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乐大典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9-09-06 23:00: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乐大典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国乐大典 第二季》是一部由林维桦执导,方锦龙 / 吴彤 / 陈军主演的一部音乐 / 真人秀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国乐大典 第二季》观后感(一):聆听 中国民乐声音

  #豆狸推荐# 国乐大典第二季 | 音乐/真人秀/中国大陆 聆听 中国民乐的声音 穿过浩瀚宇宙 美妙之音 伴随中国民间乐器 倾泻而下 闭目而赏 流动音符有数不尽的故事 有流动的时光岁月 推荐指数:⭐⭐⭐⭐️ 郭蕾主持 吴彤、方锦龙、龚琳娜、阿兰、郦波、霍尊等嘉宾

  《国乐大典 第二季》观后感(二):我所理解的“国乐大典”,强调的是“大”,就是无限的包容无限的可能性

  其实这么多期节目下来发现这个节目并没有什么规矩约束,你想加外援就加,你用什么乐器都可以,你想唱歌想说唱想Bbox都可以。只要是乐团展示的我们都尊重老师编曲。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氛围,如果只让大家写命题作文那就没有诗人了。国乐想要发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氛围。

  我所理解的“国乐大典”,强调的是“大”,就是无限的包容无限的可能性。这个节目颠覆了我对国乐的认知,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之前不认识的乐器,知道了长得像二胡的乐器原来还有很多不同。看到了蒙古的呼麦,看到了电声加马头琴演出交响乐感觉,看到一个琵琶一个大鼓就震慑全场,看到国乐加数白榄加Bbox,看到国乐演奏流行歌曲一样不输气势。我觉得在这个节目,“国乐”就像鸡蛋一样,是一个百搭的元素,鸡蛋可以和很多的东西一起烹饪,做出各种美食,鸡蛋既是最朴素简单原料,也是最美味关键,这就是我们的“国乐”。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带着自己对国乐的理解来看这个节目,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当然有很多人觉得不喜欢样子,觉得颠覆传统觉得不伦不类,但是也有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国乐的新面貌,并且喜欢上这样的风格。所以我说“国乐大典”重的是“大典”,十三期下来有无数的风格无数的改变相信个人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国乐”。

  《国乐大典 第二季》观后感(三):怎样,能走近它呢?——机会,很重要

  在我们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听我们的民族国乐。流行歌曲应该是现代社会主流音乐了。有思想,有个性年轻一点的人们,可能还能接受民谣摇滚,嘻哈…..但是,我们中国的音乐呢?民乐、国乐,还有多少人喜欢?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应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近国乐。不仅因为国乐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更多的,它真的是很好的音乐很好听的。

  比如我。我常说,我爱音乐。而且,我爱各种音乐,只要是好听的,类型不限。但是过去那些年我还是没能真正的走近国乐。大多数时候,我也听流行音乐。我钟爱民谣音乐。我听的西方交响乐、钢琴音乐会,也比我们的民乐音乐会,多了很多。我总觉得西方音乐,比如交响乐来说,它的声部、体系层次表现力都更丰富一些。独奏来说,对于纯民族乐器和传统民乐作品,很多不熟悉它们的当代人来说,接受起来也并不容易。而我一度对于新民乐新形式,比如民乐和交响乐队合作

  对于各种本不相干的独奏乐器的混搭。或者,站在舞台上吹拉弹唱,边演边舞,过于花哨的演奏形式,都有点抵触,甚至反感。于是,我一直没有真正走近国乐。

  直到2018年4月27日晚上,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当我看到了这一个电视节目《国乐大典》,我真的开始喜欢上了我们的国乐。这是一台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其内容围绕中国民乐主题展开。竞演乐团融合创新民乐演奏手法,与多元艺术形式,带来意想不到新颖演奏版本,重释国乐经典曲目

  《国乐大典 第二季》观后感(四):国乐大典唤起人们的国乐心。

  非常喜欢《国乐大典》这个节目,虽然身在国外但还是借着手机直播看完了这个节目。说实话从看过这个预告片开始,我就一直期待着,特别是方锦龙老师一直就是我的偶像可惜手机一卡,就错过了偶像的十面埋伏,还好后面没怎么错过老师的点评。虽然只是个业余学习国乐的小渣渣,但还是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国乐社,跟许多志同道合朋友在一起,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啊。我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共同学习,虽然人数不多(以至于很多人都要“身兼数职”),但每个人也都是真的拼尽了全力,想要展现出最好的“中国传统声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到台上一个个团队,他们的那种默契,真的很有共鸣感,内心升腾起无法言语自豪。国乐大典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国乐。国乐是我们自己的乐器,可如果提到乐器,每个人张口就来的无非是钢琴小提琴吉他,又有谁能毫不犹豫的说出我们自己的乐器呢?归根究底就是三个字“不了解”,甚至有很多人一提到国乐就联想到了一个字“土”。说到二胡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公园里的老爷爷?卖艺为生的残障人士?可作为我们的传统乐器,我们不应该很自豪的说“这是我国传统的拉弦乐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何要对它嗤之以鼻呢。更可悲的是有些人身为中国人,却自己都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记得有一次有一群韩国高校生来我校参访,国乐社有表演一个欢迎曲,因为人不够我被调去支援弹拨乐器,弹的是中阮。表演完毕,为表友好与其交流文化,偶然说到我所弹的乐器,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师笑着介绍“这个是琵琶,声音很好听吧。”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正想站起来怒怼,被社员拉了回去,还是社长解了围,说起了中阮的历史。那位老师尴尬笑笑,却满不在乎继续与别人交流,完全无视了社长,到是那些韩国学生听的十分入迷,还请教起了弹法。许多时候,人们只是一昧的想要追随西方的脚步,学习西方的乐器,但是许多我们自己的乐器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了,希望这个国乐大典能唤起人们的国乐心。

