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汪曾祺,大家对他的印象大都是“通透”、“真实”、“洒脱”。是的,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但其实,汪老并非生来就有这样一种境界。他的通透,是在时代洪流中磨出来的,是在生活历练中沉淀出来的。
在中国的作家中,汪曾祺是出了名的懂生活。舌尖3上映时,就有网友提出:看什么舌尖3,看汪曾祺谈吃才最有味。
连金庸都说: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的确如此。因为再普通的吃食,在汪老笔下,都会立刻变得活色生香,让人垂涎三尺。
比如牛肉,汪老是这样写的:“这种牛肉是五香加盐煮好,外面染了通红的红曲,一大块一大块堆在那里。买多少,先切,放在送过来的盘子里,抓一把青蒜,浇一勺辣椒糊。”
云南的羊血粉丝,他写的更为真切:“大锅两口,一锅开水,一锅煮着生的羊血。羊血并不凝结,只是像一锅嫩豆腐。米线放在漏勺里在开水锅中冒得滚烫,羊血一大勺盖在米线上,浇芝麻酱,撒上香菜蒜泥。”
这一连串关于吃的动词一下子跳入人的脑中、眼中,让人读来浮想联翩,画面感十足。
对美食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包容,也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包容。而他的这种包容、有趣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息息相关。
因为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是个爱好广泛,比汪曾祺更加有趣的人。
他会弹琵琶、洞箫、笛子,甚至是常人没有两三年拿不下来的小提琴,他捣鼓了几天就能拉出曲子了,更甚至,他的胡琴也拉得有声有色。
元宵节,他给孩子们做荷花灯;清明节,他糊风筝;夏天,做养金铃子的盒子;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在西瓜皮上刻上镂空图案,做西瓜灯。
对于吃,汪菊生显然也十分精通。
一次,汪曾祺的祖父想在春天吃螃蟹,于是,他的父亲别出心裁,用水仙鱼做了一盘螃蟹,吃起来竟跟真的一模一样。在学校时,父亲还会给汪曾祺寄来亲手做的虾松,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汪曾祺的有趣和父亲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
有趣的父亲,给孩子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无趣的父亲,带给孩子的,是一方狭小空间。
含泪播种,含笑收获
汪曾祺曾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他这样说并非文人的无病呻吟,而是与他艰苦曲折的成年经历有关。童年的汪曾祺是幸福的,但是由于日本侵华的开始,作为书香门第的汪家,就算家境殷实,也仍免不了战争的迫害。
于是,他不得不几经辗转,勉强读完中学。后来战事吃紧,他还停下了学业,跟随父亲到一个庵里避难了半年。
1939年,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这里他认识了朱自清、沈从文等名师,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在西南联大,人人都知汪曾祺是个才子,可没想到,毕业后,眼看同学们都一个个找到了工作,只有他落单了。
于是,毕业后的五六年时间,汪曾祺几乎都在为生计奔波。他在昆明、上海、北京和武汉干过不同的工作,但是都不长久,中间还断断续续失业。
最穷的时候,住在5平米的小房间里,家徒四壁,值钱的家当都卖了,只留了一床破棉絮,一张桌子和一把凳子。甚至,连续几顿不吃饭都是正常的事。
这个在西南联大以才情闻名的学生,当满怀理想和抱负冲向社会时,却被无情的现实打得遍体鳞伤。那段时间,他有的不是骄傲,而是满满的挫败感,落魄、困顿和惶惑占据着他的生活。
所以他才会写下“我愿意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这样的文字。
直到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才从武汉回到北京,担任《北京文艺》的编辑,生活才逐步走向正轨。
可是,命运对他的考验并未结束。1957年,他又因一篇文章被划为了右派,开始了长达3年的下放劳动生活,他搬石头、扛石灰、喷农药,什么重活累活都干过。
好不容易结束了下放,到了1966年文革开始后,汪曾祺又因右派问题被关了两年“牛棚”。
不断的变故和磨难,让他猝不及防,却未将他打倒。在最无助之时,他仍然不忘用文字勉励自己: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郑板桥说: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汪老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越来越坚韧,越来越守真。
一颗初心,慢煮生活
跌跌宕宕40年,终于到了1977年文革结束后,汪曾祺的生活才真正恢复了平静。此时他已经57岁了,对于人间事,他看得越来越通透了。这种通透,从他的文风转变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说以前汪老写的东西尚有斧凿痕迹的话,那么他后期写的东西就更加纯净、自然,更接近真实的自己,因为汪老的骨子里,是个喜欢恬淡自然的人。
他的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不像鲁迅那样刻薄,那样针锋相对,也不像沈从文那样仙气,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他笔下的人物,是有着小人物该享的清福,也守着小人物该有的悲悯,有苦有乐,是最真实的样子。
他的散文,是真的散,自然而然倾泻而出,说到哪是哪,就像和人聊天一样,亲切温和。
贾平凹说: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他在最好的年纪,经历了最为动荡和落魄的生活,所以到了晚年,能够安享生活的平静,与他而言,已是上天最好的恩赐了。
什么是通透?
就像汪老一样,苦了半辈子,老了,仍能乐呵呵地上菜市场买菜,仍能平静静地伏案读书写字。给人爱,也爱自己。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作者简介:康飞,文学硕士,信奉“不努力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主播简介:佳萌,电台主播,爱小说爱美食,幻想一夜暴瘦。能够听到我的声音就是缘分,愿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生活。喜马拉雅FM:佳萌的声音。
内容简介从有效的社交圈结构开始,为你解析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轻松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从而建立高效的社交圈,协调好工作,照顾好家庭,还能保证自我发展。
参加国学一刻送书活动在本篇文章底部留言点赞,留言获得点赞数第一的读者,将会获得一本《练达,如何成为社交高手》的纸质书,每人每月只有一次获奖机会。(每日的点赞数截至时间到第二天文章推送早上8:00前。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