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里有句台词是:“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我最近常常在想一件事,这个世界很大,经年漂泊的游子四海为家,年轻时我们不知道自己终将安身何处,故乡和远方,究竟哪里又是家呢?
这个困扰,直到我今天看了许鞍华导演的2019贺岁短片《七里地》,心中的疑问总算有了答案。
这部短片,暖到我了。
《七里地》讲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人的故事,七里地是一段路,而这段路走了七十年。
9分半的短片分了三条线叙事,彼此交织穿插,勾勒出一段温情的故事。
此时镜头一转,房间里爷爷(金士杰饰)独自坐在椅子上翻着老相册,神情若有所思,慢慢陷入了回忆。
第一条时间线,1947年春节前夕。
爷爷一家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落脚的村庄,休整打点后,爷爷在房门外贴上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快要过年了,新家虽寒酸简陋,但贴上了这个福字,便似有一股暖意。
这里曾是爷爷一家人的远方,眼下即将是他们新的故乡。从此爷爷一家人在这里落地生根,生活成长。
第二条时间线,是在1983年春节前夕,爷爷的儿子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这天爷爷驾着马车,送儿子出村。寒冬凛冽,大雪茫茫,但爷俩在车上的对话,却有趣温暖。
儿子笑说,“爹,你都听了多少遍了,咋还没听够呢。”
“你小崽子,你爹我是没听够吗,你爹我是要考察你退步了没有!”
儿子念着念着神情突然落寞下来,“1983年2月16号……这外国人定的报道日期也太不人性了,咋的也得过完年再去啊。”
可分别前,爷爷却对儿子说:“走出去了就不要老是想着回来。”
他把一个写好的福字递给儿子,“没什么可以给你带走的,就带上这个吧,福在哪儿,家在哪儿。”
爷爷的这两句话可谓意味深长。
当年闯关东,爷爷为了生存远走他乡,身上带这个福字,走到哪里,家就安在哪里。如今儿子从这个偏远的小村落走出去了,海外留学走向世界,为了梦想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
爷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走得更高更远,走出去了就不要老想着回来。临近春节,即便无法一起过年,但一个福字带在身上,即便游子身在远方,心系家人便够了。
第三条时间线来到了现在,2019年春节前夕。
看到爷爷正在红纸上写福字,她俏皮地问:“爷爷,我爸当年是不是就揣着您写的福字来到这儿的,然后才有的我呀。”
这个家,曾是爷爷与爸爸的故乡,如今却是孙女素未谋面的远方。
孙女决定和亲戚一起走过去,路阻且长,走着走着孙女就感叹道:“还要走多久啊,这路太长了。”
亲戚笑说,“当年你爷爷闯关东那才叫难呢。”
年轻一代与祖辈父辈自是有所隔阂的。我们没走过他们走过的路,便体会不到他们曾有过的艰辛。
终于到达老家后,孙女才发现爷爷手写的福字落在车里了。
此时再折回去取太晚了,于是亲戚备好红纸与毛笔让孙女来写。
孙女怯怯地说,“我写能行吗?”
“写吧,你,不就代表你爷爷吗?”
祖孙三代,血脉相连。
当孙女终于将写好的福字帖在了故乡的家门上时,这一刻她不仅仅完成了爷爷的嘱托,更完成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传承。
烟花在雪地里格外明亮,爆竹声响,孩童们在身旁嬉笑打闹,此时年味渐浓。
“七里地是一条路,连接着我的家和远方,在这条路上,我们三代人来来回回,走了七十年。七十年中,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很多大事小事,但福,一直都是我们心里不变的信仰。”
因为福到了,家就到了。
看完《七里地》这部短片,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他们一家三代人横跨七十年的故事,为生存而来,为梦想而走,为寻根而归,让人唏嘘不已。
全片一个“福”字贯穿始终,福在哪儿,家在哪儿。贴福字是我们中国人过年团圆的传统,是老一辈的信仰与执着。
我记起我小时候过年,家里总要在门上贴对联,贴福字才有年味。早些年的福字也都是爷爷亲手拿毛笔写的,记得那时还要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
再到后来爷爷去世,有些年家里过年就什么都不贴了。这些年我离家在外,偶有不能回家过年时,父母都会叮嘱我记得在门上贴福,寓意新的一年福到幸到。只是有时候我自己懒,觉得可以贴但没必要吧……到最后没贴心里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空落落的。
如今大都市里的年轻人,虽然过年可能已经不流行贴福字了,但其实我们对 “福”的情结,一直深埋于心。
因为这不仅是我们中国的年俗,更连接着我们与家人的宝贵的回忆。
短片《七里地》中有一幕是当孙女将福字贴在老家的门上后,周围的孩童兴奋地拿起手机来——“扫福啦,扫福啦。”
如今小孩子都懂得在过年时用支付宝扫五福了,我们中国人对“福”的传统与信仰,也会以新的形式源远流长的传递下去。
有些东西从不会消失——
福到了,家就到了。
短片《七里地》,已在今晚8点优酷首发,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点击阅读原文
观看许鞍华导演《七里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