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灵侦探》是一部由弗兰克·菲利森执导,安德列·印德里斯 / Jean-Baptiste Heuet / Jose Atuncar主演的一部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邪灵侦探》观后感(一):——作死看恐怖片写个毛观后感啊
一群作死的小朋友玩笔仙Quja啊,其中有一个女孩很懂啊,一直让其它人尊重笔仙。我们的主角迪伦就很皮啊。
结果出事了吧。
被附体了。。
作死2:一个人玩笔仙
作死3:各种亲近迪伦
然而外援还是有必要的。
这时候一个长得很像丹东尼霍普金斯的神父出现了。那可真不是盖的,一个顶俩啊!
一段祷告文念完,鬼魂就坐不住了,非要掐死神父。神父最后。。。
各位还是自己去看吧。总之不是很恐怖,让人有一种看记录片的感觉。
怎么说呢,感觉演员们颜值都挺在线的,没有因为拍恐怖片被丑化。从主角迪伦到小胡子侦探到最后的神父,涵盖了小鲜肉到老腊肉的颜值队伍,不但没有一般看恐怖片的辣眼睛感反而觉得挺萌。本人的食谱也是堪比光谱的存在啊!
《邪灵侦探》观后感(二):把恐怖片玩出新花样
《邪灵侦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小成本法国伪记录恐怖片,其实从伪纪录恐怖片鼻祖《女巫布莱尔》 已经有很多同类作品,优秀者如美国的《鬼影实录》, 西班牙的《死亡录像》,还有去年大火的《韩国昆池岩》。
现在恐怖片市场整体日薄西山,各路导演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刺激观众的肾上腺,伪纪录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代入感,晃动的镜头急促的呼吸感觉就是要让你有强烈的代入感。
故事剧情相对简单,一群作死中二少年玩笔仙,结果请来邪灵,男主是一名专门记录并且帮助驱魔的侦探。在恐怖片套路里导演还是尽力给观众展示了自己的诚意。
红外摄像带夜视功能,尤其本片很多镜头是在夜晚,这种红绿镜头真真正正吓我一跳。最重要的是演员们都演技在线,绝不会让你有违和感,看来浪漫的法国人拍起恐怖片也是有板有眼。
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为什么导演选择让纳粹作为邪灵,法国在二战期间也算是举国沦丧饱受纳粹欺凌,如今欧洲正处于左右翼实力交锋震荡期,新纳粹势力在欧洲也有死灰复燃之势,这也可能间接表达导演对欧洲未来的忧虑。
恐怖电影的首要目的是要激发观众的恐惧情绪,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需要通过叙事方式、摄像技巧、音响效果等等多方位手段共同起作用。因此,恐怖电影是非常能满足导演创作欲的一种电影类型。《邪灵侦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它讲的是一个名叫迪伦的男生与他的朋友一起玩碟仙(类似中国的笔仙)被“邪灵附身”后举止异常,一位专门从事这类侦查事件的侦探前来一探究竟。国内外类似主题的电影很多,“新瓶装旧酒”怎么玩出新鲜的花样呢?
