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悲喜自渡》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5 23:00: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悲喜自渡》经典读后感10篇

  《悲喜自渡》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悲喜自渡》读后感(一):随笔

  读季羡林先生的第一本书是《读书与做人》,当时对先生印象最深的便是他通好多门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 在豆瓣约书发现这本《悲喜自渡》约书评便积极参加,没想到真的约到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也是我很喜欢的出版社了!突然想起来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我还差一部没看完) 《悲喜自渡》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寂寞我想逃”、“人间草木心”、“万物欢喜”和“聚散无常”,有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也有睹物思人追忆往事。 季羡林先生的文笔很美,“人间草木心”部分的文章总觉得会出现语文试卷阅读部分,要学生们来做散文赏析。 这本书中有较多回忆,没有很强的感情波动,平实口吻娓娓道来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先生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动物以及植物。 季羡林先生在多篇散文中回忆童年母亲一起生活悔恨未能与母亲长久相伴,这份悔恨在母亲去世后也只变得越来越深。子欲养而亲不待,总觉得时间还够,可突然间就天人两隔,趁着现在有机会更要多与家人相伴(中秋节要回家啊,我好久没回家了) 在写咪咪时他写到:“一个人如果自认还有一点儿力量、一点权威的话,应当向敌人坏人施展,不管他们多强多大,向弱者发泄,算不上英雄汉。” 遛狗的多,遛猫的少,一人一猫,一前一后散步更是少之又少。万物多欢喜,人爱猫又有什么不好意思呢,咪咪和虎子陪伴在身边也是极通人性的。 不过也有点疑惑不解,如果对猫没有一点儿惩处,那怎么立规矩呢?只是顺从天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凭借自己的力量欺负弱者是不道德,可小惩罚也不应该吗?(英雄汉肯定不算英雄汉,普通人这么做不算是坏人吧)

  《悲喜自渡》读后感(二):真诚朴素情怀

  我从高中时期开始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那时读他《赋得永久的梅》,深深被他打动。而今重读他的散文,感动依然在心间,多一份平静,多也一份理解。季老的散文,冲淡平和,充满诗意,他笔下故事平淡深入人心,读完令人久久不能自已

悲喜自渡评价人数不足季羡林 / 2019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一本《悲喜自渡》精心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创作的37篇佳作。他的语言洗练恬淡自然,他娓娓道来,恰似一位历经生命的悲喜之后,向你讲述他的经历却像在说别人故事的老人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季老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往事。第二、三章写自然万物,融情于景,那情、那景都深深印刻了作者温情和欢喜。第四章则是季老在经历了生命里的许多次转折与离开之后对人生聚散无常感慨

  我有时候想,一个人到耄耋之年事物会是怎么样的?跟年轻时候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别呢?会是严肃的?通透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然而都不是,你看季老先生说:“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声无声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这段话写得实在太可爱了,我一边读的时候甚至都能感觉到作者嘴角扬起的那一抹笑。季老心态是年轻的、可爱的、看问题却是透彻的,细致入微的。他写悲伤,并不是长驱直入、嚎啕大哭式的,相反,他的悲伤如微风细雨,在无言间渗透进你的心间。比如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我想到了王妈。王妈是一个命途多舛、困顿一生的人,她生命里的希望和幻想在生活的磨难中一个个化为灰烬。“王妈走了,我哭都没哭,我的眼泪都堆在心里,永远的。”没了王妈,夜来香就寂寞了。悲伤是无言的,但那至情至性情感力透纸背

  《悲喜自渡》读后感(三):悲喜自渡 ——如题所说,始于孤独

  要说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了解,可以说,几乎为零。我只知道这是一位接近百岁的老人,可歌可敬,一直都坚持学术。前一阵子读书,了解到季羡林懂梵文,现今在书中了解到老人还懂吐火罗文,跟印度渊源颇深。老人与人为善,十分善良质朴,倒是没有那些同时代大家身上的那些怪癖和抖机灵劲儿。他十分爱惜植物,喜欢观察生活的细微容易获得感动和叹息。该不会是双鱼座吧?开玩笑的,但文中有一处我读了真是笑了一会儿,那就是季羡林看着枸杞树上的垂丝而下的绿虫子,帮枸杞树拿了下来,摔在了地上。注意是摔!我想说虫子真的摔不死,但是那个动作该是生气的,好意帮忙的,好可爱的老人。

