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每天都超级害怕出门的大羊
上个星期天,骑电动车遇到了一个熟人。因为不想打招呼又不想让他发现我,于是我硬是跟着他后面慢慢慢慢骑。
当天下午,被爸妈带去参加了一个亲戚的饭局,我完全无法参与聊天,全程低头猛吃,假装玩手机。亲戚问我:“你怎么那么安静呀?”
这一天对于“社恐”的我来说就像亲身经历了一部恐怖片,以后再也不想出门了。
离开人群,我只喜欢一个人在房间听着音乐唱歌,一个人逛街看电影,甚至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
现在的年轻人平常在网络上骚断了腿,但现实生活中只是个面无表情的生物。
有调查显示,有40%-6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别看他们总是在网上蹦迪,到了现实世界里,什么都想逃避。
微信里突如其来收到一句“在吗?”就能让他们紧张地手足无措。巴不得周围的人都把自己当空气,可以一个人默默吃饭、逛街和看电影。
为了避免与人们社交,“社恐”总是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因为只要一接触人群,他们的心里仿佛就在上演一出大戏,好像下一秒就要窒息。
· 在路上遇到熟人 我可以绕道走
迎面走来这个人好像认识!怎么办,要不要打招呼?要是她没听到我打招呼多尴尬呀!要不还是打一个招呼吧,可是要说什么?说完以后要怎么接话?
在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后,我还是选择拿起手机假装有事。可是谁又知道,我的手机早就因为没电而关了机。要是这里有个路口就好了,我不介意多绕500米去下个路口乘公交。
随意走进一家理发店,迎面而来的Tony老师热情地开始与我交谈。
“想要什么发型?”
“都行。”
“我觉得你适合剪个刘海。”
“您看着剪吧。”
每次剪头发,Tony老师总是要问我:“在哪里工作呀?”“家里几口人?”“昨天吃了啥?”“你最近是不是总熬夜?这头发需要护理了啊……”
不知道该怎么回,但却不得不应和他。每次他一开口,我就想说:“求求您别说话了。”
很不幸,就在门要关上的那一刻,进来了一个不太熟的同事。突然之间,那2平米的小空间也承载不了我无处安放的手脚。
同事:“嗨”
我:“嗨”
同事:“来了啊?”
我:“嗯”
同事和我:“……”
电梯还没有到我要去的10楼,话却已经说完了。空气突然安静,太煎熬了,这简直是在度秒如年。
左脚刚迈进店里,一群导购围上来喋喋不休地推销。“美女需要点什么?”“防晒霜今天有优惠,需要带一支吗”“今天有换购活动,你要不要看点别的”
慌乱之中,我只能摆着手说“不不不”,然后迅速逃离这家店。从此以后,每次进店之前我都要站在门口观望一下店里有没有热情的导购。
· “要不要一起……”
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的回答通常只有三个:不用、谢谢、我可以。比如说一个人去吃海底捞,对于“社恐”的我来说,这简直是无声的凌迟。
我:“不了,谢谢。”
服务员:“您好,需要加水吗?”
我:“不用不用,我自己来。”
服务员:“没事没事,我们来吧。”
同样的问题还有“要不要一起看电影”、“要不要一起逛街 ”、“要不要一起打车”。天呐!谁要和你们一起啊,我自己只想一个人。
参加一场饭局印证了什么叫“社交2分钟,充电5小时”。特别是,参加这场饭局的都是不熟悉的长辈。
我原本想全程低头吃饭,但总会有邻座的长辈问你家长里短。“你家是哪里的呀?”“你今年多大啦?”“你住哪里呀?”
好不容易熬到了散场,以为终于可以回家享受一个人刷剧的快乐。不料,爸妈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拷问”。
我:“明年。”
长辈B:“毕业打算回家吗?”
我:“没想好。”
长辈C:“有对象了吗?”
我:“没有。”
……
· 当众说话犹如当场暴毙
人群中突然被喊起来做自我介绍,游戏惩罚时说要当众表演节目,还有社团开会时被学姐突然点名说说自己的看法。
当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我,整个人开始脸红心跳加速,说话还有点结巴。在一群人面前说话,可以说是压死我这个“社恐”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社恐”的世界里,自由和快乐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一个人宅在家里追剧打游戏、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一个人在脑海里变出许多个小人相互唱歌和蹦迪……
不只在国内,国外的“社恐青年”们同样也在一些小瞬间里感到高兴和自在。这些令“社恐”们高兴的瞬间,让网友在推特上热议了一番。
人们眼中,“社恐”好像总是生活得很痛苦。他们不爱说话,只要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耳朵上一定挂着一副耳机。他们甚至看上去没有朋友,无论与谁都保持着距离。
在这个越来越需要社交去维系的时代,外向性格的强社交人类比不敢说话的“社恐”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机会。
就连“社恐”自己也知道,在需要与人保持社交关系的场合中,那些随时有说有笑的人能更快速地与别人“玩在一起”。可是,他们还是愿意保持着这样这样的状态。
人们总是把“社恐”看作是“异类”,觉得不合群的一个人显得特别格格不入。近年来,关于“社恐”的搜索热度不断,越来越多的声音试图帮助他们去成为合群的“正常人”。
可事实是,他们不需要被拯救,也不需要被引导变得“正常“。“社恐”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过得很自在,就像我们也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过得舒服。
这可能就是村上春树笔下那条的“缝隙”:整个世间好像还有不少类似‘缝隙’的地方,只要走运,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好歹能生存下去。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绝对正确,只要生活得舒服,我们就幸运地找到了那条合适的“缝隙”。
我猜你还想看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一个人做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