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波罗11号》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9-08-28 23: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波罗11号》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阿波罗11号》是一部由托德·道格拉斯·米勒执导,巴兹·奥德林 / 琼·安·阿彻 / 珍妮特·阿姆斯特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一):好

  这部纪录片用影像资料还原了阿波罗11号从发射到返航的整个登月过程。 看下来,良心程度令人惊艳。整个就是电影的节奏感视听语言美学也很现代。最初的那种镜头完全传递出了人类通过渺小力量缔造出如此奇迹感官。如果不是知道都是过去的影像资料,真的会认为是现代技术翻拍,可以想象到后期付出了多少艰险画面质感特别出色内容也是扎扎实实的展现整个进程平静背后都是真实的力量,绝对是人类历史宝贵的影像资料,可以一直保存下去。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二):几个小插曲

  1. Launch的时候,Neil Armstrong的心跳110,其他人都是八九十。Moon landing的时候,老哥的心跳呼啦啦冲上了150。

  2. launch room最常见景象白人,头微秃或者地中海,坚定有力眼神婚戒。几乎看不到女性和有色人种(我就在开头看到一个)。话说宇航员里面,好像也是三个微秃了俩。XD

  3.那时候可真自由,launch room里面,有人抽烟,有人吸烟斗,还有人抽雪茄

  4. 回收舱入海之后,宇航员被送进隔离舱被大家接见。隔离舱上面放了两个手写的纸,一个是不要靠近cage,另一个是不要feed the animals,哈哈。

  5. 纪录片结束的时候,全场鼓掌来着。

  6. 画面非常美。大家有条件的一定要去看IMAX,IMAX,IMAX!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三):值得一看的真实记录

  这片子很赞,真的值得一看,就算你不是航天迷。

  基本上所有的影像资料和声音资料都是原始真实内容,太惊人了,很多当年胶片拍摄的内容,现在看来真的色彩非常饱满,非常真实,而又有时代感。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好似亲临发射现场,又好似真的就在休斯敦航天中心一样,不时的与宇航员通话。

  最让人感慨的是,这样的任务真的是,说难听一点,提着脑袋上场干活,危险性可想而知。所有的工作人员自信专业,都在对话体现出来,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幽默,不时的还会开开玩笑,在那样高压情况下可想而知,虽然大家有说笑但是也就是顶多一秒钟而已。

  现在反过来看看,第一次登月其实挺顺利的,没有碰到很多太大的问题,在之后的若干次航天历程中,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这第一次登月时,或许上帝也有对人类进行一些庇护褒奖吧,不敢想如果第一次就遇到严重的问题,那对人类后来的进一步宇宙探索真的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向这些英雄门致敬!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四):感受50年前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片段

  感受50年前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片段 Apollo 11 6/15/2019

  上个周六在家吃着水煮鱼看《Apollo 11》,这周从ASME开会回来,周一休假一天缓一缓,兼结婚纪念日,又用现成的料包做了顿水煮鱼,非常惬意,补上电影观后感。

  看《Apollo 11》是因为作为科研工作者,觉得“得看”。观看之中不时恍然大悟堵上知识空洞——哦原来Collins在Eagle上独自等待了这么久,哦原来Columbia是这样掉在月球上的,哦原来Columbia是这样离开月球表面和Columbia重新连接的... 不断感叹这项探月工程大胆设计和细心实践

  也羞愧自己的知识狭窄浅尝辄止,去了趟Kennedy Space Center,之前、之中和之后都不能记忆理解登月工程的过程。

  那些观看的人群,像过节一般。执行月球任务的这几天,人们吸引力还是会被庸俗不堪的“重大新闻”所分去。Kennedy Space Center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穿着整齐工作服,竖着一丝不苟的小油头,不眠不休、严密监控,那份敬业执着,都让我印象深刻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五):太喜欢了,献上自己画的海报一张

  看完真的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家以后,总也忘不掉那些在海滩上看火箭发射的人们,以及那个迷人的1969年夏天。有的人也许是太期待了,在海滩上过了一夜,不修边幅地躺在汽车上,头发乱糟糟的。但大多数人也许只是在佛罗里达度假,顺带看个热闹,这我不知道。只是,我从他们的眼中、照相机中、望远镜中看到了人类对未知好奇心与探索欲。亲眼目睹火箭发射的小孩心中也许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代表人类顶尖智慧头脑挤满了火箭发射中心,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从他们无名指上戴着的戒指来看,许多都已结婚了。他们的家在美丽地球上,他们同时也想把人类送到更远的地方看看。

  (画一张海报,献给这部壮丽的纪录片↓)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六):震撼

  12在50年后的这一天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有意义

  材料真的非常翔实。剪的很好,只是很想吐槽radio的信号音质

  没有太多拨人心弦的桥段,只追求史实的复原。若当作电影看颇显冗长,但是纪录片足够好。最后那首音乐出来的时候,让人足以安慰

  虽已过五十年,但有句话说的好。

  江山留盛迹,我辈复登临。

  向未来进发吧!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七):垃圾NASA,假的登月图像

  好吧,我是标题党。

  内容参考了:youtube.com/watch?v=780SAiciNbU

  本片中引用的若干土星5火箭上升的过程的片段可谓是十分经典了,比如从二级火箭视角看到的丢弃一级和级间段的图像,简直成了阿波罗计划标志性影像,反复出现在纪录片中。但是正常人都会疑问,这些角度的镜头是如何拍摄的呢?