  这本《悲喜自渡》是季羡林的散文集,被分为四章内容,每一章中谈到的内容可化为一类,比如说人间草木一章,都说的是花花草草的故事,从花草论及到人和一些情感,最后一章讲得是人世无常,而第一章也是我觉得非常落寞的一章——寂寞我想逃,我读完总觉得心内郁结。虽然作者并没有把很消极东西都说出来,表现出来,可是在字里行间中,暗笔处总是透着悲凉,让人不忍猝读。

  读着读着再想到题目——悲喜自渡,不禁感叹,悲喜自渡,唯有回忆,人老了,可不就剩下回忆了。金三顺说——回忆,没有力量,纳博科夫说——说吧,回忆。作者几次提及人生的转折点,第一个便是六岁离家,背井离乡,去父亲兄弟家生活,过继给亲戚,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都是亲戚,这也没什么不好,可是作者却是十分痛苦的,有苦难言,要知道亲戚终归是亲戚,不是爹娘,有血缘关系,却不是血肉至亲。我一下想到了夏目漱石,也是从小被放在亲戚家寄养,以至于影响他终生,就算之后结婚生子,和自己的妻子也有着感情上的隔阂,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阻隔,难于言说的障碍。作者活了九十八岁,在弥留之际,恐怕都是背井离乡之苦,母亲无法耕种的半亩薄田和无法改变遗憾。悲喜自渡,与谁言说,说与自己,说与草木,并不是命运对我不公,而是人世无常,也只能时时这般开悟自己了。

  波伏娃说——“人都是要死的”。人是好不容易才接受了这个事实的,可人也是会老的,很多人要羡慕寿命长的人。英年早逝的人被人说福薄,天妒英才;寿命长的人,被说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谁热切追述过老年人的生活呢?这位国学大师老年的生活有谁真正了解?衰老,是多么悲切事情年逾古稀,年近耄耋,很多人会羡慕老人身体硬朗,可都忽视了年老带来的身体衰弱心情孤寂。家中年逾九十岁的老人倘若不糊涂,能与人言,来人总是乐于与之交谈,他们给人留下的社交影响总是和蔼可亲努力餐饭,云淡风轻,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可掩盖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却是——孤独我想逃,“月是故乡明”的冷清。如果要和他们谈论遗憾,恐怕能谈上几天几夜。

  大学时听过一首诗,当时喜欢极了——“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充满着能量豁达,特意写了贴在了门上,随时看见,现在想来那是二十岁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吧!我若垂垂老矣白发苍苍,岂能如此豁达?苏轼在被贬的穷乡僻壤说——“此身安处是吾乡”,若要他年逾古稀,只身在外,恐怕也无法释怀吧!

  人,被抛于世间,处在生死之间,在我们无法决定什么的时候,便悲喜自渡吧!毕竟人——生而孤独!

  《悲喜自渡》读后感(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 蓝云多多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学者之一。

  季羡林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他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悲喜自渡》散文集封面设计手感舒服选择的三十七篇散文,从思乡情怀,草木赏悦,动物寄情,故人怀恋四大部分组成,分别写了季老先生对人情,物情的真挚,自然的感触

  每篇文章长短不一。朴素又平淡的记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季老先生淳朴,自然而又真情典雅性情流露