电影的开头很有意思,以实时录像的形式展开,接着用之前拍摄的视频交代剧情缘由,最后一个长镜头准备带领观众一探究竟。影片到这里已经把诡异的气氛铺垫得很好,这种伪纪实的拍摄手法一下就将观众放在了侦探的视角,不仅让画面具有真实感也让观众更有体验感。这里的长镜头实在让我印象深刻。最大的恐惧往往源于未知和想象,怎样制造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是制造恐怖的第一步。长镜头向门缓缓地推进,似乎一切的答案都在那扇门的背后,但答案又是什么?这里是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开端,电影的结尾与之遥相呼应,所有的谜团终究被困在这扇门的背后。
中间的侦探过程主要通过带夜视仪效果的片段组成,昏暗的光线、神秘的色彩本是制造恐怖效果的绝好搭配,但是除了少有的几处恐怖效果突出之外,总体比较平淡。当然,就像笑点一样,这是因人而异的,总体上它的恐怖氛围一直在线。又或许,电影真正的恐怖之处不在于此。好的电影是一个引子,能让观众继续去思考,所谓“细思极恐”,给出线索后要留有余地,让观众自行想象。
《邪灵侦探》观后感(四):值得一看
一部法国小成本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玩碟仙以后被附身,而幽灵猎人安德烈则受托来调查占据他身体的邪灵。安德烈通过红外摄像头来进行驱灵的工作,而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安德烈在觉得自己无法搞定邪灵的时候请来了神父,就在大家觉得松了一口气,仿佛一切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剧情突然又峰回路转……
这部恐怖片采用了伪纪录式拍摄手法。首先,通过伪纪录的展现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说起这,相信大家也都想到了《女巫布莱尔》。这部影片制作成本极其低廉,制作也相对粗糙,却在上映后大受好评,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影片是否叫好叫座,和拍摄成本关系并不大,能否用最简单的拍摄方式和最有限的资金达到想要的惊悚效果,才是最关键的。
该片作为伪纪录恐怖片,一方面增加了观影者好奇和窥探的心理,借此达到增加和渲染恐怖气氛的效果;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会让观影者更有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融入其中,每一个突如其来的镜头转换和场景变换都会令人心惊肉跳,达到惊悚刺激扣人心弦的效果。毕竟有的时候,制造恐怖的氛围不需要太多血腥或是变态的场面,只需要几个镜头或是演员的一个眼神就够了。
整个影片干净而流畅,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通过镜头的切换加上简单的音乐效果给整个影片营造了恐怖的氛围。拍摄的录像当中散发着绿色紫色以及红色的光芒,增加了一丝诡异的气氛,让人觉得沉闷又压抑,会不禁产生各种不好的联想……
当然了,影片的整体内容不过是撞鬼驱鬼这样的剧情,难免落了俗套。好在影片故事完整,叙述流畅,导演对于镜头的把控很好,演员的表现也令人满意,不失为一部诚意之作,值得一看。
《邪灵侦探》观后感(五):值得一看
一部法国小成本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玩碟仙以后被附身,而幽灵猎人安德烈则受托来调查占据他身体的邪灵。安德烈通过红外摄像头来进行驱灵的工作,而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安德烈在觉得自己无法搞定邪灵的时候请来了神父,就在大家觉得松了一口气,仿佛一切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剧情突然又峰回路转……
这部恐怖片采用了伪纪录式拍摄手法。首先,通过伪纪录的展现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说起这,相信大家也都想到了《女巫布莱尔》。这部影片制作成本极其低廉,制作也相对粗糙,却在上映后大受好评,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影片是否叫好叫座,和拍摄成本关系并不大,能否用最简单的拍摄方式和最有限的资金达到想要的惊悚效果,才是最关键的。
该片作为伪纪录恐怖片,一方面增加了观影者好奇和窥探的心理,借此达到增加和渲染恐怖气氛的效果;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会让观影者更有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融入其中,每一个突如其来的镜头转换和场景变换都会令人心惊肉跳,达到惊悚刺激扣人心弦的效果。毕竟有的时候,制造恐怖的氛围不需要太多血腥或是变态的场面,只需要几个镜头或是演员的一个眼神就够了。
整个影片干净而流畅,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通过镜头的切换加上简单的音乐效果给整个影片营造了恐怖的氛围。拍摄的录像当中散发着绿色紫色以及红色的光芒,增加了一丝诡异的气氛,让人觉得沉闷又压抑,会不禁产生各种不好的联想……
