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6 03:0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10篇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一):值得所有人看

  致敬中国英雄,一部感人至深的综艺实录节目,看完真的很感动,每一集眼泪都没有忍住,每次我爸看完都老泪纵横地说,英雄们真的不容易,在一次次的危险面前,他们总是毫不畏惧,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他们始终不忘初心。致敬每一位在岗位上默默付出的政法干警,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良心制作,必须点赞,必须打call!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二):向英雄致敬!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那句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向英雄致敬!同时也有感而发:常常听人说:狱警远不如公安干警常常身处险境,狱警与公安与缉毒简直不要太舒服。作为一名狱警,我想说的是,狱警,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封闭空间和更多的失联时间……作为一名狱警二代,我想我可能还是有着一定的发言权。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三):不得不赞

  我爸以前常说,没有吃过苦的人,是不会体会到老一辈的人辛苦。没有真正地体会过刀尖舔血,也应该是无法体会冲在一线的艰难与勇气。我觉得我是被中国英雄这几个字吸引到的,然后真的看完后,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或许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貌似遥远,但看着片子,你会忽然感觉到,死亡或许真的很近。如果换做是自己,自己会做如何选择?

  什么叫忠诚?我是没有概念的。但片子真的会传递一种信念。这让人感觉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念,就是无论如何,我身处一旁,都会觉得极为安全。

  总之,一两句话道不尽,看后便知。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四):英雄们的事迹值得歌颂,但请不要娱乐消遣他们

  说说我为什么打一分。英雄的事迹很值的敬佩,他们的故事也很感人,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的拍摄方式,真的让人出戏,千篇一律的真人秀拍摄方式,总让人想起其他娱乐真人秀,而没有烘托出本应认真严肃的氛围。英雄们所做的贡献,不需要你用激昂的背景音乐衬托,英雄们所经受的苦难,也不需要你拿个哀伤的音乐,各种慢镜头回放来煽情。其实这是个严肃的素材和话题,我很怕把它娱乐化,真人秀可以,但我更希望已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摄这个真人秀,参照《三十二》,拍摄者和采访者不需要把你们自己的情感带入进来,你们只是静静的拍摄静静的记录就好,不要过渡渲染。其中最反感一点的是,过度煽情他们经受的苦难,没人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揭开给别人看,但这个片子的拍摄者,总想去触碰这部分,为了营造反差?为了收视效果?不管如何,他们明显没有深入去思考这部分,思考被拍摄者的感受,真的,对于那些镜头,很打抱不平。英雄们的功劳值的我们去宣扬,但他们所经受的痛苦和不幸,我们只要静静的陪伴与支持就好,无需过多言语,不需要你们的解说也不需要你们发自肺腑的自我感受,观众不是傻子。

  不要让英雄们被娱乐消遣!!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五):影帝级警察VS没有剧本的警察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六):拍下「不怕死」的中国人,这片帅爆了!

  千万别被海报画风一秒“劝退”!

  这其实是一档纪实类人物访谈节目。

  每期由一位明星和一名记者搭档,以英雄记录者的身份,走进一线政法工作者的日常。

  文章开头提到的巡回法庭,就出现在最新一期节目里。

  演员严屹宽跟随法官邓兴,深入云南怒江的高山峡谷。

  背着国徽,悬空于湍急的江水之上,徒手溜索渡江。

  和平年代,许多人对“英雄”的印象还停留在战火纷飞里。

  对现实生活中维护一方太平的守护者,一无所知。

  观众跟随明星的视角,慢慢看到了当代真实英雄的样子,在打破幻想的同时,也在启发思考——

  片子里的英雄和生活中的英雄有什么不同?

  “我们是有剧本的警察,他们是没有剧本的警察。”

  可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突发危机,紧张刺激程度,一点不输电影。

  例如曾参与过山西扫黑第一案——“6.03”专案的警察张少华。

  所以多年来,盗挖古墓、走私文物等犯罪现象十分猖獗。

  他们在当地的势力之大,甚至能将一村之长非法拘禁20多天,用老虎钳把钢针一根根地扎进他的脚指甲缝里......

