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博国学
最 有 格 调 的 国 学 微 刊
关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公元405年十一月,东晋文豪陶渊明辞官归隐,直至生命的终结,此生再未入仕。
在回乡途中,陶渊明有感于田园静美山水宜人,便写下了千古名赋《归去来兮辞》。而其中这两句,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活在当下的恬淡与超脱。
或许有人以为落魄的陶渊明出身底层,其实陶渊明是不折不扣的豪门子弟。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外祖孟嘉也是名士。
然而如此优越的家族背景,在陶渊明笔下居然不落一字。辞官后的陶渊明,人过中年拖家带口,未来的生活将何以为继?陶渊明表现的依然很从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昔日的辉煌已随雨打风吹去,未来的路途却难以确定,不如把握当下,努力的生活。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境,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有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才有了开创山水田园诗派的陶渊明。
一
不念过往,生命不抑郁
那些沉湎于往日的人,不管记忆是辉煌还是痛苦,都注定没有未来。
几年前在一家企业上班时,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同事。他原本与朋友合伙经营着一家纸箱厂,大约有二三十人的规模,效益还算不错。后来资金流转上出现了问题,工厂破产了,年过四十的他需要养家糊口,只得找了入职我所在的公司。
于是我们便成了同事,遗憾的是他始终沉迷于往日的风光而不可自拔。
他常常因为自己开过公司,看不上身边的同事,甚至连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也被他批驳的一无是处;
尽管缺钱,他却不肯与同事们加班,理由是他曾经日流水达上百万,怎么可能为挣几十块钱的加班费而苦哈哈的出卖体力?
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那时我的公司如何如何,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他的为人,纷纷避而远之,人缘太差的他在工作中也草草应付,最后被解雇了。
后来我曾经在菜市场门口遇到过他,当时他以跑摩的为生,正与同行们兴奋地蹲在地上玩扑克牌。当这座城市实行禁摩后,我再也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而那些被苦难记忆纠缠的人更是可悲,就如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原本是备受同情的对象,却因为整日向人诉惨而遭人嫌弃。
那些活得太累的人,总是因为活在往日而变得抑郁。因为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未来与憧憬。
二
不畏将来,生命不焦虑
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不要畏惧未来,畏惧未来的年轻人没有前途!”
然而,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明天的不确定感到焦虑。
根据《国民财富焦虑报告》里的数据,目前国内4.4%的人处于高度焦虑状态,78%的人处于中度焦虑状态,这便意味着你能看到的大多数人,都是表面光鲜内心却在泥泞中挣扎。
现代社会焦虑无处不在:孩子为成绩焦虑、成年人为财富焦虑、老年人为健康焦虑、男人为、升迁焦虑,女人为身材焦虑。
总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和金钱资本控制着成败得失、荣耀和屈辱,让人心变得愈加烦躁而焦灼。
但凡是值得焦虑的事,都是尚未发生的事。所有的焦虑,都是源自内对它们过多的关注。
人生无常,万物皆有变化,没有人能预知明天哪瓣鲜花会凋零,哪颗种子会发芽。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不如积极的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决定不了我们的外部环境,但可以改变当下生活的心情。
你只管精彩,上天自有安排。当你专注于营造眼前的生活时,焦虑自会远去,心灵如淡然若水,人生便如流水行云,如此面对不期而遇的未来,依然可以优雅而从容。
▼关注京博国学 获取更多精彩文章▼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作者简介:沧海明月生,颠沛在忽晴忽雨的江湖,身体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灵魂仗剑走天涯
有偿投稿
京博国学
最 有 格 调 的 国 学 微 刊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