当然了,影片的整体内容不过是撞鬼驱鬼这样的剧情,难免落了俗套。好在影片故事完整,叙述流畅,导演对于镜头的把控很好,演员的表现也令人满意,不失为一部诚意之作,值得一看。
《邪灵侦探》观后感(六):恐怖片还是要能够吓到人才够格,这点它做到了。
《邪灵侦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92分钟的小成本法语恐怖片,在Netflix上可以观看清晰原片。总体来说对于没有看过很多恐怖电影的观众,本片是惊悚可怕的,算称得上一部到位的恐怖片。由于是法语对话所以观众要全身心的看英文或中文字幕,好在字幕内容很简单也不多,所以不会影响观影体验。
电影开头是一个男子在观看一个摇晃的家庭拍摄视频,四个年轻人在玩类似于碟仙的招魂游戏Ouija,即向灵魂发问,灵魂会驱使众人的手滑向答案,答案的组成可以是简单的是和否,也可以是数字和字母。摇晃的镜头和吵杂的对话让人渐渐紧张。随后,问问题的Dylan在问到所招来的灵魂是否是被杀死的之后,四个人的手迅速移向“是”,而Dylan也立即抽搐倒下,镜头更加摇晃,四人陷入混乱。之后便是名叫Andrei的邪灵侦探关上电脑,开始叙事。简单采访完Dylan的三个朋友后,Andrei相信Dylan是被邪灵附身了,便进入Dylan的家采访他的父母,并进行红外夜视摄像头的布置,开始驱灵。红绿紫的摄像片段自带恐怖气氛,加上走道和拍摄死角,压抑紧张的气息被拍摄的很到位,好多个剧情节点还是吓得我不得不从手指缝里观看。随着剧情的深入,Andrei必须向当地的神父求救来驱灵,在我以为Dylan身体里的恶灵已经离开的时候,剧情又有了反转。结尾处也是惊悚的高潮。详细的剧情还要你亲自观影一探究竟。
电影全部是由Andrei的自述摄像剪切而成的,这点和近几年来流行的伪纪录片形式很贴近,从而自带恐怖窒息的狭小视角。题材也是比较古老的邪灵附身,驱灵的过程。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尤其是如果和类似《万能钥匙》的影片对比之后,附身驱灵不免落入俗套没有突破点。不过故事本身很真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演员们演技都很在线,不会跳戏。
想要找寻刺激,感受肾上腺素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个小制作的恐怖片哦!
《邪灵侦探》观后感(七):瑕不掩瑜的小成本法语恐怖电影
我对《邪灵侦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这部电影的定义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小成本法语恐怖电影,所以接下来我也会主要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对这部电影进行分析。
先说瑕不掩瑜,为什么会这么评价呢?因为纵观整部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导演真正想要去揭露的是纳粹军官的冷血残忍,影片从一开始就在铺垫恶灵就是纳粹军官,在主角观察Dylan诡异的行为的时候集中突出表现了这一点,首先Dylan是冷漠的,对周遭事物毫不关心的,到变得狂暴疯魔,最后自杀并在镜子上用德语写下“世界是我们的”的血字,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也是纳粹逐渐邪恶的过程,不难看出导演的野心勃勃。但也正是因为导演在前期铺垫了大量内容,在结局处主角的离奇死亡才会让人更加匪夷所思,太过于突兀不禁让人开始迷茫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总的来看,这部电影一开始起点太高而后期发力不足。
其次是小成本,并不是说小成本电影就很难拍出精彩的电影,像2016年上映的《救命解药》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经费大制作的案例。而《邪灵侦探》这部电影运用了伪纪录片式的拍摄形式来节约成本,利用几个红外线夜视镜头记录了整只影片,红绿镜头的不停交换渲染了恐怖的氛围,而整部电影都没有背景音乐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音效,让其更有真实的纪录片的感觉,也更加诡异恐怖。与此同时,整个故事也都是围绕着Dylan的“鬼上身”“驱魔”来进行开展,没有开拓更多更复杂的场景,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但就其带来的恐怖效果来看,并没有因为其成本的缩减而大打折扣。一部恐怖电影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刺激我们肾上腺素的飙升,虽然这部电影没有很大的突破,但也不会让人大失所望。
最后是法语恐怖电影,为什么我会强调法语呢,因为在二战期间纳粹对法国的所作所为是极其残忍无情令人匪夷所思的,就像这部电影中的恶灵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残忍无情的附着在Dylan身上又控制着他的身体进行自杀,最后又匪夷所思的杀死了主角。而驱魔过程的失败象征着纳粹的恐怖主义还没有消亡,他依旧在荼毒着后辈的思想灵魂甚至是生命,让人不禁联想到2015年法国巴黎的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导演正是以这种方式控诉着纳粹的精神毒害和负面的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消失殆尽,警醒我们需要时刻谨慎着时刻警惕着。
