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新人,推新作关注推么推原创写手:关耳聆同学小玲是大家艳羡的对象:有才有貌,毕业不久进入到一家收入不错的公司任职。工作稳定后又遇到了现任老公,后边顺理成章地结婚生子,人生中每一个转折点的步入都恰到好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羡慕的典型,却也有生活的烦恼:烦恼来源于孩子。生性好强的小玲担心职位不保,在歇完产假后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工作岗位,甚至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把孩子扔给了老家的婆婆照顾。看起来是甩掉了一个包袱,然而孩子留下了,父母的爱却带走了。孩子在老家一待就是三年,期间小玲也探望过孩子,而短暂的陪伴终究长不过漫漫的留守时光。一转眼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两人欢喜地把孩子接回来,相处几日下来却发现孩子并不如其他小朋友那么乖巧听话,反而会经常有乱扔东西、脾气急躁的表现。这可愁坏了小玲两口。 1
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可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有人说是由于老人没有带好孩子。老一辈的人跟年轻人带孩子的心态与方法不同,都说隔代亲,初为人父母与刚抱到孙子的心态各有千秋:父母的喜悦是因为孩子为生命的重塑、爱情的延续。尤其是母亲,在经历了怀胎十月的身心折磨后,亲眼看到孩子健康地降生于世并且能够亲自哺育,那份骄傲与自豪定是生命中的前所未有,对孩子的期盼与希冀也会油然而生。他们会希望孩子比自己更优秀更有出息,会更偏向于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而老人的激动来自于孙辈是家族血脉传承的思想观念。在他们看来,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成长更重要,所以如果把孩子“全托”给老人,孩子很可能只是被动地“成活”着,而非主动地“成长”着。还有人说是因为某些孩子天性使然,的确,不排除这种因素,但这不应判定为孩子脾气急躁的主要原因。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刚生下来的性子都是千篇一律的,哭闹无非是因为受到伤害或是讨不到想要的东西,而造成长大后习性各不相同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长过程中环境对其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正是阐述了这个道理。孩子没耐心、容易急躁的问题根源不在于带孩子的老人和孩子本身,而在于父母。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不复再来,也无法弥补。如果由于父母陪伴的缺乏导致孩子养成了一些消极的性格,相信父母们都会追悔莫及吧!2
谁都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脾气急躁的人,那有耐心的孩子又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首先,家长要多陪伴。上边说的小玲的例子不在少数,时代在进步,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值在逐渐提升,很多女性也在为自己常立志、立长志。在很多重要工作岗位上也会经常出现她们的身影,她们在孩子与工作中选择了后者,再把前者随波逐流地抛给了老人。这样一来,工作确实没有了孩子的牵绊,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了父母的陪伴,比起那些有父母陪的孩子,他们虽然拥有父母打造的经济后盾,却缺少了父母陪伴的快乐底气。每天只有爷爷奶奶的嘘寒问暖,而童年的喜怒哀乐却无法跟父母分享,他们的内心能不焦躁吗?其次,家长要耐心听孩子诉说,多沟通。曾经的收视前锋《爸爸去哪儿》有一季请到了陈小春父子。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小小春开始总是很怕爸爸的样子,在爸爸面前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多说话,爸爸也总是板着脸对待儿子,很少对儿子展颜。终于当爸爸又一次吼儿子的时候,儿子鼓起勇气拿着手中的喇叭对着爸爸反抗“Can you stop angering?(你能停止生气吗?)”爸爸停下了脚步,表情也瞬间凝固,儿子冲动之后有点害怕,父子两各怀心事,终于爸爸妥协了,说OK。事后,爸爸对着镜头讲出了当时内心的感受,在他的印象中,儿子一直是乖巧听话的,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怎么突然画风就变了呢?从这个小插曲中可以看出,平日爸爸应该是很少跟孩子沟通,孩子懂得即使跟爸爸诉说心事,爸爸也未必会听。时间久了,便学着用爸爸的急躁情绪予以回击。古语有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爸爸看到儿子的表现,从此开始学着反思自己了,这也是节目的深层意义。再次,家长本身要有耐心。如果家长自己做事都急躁没耐心,那所作所为必定会影响到孩子,因为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也会感受到大人的情绪。时间短体现不出什么,日积月累待他会表达情感之时,他会把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部表达出来。所以经常有人说“孩子什么样,家长就是什么样”。再次,教育孩子学会等待。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针对没有耐心的孩子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孩子喜爱的食物准备三份,告诉孩子三份食物要分三天吃,如果能做到则第四天就再给三份,如果做不到就不给了。再暗中观察孩子,如果孩子确实能忍住冲动就履行承诺。但大多数的孩子应该是忍不住会偷吃的,这种情况就假装看不到,然后在第四天问孩子,孩子虚心地承认事实,这时父母也要说到做到。然后过些日子再重复以上的操作,孩子一定会接受上一次的教训,坚持到最后再享用食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有时等待能获取更大的满足,让孩子克制住冲动,否则孩子没有耐性,以后上学也一定会出现问题。最后,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顾名思义,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程度的挫折,让孩子既能得到教育又能增强抗压能力。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曾说过,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试想,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一帆风顺,时间久了他会认为根本不存在困难,如此以往他会缺乏提升自我的机会与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当有一天真正遇到了挫折,他会急躁不安,不知所措,如果也不习惯通过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时间久了他会逐渐失去耐心。这种情况无关年龄大小,即使是成年人,如果选择做一支温室里的花朵,那么一旦失去了这个保护伞,他也会感到焦躁,这便是挫折教育的缺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请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亲自去实践。他会在一次次的跌倒后爬起并总结出经验,下次一定会有惊喜等着你!3
很多女性有共鸣:怀孕的日子很艰难,盼着早日“卸货”,真正“卸货”了,觉得还是在肚子里好,因为“卸货”后的日子更艰难。从婴儿的物质供养到长大后的精神教育,就像闯关一样一级比一级难,而最可怕的是根本没有终极。所谓生孩子难,养孩子更难。孩子一天天长大,性格也在一天天养成,期间一定会出现种种问题。不要怕,只要找对了方法,所有问题定会迎刃而解!图片素材来源网络,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作者:关耳聆
选稿:苗苗(m)
每天与你真心相遇
点个在看吧,与朋友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