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混乱的三国时期,曹魏为何还能控制西域?
日期:2022-03-26 03:05:36 作者:图书馆L 来源:图书馆 阅读:

 在混乱的三国时期,曹魏为何还能控制西域?

  在混乱的三国时期,曹魏为何还能控制西域?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捕风者 图/地缘谷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国时代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乱世,英主贤臣、名士骁将辈出。像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这样的主角光环人物,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多亏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将这一段历史描写地精彩纷呈,回味无穷。

  煮酒论英雄

  ﹀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直到公元280年三家归晋,华夏人民忍受了近百年的战乱之苦,统计在册的人口只剩东汉时期的五分之一,许多原属东汉的地区纷纷谋求自立。

  然而,地处天山南北的西域大地,却仍在篡夺东汉王朝的曹魏政权手中控制着。要知道曹魏一直面临着南方的蜀汉和孙吴政权的巨大威胁,北方还有鲜卑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它又如何能分出力量来,对这片地广人稀的大地进行管理呢?

  三国

  ﹀

  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被切断

  公元184年的东汉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扬之中。烦恼当时皇帝汉灵帝刘宏的,不只是由张角三兄弟在冀州发起的黄巾之乱,还有凉州北地郡、安定郡等突然爆发的羌人等少数民族发起的叛乱。两者似乎是商量好了似的,同时在西北和东北地界上掀起大风大浪。

  羌人是长期盘踞在河西走廊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东汉年间和中原王朝打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汉羌之战,因此他们是王朝西北部的一股不安定因素。这一回羌人协同小月氏人再起叛乱,凉州以刺史左昌为代表的汉人将官带兵无方又管理混乱,导致屡吃败仗,像新安县令边章、凉州从事韩遂甚至成为了人质并投降叛军。

  羌人分布

  ﹀

  狐盘之败宣告了凉州已无法通过自己的军力平叛。185年,叛军集结大军向西汉故都长安进发。汉灵帝派遣皇甫嵩做左车骑将军抵御叛军,结果被宦官进谗言诬陷而被免职。继任的司空张温带着董卓、周慎、孙坚等部将与叛军大战,虽然延缓了叛军进军的兵峰,但是还是没能夺回黄河上游地区。

  羌汉战争

  ﹀

  新任凉州刺史耿鄙率六个郡的军队围攻叛乱的陇西郡。结果还没进攻对方,耿鄙就被兵变的部下杀死,其下属军官马腾投奔了韩遂叛军。此时张温也战斗失利,叛军士气更加旺盛,基本占领了凉州各郡,并劫掠长安的周边地区,一时间朝野震恐。

  被免职的皇甫嵩又被推到了前台,同董卓一起指挥平叛战争。叛军统帅王国进军长安门户陈仓时,他否定了董卓避免进攻围城叛军的方案,率军大破敌军。皇甫嵩虽然打赢了战役,但却遭到了董卓记恨,待日后皇甫嵩主动服软才作罢。

  叛军因此失败而分裂成了马腾集团、韩遂集团和宋建集团,本来汉军若坚持作战,平定叛乱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谁都没料到,汉灵帝于公元189年去世,大将军何进为了消灭宦官集团,招此时已是东汉西凉军统帅的董卓入洛阳勤王,结果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让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

  董卓

  ﹀

  主政的董卓与西北叛军势力达成了一股默契,默认他们对凉州的统治行为。后来董卓被袁绍率领的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自己被部将吕布刺杀。其余党李傕、郭汜继续把持朝政,任命韩遂、马腾为镇西将军、征西将军,算是一种招安的绥靖政策。

  至此,西凉之乱暂时告一段落。与其说是终止,不如说是暂时的妥协。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凉州和关中部分地区的控制,对阳关以西的西域大地更是无法掌控,东汉设置的西域长史府已经名存实亡,西域各国也都处于一种“无主”状态。

  平定河西之乱

  《三国演义》把马腾马超父子写的同韩遂关系十分亲切,但历史上二人向来不合,马腾还被韩遂逼得带全家投奔曹操作人质,只留了儿子马超在西凉坐镇。因此这个由叛军转正的西凉割据军事集团实际上是内部不稳的,这也为它后来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马超