  答案是这些图像根本不是Apollo11的图像,而是之前若干次阿波罗任务时拍摄的:

  在实际登月之前,阿波罗计划已经进行了十几次发射,用于技术验证测试火箭、飞船以及训练操作人员,其中有些有“ApolloXXX”的编号,有些没有。

  一级分离的图像实际上是Apollo4的图像,使用特制相机,胶片仓落回地球,因为此时火箭速度还不是很快,胶片仓并不需要复杂的隔热层。Apollo4是SaturnV火箭第一次试射,所以有这些相机用于拍摄分离过程,检查工作是否正常

  从二级视角看到的三级分离、点火实际上是之前Saturn1B火箭二级点火的图像(胶片仓落回地球),不是SaturnV。Saturn1B用于发射地球轨道的阿波罗飞船,它的二级和SaturnV的三级是完全一样的。

  三级第二次点火是Apollo9的图像,由宇航员拍摄,此时飞船已经脱落,离三级有一定距离,正对着三级的屁股。Apollo9是为了检查登月舱的性能,所以必须由SaturnV发射,但是省去了三级第二次点火(TLI)过程,使飞船留在地球轨道(TLI在Apollo8任务中已经实验成功)。·所以丢弃的三级火箭仍然有足够的燃料,为了不浪费这次发射的测试机会,在三级火箭离座舱足够远以后,由地面遥控进行了再次点火试验,将三级彻底扔出地球轨道。这段本来不应该存在视频就是在这次测试中,由宇航员手持摄像机拍摄的。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八):登月50年﹕登月飞船险坠毁 软件工程女将挽狂澜

  1969年7月20日美国太空人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阿波罗11」号快要登月的时刻电脑突然因为有人按错掣响起警报,预示登月任务很可能机毁人亡,幸好登月团队的软件工程女将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设计的侦测错误恢复系统立即启动迅速化险为夷,缔造人类探索宇宙新章。她日前受访时忆述:「当他们着陆时大家都如释重负:太空人安全,软件完美运作。」

  美国跟苏联上世纪展开太空竞赛,苏联在1961年完成首个载人太空任务,美国时任总统甘迺迪翌年宣布要送人登月。美国太空总署(NASA)随即展开「阿波罗」计划,共有40万人参与,成本高达250亿美元。1936年出生的汉密尔顿正是登月其中一名幕后功臣

女儿按错键意外发现系统漏洞

  汉密尔顿数学毕业。如何用电脑、怎样编写软件等,全是她在麻省理工实验室参与预测天气系统研究工作时,边做边学得来的。她后来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编写软件侦测敌机,1964年多得丈夫看到麻省理工的报章广告招募人编写程式「送人上月球」,她加入「阿波罗」计划,成为组内第一名女性。她说:「当我接手时,其中一名上司表明不怀疑我是否胜任,只担心组内男同事反对。还好,他们没有。」

  在编写登月软件的岁月里,汉密尔顿有时会一边照顾女儿劳伦一边工作。一次,劳伦学妈妈按钮模拟登月,惟她在即将降落时按错键,启动了一个原该在发射前运作的程序,电脑一下子因为收到过多指令不够容量处理,竟抹走登月所需的导航数据,出现太空舱着陆时坠毁的模拟结果

  汉密尔顿吃了一惊,向上司汇报建议修改程式防范飞行途中误选扭键,但上司坚信太空人均受过卓越训练不会犯错。结果1968年作史上首次载人环绕月球任务的「阿波罗8」号,有太空人犯了相同错误,汉密尔顿花达9小时修正和重新配置任务。事后,她获准正式着手修改,到翌年「阿波罗11」号登月前3分钟再有人犯错时,其更新软件遂派上用场

  汉密尔顿最近在讲座说:「那软件不仅把超负荷问题通知美国太空中心的任务控制室,还会通知太空人,那软件还开始作出补救,给太空人去或不去的选择;他们决定降落。 『阿波罗11』号机员成了首批踏足月亮的人类,我们的软件成了在月球运作的首款软件。」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16年颁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予她时说:「她象征协助送人类上太空的一代无名妇女。」

  《阿波罗11号》观后感(九):2019最棒的记录片

  阿波罗11,恐怕是19年最棒的纪录片了,65毫米胶片+历史录音混合让人有种观看现场直播错觉,1.5小时全程无尿点,只有拿着手机记录激动人心的拍呀拍……有些不知道技术是怎么实现的,有些镜头过于清晰,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修复的结果。配乐很棒,剪辑也很棒,5美分的咖啡也是一个亮点

