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普通的科学家不同,他一生有过数不清的情妇,对待爱情从来不屑从一而终。
以色列政府邀请他出任总统,居里夫人和普朗克对他赞不绝口,卓别林主动前去他家拜访……
他,就是爱因斯坦。
一、不,他正在思考
1879年,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迎来了新的生命。赫尔曼的妻子波琳生了个男孩,这个小家伙的到来给这个被经济问题困扰的到来增添了一丝久违的欢乐。只有孩子的奶奶在看到小孙子的时候有些惊讶的说:
“这孩子的头太大了!太大了!”老人有些担心孙子的小身体会承受不了这样一个大脑袋。
不过,小家伙听到奶奶的话并没有什么反应,似乎认为奶奶的担忧是多余的。
后来,父母给这个“头大”的儿子取名“爱因斯坦”,意思是一块石头。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表现出同龄人所少有的木讷和沉默寡言。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小爱因斯坦经常喜欢盯着一个地方发呆,要不就是保持沉默。而这些,很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在赫尔曼和波琳想法里,孩子就应该哭哭闹闹,成天问大人一些幼稚的问题。而不是像小爱因斯坦这样木讷寡言,赫尔曼甚至一度失落的认为儿子智力低下。
在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家人为他请了医生,希望能治愈他的“智力低下”。不过当医生见到小爱因斯坦的时候,他惊奇的觉得眼前这个沉默寡言,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家伙似乎正在专心致志的“研究”着某个问题,哪里是他父母口中所说的智力低下。
“你们的儿子不仅不是智力低下,而且将来肯定会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那他为什么不愿意说话?”
“不,他正在思考。”
1888年,9岁的小爱因斯坦被惴惴不安的父母送进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是一所宗教性质的学校。在十九世纪末,科学还是神学的一个分支,诸多的科学家和科技成果都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小爱因斯坦对数学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宗教。很难想象,当时只有10岁的小爱因斯坦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学高等数学当中。
在别的孩子只知道让父母给自己买玩具的时候,小爱因斯坦却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如饥似渴的学习高等数学。
学期结束后,爱因斯坦获得了一级的成绩。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成绩由高到低分为六个等级,这个“一”在后来许多中国人看来是“一分”。
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这个“一”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等”。爱因斯坦默不作声的努力,最终让他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不过人们在谈到爱因斯坦所做出的辉煌成就的时候,从来都只惊叹于大师的天赋而忽视了他所做出的刻苦努力。
晚年的爱因斯坦对此不无伤感的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三、拒服兵役遭开除
二十世纪末,由于战争的问题,不得已的德国当局出台了一项规定:凡17岁的男子要到政府机构登记服兵役,20就必须要服兵役。1897年的爱因斯坦刚好年满17岁,按规定应当去政府部门登记准备服兵役。
爱因斯坦本人对此却十分抗拒。如果说爱因斯坦有什么事情是坚持了一辈子,除了对科学知识的热爱,那就是对战争的厌恶。
“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的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
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光是骨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
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为了避免服兵役,爱因斯坦想到了去找医生给他开证明,企图以患病为由逃避服兵役。但事情很快就被发现了,爱因斯坦也因为弄虚作假被学校以人品低劣为由开除。爱因斯坦的父亲一直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继承家族的工厂。
但现在儿子被学校开除了,万般无奈的赫尔曼只得召开家庭会议,商量关于爱因斯坦学业的事情。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劝赫尔曼说:“为什么不让爱因斯坦去瑞士报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呢?”
雅各布口中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是瑞士乃至在全欧洲都享有盛誉的一所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这所大学先后培养了三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就包括日后的爱因斯坦。
而雅各布之所让爱因斯坦报考这所学校,除了它优质的学习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招生不论文凭,只看成绩。
这简直是为爱因斯坦量身准备的。
在和家人告别后,爱因斯坦马不停蹄的动身前往苏黎世。而这一去,连爱因斯坦自己也没想到会让现代物理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转战苏黎世
1895年,爱因斯坦参加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入学考试。本来十七岁的爱因斯坦因为未满十八周岁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但是因为爱因斯坦在数学和物理方面出众的天赋被校方破格批准参加。
爱因斯坦是个天才,这无可否认,但天才往往在学生年代都有一个通病——偏科。这一点,在爱因斯坦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公布成绩后,爱因斯坦数学和物理考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满分。但其他科目,尤其是爱因斯坦的语言学科几乎没有得分。
鉴于爱因斯坦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异于常人的天赋。学校最后建议爱因斯坦先找一家当地高中把之前落下的课程先补上,等明年入学考试再考一次。
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这种情况下换做谁都难免会失落。但爱因斯坦终究还是爱因斯坦。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不要抱怨生活,那只能说明你的无能,强者从来不抱怨生活。”
就这样,爱因斯坦再次收拾好行囊去复读高中的课程。本来爱因斯坦以为复读不过是在把之前没有经历完的痛苦再经历一次。然后阿劳州立中学活泼自由的学习氛围却让爱因斯坦如鱼得水,没有刻板的照本宣科,没有冷淡的师生关系。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很明显,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是在说阿劳州立中学。
复读的生活除了学习外,爱因斯坦还和房东温特勒一家相处的十分融洽。温特勒夫妻都特别喜欢这个风趣幽默的年轻人。而温特勒夫妻的大女儿玛丽更是对意气风发的爱因斯坦芳心暗许,年少的爱因斯坦也对眼前这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见倾心。
