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点击上方蓝字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这些年,陆陆续续去过上海好多次。有是为了玩,有是为了工作,无论悠然或是匆忙,我总是记得第一次跟老爸一起与上海相遇的那一回。我是个缺乏计划的人,每次出行,都是随性而至。那年国庆节过后,大概呆在家里有些闷,想着去哪走走。于是便动员爸妈,任凭我讲了上海的千般好,老妈都不去。还好,老爸兴致盎然。航班到达上海时,已是晚上近十点了。我在外滩附近定了家公寓。提前打了电话,房东出来接我们。居然走进窄巷,巷口有很多人在摆出来的路边摊上喝啤酒吃烤串。这与我想象的大上海的繁华有些许落差,不过,住在这样的地方,我喜欢。这样到一个地方,才算贴近了这个城市。至少在这段日子里,我是住“进”去的。巷口不光有烤串排档,还有水果店。各色的水果品质很好,我“大开杀戒”各样都挑,店主一直看我,我悄悄跟老爸说:“是不是我买多了?”老爸也不一向受不了我的消费观,他说:“就在门口,现吃现买就行!”公寓房出乎意料地小,却也出乎意料地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个小小的跃层,房间竟然还有个小小的露台,上面摆着小桌子,可以遥看远方的黄浦江。倒也没什么可看的,白茫茫的一片。倒是夜晚,窗外的景色很美。清晨跟老爸出门时,巷口的烧烤档上还有人在喝啤酒吃烤串,不知道仍是昨晚那些人还是已经换了几拔客人了。离外滩步行可到。这也是我当初选这公寓最重要的原因。步行经过外白渡桥倒是我没想到。从前读小说看电视剧里讲到上海,外白渡桥绝对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方。白天的外白渡桥并无特别的迷人之处,后天那些天,屡次晚上遇到“她”,她都很美。桥上三五成群的人是拍婚纱照的。据说每个上海女孩都有一张在外白渡桥穿着红裙子的婚纱照。偶尔会遇到个剧组,拍民国时期的剧。看着那些只有在电视里的人走在现实的场景里,还挺穿越的。因为是国庆黄金周之后,到处人都不多。一向人潮涌动的外滩的清晨都是宁静安详的。很多人围着外滩做晨练,另一侧是老上海标志的万国建筑群,那些老洋房同样到了晚上很漂亮。上海的夜景一直让人很沉迷。隔着黄浦江看对面的东方明珠,还有那些灯光璀璨的高楼大厦,随手一拍,都是幅可以做电脑桌面的照片。后来很多次在朋友圈里看到过上海黄浦江边的夜景,我的小侄子也因此爱上上海这座城市,正努力想考到上海读大学。跟老爸由外滩走到了城隍庙,各色的小吃,蟹黄包不能放过,万没想到吃包子要用到吸管,包子挺大,吸管插进去,吸了两口,汤汁挺鲜的,但对我这个北方佬来说,略有些甜。原本以为吸了汁,该吃包子了,结果咬开包子,只面空空荡荡,原来汁吸没了也就没馅了。后来一直很怀疑我吃的蟹黄包不正宗,什么时候要本地人带着去尝尝才行。还吃了炸馄饨皮,是老爸要的,硬,咬不动,不懂为啥好好的馄饨皮不包馄饨,要炸着吃。城隍庙出来误入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很好闻的香味。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是桂花。问去南京路怎么走,好心的一对上海老夫妇把我和老爸送到了路口。老爸对南京路更感兴趣。从前他来过上海,还在电影里看过南京路。我跟老爸徜徉在南京路,我对两对的商场更感兴趣,但老爸对逛街完全没兴趣。无奈,我也只好跟老爸在南京路上走来走去。傍晚十分,有个西餐厅的露台上,有个年纪很大的上海人叫老克拉的绅士吹萨克斯,若有若无的旋律飘过来,很有这个城市的味道。跟老爸去寻那条住过很多名人的山阴路。那有鲁迅故居。现在里面仍住着普通居民。从正门进去,巷子最里面的一栋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就是鲁迅故居,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老爸说,这里的房子该有多贵啊,路过的一个中年人听到,接口说:“多贵也卖不掉,也拆不掉,成了文物了!”想想也是,这里因为那些光闪闪的人物被保护了起来,这里的居民住着伟人曾经住过的房子,时间长了,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家。鲁迅在此居住期间,身体已经开始不好,他在这里坚持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编辑了《译文》杂志,翻译了《死魂灵》等作品。特意去看了石库门。曾经在那么多文学作品里与它遇见过。很想看看石库门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去了田子坊,里面有很多卖小手工作品的店,我买了几个手工做的头花,回来被朋友笑,说扎上特别像村妞。但我喜欢啊,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太阳花系在头上,好看。田子坊还有很多咖啡店,巷子逼仄得只得两人并排通行,别处清幽,这里倒很拥挤。坐车去了很远的大观园,里面真是清幽得让人觉得恐怖,遇到个人都很难。倒是见了一个水塘,想起黛玉和湘云深夜联句的情形,果然适合这份冷清。大观园出来,路边种着硕大的广玉兰树,树高且直,叶子油亮油亮的。回公寓的路上,意外碰到卖大闸蟹的,买了几只,回公寓煮。老爸说:这样没目的的闲住才是靠近了城市。那一刻,不知怎么,没来由地想,老爸年纪大了,我跟他出游的机会一次少一次了。不禁黯然神伤。好在,就是写此文的现在,老爸身体健康。后来的我剧在上海拍,据说电视剧播出时,带动了朱家角的旅游。那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