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9-08-14 23: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集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方亮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观后感(一):节奏拖了

  第二季节奏崩了,有些拖沓。很多地方应该敢于做减法,加快节奏。有的明显重复的减掉就是了,比如,前面已经有人物介绍了,后面这个人再站起来,我叫XX,我来说两句。这就该剪掉了。第一集的嘻哈PK就崩了,你看弹幕评论:长了,还没完啊?一集三十多分钟应该控制在28分钟左右。做减法,节奏再紧凑些。

  我很喜欢第一季,也很喜欢这个系列

  另外,第一季的苏轼呢?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观后感(二):一部有趣纪录

  那个拍遍栏杆词人

  那个武能安邦定国,文可直指人心的词人,

  那个入敌军生擒叛贼的将军

  那个再也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将军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还是无法忘记

  我也在忧虑,吃曾经满头秀发落个满地,担心自己哪天就秃了,自古以来人们似乎都有这个忧虑。

猫咪这集不是很喜欢,但是猫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观后感(三):全是刀子……

  1、从头开始

  又名那些秃头名人,我以为古罗马美男子头上的橄榄枝金冠是美型用的,谁知道原来凯撒发明演示自己的地中海的发型,让地中海成为罗马内湖的同时,自己也地中海了。

  跟现代人帽子是为了掩饰自己不洗头,古时的介帻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掩饰自己是个大秃头。

  王莽不仅像个穿越者,更是千古带货王,后世更是因为这个帻,发明了网巾一系列掩饰自己秃头的流行物。

  2、请叫我易安大人 在这里我真是要疯狂diss宋,宋真是中国没出息朝代了,领地芝麻点大,不思进取;靖康之耻,给人连皇帝都掳去,还叫人家爸爸

  最无语的是,从宋开始理学兴起,重文轻武,辜负了多少人。

  千古才女李清照就是之一。语文书上都是骗人的,李清照才不是只会对天发叹的怨妇,李怼怼才是真本性,她爱酒,玩打马,千古本色

  第一任老公是个怂包,因为一条假消息就弃国而逃,她借古讽今,写下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乌江。”

  第二任老公是个渣男,对她拳打脚踢,她为此宁愿坐牢也要离婚。(宋朝又一个魔幻规定女子提出离婚,无条件坐牢两年。)

  被救出狱后,她的历史就淡了,最后出现,她要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个女孩。可是,女孩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拒绝了。我的心狂叫,给我多好啊!

  她最后该多么落寞啊!

  3、辛弃疾的犹豫

  我对宋真是无语了,祸害男人,祸害女人,祸害才女,祸害武将

  辛弃疾本可是一代名将,活生生生活逼成了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我对辛弃疾的第一个印象,当时读来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想心酸的很。

  辛弃疾的出身和一切,绝对高富帅将门之后,一生为北伐而奋斗。可是,等来的确实一次次失望

  他生擒叛贼,归顺南宋,本以为是北伐征程的开始。悲的是,没有后来。

  南宋的皇帝,朝堂上的大臣满心只想自保,恢复河山,一雪前耻,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重重高山把汴梁挡住了,南宋朝廷像是无影山,把他压住了。

  岳飞和辛弃疾何尝成不了像霍去病卫青那样流芳千古大将

  偏偏遇到宋这个猪队友机会来了一次,朝廷给了辛弃疾一只军队,虽然不是正规军人数也很少。

  可惜,希望很快在一年后破灭。狗官以花钱太多弹劾了辛弃疾,军队解散,朝廷从来没想北伐。他为北伐一次次上书,然后无望。最后,他选择做稼轩居士

  闲赋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伴辛弃疾入梦的有他在山东身为起义军日子。他往昔闯敌营,手刃叛贼。

  想做一个顶天立地将军,却以词人的方式被铭记。

  朝廷终于决定把北伐大任实权讲给辛弃疾时,他没能等到那份诏书

  一生只为北伐,却从未北伐。

  凄凄惨惨,真的很合适李清照和辛弃疾最后的日子。

  宋在某些方面可以遗臭万年,千古风流人物无数,大概是那个时代唯一的意义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观后感(四):等了一年,这部泥石流纪录片又让我笑到头掉

  等了一年,这部以不正经不严肃出名的泥石流纪录片,终于来了!

