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系统破坏者》影评10篇
日期:2019-08-26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系统破坏者》影评10篇

  《系统破坏者》是一部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海伦娜·曾格尔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系统破坏者》影评(一):破坏者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行为女人

  《系统破坏者》影评(二):关注cPTSD

  骇人残酷现实:德国现有的(已经比较完善的)社保系统儿童福利特殊教育下中仍存在在「问题儿童」成长中的某种恶性循坏,只会更烂。女孩的每一次愤怒发作都像是冰斧凿在我的心上,而她童言无忌诚实粗暴和偶尔卸下武装毫不掩饰的对母亲的爱又总能即时平衡这种「强暴力」的表现。电影结构就像女孩的症状一样反复,后半段观影中我感到了一种疲惫麻木。细想来,这一如我作为普通人」对女孩的态度转变:最初对她是「无条件同情」(可怜、不是她的错、她也不想这样),随着她对他人的严重攻击操纵,我感到一种无所适从(是不是只能关起来?到底要怎样?)——更何况「谁都有苦处」——真的无解。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不知道Benni长大之后会怎么回答。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CPTSD吧。电影最后20min有点多余,但也由此感收到了编剧的纠结与不忍。

  《系统破坏者》影评(三):系统破坏者

  不太清楚本片导演Nora Fingscheidt之前经历怎样的电影教育,拍过什么短片作品,也可能她天生就对电影语言有很好的理解掌控,《系统破坏者》看上去完全没有处女作常有的生涩,反而在视听上有很多亮点,比如小女孩躁狂症发作到处暴走,背景音乐会出现一段很有动感摇滚乐小女孩被人按住脸之后,银幕立刻出现一片大红色模拟小女孩眼前浮现痛苦记忆状态,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快速变化的视听效果。这两点处理非常好,这种处理方式影片彻底摆脱苦情戏的路数,从更抽离更成熟视角看待她的病症。今年柏林影展把Alfred Bauer艺术贡献奖发给本片应该是为了表彰这些视听处理,这个奖给得很精准,本片确实有新意,又不至于过于标新立异放弃与观众的共鸣,所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创新,很难得。

  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上进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情绪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系统破坏者》影评(四):到最後一刻都沒人能真正懂她

  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资历陪护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好人”和“儿童机构”从头到尾在做一些无用功,Benni倘若在更早的时候(她妈妈幼儿园开始了)就接受正规计划心理治疗和疏导,不会继而演变成这个样子。说什么“不够年龄”去某些治疗场所,将其妖魔化,想“用爱发电”,认为她只是“失控和发脾气”,纵容她做出的极端举动(她在溜冰场打了那孩子后,那老阿姨不仅没跟她阐明道理而是告诉她那孩子没事了,还马上转移话题给她庆生,她自己便也表现得毫不在乎)。结果就是愈演愈烈地在她闯祸后用更极端的手法去控制她,到最后还不是眼不见为净地把她送走。

  导演并不是想反覆用同一个手法去“恐吓”观众,而是作为没有自控能力精神病患者,她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所有激烈的应激反应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极端本能,她的童年一定不止是“被纸尿裤捂住脸”那么简单,这是长期的虐待和不被重视造成的心理问题,从很多细节(记忆片段闪进梦境里导致尿床、每次被吓醒都要有人陪才能睡)可以看出她其实很想感受安全的依赖,可是片中所有的人都辜负了她,又或者是她一直都不被理解,更得不到一直以来亟需的帮助。

  enni的童年是不幸的,懒惰成性的无能母亲连在怀孕期间都是Benni在伺候她给她做鱼条吃,反推一下她小妹妹的年纪,Benni照顾怀孕妈妈的年纪应该才五六岁,那就是她的垃圾男友们或者根本就没关心过她。

  母亲频繁更换男友,不去找工作反倒是赖着各色垃圾伴侣分手后被赶出住处只能再找下一个人“寄生”,那她的家庭地位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从她另外两个小孩身上有伤就能看出他们也是从小遭遇家暴,而且什么样的家长会把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弟弟暴力抢夺遥控器行径是家长教的,像她男友回来后只顾着看电视让Benni滚开一样。

  弟弟出现了精神问题不是Benni带来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她母亲的执迷不悟,不责任愚昧无知,将会继续伤害那两个小孩。就连Benni都清醒地知道弟弟妹妹应该看动画片而不是暴力恐怖电影。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可能不久的将来,弟弟妹妹也会像她那样,一跃而下。

  《系统破坏者》影评(五):谁该为熊孩子负责

  如果说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愤,避之唯恐不及,不多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一句“你这么大人了跟孩子计较啥”,“他还是个孩子”,让这口气提不上来,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种之一了。

  《系统破坏者》这部电影,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本尼就是这么一个终极的熊孩子。一个九岁小女孩能熊到什么程度呢?不光是万人嫌,就连她妈妈都受不了抑郁以泪洗面,最终只能选择抛弃她。

  和别的孩子打架说脏话那都不在话下,脸不红心不跳的从商店偷走皮包,后面转手送给自己的妈妈说是自己用钱买的,盗窃加说谎一气呵成。她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了尖刺的刺猬刺痛任何接近她身边的人。

  因为无法管教她,妈妈将本尼送进了政府管教问题儿童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她却总能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崩溃,精力和破坏力简直堪称核能,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的组织愿意再收留她。

  本尼不顾一切的违反规则,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回到她的母亲身边。她的母亲和男友生活在一起,还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妹妹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却只能被送走。

  而当本尼朝着妈妈的男友发怒,被不小心按到脸,触发她的狂躁,甚至将妈妈打伤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原因。本尼小时候受过创伤,在被触碰到脸的时候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尖叫暴力无法控制,最终还得警察出马带她到医院镇定剂才能和缓

  本尼的妈妈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女儿,更害怕其他两个孩子也被本尼带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将女儿送走之外毫无办法,甚至选择不告而别,面对困难的第一个想法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养机构里面,不过好在她遇见了能够拯救她的人。专门治疗问题儿童的护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据以往经验,他带着本尼来到了荒无人烟森林

  也许是森林里太过于孤独,又或许是本尼感受到了护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渐渐的变得不再那么疯狂。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本尼再度失控了……

  “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导演拍摄这么一部“熊孩子”的电影,其实是在为这一部分小众的儿童发出声音。他们的“坏”或许是人性本恶,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经受到创伤,又惨遭多次抛弃于是变本加厉变得更脱离社会

  他们怎么办?难道就让他们自暴自弃么?最终电影也没能给大众一个确切答案,没有大团圆结局,现实总比这个还要冰凉。

  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系统破坏者》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