  01 故乡,回不去

  故乡,小时候总想逃离;故乡,长大后一直想回去。

  故乡的人,事,物,不管多少年后,始终脑海萦绕。

  故乡,就像离心力一般,小时候我们总要离去,它一直拽着不舍;长大后,尝尽外面酸甜苦辣后,欲归去,故乡奈何又如同性磁铁相斥,拒绝我们再次融入那方天地

  02 草木,总关情

  草木皆有情,人更多情

  丝瓜,夹竹桃,石榴花生长在别的地方,只是一种植物。但在季老的心中就是一道风景,一段情思

  一个叶片,也会联想到宇宙,甚至念念不忘的故乡。

  03 动物,最长情

  老狗,猫,兔子,还有神牛。

  所有的动物,在与季老相处日子。与其说季老闯入它们的世界,莫如说它们的邀请恰当些。

  在于它们相处的时日人世间喜怒哀乐冲击,融入了它们的世界。看客人们,也被它们暗暗观看。

  04 故人,成追忆

  那些曾经的故人,终将离去。

  有些人,一别就是永生,再也无缘分相见。

  悲惨的老乞丐,挥霍的父亲,平凡的女房东形形色色的人,各自或悲或喜,或穷或富都顽强的活着。

  一睁眼,来到这个世界;一闭眼,从这个世界离去。

  余生太长,或短。度过这一生,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已经很久没读纯文学的散文了,初读很不习惯景物很散,随意变换,感情太过丰盛,难以掌控

  好似又回到多年前上学的时光,永远都总结不出课文重点。虽然这类散文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逐渐被主旨鲜明论述文取代,然而,闲暇时日读读这类散文还是挺能赏心悦目的。

  毕竟,这类形缥缈,神凝聚的散文看似容易,要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悲喜自渡》读后感(五):生活的诗意——读季羡林《悲喜自渡》

  原创: 三个石头 三个石头 今天

读《悲喜自渡》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目睹我这些欢离合的二月兰,它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季羡林

1、引子——生活的诗意

  蒋勋说:“生命是一个非常漫长过程,能够感受春天花的绽放的人,大概必然要在某些时候体会花朵凋零的哀伤”。

  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它完美位置,不要抗拒不好的感觉,正是借由感受到悲伤,你才知道快乐的感觉有多美好

  我们常常沉浸在故人诗词意境不能自拔,原来生活里不仅有欢喜,同样会有感伤

  就像“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一重赞美生命的诗意;“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一重多情自古伤离别的诗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一重握不住时光荏苒的诗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是一重生死两隔悲悯感伤的诗意;“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是一重诗意,那是历经人间沧桑世态炎凉之后,还能淡然举杯邀明月的旷达和释然的诗意。

  这本季羡林《悲喜自渡》散文精选集,就像一杯清酒,这杯酒里边满满都盛着生活的诗意。看似“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却秀色内涵”,只需慢慢品味,就能品出人生的真意

  编辑用心,收录的37篇散文,划分为四部分—— 《寂寞我想逃》、《人间草木心》、《万物多欢喜》和《聚散本无常》。我尝试归纳,这四章分别讲述了季羡林对“浓郁乡愁”、“不悲不喜”、“淡看生死”和“无常是常”的抒发和思考

2、浓郁乡愁——《寂寞我想逃》

  因为寂寞,所以思念。思念故乡的月、思念故乡的花、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故乡的黄昏,表面文字是在谈寂寞,字里行间却是满满一衣襟的乡愁,浓浓的,在心头萦绕,久久无法化开。文章平实质朴,却在平凡中蕴藏着思念亲人、心怀故乡的深情不已。

  我觉得有几篇写得动容,有共鸣

  《回家》——写出了失而复得欣喜温馨,仿佛重生般的欢喜。其实,最好的心态是既有失而复得的欣喜,也能有“得而复失”的旷达,因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常态,伴随人生的烦恼总是多余快乐的,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生活

  《黄昏》和《回忆》这两篇,我觉得是这本书里少见的季羡林写景写得细腻动人的,尤其是《黄昏》“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笛声;像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读着读着,就像被黄昏的暮霭夕阳金光包围,说不出的一种暖流心口流淌,不能自已。

3、不悲不喜——《人间草木心》

  人是万物之灵,就会偏偏有感情,有感情就有悲喜。

  “泪眼花花不语”,所以人不如花,“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然无所谓悲与喜。“花开堪折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时候真该放下矜持与羁绊,学学李白的豪放与浪漫,世事沧桑,于它如浮云,多洒脱!

