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男子20年后拦路打老师:遇到一个好老师,究竟有多重要?
日期:2019-01-25 20:16:05 作者:点击蓝字关注? 来源:上官文露读书会 阅读:

男子20年后拦路打老师:遇到一个好老师,究竟有多重要?

  导演:彼得·威尔

  编剧:汤姆·舒尔曼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1989年6月2日(多伦多首映)1989年6月9日(美国)

  片长:128分钟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文 君尧| 主播 简宁

  前段时间,一位学生时隔二十年掌掴老师新闻上了热搜。

  视频男子毕业20年后当街打老师耳光

  即便已经是三十而立的成年男人,常某在二十年后的街头偶遇初中老师,内心冲动却无法遏制,他回想自己年少时曾遭受体罚和打骂的画面——老师让他蹲在讲台下面,不断地用脚踹着他的头。

  这些细节化成噩梦将他牢牢抓住,在二十年后化成了一记重拳,完成了这场迟来的“复仇”。

  姑且不谈这个行为对错与否,网上诸多评论几乎是一边倒表示理解,与其说是替常某鸣不平,我们更多是心有戚戚,因为大家深知一位品德败坏的老师,将给孩子带来多么沉重阴影和持续的影响

  可一位好的老师呢?

  但凡看过《死亡诗社》的人,都不由的感叹一声,如果我们的学生时代也有基丁这样的老师,或许我们的人生走向另一条路。

  / Part 01 

  「 个人生下来就背负着期望  

  ▼

  中国教育向来遭人诟病,很多人都说这种麻木程序化的应试,扼杀了我们本该拥有想象力创造力,也限制了我们的未来

  常常被拿来当作正面教材例子,便是美国教育。

  想来大家都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说同样是当卡车司机梦想,中国小孩父母胖揍一顿,斥之没有出息,美国小孩却被父母鼓励职业不分高低,这样也是很好的。

  两相对比,似乎立分高下

  而《死亡诗社》,这样一部以威尔顿预备学院背景描述美国中产阶级教育的电影,却告诉我们真相并非如此其实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个模样,无论中国、美国,家长们都希望把持着孩子的人生,做出自以为最适合孩子的选择;而全世界高中生,都背负着同一个期望——考上好大学出人头地

  阶级固化这个词,最近其实频繁出现,这意味底层孩子的上升渠道变得更加狭窄困难,更直白一点,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有些人就出生在别人穷尽一生也达不到的终点

  改变自己人生的方法,最稳妥也最有效的,便是读书。

  在这一点上,各个国家都能达成一致

  电影里的威尔顿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重点学校,如同国内的衡水、黄冈中学,拥有着统一课程、统一的管理超然地位,家长们看重它升学率之高、管理之严苛,纷纷把孩子送了进来,即便如男主角尼尔父母那般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

  所以尼尔不单单被赋予考入哈佛医学院的期望,他的未来已经被安排好了,成为一名体面医生便是他的归宿,这也是他的家庭付出这么大代价必须得到的结果

  医生、律师,两个美国最为高薪最有出路的职业,威尔顿学院的学生大多以此为目标,就像今天我们热衷于金融计算机那般,当我们不知道选择什么的时候,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成为了我们的选择。

  可这真的是尼尔想要的吗?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 Part 02 

  「 好的老师永远都是“别人家的老师”  

  ▼

  伴随着二十年后掌掴老师的新闻上了热搜,毫无疑问,很多人内心对于中学时代的记忆也打开了封存的盒子

  在诸多回忆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评论道:“这么一件小事,这个学生记了一辈子。”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老师可以将其塑造成任何样子,或好或坏,但有一点,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记忆力

  一个人年少时经历的事,如同蝴蝶效应,终会在多年后,在成人的内心掀起风暴

  《死亡诗社》里,负责英文课的基丁老师或许是所有人长大后最想感谢的老师。

  他貌似平凡,但行为却十足惊人

  学生时代大家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撕书,哗啦啦的撕,把那些繁重痛苦试卷撕成雪花从此踩在地上,毕业的时刻,也是大家付诸行动的时刻,可你能想象老师带着你撕书吗?

