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回家这件事对我来说,似乎总在内心深处隐隐地藏着一丝焦虑。离回家的日子越近,期待感越强的同时,焦虑感也越来越明显。
已经能想象到,从见到爸妈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会有问不完的、让你不想回答的问题:
“你那个男朋友家庭条件行不行啊,上次舅妈介绍的那个小伙子家境又好又是我们这儿的,去见一下怎么了?”
“怎么这么晚还不睡?”
“都中午了怎么还不起床?”
“平时生活也是这么一团糟吗?”
啊......好像自己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你当然明白,他们是出于爱,但这爱的密度太高了。你往往也不忍心打断,因为那会让你觉得伤害了他们而愧疚。
那就忍着吧,或者躲一躲吧。
一年年过去,很多人抱着期待回家,却又不得不消极应对家里的人和事。尽管我们都希望能和父母更亲近一点,却总隔着一些疏离和对抗。
下面,让我们从创伤的代际传递(the transm of trauma, ITT)角度来试着走出这一步,理解父母为什么会令我们如此焦虑。
每一个文化环境都有自己的集体性创伤,而我们的文化中显然也存在不少。
三年自然灾害、知青下乡等等词汇,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它们只是印在书本上的故事。但对于祖父辈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真真切切的一部分。尽管他们不愿言说那种痛苦,但所经历的一切毫无疑问影响着他们的信念、情感模式,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家庭关系、养育方式。
即使你和祖父辈们并没有直接经历这些创伤,不置可否,我们都生存在同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总会彼此互相影响,造就了相似的困境。
创伤代际传递,传递了什么?
首先,在经历过集体性的创伤之后,人会对灾难的预期有更刻板的负面认知(Kellerman,2001a; Kaitz Levy,Ebstein, Faraone, & Mankuta, 2009)
你是不是也会好奇:爸妈想象力咋就这么强,总能想象到最糟糕的结果、并且坚信那一定会发生?我只是说了一句我想换工作,他们就开始担心不稳定,反复劝说你别瞎换,甚至连你换工作失败后回老家的规划都做好了......结果,你也很难不去怀疑自己是不是选择错误。
其次,在情绪方面,他们的主要表现是焦虑,而且是一种毁灭性的焦虑(Kellerman,2001a)。
可以想象,当他们年轻时经历那些书本上的创伤时,是怎样的无助。他们可能本来家庭条件不错,结果却遭到极端打击;他们可能本来可以继续学业去实现梦想,却忽然要远离校园背井离乡。当他们的生活非常不可控,甚至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人生,如果他们没能好好地从中走过来,那种强烈的焦虑感将会一直笼罩在心中。
那么,经历过创伤的人,在抚养下一代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倾向呢?
他们可能会过度控制和保护孩子(Harkness,1993)。
孩子要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模式,需要父母能敏感地感知孩子的需求,并及时调整。过于焦虑的父母,当孩子主动探索新环境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害怕,忍不住想要抓紧孩子,生怕遭遇危险;即使孩子取得成功、准备走向更远的未来,他们的眼神中,除了欣喜之外仍然会透露着强烈的不安。
而孩子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个部分,也更可能采取回避的行为方式,不敢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
过于焦虑的父母,还可能会压抑情感的表达。出于自身的经历,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父母本身可能不会表达自己的痛苦、愤怒、悲伤,对他们来说这是不被允许的。
这一点也会传递到下一代身上。因为缺少“情感表达”的老师,孩子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情感,甚至还承担了保护父母情感的职责——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可能有深深的内疚感,所以必须压抑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愤怒,从而承担来自父母的压力。
总之,集体创伤的第一代人,主要表现为PTSD的症状,遭受失眠、抑郁、焦虑等长期折磨,而第二代很可能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建立关系、解决冲突、独立自主上出现困难(Kellerman,2001)。
我们可以做什么?
就像前面说的,改变的前提是理解。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几个方式,让自己更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养育方式对你的影响。梳理清楚这些,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和关系,都会发生质的改变。
先学会接纳自己的感受
压抑并隔离自己的情感是创伤第一代及后代的常见问题,但那些情感是无法凭空消失的,更健康的方式是接纳它们且尽可能地表达出来。
你可以用你觉得舒服的方式,比如写日记、冥想、向信任的人倾诉、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等等,让你的情绪自然地流淌。
倾听父母的焦虑并且共情
当你能够接纳自己的情感之后,你可以试着帮助父母接纳他们的情感,而你需要做的是——倾听。
当和他们交谈时,别急着反驳或者回避,听一听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情绪,并且把你的感受告诉他们。
这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们原本可能将你投射为一个面对灾难无能为力的孩子,现在你的稳定告诉他们,你已经长大了。
最有效的疗愈方式就是表达。
如果父母愿意讲当年的经历,可以鼓励他们多说一些,并试着从当中看到积极的意义。
大多数时候,你会认为和父母是很难交流的,感觉到深深的“代沟”。但如果你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你会看到父母在少年时背井离乡的坚韧勇敢,青年时面对社会骤变的砥砺前行,中年时抚养后代的尽己所能。
你或许开始敬畏,他们的生命历程如此平凡而与众不同,感恩他们为你和家人的付出,并从中看到更多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写了这么多,很希望你在按响门铃的时刻,将复杂的心境转化成释然。
你的稳定、平和,会比语言更加有力,那是你的独立宣言,也是无声的爱和包容。
愿你过一个,不拌嘴的新年~
本文作者:
吴菲音
简单心理推出限量低价咨询以来,已经为1500+人次提供过心理咨询服务(均在50-300元),如果想了解能够提供低价咨询的咨询师,可以来看看?
↓ 戳这里,直达低价咨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