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饺子,我们家是十四晚上包的。
十四晚上,我们在外面吃火锅回来,我开始和面,儿子择菜,老公搅拌肉馅,一家人齐上阵,张罗十五的饺子。
十五在我小的时候是重大节日,比春节还热闹。现在不行了。有许多人家正月十五连饺子也不吃了。
毫无仪式感。
其实我也是不懂仪式感的人。
但大概是因为在传统的家庭中长大,而且现在过年过节又太没意思,所以令我经常怀念起小时候过节的郑重其事来。
我和面时,从面袋子里挖出来四碗面。说是四碗,其实没有满,就是用碗挖了四次,象征四碗。
我们家的传统是春节正月十五包饺子,和面要一人一碗。
我说我和了四碗面。
儿子说,为什么多一碗。
我说有黑米的一碗。
于是我儿哈哈大笑,你可真行,那假若在老家,那六七只鸡也要每鸡一碗吗?
“老家的鸡没那么娇胜!”我老公说。
这绝非我矫情,也不是我自创的。
自从我小时候,春节、正月十五包饺子,我妈必定会给家里的猫和上一碗面。
我妈说:“猫狗算一口儿。”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我想大概是因为猫可以上炕吧。
毕竟猪啊牛啊鸡啊羊啊,都是没有“上炕”这个待遇的,所以它们也没有春节和十五“一碗面”的待遇。
我想起这事儿来,就给黑米和了一碗面。霎时觉得正月十五不一般了。
这也有了一些节日的气氛。
我们包饺子,也郑重其事的,尽量包的漂亮,平时挤饺子,也不挤了,就一下下认真捏,摆放的也格外整齐。
想起我们小时候,这种时候的饺子我妈包的非常认真,平时还用我擀面皮,这时候就不用了,怕擀得不均匀,不漂亮,摸都不让我们摸一下,要保证饺子的最高水准。
小孩子就是好奇心重,越不让摸越想摸,趁人不注意就想偷偷摸一把,又担心有什么不好,伸出去的手就怯了场。
转悠几个回合,见真插不上手,才去玩别的。
元宵节是要“放灯”的,我们用白菜疙瘩挖小灯碗,等着十五晚上收“灯”。然后端着“灯”满街跑。
现在也没有“放灯”的了,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放灯”。
现在的春节十五,是越来越没劲了。
十五早上吃饺子,黑米就在桌子下面钻来钻去,我夹饺子给它吃,找漂亮完好的。
儿子说,黑米这么笨,你给它整个儿的它也吃不了,不如给它个破的。
好文推荐
哄老婆是件增值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