  第二季刚上线,就获得了8.5分的好成绩

  让我们赶紧来看看——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B站特供」,而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说法再合适不过。

  因为它其中脑洞大开的环节和耍梗,大多只有长期浸淫在网络世界的熟手才能心领神会,只有配合无数灵魂弹幕一起食用,才能品出最佳滋味

  比如,第三集。

  主角是一生热血梦想北伐,却不得志的辛弃疾。

  纪录片演到辛弃疾人生失意时候,大家不仅纷纷在弹幕里自觉背起了诗词

  还在他年老病衰之时,弹幕则一齐刷起了「杀贼杀贼杀贼」,看得人热血沸腾

  还有第二集,介绍李清照。

  制作团队脑洞大开,根据李清照写过的批判评论别人作品的诗词,把苏轼、秦观、张耒等这些被李清照嫌弃过的名家集合起来,让他们接受李清照当面嘲讽

  不出所料,弹幕又开始疯狂了。

  有人直说李清照画风彪悍怼天怼地对空气大部分抑制不住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来纪录片就够好笑,看完弹幕我真的笑到捶桌。

  更绝的是,纪录片里的故事和脑洞全都基于历史材料,稳中带皮,还能让人洞察不被人熟知的历史真相

  第一集的题目就充满着一种抖机灵意味:《从头开始》。

  这一集讲的不是什么雄心壮志杀敌报国,也不是浪荡公子逆袭状元

  而是讲述了一个困扰当代年轻人永恒话题

  脱发。

  根据《中国脱发人群调查》,如今的中国十四亿人口中,有超过两亿的脱发人群。

  而很少人知道,脱发并不是现代人的专有苦恼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了和脱发的不懈斗争。

  例如,西方罗马共和国三大巨头之一的恺撒大帝,虽然南征北战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家罗马的内湖。

  但是由于长期殚精竭虑,自己的发型却也不慎变成了地中海。

  无奈之下,他只能用橄榄枝叶来掩饰自己久治不愈头顶

  而在东方,这样的脱发患者更是不在少数,其中还有不少我们的老熟人

  例如,杜甫。

  你可能课堂上听过语文老师将他在安史之乱后是如何颠沛流离,但是却没听过当时的他因为脱发,而心碎声音

  光凭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想你就对杜甫脑门发丝稀疏程度有画面了吧。

  再比如,一生追求极致的白居易。

  即使被奉为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但是面对自己一心追求自由头发,他也还是没有办法

  在脱发愈演愈烈的后期,白居易每洗一次头,能会掉下来整团的头发。

  为了能保住自己的宝贝头发,他干脆决定一年只洗一次头。

  而他的好朋友刘禹锡,则早已看淡红尘

  他把自己脱发的原因全推给外物,比如梳妆锋利镜子太亮......

  可以看到,为了和脱发斗争,这些大神们都竭尽全力想出了五花八门的应对方法,令人发笑。

  不过最搞笑的,还是王莽。

  作为一个发际线堪忧的脱发患者,王莽屡次尝试不同化学治疗无用,也只能采取物理遮挡。

  他先是用一种叫做帻的巾帕遮掩脑袋,然后这还不知足

  王莽还要专门在头巾里放上填充物,假装自己的发量多到足以绑成一团发髻

  心想,只要捂得够严实,装的够像,别人就不知道我秃顶

  对于王莽这个小机灵鬼儿,偏心节目组还专门给他安排了小剧场,和恺撒大帝在线battle。

  恺撒:听说上朝时候,冠下面带帻用来遮羞,帻上又覆头巾,你都还嫌不够......

  王莽:别以为头顶绿色橄榄叶,我就看不到你发际线,你把边角长发长甩到顶上,遮蔽脑门反光其实是在假装......