  ﹀

  曹操在统一了中原大地后,自然也想收拾掉西凉这股子割据势力。可是韩遂和马超表现的对中央很恭顺,曹操一时也找不到理由收拾他们。为了找到这个借口,曹操假意派遣钟繇和夏侯渊率大军到关中三辅地区,作出一副攻击盘踞汉中的军阀张鲁的样子,实际上是为了让韩遂和马超误以为是要攻打西凉。

  韩遂、马超等人还真以为这是曹操的“假道灭虢”之计,为了避免被灭,决定主动出击。公元211年,韩遂和马超率领西凉大军进攻关中地区的潼关,意图破关后进入中原地区。而曹操早就在等着这一幕发生,闻之大喜,亲率赶赴关中与西凉军决战。

  曹操在征途中曾陷入马超军的重围和追逐,上演了“割须弃袍”的好戏。但曹操终究是曹操,在做好了大军总攻的准备后,巧使离间计让马超和韩遂的势力火并,然后命徐晃、夏侯渊、曹仁等大将合兵夹击,一举击溃西凉军的力量。

  割须弃袍

  ﹀

  韩遂在逃亡途中惊惧而死,马超被迫往汉中投奔张鲁,马腾全家被曹操下令处死(《三国演义》中将因果做了倒置,写成马超因马腾之死而进攻曹操)。

  盘踞西北近30年的西凉势力至此彻底终结,曹操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的局面。之后,他真的带领大军去消灭了张鲁势力,养子曹真在其中出了大力。之后曹操又让曹真以偏将军的身份与刘备军作战,逐渐崭露头角。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曹真,总是被诸葛亮戏弄和打败,最后还一封书信给他气死了。历史上的曹真却比书里写的要厉害,沉稳有谋,而且是真正的战功赫赫,其中的高光时刻就是河西各族的又一次叛乱。

  当时的曹真是掌管雍凉两州的镇西将军和大都督,闻之此信便亲率大军前往进剿。只须一战,《魏书》记载“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算是彻底荡平了河西地区的反叛势力。曹丕高兴得不得了,对曹真及其战功赞赏有加。

  恢复西域长史府

  河西平定,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重新通畅。西域各国原本就顺从中原政权,得知曹军打通了河西走廊,像鄯善、龟兹、于阗等国家的国王纷纷派遣使节进入洛阳,表示对曹魏政权的臣服,并受到曹丕的热情接待与封赏。

  西域古国遗址

  ﹀

  曹丕决定仿效东汉成例,对西域各国继续进行控制和管理。公元222年,曹丕任命承移为西域长史,设长史府于楼兰古国的海头城,同时设戊己校尉于高昌之地,实行军屯制度来开发西域,有点类似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味道。

  管理西域

  ﹀

  根据《魏书》等史料记载,西域长史府是管理西域地区的行政机构,长史为行政长官,司马为主管军屯的副官,下设主簿、功曹史、兵曹史、录事掾、铠曹、水曹、帐下将等官吏,有些是负责屯田的,有些是负责军务的,有些是负责律法的,分工明确。

  但是长史府的行政级别级别较低,归属凉州刺史下属的敦煌郡直接管辖,因此敦煌郡守所管理的底盘还是挺大的,凉州也可以说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州。

  曹魏在西域的军屯分为戍卒屯(又耕作又打仗的边防士兵)、田兵屯(在后方进行生产和灌溉的士兵)、土家屯(军人家属)和犯屯(罪犯及其家属)。西域长史府对军屯活动进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戍边将士所需的军粮和物资供应。

  后来曹魏又在西域设置伊吾县(即今伊吾县),归属敦煌郡管辖。对于西域各国,则采取羁縻统治的方式,一般不干涉其国内事务。通过这种“耕战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曹魏对西域地区的管控力虽然较汉代有所下降,但还算是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混乱的三国时期,曹魏为何还能控制西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