虽然这部电影算不上惊鸿一瞥,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可取之处,导演对镜头转换的把控,通过红绿色彩的强烈冲突增强诡异之感,整个故事的流畅性以及思想的高度,对纳粹的思考都让这部影片变得更加具有可观性,虽然有缺陷,但是瑕不掩瑜,是一部值得消磨闲暇时光的不错影片。
《邪灵侦探》观后感(八):成功的小制作恐怖片
《邪灵侦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是一个以纪录片形式拍摄的恐怖片,看得出是一部成本不高的恐怖片,但是效果和剧情的完整度都还不错。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前方高能剧透):
1. 前奏:年轻人玩类似笔仙之类的游戏,引鬼上身,受害人Dylan神智开始不清。于是主角Andrei作为调查者开始介入,调查Dylan身上发生了什么。Andrei分别在Dylan家和自己家设置了3个摄像头,观察期间发生了什么。
2. 观察:故事主线由此开始,主角的镜头拍摄到了各种Dylan不正常的行为,从对人不予理睬,到大喊大叫,到发疯发狂,最后在父母房间的镜子前用刀自残,并用德语在镜子上写下“世界是我们的”几个血字,把惊悚推向一个小高潮。最后愈演愈烈,Dylan甚至穿上了酷似纳粹军装的服装,并一度威胁到了男主角的生命。主角认定Dylan被恶灵附身。
3. 驱魔:主角请到了有驱魔经验的神父,将Dylan父母请走后,主角和神父两人开始面对被恶灵附身的Dylan。然而Dylan身上的恶灵非常顽强,神父费了几天时间,才将恶灵驱走。
4. 反转尾声:然而恶灵并未被驱走,Dylan最后自杀。主角在调查大房子时,房中灵异事件不断,最后主角也被恶灵杀死。
剧情结构上看,从一开始的铺垫到观察期Dylan的行为越发疯狂,逐步升级,给观众制造紧张感,到驱魔的过程,到最后反转主角在镜头外惨死,这部电影结构完整。不过,总的来说这部影片没有什么特别有新意的突破和创新,对看多了恐怖片或惊悚片的用户来说,可能刺激程度就略欠了。
悬疑设置上,剧本将主要的悬疑点放在了恶灵的身份上,并在剧情铺开的过程中揭露其实是个死去的纳粹军官。第二波悬疑则并没有揭露,就是为什么驱灵失败,Dylan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主角的死,留给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来使惊悚感发酵。
运镜手法上,这部影片采取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段,所以镜头语言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几个固定镜头之间来回切换。其中观察Dylan的镜头具备夜市功能,一个红色,一个绿色,这部影片的很多惊悚效果基本仰仗于这两个单色镜头,再配以一定音效。
音效和音乐方面,该影片并没有电影音乐,仅靠简单的音效,以及Dylan西斯底里的配音,并配合镜头来渲染惊悚效果。非常典型的小制作电影的制作方式。低成本,但很有效。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部影片看上去更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恐怖片导演的小试牛刀之作。它体现了导演在小成本下完成一部各方面都达标的完整的恐怖片的能力。不过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也有值得改进之处。一个是他虽然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但是演的感觉太大了,并没有让我觉得是生活中的某件事情。第二是恶灵身份的揭露过程比较生硬,其实剧本可以再更加磨合一下。第三就是纯吐槽,用法语折磨一个德军军官的灵魂,总觉得怪怪的。
《邪灵侦探》观后感(九):《邪灵侦探》:五脏俱全的小成本制作
《邪灵侦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是一部小成本的法语恐怖电影,影片虽然成本不高,但是恐怖片应该包括的元素、情节和桥段设置,包括最后的结局反转,也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评价之前还是得先简单说两句邪灵侦探的剧情。
影片的开端,是几个青少年坐在一起玩招魂的游戏,试图与鬼魂进行对话,类似于国内的碟仙,采用的道具是“通灵板”,像下图这样:
然后青少年们轮流向鬼魂提问,如果鬼魂回答的话,上面的小木块就会在鬼的操纵下移动,直到从中间的孔里透出答案。一阵玩闹过后,其中一位名为迪伦的青年问了一个触怒鬼魂的问题,导致被恶灵附身。
接下来就是男主角出场了,男主是一名专门记录并且帮助驱魔的侦探,电影剩下的内容非常套路,男主在迪伦家的每个房间和过道安装了摄像机,通过各个摄像机记录了各种灵异事件,以及最终神父驱魔的过程。整体来说,画面的切换,音乐的铺垫,气氛的营造算得上中规中矩。这里不再赘述具体的剧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观看。
