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怪事年年有。
前几日,南京某位移动用户去营业厅,带着死亡证明等材料去办理逝世亲人的手机号过户手续,却被以“需本人到场”为由拒绝。
这不禁让网友气乐了:“本人到场,你们敢办理吗?”
不过,今天我想谈的倒不是移动在服务方面的问题,也不谈过户的法定程序。
而是从手机号过户这件事来看,我们在这个数据时代,即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我死了,我的身份账号该何去何从?
这已经不是一个脑洞题。
牛津网络研究院对Facebook的研究中表明,2050年,逝者用户数会超过生者用户。
所以如果在数据存储上有足够的空间的话,我想,在未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类似墓园的网站。
把每个人所有的互联网账户打包整理成为电子档案,立上墓碑,供他人线上怀缅追思祷告祭拜。
02
在我们还只有QQ的年代,我们对“上线”这件事情有着一种庄重感。
头像亮起来,伴随着咚咚咚的敲门声,这才算我们进入了这个虚拟世界。
它释放的信号就是“我没在,就请别来打扰,我方便时,你随时可来骚扰。”(这点微信就没做到,导致现代人24小时上班不是梦。)
当时我天真的以为QQ会流行一辈子,我还在同几个猪朋狗友忧愁地道:“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看着你们的头像一个个永久的暗下去,这该是多么悲伤。”
QQ的“上线”、“下线”可以给我们的电子墓园提供些许灵感。我们的墓园就是一排沉寂的灰色头像。
如果你有权限,你可以点开对应的头像,了解其手机号、微信、QQ、脸书、微博……或者是未来出现的一些重要的软件账号。
你可以选择给逝者发个消息,在他的账号下留言,也可以读到他的段子,看他的相册从年轻帅气到满脸皱褶。
我想,这才是最适合现代人的纪念方式。而不仅仅只是现实中一块冰冷的石碑。
03
你注册了一个新ID,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我始终认为,人都是多人格的,那些账户就代表着你身体其中一个人格的存在。
有些人会在微信上打卡自律充满正能量,又可能下一秒在豆瓣情绪爆发伤春悲秋,可能忙着微博超话刷数据追明星,也可能在游戏中称王称霸快意恩仇。
而也许在现实中,你就只是个老实背着书包上学去,安静如鸡的平凡人而已。
所以,如果我死了,如果我有机会来给我的一生进行所谓的一场“生终总结汇报“。
某某人……曾以某某马甲混迹江湖……她并非只是个性格温吞,一棍子打不出屁来的怂包。
04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互联网账号,可能存储的是时间,它能够还原某一个时间段的你。
我的微信代表着我的毕业后的工作身份,我得端端正正地敲上自己的大名,保持着适当的严肃活泼。
我的微博代表着我的大学时代,大半被迫转发当时所属机构社团的活动宣传,大半用来转发抽奖和段子。
我的QQ代表着我的高中时代,那时候有个头疼脑热就得在个性签名上闹腾,把一段荡气回肠的暗恋昭然若揭。
我们会发现,不仅我们会在同个时间拥有多重人格,我们的人格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重塑蜕变。
如果你有耐心,我希望你能通过这些时间脉络,了解你我认识之前和疏远之后的空白。
05
而我认为,越忌讳,越得谈。
一个人死了,就是没了,不存在了,他的躯壳变成灰,我们渐渐地会把他遗忘。
这是死亡最可怕的地方,它给生人留下一种突如其来的缺失感,然后又被悄无声息地遗忘。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该把一个人的死亡看作是“突然的离去”,而应看作是“正常的下线”,只要你想他,你可以到他的电子墓园走一走,读一读他有趣的灵魂。
所以啊,我一定会把我的互联网遗产安排得明明白白,给即将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发个链接邀请,配上一首欢快的bgm。
如果是你呢,你想怎么处理这笔遗产?
文:季乙
编辑:刘又又
今天我们来聊聊
【你觉得“电子墓园”值得提倡吗?】
留言点赞第1名
上期中奖者:顺势而为- 你可能会错过 -
4亿人受睡眠困扰:我每天2点睡觉,5点起床
放暑假的你,是什么垃圾?
不是“失去”
而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