  这一章收录的几篇散文,有的在《风在树林里走 诗境·自然》中读过,尤其再读《海棠花》,还是觉得很美。

  《海棠花》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海棠也是我喜爱的花。作者说(在夜色下,透过海棠的叶子看星空)“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压上眉头”。“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这两句,写得真是直击心底,读来像午后饮一杯清茶,淡淡的余香,久久萦绕在心头。

  《二月兰》是点睛之作,“人间草木心”,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易行难,也许不历经沧海,永远不会懂得返璞归真。

4、淡看生死——《万物多欢喜》

  这一章收录的多篇散文,讲述作者和小猫小狗喜鹊兔子的缘浅情深,大多是季羡林80、90岁以后的回忆性文章,饱含一位历经世事沉浮和世态炎凉的老人对小生命的呵护和爱怜之情。由小猫、小兔的离去,引出对人生和面对生死的思考。

  生固可喜,死亦勿悲,这既是一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温情,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豁达与洒脱。

  《一条老狗》——被这篇感动了。很多人到中年的人,都有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彻领悟。其实,最好的告别,就是在告别那一刻来临之前的日子里,善待彼此。

  当然,这样的洒脱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太难。若真能做到如此,也许就可以像庄子一般,鼓盆而歌了。

5、无常是常,常是无常——《聚散本无常》

  这一章的散文,多通过回忆故乡、故人在巨变的时代中的悲欢喜乐的故事,剔除旧时代和政治运动中固有的悲苦,这些故事讲述的“聚散离合,人间悲喜”,不也日复一日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和哪个时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夜来香花开的时候》——睹物思人,借夜来香的由头,回忆家里的佣工王妈,一个年轻时守节受苦、辛苦一生,盼着儿子回家的美梦短暂实现后又被无情打破的悲苦形象,跃然纸上。“现在我的眼前更亮,我认识了怎样叫人生,怎样叫命运”。不圆满才是人生的常态,在这个故事里,会有深刻的体会。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作者很擅长这种从细微处入手、见微知著的写法,不同时代的三双老妇人长满老茧的手,在笔下充满了温情的回忆。

  《我的德国女房东》——语言朴实,但读到在德国照顾了季羡林十年的母亲般的房东因海外关系的敏感而杳无音信天人两隔,还不禁有些动容。

  就像黑塞在《悉达多》中讲述的悉达多和瓦树地瓦最终勘破、放下、自在,在一条大河渡口悟道的场景,常是无常,无常是常……

  生命就像河水一样,不变之中又有万千变化,万千变化之中又有这样周而复始、次第轮回的不变真理。尘世并不圆满,“万法缘起,法无自性,万法无常,万法性空”。空就是满,罪恶蕴含宽恕,死亡孕育新生,欢愉引发悲苦,离别唤起重逢,无常就是常,常就是无常。

  当勘破这“无常是常”,也许就有了一点人生的悟道。

6、结语——悲喜自渡,他人难悟

  所谓“悲喜自渡”,我觉得就和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在大河渡口摆渡众生的隐喻如出一辙。

  生活之美总在细微之处,这本《悲喜自渡》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小到一丛的蜘蛛网、一只攀爬枸杞树的蜗牛、门口的一簇兰花、荷叶上静静发光的水滴,随风飘来的花香、高粱叶子上的露水。。。。。都被季羡林品出了生活的诗意。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大智慧都是类似的,看的通透,人生也就安静下来。

  不过那些文艺生活中的故事,终究是别人的故事。就好像非诚勿扰舞台上的女嘉宾。你离着很远看,和把她领回家细看,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但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也许这就是这本《悲喜自渡》中附赠的两片书签“悲喜自渡,他人难悟”,所希望传达的真意吧——“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随书赠的两张书签,我很喜欢

  “圣人之道,不假外求”,愿你早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今晚正逢明月朗照,秋意渐浓。

  各位朋友,中秋快乐!

  三个石头 2019.09.13 中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悲喜自渡》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