虽然成本有限,但电影并不缺乏诚意。拍摄采用的也是近些年恐怖电影很常用的伪纪录片的形式。与《鬼影实录》《昆池岩》等略有不同的是,本片的摄像机是红外摄像,并带夜视功能。红绿的镜头相对而言更具真实性,也更能带来恐怖感。比如迪伦第一次突然出现在镜头前的一幕,还是让我这样的鬼片老司机吓了一跳。
影片当中也不乏创作团队向经典的致敬,无论是镜子上的血书,还是充满血水的浴缸、时间切换时的黑底白字,男主认出了恶灵生前是纳粹军官的情节设计都能看到《闪灵》等经典恐怖电影的影子。
但总归来说,《邪灵侦探》这部电影最终没能完成格局上的突破, 不免落入俗套。
评价恐怖电影之前,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的文化为什么热衷于对鬼魂的描写,对幽灵的记录?这种现象其实已经超越了文化和地理隔阂,为什么无论是中国、欧洲还是美国、非洲,所有人类对于恶灵、鬼魂的恐惧是相通的?
这是因为,对鬼魂的恐惧深植于人类的基因和本能中。人类在自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相比起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来说,实在太过短暂。几千年前,仍有大型捕食动物能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而同时人类部落间的战争冲突也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史。
因此,如果一个地方有同类的血液残肢,就传达出两个信息:附近有猛兽或是敌对部落出没。而越新鲜的尸体,就越表面捕食者并未走远,你的Fight or Flight本能让人产生了恐惧,分泌更多的激素,加快了逃跑的速度。人类对墓地的恐惧也是相通的道理。正是出于这种对尸体对死亡的恐惧,所有文明都不约而同地抽象出了类似于鬼魂幽灵的概念。
不仅如此,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学会利用这个本能去恐吓敌人,从而在战争中取得优势。例如毛利人画上脸谱后的战舞等等。所以优秀的恐怖电影,在令人恐惧的鬼魂背后,一定有着令人恐惧的人。
《闪灵》能在美国恐怖电影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就包括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人的堕落,父权的毁灭,最核心就是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的屠杀。所以才有了酒店本身就坐落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悬挂的印第安人壁画、印第安人的木屋风格的情节设计。看懂了这层背景,影片中人的异化、血流成河的走廊、觥筹交错的幽灵party,才会让人感到脊背发凉。同样是由于这个道理,很多优秀恐怖电影,往往会把发生场所选在人体试验的精神病院、虐待病人的医院、血腥屠宰场等等地方。
本来《邪灵侦探》(Paranormal Investigation)有着类似的构思,比如最后发现一直纠缠迪伦的恶灵,生前是纳粹的军人,而血书“世界归我们主宰”的内容,正是他们当年的口号,这在法国,甚至是欧洲地区,是有非常恐怖的象征意义的,熟悉二战的观众看到这里可能已经产生了内心一跳的感觉,这其实已经触到了恐怖的核心——人性的恶,具备成为优秀作品的潜力了。可惜的是因为影片前期铺垫不够、中期发力不足,后期反转草率,最终成虎头蛇尾。
《邪灵侦探》观后感(十):简单直白的充满喜剧效果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几个孩子深夜玩碟仙,游戏开始不到五分钟一个名叫Dylan的孩子就被鬼附身了,父母向经验丰富的著名灵异调查员寻求帮助,调查员很负责任的深入调查,最后不仅未能救助成功反倒引鬼上身、遭鬼报复。
话说回来了,鬼故事都很难有什么创新可言,无非是撞鬼了,被鬼调戏了,惹鬼附身了,不得不驱魔了,驱魔失败了,最后人死了的套路(人制服不了鬼最后死了才可怕呀,否则有什么可怕的。)。所以,剧情角度上就原谅导演吧。
美国恐怖电影研究专家诺埃尔卡罗尔认为,恐怖美学范畴的核心元素包括害怕和恶心。恐怖电影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激起的恐惧心理体验和审美。可是整部影片中,我没有找到害怕和恶心这两个重要元素,倒是有几个铺满血迹的镜头,不知可否算作是有点“血腥”?无论是剧情发展还是演员表演,无不透露着一种令人想要发笑的喜剧效果。再次咀嚼一番,我甚至觉得整部片子直白的蛮可爱的。
首先,片名直白。
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三部名叫Paranormal Investigation的影片。第一部是2011年上映的澳大利亚同名影片,第二部是2013年上映的美国同名影片(又名Provoked灵异审讯),然后是这部2018年上映的法国同名影片。大家都好爱用这个名字哦,可能因为西方人一向都直白表达观点的文化,剧情又无法脱离俗套,所以命个既切题又有新意的名字只能交给我们强大的翻译工作者了。例如Paranormal Activity(灵动:鬼影实录),直译是超自然活动,相比之下鬼影实录是不是要准确、形象、生动的多了!
