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挺信命的。活了二十多年,也算经历些事,可回头一望,竟发现自己这么“孺子不可教也”。之所以嫌自己悟性不好,是因为我总在同一困境跌倒。或者说,我实属自己给自己挖坑,而且坑还挖得一模一样。我谈过几次恋爱。但每段恋情的结尾都惊人的相似——我越讨好,她越不喜欢,那我就越是讨好,直至关系瓦解。交朋友也是这样。一路走来,我遇到过不少或排斥,或贬损我的朋友。说来也怪,这种朋友,换正常人肯定远离,可我哪怕心里再委屈,却还是热脸贴冷屁股。以至于我隐隐怀疑,我潜意识里是不是就渴望别人的贬损?最不解的,还是和异性的交往。我异性缘极差。从幼儿园起,我对异性抱有的态度就是恐惧又渴望。以至于在我成长过程中,寿命能撑得过1年的异性友谊,寥寥无几。这不,前段时间还有一异性朋友把我拉黑了,虽然我都不知道哪得罪了她,但我依然悲伤。这种悲伤不是指向关系,而是指向自己——我究竟错在哪?为什么这样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是的,我隐隐看到了自己身后的阴影。其实,我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举个例子。A是个好女孩,但不小心爱上了已婚大叔。可已婚大叔把她抛弃了,A很绝望,发誓再也不会犯傻了。后来,A又不小心爱上了已婚小哥。已婚小哥又把她抛弃了。再后来,A终于找到了一个未婚男人。可经过种种折腾后,未婚男人又把A抛弃了。看上去,A是遇人不淑。其实呢,A很可能是强迫性重复一种感觉——被抛弃感。“强迫性重复”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理论。大意就是,童年时期的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成年后,我们就会重复这种情感体验。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里写到一个现象。母亲离开房间之后,孩子号啕大哭。过了一会儿,孩子拿起心爱的玩具,扔到门外。孩子又继续哭,但与此同时,他自己爬过去捡了回来。然后,又扔掉,又哭闹着捡回来,又扔掉,又哭闹着捡回来······在这过程中,孩子其实就是把玩具当成“妈妈”,不断体验、习惯“分离”的感觉。通过反复观察后,弗洛伊德得出结论:孩子在经历了某种情感体验之后,他潜意识里就会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以再次寻找旧的体验。当然,情感体验有好也有坏。童年时,妈妈给予你的是信任,你以后自然也就愿意信任别人。要是妈妈给你的感觉是敌视,是不友好。那成年以后,你潜意识里就会创造一个“不友好的环境”。继续拿我自己剖析吧。如果你问我童年快不快乐,我脑海跳出的第一个场景是这样的:妈妈和爸爸刚吵完架。妈妈哭了,她一边拽着我的小胳膊,一边咆哮:“你知不知道,要不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妈妈没有抱我,即使我那么害怕,即使她这么伤心,她还是不愿意抱我一次。这个场景似乎就是我整个童年的缩影。所以,童年时,妈妈给予我的情感体验,无非就这八个字:恐惧妈妈,渴望妈妈。这都是生命最早期的体验,它会隐藏到潜意识里,以我所无法察觉的方式,渗透到我命运之中。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异性缘差的原因。妈妈代表着女性,可我恐惧妈妈,所以我会把这种恐惧投射给所有女性。譬如,小丽同学斜视了我一眼,于是潜意识里划过一丝猜忌:哎,看来她也很讨厌我。但其实小丽可能是斜视我同桌,我自作多情而已。当然,我还是很渴望建立关系的。但因为含杂了太多投射,所以关系必定又被我搞得很糟糕。我很痛苦。但这痛苦仿佛又是潜意识的需要——强迫性重复童年的渴望与恐惧。同样的逻辑,类比到其他亦然。A之所以不断重复“被抛弃感”,很可能是她童年就经常被父母抛弃。屡屡爱上渣男的女孩,也不过是在重复她生命的早期创伤之一。再比如,你对异性的排斥心理很强,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很可能,你童年没有获得足够的信任。而今,你不过是制造机会,重复体验“不信任感”罢了。就像斯科特说的,命运的脚本,或许在儿时就已写下。此处需要一个问号:那如何改写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反复强调一个品格:自省,自省,自省!不要张口就是“他怎么这样”、“他凭什么这样”、“他应该XXX”。如果没有自省,哪怕你在同一个坑跌倒了100次,放心,你还会再跌倒第101次。自省也就是向内看。为了避免再次入坑,我们需要区分哪些是自己的想象,哪些是客观事实。例如,你对男朋友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男朋友都应该跪谢。可对方却冷漠,于是你很痛苦,就像讨好别人,别人还不领情一样痛苦。那么,下次付出之前,你需要自问:他真的需要我这份“付出”吗?还是我以为付出了,他就会更爱我了?前者是客观事实,后者纯粹就是想象,是一种不靠谱的投射。显然,你要活在真相之中。因为你放下“我以为······”之后,期望必然就会降低,对应的痛苦也就会减弱。再如,你觉得你受到了同事的排斥。那么你就得问自己:是不是我潜意识就觉得同事不太喜欢我?如果你有这个“想象”,你必然就会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引发一系列矛盾,使关系陷入困境——也就是强迫性重复某种体验。讲真,走出想象何其艰难。但没关系,咱慢慢来。恰如李雪所言,能察觉出潜意识里有一个“坑”,我们就已经很厉害了。下次再遇到“坑口”,我们就可以及时刹车。即使又“入坑”了,也别责怪自己,好好觉知下,为什么会忍不住投射自己的糟糕想象。没看这篇文章,强迫性重复某种痛苦时,你的代入感是100%。看了,懂了,可能是95%。而在不断自省,不断觉知的过程中,每次“入坑”,你代入感都会在减少。90%,80%,70%,60%······如此坚持,终一天,我们都会走出那个充满敌意、恐惧、焦虑的想象世界。自卑者不再自卑。缺爱的人可以对“讨好”说“不”。曾经不被父母善待的孩子,而今,终可以善待自己了。也许你还想看:
张国荣到底有多孤独?
100万和好男人,你选哪一个?
这一生所愿无多
最想我能陪你
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