由于玛丽经常教爱因斯坦拉丁语,一来二去,两人便坠入了爱河。对此温特勒一家都是乐见其成的,爱因斯坦搂着幸福的玛丽,在大家祝福的祝福的眼神中同大家一起共进晚餐,宛如一家人。
好景不长,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爱因斯坦不得不和心爱的玛丽洒泪分别,两人约定要每周互通书信,对彼此的感情永远不会变心。
经过在阿劳州立中学一年刻苦的学习,加上恋人玛丽的帮助,爱因斯坦终于如愿以偿的考入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我喜欢旅行,但不喜欢到达目的地。”爱因斯坦的对世界的好奇是没有终点的,但或许爱因斯坦在感情方面也是如此。
五、爱因斯坦和米列娃
1896年,爱因斯坦离开了相处一年多的温特勒一家,离开了心爱的玛丽。顺利进入大学后,爱因斯坦似乎忘记了对玛丽的海誓山盟。竟然对学校里的一个残疾的女学生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
这个女学生就是爱因斯坦的第一位夫人米列娃。米列娃是当时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校以来招收的第五名女学生,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女孩子要想读书识字都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这样的名校了。米列娃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天赋甚至一度令爱因斯坦都自愧不如。
而因为米列娃的脚有先天性的残疾,再加上米列娃冷若冰霜的性格,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
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不仅把它当做是科学研究的金玉良缘,更是把它活学活用在了恋爱当中。
疯狂迷恋上米列娃的爱因斯坦甚至不惜写信给温特勒太太,要求终止和玛丽的这段“错误的感情”。
类似的事情,爱因斯坦一生做过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的对象都在变,但是不变的物理学家对每一份感情都投入所有,事后却又绝情的与情人恩断义绝。
尽管爱因斯坦给人看起来的样子便是个多情的风流公子,可女孩子不都喜欢尝试这种“危险”吗?外表冷若冰霜的米列娃在爱因斯坦火一般的求爱攻势下很快就沦陷了。
从此,学校里数学和物理学最出色的两个学生恋爱了,同学们除了惊叹于爱因斯坦的魅力,更不敢相信那个冷冰冰的米列娃竟然也能变得小鸟依人。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学习的欲望似乎也没有以前强烈,平时沉醉在和米列娃的恋爱当中。每逢考试便借米列娃的笔记突击复习,好在每次总能有惊无险。
就这样,短暂的大学时光很快就所剩无几。毕业后的爱因斯坦不仅要养活米列娃,更需要给自己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寻找了一两年,爱因斯坦还是没有一份可靠的工作,无计可施的爱因斯坦只得求助于大学同学格罗斯曼。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格罗斯曼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也有一副乐于助人的心肠。由于专利局局长和格罗斯曼熟识,格罗斯曼便介绍爱因斯坦去瑞士专利局当职员。
1902年,23岁的爱因斯坦顺利的进入了瑞士专利局,成为了一个试用专利员。
当小职员的日子不仅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给了爱因斯坦大把的闲暇时间可以研究物理问题。
在专利局的工作之余,爱因斯坦在米列娃的帮助下夜以继日的研究物理难题。
六、他必须得诺贝尔奖
1905年,沉寂了许久的爱因斯坦突然发表了三篇在物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这三篇论文分别是“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一个瑞士的小专利员竟然一下发表三篇轰动整个物理学界的论文,这件事几乎震惊了当时所有物的理学者。
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当时的人们把爱因斯坦的成功归功于“上帝赋予的杰出天赋”。但物理学家本人却坚持认为这和长久以来的厚积薄发是分不开的。
1909年,30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瑞士专利局,转而去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副教授。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物理研究上,目标直指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是爱因斯坦多年来的夙愿,世界上的每个物理学家都渴望能获得这一殊荣。
然而,为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诺贝尔奖的颁奖向来是喜欢“迟到”的。
尽管提名爱因斯坦得诺贝尔奖的呼声居高不下,但只要有一个人持反对态度都不能把奖颁给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研究从来不只是纯粹为了某个奖项。即使没有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也从未停止过自己在物理学上的探索。
1915年11月,3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1916年3月,37岁爱因斯坦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5月,爱因斯坦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随着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贡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对爱因斯坦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深感不满,一时间,爱因斯坦得诺贝尔奖几乎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面对各界的压力,诺奖委员会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
经过深思熟虑,委员会前所未有的停止颁发19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理由还是爱因斯坦做为提名理由的《相对论》存在诸多疑点。
而诺贝尔奖最注重的就是准确性,诺奖委员会无论无何也不愿意赌上自己的名誉去颁这个奖项。
最后,还是爱因斯坦的好友,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大师普朗克想了个折衷的办法——把提名理由改为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研究。
1921年,爱因斯坦终于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耐性和恒心总会得到酬劳的。”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爱因斯坦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物理上,这也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够成为物理学史的巨人。
“人生的价值,该当看他进献甚么,而不该当看他获得甚么。”
爱因斯坦如是说。
— END —
本文作者:张文扬;图片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请联系小编删除。
深度好文热门排行
朱安:无性无爱,只愿来生不再遇见鲁迅 !
“白鹿原”到底隐喻讽刺了什么 ?
有人说,他死了,他生在春天,也死在了春天 !
“男子当街捅杀24岁女孩:我没有大晚上出门,也没有穿着暴露 !”
我见过太多人,他们没有故事,只喜欢无病呻吟 !
▲
极文学
社会现实·热门事件·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