  两只脚上扎了7根钢针,受害人多年后再次讲起当时的场景,依旧后怕。

  比恶人更可怕的,是公安局里的“内鬼”。

  打黑行动一开始,张少华就察觉到了自己队伍里有侯氏兄弟的“眼线”。

  原本掌握到盗墓活动的消息,结果晚上10点刚要安排出警,就被通知行动已经暴露。

  节目中,张少华展示了一张“6.03”专案的涉案人员结构图,标红的名字占到将近一半。

  这些红色的名字,都是公安干警。

  大到县公安局副局长,小到负责110电话接线的辅警,都是侯氏兄弟的保护伞。

  甚至查到最后,揪出了整个文物犯罪侦查大队,全员参与盗墓。

  在这种如狼似虎的环境里扫黑,真的就是以命相博。

  参与虢国墓盗墓,侯氏兄弟安然无恙。

  三名从来没犯过事的打黑警察,却在查案过程中被诬陷进了监狱。

  害怕家人被连累,警察们都不太敢跟家里沟通。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人把冥币,放到了张少华母亲的家门口。

  面对镜头,讲起当初的“至暗时刻”,张少华总是一脸云淡风轻。

  可其中涉及到的钱权斗争、势力拉扯、多方较量,恐怕远比他说出来的更令人心惊。

  同样习惯了克制、习惯了不把沉重心思示于人前的,还有打拐民警樊劲松。

  没有英雄给人的“硬核感”,他和人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

  深夜找到两个离家出走的未成年少女,他也没有板着一副警察叔叔的严肃脸孔。

  而是像个“老顽童”一样,语气轻松,循循善诱地为孩子疏导心结。

  他也有孩子,能够体会为人父母的心情,所以他宁愿牺牲个人生活,经常睡在单位寝室,从不关机,随时行动。

  节目录制期间,正好有一位女孩慕名而来,希望樊劲松帮忙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有过被拐经历,自己现在也已经结婚生子,女孩再也抑制不住寻亲的念头。

  “我不知道他们在找我没有?”

  话刚说出口,女孩就红了眼眶。

  一旁的樊劲松,也没了平时的笑脸。

  打拐工作,听上去没有什么惊心动魄。

  可是要亲眼看着这么多家庭因为丢失孩子而分崩离析,承受这些痛苦带来的心理冲击,也绝非易事。

  无论是退休后还在替他人伸张正义的检察官,与“老赖”斗智斗勇的执行法官,还是坟地开棺也绝无二话的女法医。

  每个《致敬中国英雄》的主人公,工作履历上都写满了惊人可观的数字,胸前都挂着闪亮卓越的勋章。

  这些数字和勋章,在我们看来是一项项认可和功绩。

  可于他们而言,背后可能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比如第一期的排爆警察张保国。

  从事排爆20年,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00多次,鉴定、排除、销毁炮弹炸弹4000余枚。

  这业绩听上去威风,可一旦在零距离接触的情况下发生爆炸。

  再厚的排爆服,也只能保证“留个全尸”。

  经验老道如张保国,也经历过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时刻。

  2005年,他带队在山里销毁爆炸物品时,一个老旧的发烟罐突然泄漏起火。

  张保国下意识地想把发烟罐踢离其他爆炸物,但还没来得及跑开,火药堆瞬间蹿起大火将他包围。

  最终,他全身8%的面积被烧伤,小指和无名指严重变形。

  植皮后,整个手背都泛着乌黑,所以他随时戴着一副白手套,不敢轻易摘下来。

  见惯了好莱坞大片和香港警匪片,里面的英雄要么天赋异禀,要么气质超群。

  即便被逼入绝境,也总能在最后一秒化险为夷。

  可是现实生活中,去边防、去排爆、去和黑社会打交道的,就是一些混在人堆里也毫不起眼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超能力,和我们一样,都是肉体凡胎,都会累会病。

  除去“英雄”、“模范”这些标签。

  他们还都是爱人的妻子或丈夫,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以及父母的子女。

  张保国烧伤后,母亲从电视上看到了他的“光荣事迹”,吓得赶紧从老家赶到医院,亲眼见到了自己儿子全身缠满绷带的样子。

  为张保国提心吊胆了二十多年的妻子,对丈夫唯一的期盼就是活着。

  只要人活着,女儿就还有爸爸,这个家就还完整。

  可是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哪怕是面对家人这种最卑微、最基础的愿望,他们都不一定能做到。

  对待工作,他们可以出生入死,眉头都不带皱一下。

  但工作之外,他们也有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应尽的职责。

  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对家人有愧疚。

  这大概就是他们一提起家人,就哽咽到说不出话的原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致敬中国英雄》不是一部典型的名人传记。

  它的目的,也不在于“造神”。

  而是在于,让那些平凡渺小、却肩扛千钧之力的普通人,真正被大众所看见。

  抛开伟光正的光环和滤镜,我们会发现所谓“英雄”,其实也都是凡人的骨血。

  他们身上有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天冷时就想吃一口热饭,上班时就盼着工作赶紧结束,回家后,也就只想多陪陪孩子、伴侣。

  正因为看到了这些人情味。

  他们的选择和坚守,才更加值得尊敬。

微信搜索十点电影,获取更多内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致敬中国英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