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罗西
商业操作、营销手段等,国人学得快,甚至无师自通,一下子就甩出传统资本主义好几条街;
但是,一些更高级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同时学到或看到、听到,加上没有信仰,商业化带来的好与恶,几乎齐驱并驾,泥沙俱下,滚滚而来。
商业化,本是一种进步,包含很多可圈可点的关键词:契约精神,公平交易、诚信,创新,服务,精致、工匠精神等。
于是,商业化,在我们这里只简化成一个字:卖。
能卖为王,什么都可以出卖。
加上网络的“猎奇”文化的推波助澜、各种主播加戏表演、网红的娱乐至死……
我们很多人就不知不觉被洗脑了,以为只有非常、反常才可以脱颖而出,出奇制胜。
本就缺乏常识武装的国人,就很容易被带进沟里,层次越低越容易被带进沟里。
其实,常态才是生活才是健康才是骄傲,而不是奇葩或“XX特色”。
国际上通常的一些规则、定律,在我们这里行不通或遇阻或被打折处理……
就说最近爆红的那个上海流浪汉沈先生,很多人为他叫好,美化、神话他,就因为其身份、形象反差而被圈粉,有人甚至大喊“我想嫁给你”“大师大师”……
全失态了,全失智了。
我只想说,你隔着屏幕看他是当一个“形象”来看,如同看小说越典型越好;假如你把他当为一个“人”来看,甚至当作家人来看,你就能恢复常态了,你会很绝望的,也不觉得他是大师了。
早年,我写过一文章“易中天只是说了人话”:他不耍专家腔调,他说真话,他平常如人。易中天说,要大家认他是一邻居,一朋友,一熟人。
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正常人一上讲台就习惯性三个字顿一下,官腔十足?
很多所谓“读书人”也有这样的毛病,一打开书,就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起来。
犹如医生开药方的职业毛病,不把字写得像画符,好像就难受、跌份、没有水平,似乎只有外人搞糊涂了,才有成就感。
朋友去看病,第二天翻开病历看,到底怎么吃药。天书根本看不懂。
朋友就回到那小诊所问医生,你到底写了什么?
医生看了半天,也没看出自己写什么,恼羞成怒:“干吗不昨天当场问?”
再说易中天,他很生活很大路货,居然也很先进,不坐井观天,不作茧自缚,他讲“三国”,把历史英雄邻居化、兄弟化,会说“周喻帅不帅,孔明会K歌,关羽是爱神……”
我很不喜欢那首什么“生僻字”的歌,倒退!
接下去,只有“说人话”的才有出路。
半夜,一个男人对其妻“朗诵”:贤妻,尓夫为毒虫所袭,迅燃银灯!
其太太被吵醒,听几遍还是没听懂,火了:快说人话!
试想,你与一个满嘴朗诵腔或者广播腔的人一起睡觉吃饭吵架,该有多么不真实,多么乏味、别扭。
其实商业最美的那部分还是其烟火味:凡俗而有温度的生活,对人性充满尊重与关怀。
我很喜欢这么一条国产汽车的广告文案,特别感人,因为说人话,因为表达的是正常人或者说普通人的感情,走心——
如果你问我,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部车是什么?那绝不是你在路上能看到的。
30年前,我5岁,那一夜,我发高烧,村里没有医院。爸爸背着我,走出山,越过水,从村里到医院。爸爸的汗水,湿遍了整个肩膀。我觉得,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部车是——爸爸的肩膀。
今天,我买了一部车,我第一个想说的是:“阿爸,我载你来走走,好吗?”
最后打出广告语:XX汽车,永远向爸爸的肩膀看齐。
一位我尊敬的经济学家说过一句话:语言也有“腐败”,要治,要改。
很多场合、很多时候,不少人已习惯喊空话、大话、假话,还有就是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语言。
回归正常。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