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朋友圈的一个编辑姐姐收到了人民日报社的offer,她说她看到回复通知的那一刻激动的手抖,热泪盈眶。想进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单位实习,可能是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学生记者后的最大执念,是她的也是我的,一个学电气的妹子有一颗传媒心,这话没错。
拒绝人民网offer后的日子里,我以颓丧的心情苟活到了现在。每天浑浑噩噩半梦半醒,看看电影,写写文案,读读书。
是的,她爸妈拒绝她去接受这个offer,因为深沉的爱。接了这个offer,她就成为了“北漂”女孩中的一人。大概大多数父母都会这样讲,“一个女孩子去那么远干什么?我们也不指望你赚钱,能养活自己就成”。90后的工作不孝有三:不考公、不考教资、不回家乡工作。
她说,她好像被迫成为了一个“不孝”的人。
把这件事情转给我朋友后,我半开玩笑地讲,如果我拿到这个offer,我可能会疯,先哭个一天。看了这条动态,我像个没吃到糖的孩子坐在床上闷闷不乐。
于我而言,那个女孩子已经很优秀了,我却在为她烦恼,想想是一件蛮可笑的事情。
自己傻傻地思考了很久,如果我也遇到了同性质的事情,面对爸妈,或许我的勇气犹如泄了气的皮球,满腔热血也会变凉吧。
二十几岁这个年龄离进入社会仅一步之遥,长期的“象牙塔”的生活让我们与社会产生距离,正当好奇心极强的年纪,我想出去看看,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日趋迫切。
上一年有幸写一篇稿件,接受采访的主人公是一个看起来很接地气的女孩,却异常勇敢,成为了学校踏入西部大地的第一人。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未来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在大多数人都选择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时,她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服务西部。
老实讲我很羡慕她,大二那年也有过服务西部的想法,不过已经被“扼杀”在萌芽阶段。从小到大,一个乖乖女的形象,让我已经习惯自我反驳,服务西部看起来虚幻且不切实际。
还记得她说的话,“这一年的时间对我来说就像是完成了一个梦想,有了一段不一样的经历。每个人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犹豫,想做就立刻就做。”
在这个城市,每一次尝试,都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我就像一只蜗牛,笨重缓慢地前行。
我也相信努力使自己还保有自我,努力不迷失方向,努力在失望中坚定存在。最后,我还是会跟着自己的心走,去追寻“它”,努力做好最大程度的不留遗憾就好。
——“姐妹们,别忘了今晚七点的开会。”——“宝贝,今晚我得看网课,马上要考试了!”——“我一套题还没刷,临阵磨枪呢!”
——“中午约饭嘛,我想念一品家的板栗红烧肉了!”——“宝贝,我这两天跟CC报了面试辅导班,这两天突击,得晚上九点以后有时间。”——“咱周六晚上安排个聚餐吧!”——“我周六就出门考教资,晚上回不来。”——“宝贝,我周日考教资,周六就不在学校啦,要去考前踩点~”
全世界都在考教资,只有我没有。后来那一段时间每天中午要去教室,安安静静担任舍友授课的“评审”,她说,“不去教室没有感觉。”
打开宿舍群聊,不用猜里面都是五花八门的教资“干货”,假装告诉自己今天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在全宿舍都在忙于考教资的氛围下,我就显得格格不入。从前思考事情维度太窄,一直以为师范类专业才会去考教师资格证。现在觉得或许有人是喜欢,有人是随大流罢了。
有人说大学里面一定要考几个证,从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再到会计、教资,才算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
那段时间跟闺蜜谈到这件事情,觉得盲目考教资是真的很疯狂的事情,自己绝对不会做。然而,就在前两天,我接了来自她的一通电话,“教师就是公务员,福利待遇好而且稳定,全家人都希望我这么做。你帮我去报个名吧,我在外面没有电脑。”良久,我说好。
明明感觉彼此长大了,却还在接受爸妈一点点的安排。说起来我与大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因为一些缘故,爸妈不喜欢老师,不喜到什么程度呢,“我要是当了老师,就不准我进家门。”或许这才是我不报考教资的原因,或许我也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1.3”
这条弹窗消息已经四天没回复了,国考成绩已经出了,我还没有想好要不要走这条路,拖延症晚期没得救了。
这两天爸妈也在问我是要考研,还是什么。有一颗想去实习找工作的心,有一颗想去创业的心。
没有完全确定自己是要继续自己的专业,还是另择一条出路,或许还是听从爸妈意见且走且看吧。
看到这里,你觉得90后的工作“不孝有三”是什么呢?
最后借用海子的一段话,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但愿你我都夙愿得尝。
作者 | 侯旭
编辑 | 高梦雅
转载请留言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