  基丁老师做到了。

  他认为课本上对于诗歌的评判方式是一种错误

  的确,艺术不能和数学条例理性画上等号,一个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的审美,又怎能拿着别人给出的教条评判艺术呢?

  于是他宣布,撕书吧,把整个前言都撕掉,这不是你们应该记住的东西

  随后,他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的四面墙,到绿茵操场上,到门廊上,总之,无处不诗歌,无处不文学

  如何鉴赏、理解乃至写作,是一位老师正常的教育流程,基丁老师最伟大地方,却在于革新学生们的思想,不要乖乖的坐在桌子前,他率先站在了书桌上,并让每个学生体验这种异类视角——“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还有别的选择,原来除了父母的期望,我们还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理想

  当然,你可以说这位老师的思想是激进的,是浪漫过了头的,可我们的古板早已深入骨髓,猛药倘若不下的重一点,谁又能从中惊醒呢?

  尼尔便醒来了,这个被父母寄予厚望的优等生,却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在于表演戏剧,他享受舞台上的感觉,他热爱文字的表露,他恢复并重新组织了了“死亡诗社”的秘密活动一些青春面孔聚集在隐蔽洞穴里,从他们口中吐出的不是赚钱买房、升职,而是理想和诗歌,这已然足够了。

  可传统教育撞上现代教育,当主流撞上非主流,当理想撞上现实,哪一方才会是最后的胜者呢?

  / Part 03 

   路过的人看到烟,不知我们心里还有一团火 

  ▼

  我们都曾信誓旦旦,说自己绝不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不会有成年人油腻庸俗空洞时光流逝,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看《死亡诗社》,人人期待那个完美结尾——学生们找到自我和理想,人人拥有美丽未来。

  正因为我们的现实太过残酷,我们都在等电影给出我们最想要的结局

  然而最后等到的,却是尼尔因为参演一出戏剧而被父母安排转到军校学习,最终不堪重负,选择自杀;

  基丁老师因为尼尔的死,因为他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被迫离职。

  这,才是现实。

  尼尔就像每个人的青春,我们都曾反叛过,或许违背父母的意愿偷偷改掉高考志愿,或者省吃俭用,用剩下的零花钱买上一本心仪的漫画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拿起画笔

  但渐渐长大了,我们知道公务员是稳妥的选择,知道三十岁就该结婚生子了,知道我们最终会变得和父母一样,知道成人的意义。

  所以尼尔死了,就像我们的梦想在心底凋零了那样。

  但凡能够忍受,但凡能够放下,尼尔也不会拿起手枪对准自己,旁人看到了他因为父母反对他的戏剧爱好而自杀,但我却看到了理想主义之死。

  他的死亡,意味着其他的孩子长大了, 他们不再是围着一起读诗的少年,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学业和未来,选择了背叛和撒谎,即便是被逼着签下指认基丁老师的保证书,他们已然被这个世界所同化,在这场斗争里,他们摇旗认输了。

  可以想象,未来他们将走上父母期待的那条路,成为某某律师,或者某某医生,就像绝大多数的我们一样。

  幸而基丁老师在他们心底燃起的那团火,还没有被熄灭,这也是结局的动人之处。

  这群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站在了书桌上,不顾校长的喝令,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目送基丁老师的离开,他们念着初次见面时的诗歌,那是他们的暗语:

  “哦,船长,我的船长。”

  或许人生就像一次横渡,从一个岸到另一个岸,我们的船有大有小,有精良平庸,只是比起这些,一位好的船长,一个好的领路人,或许才是更重要的。

  即便我们总会变成自己曾鄙夷的模样,可至少我们努力过了,不是吗?

  本期配乐

  Maurice Jarre - Neal

  Maurice Jarre - Bu The Barn from W

  Maurice Jarre - Ticket Switch

  Maurice Jarre - Carpe Diem

  本期插图

  来源于电影《死亡诗社》

  转载授权请后台输入「转载」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分享朋友圈好看

  偷偷告诉你 设置星标  获得福利机会更大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男子20年后拦路打老师:遇到一个好老师,究竟有多重要?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