其次,叙事方式直白。
由于导演是用伪纪录片手法拍摄影片,所以情节设置是跟着调查员的调查过程纪录走。调查员每进行一个小结就给这一章节命个名,是为了方便自己归纳总结吗?但如此以来不就直接告诉观众情节发展的走势了么?
“大家注意:接下来要驱魔了哟~”再者,情节开展直白。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一直都是演员用台词直接告诉观众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了什么事件、接下去要发生什么……
例如:Dylan突然发疯了(鬼上身了),为什么呢?
因为Dylan问的问题是在故意惹鬼:
因为Dylan问的问题是不尊重鬼:
因为Dylan问的问题是不该问的问题:
至于为什么那些问题是属于故意惹鬼的问题、是不尊重鬼的问题、是不该问的问题,以及如果不问这些问题,又要玩儿碟仙的游戏,应该问哪些问题,貌似都不重要了。
类似的还有确认Dylan是鬼上身而非自我发疯的情节。无论从剧情发展还是从Dylan的行为表现上看,都无法判断Dylan究竟是鬼上身了还是自己发疯了。Dylan只不过是深夜在房子里到处乱走乱跑、大吼小叫,怎么办呢?戏要演下去啊,必须要告诉观众Dylan不是发疯了而是鬼上身了啊!于是安排让牧师和调查员口述:我确信Dylan是鬼上身了,好让影片能够继续。
牧师跑到Dylan面前念了几段经文,受到Dylan袭击,确认Dylan是鬼上身了。这里有个小细节实在忍不住必须要提一提:牧师,这位驱魔专家,手持十字架一步一步退到门边,扔下调查员,独自逃跑了……
整部电影不是用紧凑的情节或扣人心弦的剧情来让观众揣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是分章节,且通过演员口头告知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事。
再就是,无数次能制造恐怖的时刻都被一种“可爱”的搞笑方式弱化掉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牧师在驱魔时被Dylan袭击晕倒后,调查员前来营救牧师,把牧师安置在客厅沙发,设法施救,牧师依旧不省人事。这个时候Dylan慢慢从后面爬向两人,站起身来,调查员看到墙上人影,缓缓转过身来与Dylan迎面相对。是人都会100%确信这里一定有个惊悚恐怖的镜头要出现了吧?!接下来发生的着实让我懵逼了,镜头立刻切换成牧师精神饱满地手持十字架与调查员一齐把Dylan逼退了回去……
采用拾得录像的拍摄手法来拍恐怖片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影片反映的事件更加真实、可信地展现给观众,使得逼真性和纪实感更突出,让观众从一个观看者跃升为一名身临其境的体验者,从而激起观众有种“仿佛故事真的发生了”的强烈体验,是一盘怎么炒都不会失败的番茄炒蛋啊,居然被这位导演做成了一份法式甜点。
让骨子里都渗透着浪漫基因的法国人来拍恐怖片。。。可能真的是难为他了。
.S.忍不住最后还想飙一句:真的好开心这不是一部恐怖片,我还以为我至少得一个星期睡不着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