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视频
—
晚上好,我是汤姆。
今年是他结婚的十周年,孩子再过 8 个月就能上小学一年级。偏偏这时候,他遇见了一个更美丽更新鲜的女生,新鲜到让他想要放弃现在的家庭。
他特别纠结,“她更年轻、更漂亮、更有能力,和她在一起我更开心,我似乎更喜欢她,我应该丢掉原来的东西,跟她在一起吗?”
他骄傲地称自己为“连续创业者”。当年“创业潮”兴起时,他就搞了不下二十个项目。最近他一个项目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可他似乎又准备解散团队。
他找我商量说,“没新鲜感了,觉得每天做的事都是重复。这样下去只能赚小钱,根本没办法赚大钱。我必须做更大的事,你说我是不是应该果断换一条路走?”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件事其实有点雷同。
张老板此刻的心动,十多年前就已经在跟他结成婚姻的那个女生身上发生过。他曾经也对那个女孩充满新鲜感,信誓旦旦说要过一辈子。他忍受不了的,其实是日常的细碎、无聊和重复。
新遇见的女生让他以为自己找回了年轻,可实际上,若他抛弃原来的婚姻开启新的感情,很大概率上也会迅速进入倦怠。因为即使他娶了世界上最美的女生,他也同样要面对“生活”。
而梁师兄也不该轻易地因为“没有新鲜感”而放弃那个稍有希望的项目。
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好玩,它代表着进入某个新的领域,每天都会遇到新事物。从租下工作室、装扮这个地方、到跟各种不重样的机构谈事情,所有事都很新鲜,整个过程就像爱情的早期,从牵手到拥抱再到接吻,每去一个新鲜的地方,都觉得充满了乐趣。
可始终有一天,你要开始守业。你要进入那个漫长的循环的、积累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每一个程序你都知道应该怎么做,每一件事你都能预测到会跟多少个人争论。这个过程及其枯燥,熬过去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你熬不过日常的细碎,就没法看到50年“金婚”的场面;撑不过枯燥的积累过程,就永远站不到上市敲钟的舞台。
我不是想说这些所谓的结果才是人生的意义,而是要承认,做所有的事、走任何一条路,都会经历这样的无聊过程。
既然这件事你当初决定了要做,就不要换来换去。很多答案早就出现在身边。
这让我想起“旅行”。
很多人都说自己喜欢旅行。
表达“喜欢”的时候,我们会说自己有多向往北京、多喜欢成都、多钟情于香港之类的。
很可能还没待够几天,他就说:“哦,原来在这个城市生活也这么艰难,还不如我原来的城市呢。”
旅行的确好玩,可以带上自己最夸张、平时不敢穿的衣服,花个几千块,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新城市,你可以暂时不当自己,当一个放肆的人。
选一个不错的住所,住上几天后,你对这个城市的感觉会从一开始的什么都新鲜、陌生,不知所措,到出门时轻车熟路,甚至能和酒店附近的报刊亭大爷打声招呼。
在快要进入循环往复时,你又恰好该回家了,一切都在美好中戛然而止。
这样的旅程你当然会回味无穷,因为从头到尾你都觉得新鲜,就像处在热恋中,和那个人做的每件事都那么特别、有趣味。
新欢和创业,其实就是你旅行时去到的那个新城市。
你真的喜欢吗?不一定。换一个地方就会好吗?也不一定。换个人就会好吗?更不一定。因为这些“新鲜”的背后,埋藏着和原配一样的内核——生活。
如果你在那儿多呆几天,你就会发现,不论是此时的旅游城市,还是远方那个被你称作“家”的城市,只要你想要在那个地方扎根,就逃不掉这件极其“枯燥无聊”的事。
没有人会特别直接坦荡荡地说“我真的喜欢生活”。因为它真的很难。生活意味着要扎根,而扎根需要你去找工作、租房或买房,你要计算出门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对比去哪个菜场买菜更实惠。
一切的一切,无论在哪个城市,哪怕那个城市被媒体们吹得多天花乱坠、多么有可能性、多么有魅力,你都必须面对这一切背后埋藏的生活独有的“无聊”。
所以说得出这句话的人,都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学会了待“旧爱”如“新欢”。只有忍受得了“无聊”,并学会享受那种“无聊”,你才能感受到生活带给你的幸福。
否则你不过是从一件曾经新鲜的事换到另一个此刻更新鲜的事罢了,又或者说,你只是从一件现在厌烦的事换去了另一个未来也会厌烦的事。
所以,当你突然产生什么新的爱好、有了新喜欢的人、想要做什么新的决定时,你最好安静下来好好想想,辨别清楚你此刻的那种“喜欢”,到底是“喜新厌旧”在作祟,还是真的变了心,成为了“热爱”。
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爱那种“新鲜感”,而非这件事本身。
旅行就是一种花钱买来的新鲜感,成本不高,也不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去继续维持,时间到了就回归正常生活。这样的“新鲜感”可以放肆地去追逐,毫无坏处。
可有些新鲜感,追逐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它会带着严重的连锁反应,你在追逐之前要考虑,自己是否能承担得起,比如新的婚姻、创立新的事业等。
这些“新鲜感”背后的本质,是日常的细碎,那些细碎会一片片地聚在一起,巨大、沉重地压到你的身上,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