  阿波罗11,恐怕是19年最棒的纪录片了,65毫米胶片+历史录音混合让人有种观看现场直播的错觉,1.5小时全程无尿点,只有拿着手机记录激动人心的拍呀拍……有些不知道技术是怎么实现的,有些镜头过于清晰,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修复的结果。配乐很棒,剪辑也很棒,5美分的咖啡也是一个亮点。

  《阿波罗11号》观后感(十):《阿波罗11号》:我们的征途星辰大海

  登月,无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创举,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集体行动之一。在一个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仅凭数千火箭科学家聪明才智工程师的实验心血,代表人类最沉着、最冷静、最手脑平衡的三位宇航员的合作,就可以把人类送上几十万公里之外的荒凉星球,并且还能平安地把他们再带回来。这种事情放在二十一世纪生活的我身上,想都不敢想。但是,五十年前的人类就已经完成了,不得不感叹一声,战争真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

  我觉得人类真是可以不用浪费自己的才能在一些平庸东西上面。比如电影领域,可能90%的东西都是平庸的,不值得花时间制作或者去看。而这部电影,光是题材超越了90%的电影。登月是人类的高光时刻。这样的题材,应该怎么拍电影都不会差。电影发掘了海量当年的素材——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素材。令人惊奇的是,当年的录像录影资料竟然还比较详尽,很多还比较高清。在这些海量原始资料的背后,怎么剪辑,怎么组合就是导演功力了。幸运的是,导演给我剪出了一部出色的纪录片。

  影片从佛罗里达火箭中心的大远景开始。直到进入准备室之前,我都没有太多感觉,和看新闻记录片差不多,因为那些火箭的镜头我们多多少少都已经从电视熟悉了。而当镜头一摇到正在穿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等三个宇航员身上,观众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这紧张恰恰来源于他们的平静,他们一丝不苟的头发,他们沉着的回答;这看起来就像执行一次普通的飞行任务,而不是把人类带上月球。然后是更近距离的上车,离开,开到火箭发射架下,乘电梯直上到100米高的火箭平台一气呵成,那真实的近距离和真实的噪音让我觉得从来没有离火箭发射那么近过,也让我感觉不需要高科技也能让人有VR的体验,仿佛我就要坐进火箭发射舱里了一般。

  影片用屏幕上的时间分秒作线索,告诉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发射。随着时间的临近,控制中心、海滩上游客、火箭庞大的近距离镜头交替出现,近、远、当事人的视角不断转换,加上轰鸣的有节奏的鼓点,给人一种巨大的紧张和焦虑感。直到火箭点火前的最后几秒,音乐、噪音、对话全部消失,只剩下充斥整个放映厅的鼓点数秒,神来之笔。镜头靠近火箭下方的点火器,那一声声击鼓仿佛敲在观众的头顶上。轰地一声,巨大的火焰升腾起来,人类用自己的力量把这个庞然大物送上了宇宙,这个镜头,看得我热泪盈眶。

  音乐和音效在这里无疑是立了大功的;在后面的情节中也是,几乎有了分割故事的功能。这么多海量的素材,如果剪辑不合适的话,很容易让观众觉得是个冗长的科教片;但导演不但承担起了科教的任务,而且还用艺术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除了刚才提到的屏幕上的倒数分秒时间,影片还把每项任务的示意图画了出来,告诉观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因为50年前拍摄的素材并不是为拍电影做准备的,而由于技术限制,很多镜头也无法拍摄。看了这些gif图,我才大概明白登月的步骤,也明白为什么控制室里总是坐着成百上千个科学家。点火、火箭升空、整流罩分离、绕地飞行、登月点火、绕月飞行、登月舱分离、着陆月球、分离月球、与指令仓接轨、绕月飞行、点火回地球、着陆仓分离……基本上就是一个多了很多步的“把大象放进冰箱里”的故事,也是一个让我觉得“怎么可能实现”的故事。然而人类实现了,影片呈现了。正如影片里阿姆斯特朗那句震撼人心的“这是人类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名言一样,并非他意识的感慨,而是彻彻底底的事实。镜头扫过了那些一看就是顶尖聪明的脸庞、那些难得见到笑容的脸庞,控制室里一排排成百上千的火箭科学家、工程师……他们为这项任务付出的努力,值得为整个人类所铭记。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我看过的许许多多与外太空有关的科幻片。《火星救援》、《阿波罗13号》、《星际穿越》……我这才知道,那些科幻的情节并不是空穴来风,也并不都是单纯的想象。甚至即使是想象也没关系,因为人类就是从想象开始创造现实的。那些星辰、那些我们只能仰望的星辰,就是我们永恒的征途,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征途中,我们才能明白人类的意义。艾德林在返回地球途中的最后一次电视转播中说:“回想过去几天,圣歌中的一节出現在我脑中:‘我觀看你指頭創造的蒼穹和你擺列的月亮星辰,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

  回家的途中,明亮的月在夜空中闪耀,端端正正地照在我们的头顶上。观看苍穹和星辰大海,就是我们人类的意义啊。

  另:在飞机上看了《登月第一人》,影评点这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波罗11号》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