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原创
文 | 明玥
前两天,马伊琍和文章离婚这个热点,我没有从女方的角度去写,而选择了男性的方向。
……
这几个点让我有点哭笑不得。
努力工作,并不能等于可以赚到很多钱,赚钱哪是努力那么容易的事啊。
说“钱比男人靠谱”的,很可能既没遇到好男人,也没有很多婚前财产。从小有安全感的人很少这么讲话。
说穿了,因为人性从来是自私的,是变化的,那么男人女人都是靠自己最靠得牢,但也都没钱靠谱。
或许明天你就不想做事了,你想飞去伦敦喂鸽子,你手停口停,但是资本时刻可以帮你赚钱——如果有的话。
要看许多分析才能理解这些个结论的,只能说明从小被洗脑得太多了。
她当年的“且行且珍惜”,曾让奉行男人回家就好的女士们,找到了理论依据和行为标杆。
看,连马伊琍都能原谅,就说明维护婚姻还是最重要的事,女人付出和隐忍就是宿命。
殊不知,原本已经淡出了几年,看上去以投资老公为主,决定“主内”的马伊琍,二胎哺乳期未过就开始杀回马枪。
文章原来的优势,年纪轻,事业好,消失不见,现在她再留着文章简直是负累。
早年他靠她扶持,后来他需要她宽容,离婚的主动权,其实一直在马伊琍手里。
演艺圈的工作当然好,太好了,你见过几个行业可以,有人阔别一二十年,回来仍然有机会的?
郑佩佩就是这样,23岁宣布息影,远嫁美国,给富二代老公生儿育女,料理家事,还帮忙夫家的生意。
婚姻生活持续十九年,离婚时她没分到多少钱。
然后她飞回香港,重启演艺事业,《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华夫人是多么出彩的角色。
不要说二十年了,就是当五年家庭主妇,跟市场完全断开,当初学历再好,也很难再有位置。
还有,演艺圈的工作是真赚钱。
只要以前红过,现在再出来,哪怕接个电视剧的配角,几百几十万也是有的吧。
最近看《我家小两口》,严宽的太太杜若溪,就面临产后一年,需要回归职场的问题。
经纪人说她现在状态恢复了,帮她向70个筹备的剧组投了简历,只收到了三个有意向的回复。
弹幕里说,命中率这么低啊,70比3。
我倒是觉得,挺多的啊,反正她同一个时间只能去一个剧组工作,三个里头有一个中了,这一年也不算白过了。
普通白领就难了,唉,你复出如果收入就一个月三四千,老公父母个个都会来跟你说,这还不够请一个保姆的钱,干脆别出去工作了。
你想想也对,上班下班那么麻烦,要跟老板交代,要跟同事配合,除了做好事情,弄不好还要勾心斗角。
再说请保姆,花钱不说,问题又多,这个点又拦住无数人。
演艺圈的工作,虽然要几十上百天地离家吧,但是其实有个隐蔽的优点。
每次去一个新的剧组,就相当于去一个新的公司。
一个剧组少说有几百人吧,这还不算经常来探班的记者、编剧、经纪公司工作人员。
这里头还有不少人,将来可能会发达,会记得你,于是下一次合作的机会又来了。
普通人如果盯牢一个公司工作,可能干了好几年,能念你好的,也就是同部门十来个人。
其实这当然是好事,不算跳槽多拿的收入,你多认识一个人,多表现一次自己的好,这都是形成行业口碑的机会啊。
演艺圈还有一点好,就是名气一旦形成了,这个是跟着本人走的。
剧组散了怎么样,公司倒了都没关系,你得到的名气、粉丝,都是属于自己的。
粉丝又不会粉经纪公司,她们粉的是这个偶像。
比如《祝你平安》之于孙悦,《新白娘子传奇》之于赵雅芝,《新神雕侠侣》之于李若彤……
我就记得前几年有一个朋友辞职,大家都很不理解,他是真正在大机构里一路做过来的,职位已不低。
但他的想法是,这个地方我已经坐到不错的位置,但是如果平台没有了,那我的位置也就没有了。
不如趁着还年轻,带着本事走,以后赚得的资源要属于自己,而不是平台。
后来他开了自己的创业公司,同时是业内小有名气的讲师,基本做到了当年想好的“资源跟着我这个人走”。
本身就非常滋养人。
马克斯写过一段话: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但是使一部分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能,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昧和痴呆。
我当然是没有赤贫啦,但是这种“机器化”的感受,我是有的。
你的工作是事务性的,没有给你机会发挥智人的创造力,做完了并没有价值感,也就没有召唤。
可能连匠人那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精益感也没有,一两年后就全是重复了,而时间年年月月过下去,所以就特没劲。
同样是没什么钱吧,但是做科研、教师、律师这些,应该更有成就感一些。
搞一寸创造,有一寸欢喜。
劳动的分类,不光全是从物质角度,更多应该从精神回报的角度来讲。
为什么袁隆平老爷子,可以人到晚年,依然兢兢业业,十分朴素地进行他从事了几十年的工作。
除了情操高尚之外,还因为他的研究工作,给了他巨额的精神滋养。
他会累,但不苦。
人的性质,会因为“轰轰烈烈地发挥过创造性”,而变得深沉、丰盛,它会让我们挖掘出深藏在人性深处的东西。
不是每个人都有幸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但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义务不让自己碎片化,机械化。
我开始写东西了之后,那种“机器化”的感觉就好了很多,才觉得我可以不需要喜欢工作,我喜欢它给我的钱就可以了。
那么是不是该好好想想,打的这份工,能不能给你赚很多钱的机会,可不可以让资源跟着你走,以及,是不是创造性劳务,有没有给你正向反馈的满足感。
【the end】
见小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