  无数次单押双押加skr,王莽才守住了自己的颜面,没能丢太大面儿。

  但好笑的是,如此用心的王莽,还是没能逃过民众和历史的火眼金睛

  当时的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王莽秃,帻施屋。

  而如果此刻你手旁恰好有一本《晋书·舆服志》,你还能看到里面有一篇,赫然写着四个大字

  王莽顶秃。

  这可真的是,太尴尬了!

  看完这一宗长达千年让人震惊的脱发史之后,我想你已经对这部纪录片的不正经程度有了基本了解

  如果说脱发是人类几千年来共同面对的难题,那吸猫就是从古代人身长久流传下来的基因

  没错,角度刁钻思路清奇的制作团队这次又盯上了猫。

  当铲屎官四处跟着猫屁股后面逗猫玩的时候,当无猫人士每天在朋友圈念叨自己想要养一只猫的时候。

  殊不知,五千年前,是猫主动走近了古巴比伦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而目的,只是为了恰饭。

  两千年前,由于人类交流,猫被带到了东方。

  不过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这时的猫最大的作用仅仅是抓老鼠

  直到唐代以后,中国人才幡然醒悟,get到了猫的萌点。

  于是一阵养猫之风兴起,无数的上层贵族一夜之间变成了铲屎官。

  到了宋代,猫的地位就更高一阶了。当时猫又叫做衔蝉、狸奴,而买猫也不叫买,要说聘。

  有名诗人黄庭坚,就为了聘得朋友家的一只猫,专门买了小鱼干上门拜访。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名叫《乞猫》。

  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还有陆放翁陆游,也是吸猫大户,从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里就能看出来。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屋子外面风雨大作,而我和小猫咪就宅在暖和的家里享受生活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些只在课本试卷上出现过的诗人,也多了一丝可爱呢?

  到了明代,养猫这件事更是进一步成了时下风靡的活动。要看一个人潮不潮,就要看这人有没有猫。

  而当时最有权有势的明代皇家,则早早就把爱猫融进了基因里。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生活的超过二百只猫,就是在那时结下的缘分

  当时,历代皇帝们为了吸猫,会在宫廷里专门设猫儿房,还派三四个近侍专门照看。

  像爱给猫起名字的现代人一样,当时的皇家也爱给猫起名字,公猫叫某小厮,母猫就叫某丫头

  更厉害的是,皇帝们为了能吸到最好的猫,会让下人们安排「美猫101大型选秀」。

  选秀中表现最好最讨喜的猫,就会被直接送到皇帝跟前,供皇帝猛吸。

  例如明宣宗朱瞻基,在处理朝政之余,只热衷于三件事。

  1.画画

  2.吸猫

  3.画自己吸的猫

  这种对猫的热爱,让他留下了六幅高水平传世猫图,到了后来,这几幅图还喜提了盖章达人乾隆爷的印章

  而另一位以宽厚仁慈励精图治出名的好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就更好玩

  虽然一生自律节俭,但也没能扛住小猫咪的诱惑。在《明孝宗实录》里,就记载了他的养猫轶事

  当时,朱佑樘在西苑和万岁山之间的乾明门设立了最早的一间皇家猫咖。

  他养了足足十一只猫,这些猫每天要用掉猪肉四斤七两,猪肝一副,在那个年代,真算得上是人不如猫系列。

  不过要细数历代皇帝,这其中吸猫吸的最真情实感的,还得算是嘉靖帝这个有名的猫奴。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嘉靖帝在位期间,有二十多年不曾上朝。有人说他疏于朝政、迷信修仙,还有人说他是被宫女刺杀吓得不敢出门。

  但其实除了这些猜测之外,还有一个被历史记载下来的,有实锤的原因,就是——

  忙于吸猫。

  嘉靖在后宫养了十多只猫,而这些猫的待遇,说出来简直让人自愧不如

  它们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不仅专人饲养,还有皇帝陪玩。

  嘉靖帝给他最爱的一只猫起名叫霜眉。

  霜眉死了以后,嘉靖帝情难自已,为了让猫走的更有颜面,特意封了一个听起来就很霸气名贵名号「虬龙」。

  除此之外,嘉靖帝还专门让人给虬龙打造了一副金棺材,把它葬在万岁山,立了虬龙碑种了虬龙柏,设了虬龙冢......

