成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孩子们甚至可以成为小小领导者,带领大人完成看起来不可能的壮举!给孩子们一根杠杠,他们可以翘起地球!不要忽视孩子身上的无限潜能和可能,把它们发掘出来!

  从今天开始,更加理性地融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未来吧!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九):《举全村之力》 :养育一个孩子我们需要付出什么

  文:薇子

  上周回娘家的时候, 娃翻出来她刚出生的时候我写的成长日记, 每天都有或是几十字或是一幅画的记录。 我看她在旁边看的专注一直没有说话, 等她翻完了之后问我, 为什么没有一直写下去呢。

  初为家长的我, 内心是紧张的能做些什么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恶补了各种育儿方面的知识,养育一个孩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开始的时候我看了松田道雄的定本育儿百科,由于有详细的介绍,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有介绍,当时还特意做了笔记。 后来又陆续的被其它妈妈们安利了育儿类的书籍,每一本都拿来仔细地读。 心里想着的是家长是一生的职业,值得去积累和研究怎么做好。

  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有这么一本绘本名字也是《举全村之力》, 其实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被这本书的推荐文里面的字数吸引到了, 全书200多字,有朋友会说,没有时间看书, 那么问题来了200字看完需要多久呢? 也许是看一下朋友圈所需要的时间。 也是因为对这本绘本的好奇, 于是这本书在一个很热的下午被我收到了。

  娃很喜欢看绘本, 我家的绘本第一位读者必定是她, 绘本的选择其实没有太多的偏好,有的是因为得了大奖,比如凯迪克之类的,也有的是比较多人推荐, 还有是出于好奇心的。 基本上没有特别给娃设置看哪些绘本这样的条条框框, 只要是喜欢的就都可以。

  《举全村之力》的作者之一,希拉里.克林顿,她是美国前总统夫人,前国务卿,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想带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性格的母亲。 我们大多数的人听到这个名字都是在电视节目上,或许是总统夫妇出访的新闻报道,或者是希拉里总统竞选的演讲新闻里, 作为一位家长她又是怎样去教育她的孩子的呢。

  这本书的另外一位作者玛拉·弗雷奇是一位夺得过凯迪克大奖的作者,她参与这本书的绘画部分,用画笔呈现出这本书举全村之力的想法。

  翻开这本书几个小朋友来到了树下,他们想要做什么呢? 之后围绕着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大人们有点发愁,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手里没有孩子们的说明书, 而且孩子们也没有带说明。 但是来到了大树下,孩子们要合力围绕着大树搭建一个建筑物,有的小朋友有一个大人帮忙, 有的小朋友有两个大人帮忙, 也有多个大人帮忙的。

  他们分工不同,大人们也逐渐在跟孩子的合作中,找到了方法,孩子们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建造着他们想象中的乐园, 搭建框架、编织软绳护栏,大家相互帮忙,也相互信任。

  一座漂亮的乐园在树下呈现在画面上。 娃看到这里的时候跟我说,“妈妈,我也想要去这样的地方。”建造一个乐园需要的是大人们和孩子们的通力合作,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我们给予了物质上的帮助, 也要教会孩子体会善良,关爱,还有分享。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十):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非洲有句谚语,说,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我们今天所做的如何抚养孩子、如何支持家庭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

  看到这本四四方方的图画书上作者的名字时,或许会恍惚——一本有关孩子、教育以及家人的书,其作者是大众眼睛里的希拉里吗? 这本是"一本关于关爱的教科书,充满了值得一读再读的真理”。

  1975年,希拉里与比尔·克林顿结婚,育有一女。她眼中的 家庭不是孤岛,世界是个地球村。世界匆匆,而孩子们不。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所闻、所见、所感、所学将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而养育孩子的方式不仅事关一个家庭,更与社会、国家之未来情牵相关。

  我们习惯了她作为政治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而这本书里的她,是一位母亲。这本书的核心是希拉里身为人母的体验,以及几十年在为儿童工作的经历中所确立的观点。她特别提到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罗伯-格鲁恩沃尔德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它表明: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是最节约成本的公共投资之一,它降低了儿童的依赖性,提高了终生收入。其实,《举全村之力》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那就是:我们人人有责。只要面对挑战,永不放弃孩子,我们就能重建一个世界。

  这本书先是以非洲谚语引出“全村之力”,继而提出了家庭不是孤岛的理念。而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守护者,"钟形曲线"说混淆视听,要了解与关注孩子,因为——孩子出生时没带说明书。世界是匆忙的,可是孩子不是。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对孩子的“万千宠爱不如防患于未然”,不由得令人想到中国的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出一辙之真知灼见,异曲同工之妙不可言。

  她告诉我们安全不仅仅是一条毯子的事,也告诉父母你能给孩子的最好工具是一把铁锹。关于信仰与信念感,孩子天生就是信徒。童年也可以是所好学校,培养孩子是平等的工作机会,而最重要的是,照顾孩子不是观赏性运动。要眼见为实,要有家的担当,要记得儿童也是公民,要为孩子共建理想村庄。

  1996年,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公众人物之一,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阐述了要动员大家的力量来使社会成为一个地球村,以此来帮助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

  感概很深的一点在于——教育=期望。许多父母即便拥有着成为父母的权利,而实际上,是没有作为合格父母的资格的。他们以为教育便是对孩子寄予厚望,以为关心便是心系孩子的各方面进步与普世价值观里的成功,他们以为赋予孩子承载着的期望值便是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

  在超过38年的时间里,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对孩子们投入了持之以恒的热情,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事业。她走遍全世界,观察到了各个国家在培养儿童方面的举措。希拉里长期以来的经验——不仅仅是身为母亲、女儿、姐妹和妻子,而且是作为律师、法律专家和政治家--巩固了她内心的信念:孩子们如何发展、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取得成功,这一切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社会如何支持、帮助家庭和个人密不可分。

  换言之,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举全村之力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