  《国乐大典 第二季》观后感(五):如何看待国乐大典第二季开场动画乐器镜像问题的尴尬?【或是失误?】?

  个人谈不上特别的热爱立誓要弘扬民乐的那种崇高理想。但是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是特别的难受,就像满身臭汗的人非要钻进你干净刚晒好的被窝的那种难受和别扭。更关键是我找不到一个有类似疑惑的人 如图:国乐第二季的开场动画。没反应过来没看懂的可以对照图三四五看我们平常看到的样子。

  如果说镜面反转,古筝转了琵琶不转?。注意图片中的左右手琴码琴盒的位置谢谢。欢迎交流

  另外说一下三分的原因。就这一个细节部分,假如真的是失误我只能说,他真的就是个噱头一星都不值,起着这么大的名号却在这种低级细节地方犯傻。因为我在意这里所以内容我并没有过多接触,选了个中规中矩分数

  《国乐大典 第二季》观后感(六):民乐不应该被禁锢在古代

  民乐不应该被禁锢在古代

  看得有点慢,但看到《天涯歌女》的funk版真的想来写两三句了。有点被惊艳到了,方言加入还有多种音乐风格的混搭确实很有味道,是符合“概念”里的上海印象的。 吹唢呐小哥是一大亮点,长音让人印象深刻台风也好。国乐也可以年轻,国乐也可以很好玩,国乐也可以是新的,毕竟谁有那么大脸规定国乐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

  往常提到国乐或者民乐一定要求原汁原味原样传承,似乎新编就触犯了传统的权威意义。但是时代进步本来就是必然的,难道现代人读个论语还一定要拿着竹简,原样不动封建糟粕去理解学习吗?

  不管是改编还是新式乐器的加入,我觉得起码是一种好的尝试,值得鼓励,也可以逐渐试探出能让当代人甚至未来人喜欢和接受民乐的新方式。吸纳新受众才是文化或者说传统重新焕发新生机的希望。国乐大典的改编,做得好!哪怕十个人有九个人不喜欢,只要有一个人感兴趣了,对国乐来说也是受众增加了。真正喜欢国乐的人不会因为改编而改变对国乐的热爱,原本不感兴趣的人却可能因为这种新鲜去了解国乐,稳赚不赔的买卖何乐不为?所以我觉得国乐大典做得好,是真的在为国乐的发展和未来在认真考虑和做出尝试。一定要杠我说不要我觉得要你觉得的,起码得说出个一二三。

  我个人其实平时听得比较多的是欧美和电音一类的音乐,有兴趣看节目也确实是机缘巧合之下的意外,现在看到这样新鲜也符合听歌习惯的改编真的很令人惊喜

  期待节目越做越好,会继续支持的!

  �参�H�Q �

  《国乐大典 第二季》观后感(七):感谢唐俊乔和她的笛韵天籁乐团,让我见识到了竹笛的至高水准,一饱耳福!

  在《国乐大典》第五期的舞台上,笛韵天籁乐团带来了一曲美轮美奂的《笛韵天籁》。这是由一部同名的民族交响器乐剧《笛韵天籁》浓缩成四分钟的舞台作品。八千年的中国笛文化,从骨笛到竹笛,一次蜕变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笛声入耳声声悠扬

  《笛韵天籁》已经很美了!不过个人更喜欢的是第六期的舞台上,笛韵天籁乐团带来的电影《卧虎藏龙》的主题曲月光爱人》。

  这首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的乐曲,是寻乐人唐俊乔的得意之作。电影中所有巴乌与笛子的音乐,均由唐俊乔演奏。

  这一期,唐俊乔还亮出了“两大王牌”!第一张王牌明星作曲家、民乐鬼才李博禅,这是李博禅的综艺首秀。

  第二张王牌是被誉为最帅大提琴教授的“弦乐琴魔”陈卫平。从他的演奏中,仿佛可见风度翩翩的剑侠李慕白。

  集齐两张王牌,一首完美的《月光爱人》就水到渠成了!本次改编通过竹笛重奏大提琴、钢琴协奏以及律动感极强的快板演奏把江湖侠义凄美爱情的主题烘托淋漓尽致中西方乐器的完美契合让郦波老师不禁感叹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学生们此番高水平演奏,唐俊乔的教学水平也可见一斑了,她在舞台上跟学生们即兴演奏了一曲笛子版《野蜂飞舞》,听完我就想问:谁把马蜂窝给捅了!

  感谢唐俊乔和她的笛韵天籁乐团,让我见识到了竹笛的至高水准,一饱耳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乐大典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