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 第26期 第27期
(……接上期)前面说到忏公是“望之清雅慈和,近则中实俨然"。忏公对学众的观察是极为细心,往往从日常生活身、口、意表现的小地方,来检视学人的品德心态,再加以引导或教诫。这如何得知呢?由于参访忏公之前,个人已经连续两年参加煮老的大专精进佛七,对于身、口、意统合的礼佛诵念修行,已有了一些实践经验,所以对于忏公师父的方法,很快地把握住要诀。接下来的三、四天,个人全心的在莲因寺实修,不多话、不散心,专心礼佛、念佛、禅坐、读经论语录、出坡作务,全心融入道场的作息及修行风格,深入体验那一份“莲因学风"。过了几天,在早上的礼佛共修刚结束时,忏公师父主动问我,是否有准备出家修行?我回答:确实有准备要出家修行,但是还在读书,也还未服兵役,目前无法出家。忏公法相
忏公师父听了后,略有感到失望的神情,但是感到对个人有种特别关注的心情。接着,忏公让我在居寺期间,学着做香灯的工作,并直接对我说:“香灯!是佛门精进的执务,不但佛前供灯、奉水,也要整理佛堂的整洁事务,所以必须起早、晚寝。"又问我:要接香灯吗?我答:“愿意!"事后,许多熟悉忏公的学长对我说:“忏公注意到你了,有心要度你。"但是,没想到初接香灯的第一天,即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当时莲因寺念佛堂内的灯,是点油灯,香灯师需要在课诵前,将佛前一对蜡烛形状的铜制油灯点上,在课后再将油灯熄灭。因为个人没点过油灯,当时将油灯蕊心抽得过长,不懂得油灯的棉心不能抽太长出来,否则会灯火过大,油易燃烧不完全而起黑烟,熏染了念佛堂。所以,那堂早课,念佛堂内是黑烟袅袅。早课结束,大家念着佛号直接到斋堂,先过堂用早斋。早斋后,我打理念佛堂时,忏公师父不直接责备我,而是让人请原来负责香灯的法友到念佛堂来。当那位法友来到忏公面前,恭敬合掌准备聆听忏公交代事务时,忏公严肃地问那位法友:“你昨天交代香灯工作时,有清楚地说明工作的做法及内容吗?你看看佛前的油灯冒着黑烟,这样可以吗?你不认真地把工作交办清楚,心中还有佛吗?"当时那位法友听了忏公的教诲,半句也没辩驳,只是合掌一直说:“阿弥陀佛!"当时我很过意不去,便合掌对忏公说:“师父!是我没做好,不是师兄的过错,请不要责备师兄。"忏公对我说:“你原本就不懂如何做,交代清楚做法是他的职责,不关你的事。"事后,我对这位师兄表达了我的歉意,但他对我说:“这是我的疏失,不是你的错。"这件事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当时个人的内心深感安慰,自谂:“我找到善知识了!这是一位认真教导弟子的师长,我找到好师父了!"因为一位肯认真教导弟子、重视学人的品德与生活态度、不会说好听话讨徒众欢心的师长,实在难得啊!决意以印光大师、弘一律师为模范的忏公师父,是一位非常认真的善知识。弘一律师
不论是自修,或是摄众、度人,都明确地表现出坚定、负责、真诚、认真与慈悲,颇有古人的道风、人品。最难得的是,忏公不是一位“念念在多收信徒"的修行人,而是“念念在实际修行"的善知识。因此,让人亲近后,感到忏公待人的风格,虽然相当的严谨,但是非常的率真坦诚,不耍心术、不玩手段,不怕信众不开心、不满意,有话直说、以道为务。在处处以宗派利益为先,将信徒视为自家资产,着眼在拉信徒、争名利,以功利取向的风气下,已经不容易找到像忏公这样的善知识了。在莲因寺里,让个人一生难忘的还有寺里的钟、鼓。莲因寺的念诵。当然还是依照百丈禅师确立的佛门日诵,只是念诵有其独特的音韵。每天三点半,我这个临时客串的“香灯师",就要在起板声中起床。在多数人还未起身时,匆匆地漱洗后,即在晨钟与鼓声中,处理念佛堂的供灯、供水事宜了。当时一边忙着念佛堂里的事务,一边聆听着从长长的寮房廊道传来沉稳的扣钟声,还有清亮又醒觉人心的扣钟偈念诵声。接在扣钟后,是阵阵沉稳有力、又振奋人心的大鼓声,而在鼓声中又伴和着浑厚、威壮且虔诚的念佛声。在念佛堂内,随着钟、鼓声中偈语及佛唱,往往内心触动而泪流满面。真正令人感动的,或许不是钟声与鼓声,而是在生死苦难中,广大众生共同的苦难与一致的盼望、期待。莲因寺的斋戒学会,是深具浓厚修行氛围的大专佛学营,不是一般教界精进行持的修行活动。怎么说呢?斋戒学会的学员都是还在就学的大学生,课程的安排上有相当部份是经教的研读、学习,这是适应知识青年的学习营,不同于专修为主的禅七或佛七活动。譬如斋戒学会对学员的要求,不像煮云法师的大专精进佛七;而从学员的精进程度来说,也不如参与精进佛七或禅七的学员。因为多数学生的年纪是在二十岁上下,面对人生的心态多数还是个“大孩子",既不是虔敬的佛教徒,也还没有什么“了生脱死"的心理自觉,但是对佛法有好感与兴趣,想要探讨佛教的内容。因此,具修行氛围的大专佛学营——斋戒学会,在接引大专知识青年学习佛法上,即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个人参加过一期的斋戒学会,那一期的学员约一百二十人左右。众多的青年学子挤在不算大的莲因寺里,真还有些拥挤感。幸好那一期的斋戒学会,寺里刚建好新的房舍与教室,才不致于大爆满。但是旧寮房的地方,还是像排沙丁鱼般每间挤上近十个学员。除了寮房稍有不足以外,原有的念佛堂是几位常住师父与行者的修行处,雅洁、清简,面积也不大。为了容纳一百多位学生,念佛堂外圈的回廊也都用上了(……未完待续).END.
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查看↓↓↓☞ 修行的“技巧”
☞ 佛教的修行是“无为”吗?
☞ 修行人正确的心态是什么?
☞ 皈依前的正确心态是什么?
☞ 要怎样做到“修行在日常”?
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
文章选自随佛禅师著作《回首漫长且艰难的光明路》。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
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