  更有意思的是,虬龙死后,嘉靖帝专门下令让大臣们写祭文给他超度。

  写的最好的那篇文章作者袁炜,竟然还因猫改命,被嘉靖帝提拔成了一品大员。

  我觉得,这只猫受到的待遇,恐怕是前无古喵后无来猫,真·猫生赢家了!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看出来了,这部《历史那些事》,和一般的纪录片完全不是一个性质。

  在点开它之前,我万万没想到一部纪录片,竟然都能让人笑到肚子疼。

  它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历史的印象,选择用一种更加生活化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千百年前发生过的故事。

  我想,当代的年轻人们,也许更喜欢的,不是通过背诵全文铭记历史,也不是翻译文言文盲猜作者心理

  相比于这些从枯燥无味教科书和试卷上学到的金戈铁马,诗词歌赋来说。《历史这些事》这种剑走偏锋的发掘方式,也许更有趣,也更能还原千百年前那些活生生的人,精彩的生活。

  毕竟历史本就该是妙趣横生的,不是吗?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观后感(五):史上路子最野纪录片强势回归!对不起,我先笑为敬

  话说B站一直以来,都是我等快乐肥宅心中的圣地,每每向外人安利起,大家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它一声——“小破站”~

  这两年崛起的B站出品了诸多优质的作品,例如这部以天马流星姿势横空出世的《历史那些事》,简直让本就是历史迷的小鉴举臂高呼!

  论该作的奇葩程度,小鉴敢拍着胸脯保证,它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纪录片中的佼佼者,玩脑洞,它就没怕过谁!

  就在今年六月,这部号称史上路子最野的纪录片强势回归,确认过眼神,还是那个熟悉的不正经味~

  来,在解锁第二季《历史那些事》观看姿势之前,小鉴先来带大家复习一下第一季中被点名过的历史人物~

  譬如主演过“舌尖上的吃货”的苏东坡,随着被贬之旅,他就这么一路从京城吃到了湖北,又从湖北吃到了惠州,无论是东坡肉还是羊蝎子,无论是生蚝还是荔枝,只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便一个也不放过。

  亦或是“行走的人体弹幕”主演乾隆,本集关注的可不是乾隆一生的伟业功绩,而是再现了那些年乾隆爱给诗画提拨的喜好。

  这要放在今天来看,乾隆爱给人盖戳戳的习惯不就无异于如今我们看剧发弹幕嘛!

  如果说第一季以清奇的角度剖析历史人物的性情还算比较温和的操作的话,那么第二季开扒历史人物的姿势显然就硬核多了……

  因为它不仅容易按不住古人的棺材板,还很有可能会击中你幼小的心脏。

  说好的历史纪录片,怎么每一集的内容都正中当代社畜青年的心窝?港真,小鉴一口气刷完四集以后,已经是马蜂窝本窝了~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一:脱发使人惆怅

  来,各位正在被脱发问题深深困扰着的小伙伴们看过来,人类的烦恼本不相通,都是脱发问题使我们的心连成了一线~

  这集内容深度解析了来自西方的有为青年凯撒和来自东方的政治青年王莽虽各司其职,但拥有着同样的脱发困扰。

  脑洞大开的历史小剧场直接cos了一把时下流行的热门综艺,不多说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话不多说先battle。

  洗脑循环模式,小鉴先开为敬!

  贴心的节目还认真地归纳了中西方专家医治头秃的方法

  亲亲,这边来自西方的先生给出的建议是把新鲜的动物粪便涂在头上哦~

  如果觉得这个方法难以医治的亲亲可以选择含蓄的东方医治模式——涂上名贵的中草药:

  要不是接受此项医治法的魏文帝在治好脱发后就嗝屁了,信不信,他分分钟上来现身说法!(手动狗头)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二:敢做敢想,自由至上

  这集的内容深度开启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隐藏人设。

  李清照在诗词歌赋领域中贡献的才华,小鉴就不多说了,谁年轻时候没有读过几首李清照的诗集呢?

