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距离与各种奇葩亲戚/朋友/同学/八杆子打不着的邻居相见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回想过去的一年,过得怎么样?能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春节7天八卦连环暴击?
BALBALBALBAL
···”
然而,对于鞋圈青年来说,以上连环问句的冲击真的算不了什么,毕竟大家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天天SNKRS陪跑早已练就出一副闲看庭前开花落的佛系心态。但是——
还记得前年吃泡面攒钱买来的球鞋,是怎么被“顺便”穿走的吗?
还记得大前年明明藏在床底下的鞋盒,是怎么变成垃圾桶的吗?
是不是忆往昔仰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恨不及眼拙手不快,打掉牙往肚里咽,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
好像现在春节的味道,已经从过去喜气洋洋的鞭炮声变成了一场场嬉皮笑脸的声讨会。
小时候对苦难一无所知,别人问成绩就回答;别人问有没有喜欢的女孩就脸红;问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答不出来就哭,嗓音嘹亮,在一群大人的嬉笑声中被瓜分成下酒菜。
长大了才知道,他们压根儿不是因为你长的可爱喜欢你而问你,只是为了在你身上找到乐趣调剂苦涩压抑的生活;越悲催的人生越以娱乐他人为荣,同龄人不接招,只能在小孩子身上做文章。
养成习惯就糟了,一见面便迫不及待搬出倚老卖老奉献人生经验那套老掉牙的思路混充人生导师。陋习延续多年,以至于现在明明对方已经长成大人了,还妄图占两分便宜。
问:“你这个鞋怎么这么肥?不热吗?出不出汗?脚臭不臭?”
答:“要不您给我买个秀气的?”
问:“呀!一双鞋好几千?!现在年轻人真是xxxxxxx(此处省略一千字)”
答:“怎么?赚得多有错吗?”
问:“你弟弟(妹妹/侄子/侄女)喜欢这鞋,要不借我们穿几天?”
问:“你们卖鞋一个月能赚多少啊?可得赶紧找个正经工作,现在这帮微商呦,都跟传销差不多的。”
答:“还行吧,刚买AMG。”(此时请酌情配合展示手表、首饰、车钥匙等一系列辅助道具)
问:“你这鞋真的假的啊?微信里可看见有啥原厂渠道货,一摸一样,才399”
答:“我老板都让我帮他代购。”
答:“那可不!”(此时应顺势打开余额宝)
……
千万别去被迫接受传统的的“吃亏是福”、“得饶人处且饶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及无敌金句:“大过年的”和“孩子还小”。
我的成长经验告诉我这些都是糯弱的表现形式,只会让人变成软柿子和受气包。
“自我”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贬义词的代表,自私的人都过得快乐。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别人的看法”这种东西。所以像我这种从小都为自己着想的小孩,长大后通常都活的快活。
明白与人交往在何时何种程度应该有所保留;充分懂得恋爱中保持独立经济与独立人的重要性;不急于全盘托出将自己的一切双手奉上,更加拥有失去任何人依旧野蛮生长的自由。
从小让自己不吃亏,而不是委屈自己赢得那一句言不由衷的“好女孩”的夸赞。
之前有个远房亲戚带着小孙子来我家做客,当场毁了我堆在地上没来得及拼起来的YEEZY鞋盒。
等到我发现并制止的时候,熊孩子放声大哭,躺在地上中气十足的原地打转,像一头不美观的陀螺。
而我不紧不慢的拿着鞋盒的残骸找到他家长,明码实价一个盒子400块钱,要么给钱,要么我揍他家孩子直到我出气为止,二选一,没商量。
17年初,YEEZY还真的是挺贵的!
全程我爹妈一言不发,不帮腔也不制止,就在那安安静静坐着一边吃水果一边看我表演。这种时候,无声就是最大的支持。因为他们只要表现出一点点偏袒小无赖的意思,大人们马上借坡下驴,嘻嘻哈哈的翻篇儿了。
最后吃亏的只有我,但实际情况是,我并不愿接受这种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的悲催。
性格的养成和家庭教育关系巨大,像我这种从小在幸福家庭中散养出的小孩,走上社会可能被敲打,但从来不吃大亏。
理由很简单:经历了一些洗礼,也长过不少见识,做事有原则有底线,不会被三瓜俩枣哄骗,更不屑于干坑蒙拐骗的事儿。
长大以后,开始真正进入社会,球鞋逐渐退出生活的主战场。这是大多数人无可避免的自然法则,毕竟能把爱好当成职业的幸运儿少之又少。
所以更加珍惜每一个解放自己的时刻,那种双脚贴地去感受自由,不必为工作琐事烦忧更不必勉强自己踩着坚硬的高跟鞋冒充淑女名媛。
换句话说,当有人对我的球鞋提出质疑和伤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否定我残存不多的天真。
就像现在,20好几的我单身单得我妈天天担心以后嫁不出去(北京女性婚恋竞争压力确实大,好男人都得靠抢),但也在年前明确表示,如果有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不怀好意的催我相亲,就直接找个女性朋友冒充女朋友带回家堵住他们喋喋不休的嘴!
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在春节,保护好自己家的小孩,让他们免遭无良的迫害。
综上所述,就一句话:
大过年的,谁跟我的鞋过不去,我就跟你过不去。
<END>
“老鞋已死”
球鞋的江湖里,从来没有“非诚勿扰”。
EDC难道不知道自己设计的鞋丑吗?
“妈,我想买鞋”“我看你就像个鞋!”
“玩鞋是个高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