  不过,“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可是硬核得很呢,喝酒,怼人,沉迷游戏,她是问题少女李清照,瑞思拜!

  李清照作为“闺中一霸”,可不像古代寻常女子那般墨守成规。

  基于历史记载中李清照对多位著名诗词人的真实评价,片方别出心裁地在丈夫赵明诚的梦境中隔空再现了李清照的“怼人”传奇。

  才华傲视群雄的李清照不甘于在男权社会中埋没姓名,每当文人墨客欢聚一堂时,李清照就大肆开启自己的十级嘴炮属性,一一diss苏轼、柳永、王安石等人:

  恕我直言,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每当李清照在众人面前开启嘴炮模式的时候,丈夫赵明诚只得在一旁瑟瑟发抖,家有悍妻,拉不住,拉不住啊!

  话说赵明诚的烦恼可不只有如何在李清照大杀四方时及时劝架,更多的时候他都在上演大型的精分现场——

  老婆怎么不理我?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嘤嘤嘤……

  调皮的文案还远程cue了一把知乎,要是古代有知乎,赵明诚绝对是情感栏目的资深大V吧?

  除了解读李清照的个人生活之外,节目也展现了她宏大的政治格局,主动告发第二任丈夫徇私舞弊“捞偏门”以摆脱不幸婚姻的束缚,也是rio敢了~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三:无处安放的才华

  成年后的当代青年们,最大的烦恼必定是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还别说,就算是古人们,也有着各自的事业困扰。

  众所周知,辛弃疾本是天生的将种,却因为帝王的怯懦硬生生被逼成了文人,只能在笔下寄思沙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些,都是辛弃疾一生的郁郁不得志。

  纵有将士梦,难为词人命。虽然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遗憾与苦楚,但好在剖析辛弃疾心境时,节目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新风格的小剧场。

  辛弃疾的前半生,是“邵氏电影”风格的,正好映射了他的铁骨铮铮。

  辛弃疾的后半生,则转换为了“王家卫电影”风格,每一句台词,每一处构图,都充满了深深的孤寂感。

  当代社畜青年日常之四:一直撸猫一直爽

  最新出炉的第四集《原来你也是“猫奴”》更是还原了小鉴在家的撸猫日常,谁能想到呢,原来人类的“猫奴属性”,早在五千年前就被开发了。

  不过虽然外国国家的猫混得个个风生水起,但在中国,直到唐代后,人们才突然get到了猫的萌点。

  比如这位名叫黄庭坚的撸猫爱好者,为了跟邻居讨要刚诞下的小猫崽,直接拎着小鱼干就“上门提亲”:

  而另一位撸猫宅男陆游日常宅于家中与猫咪作伴,时不时为爱发电写下几首彩虹屁供后人传颂~

  我说怎么每逢撸猫时刻,都那么顺手呢,原来骨子里的撸猫属性早有古人遗传~

  anyway,比起带观众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历史那些事》更像是希望带你去重新认识一个古人,知己知彼,方才懂得他们在某种心境下作出的所有决定。

  与此同时,节目也把原本枯燥的历史纪录片做成了脑洞大开的趣味短片,每集不过三十来分钟,除了能get到历史新姿势之外,你还能在热门综艺、影视经典口味的“历史小剧场”中来回切换。把厚重的历史用妙趣横生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更加简单明了地深入观众的心里,B站纪录片年轻化尝试无疑是成功的。

  当然了,什么才是B站的正确观影姿势?

  当然是同步打开弹幕啊!在B站,你可以和千千万万的小伙伴们一起共情讨论,别提有多欢乐了!

  相信小鉴,真正优秀的纪录片,就连弹幕都是精彩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历史那些事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