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苏州密码
我一下子来了精神,让他赶紧讲讲。
我朋友说,他们家原本是书香门第,只不过他爷爷大学时就投笔从戎投身革命了,那个年代是枪杆子出政权,所以他爷爷也一直在下面带队伍,南征北战的。
解放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好多带兵的干部就不适应了,所以组织上急需挑选一些有知识文化的,赶紧补上。
所以在当时,像老爷子这种书香门第的,尤其是大学生,就特别吃香,好多成了大领导的秘书,还有一些下放到地方补了实缺。
他爷爷当年出身不错,能文能武,而且文学素养挺高,平时还有点儿小乔布尔亚主义情调,偶尔在马背上,还要读读张恨水的小说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要偷偷写点儿现代诗,抒发抒发情感什么的。
所以老爷子也对自己的未来抱有了很大期望,想着自己当年偷偷从大学跑到延安参军,惹得家里大怒,要能回到地方,最好回老家做个县长就好了,衣锦还乡嘛。
或者嘛,就去北京,给大领导当个秘书也不错,跟着老领导耳濡目染学几年,下去后级别不会低,以后提拔也快。
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组织上找他谈了几次话,又把他的档案里里外外研究了好多遍,甚至连负伤时在老乡家住过一天,都要详详细细问清楚了,还要派人实地调研清楚了,记录得密密麻麻的。
他当时看这个阵势,就知道自己担任的职务肯定不轻,估计是个大领导的秘书,所以要把祖孙三代都给查清楚了,千万不能让坏分子给混进去。
不过他也不担心,他是最早一批成长起来的干部,这批干部还是压得住的,毕竟有些问题的,早就在大肃反时处理了,所以他还是很有底气的。
不过调查到了最后,他也有些迷惑了,因为组织上开始询问的问题,就不是出身或者业务能力了,而是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比如说你信不信鬼,家人有没有信仰过什么宗教,喜不喜欢看神秘故事什么的。
他自己也照实说,他出身江南世家,书香门第,父辈们从小饱读诗书,信奉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从小是不允许研究这些的。
他母亲那边嘛,虽然也读过一些《女戒》之类的书,其实主要还是喜欢《红楼梦》、《西厢记》这种,他受父母影响,也属于走孔圣人大道,平时喜欢读读张恨水这种。
当然了,他赶紧补充,那些都是偶尔的兴趣,他的信仰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共产主义。
组织上连连点头,说明白,明白,很好,很好!
然后组织上就结束了这次谈话。
他等了好久之后,终于给他确认了职务,并不是主政地方,也不是赴京,而是挂职某个档案所担任所长,去全国各个城市接收一批档案。
他当时很失望,想着估计是自己说错话了,不应该说张恨水那种事情,主席都说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国家百废待兴之际,你怎么敢大谈特谈小乔布尔亚主义呢?
那个晚上,他喝了很多酒,第二天酒醒了,还是慨然赴任。
在他赴任前,组织上又专门找了谈了谈话,他才明白,原来他接收的档案不是那么简单的。
之所以要询问他对于鬼神的看法,以及家人的信仰等,也是因为这批档案太过离奇,生怕他看完后会冲击到他的世界观,影响他以后的仕途,所以也是在千挑万选中选择的他。
可以说,新中国对于这些资料是很重视的,按说解放后,第一时间应该赶紧接收武装力量,银行、工厂,但是他没想到,第一批被秘密接管的,却是这些档案。
组织上给他了一个队伍,全是各行业的精英,不光是古文专家,还有各种密码破译专家,历史学家,甚至还有一些玄学专家等。
他们拿着特殊的特别通行证,开始挨个城市接收相关资料,那些资料库早就被第一时间接管了,重兵把守,列为了军事重地,等待他们接受。
他们挨个城市接收清查相关资料,这种资料嘛,自然是有些城市多一些,有些城市少一些。多的嘛,甚至有一间屋子堆满了档案,少的嘛,也就是一柜子资料。
他来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毕竟像这种千年古城,又留下各种传说的地方,肯定怪事不会少,像隔壁的杭州,也是搞了整整二三间房子那么大。
而且大家都知道,按照中国人做事的习惯,压轴的都是在最后,所以苏州肯定不简单。
他后来回忆,说苏州确实不简单,其他的不说,就是苏州的档案室,都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有得城市,档案室是和军警机构在一起的,也有的资料太多放不下,于是单独在一个地方,但是不管哪个城市,都是重重把手,戒备森严,放在了很严肃的地方。
苏州民居很有特点,延续了明清的古建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别致的苏派建筑。
这里的“粉墙黛瓦”,指的是苏州民居的墙都是白墙,瓦片是黑色的,建筑大多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加上苏州多水,民居依水而建,高低有致,前街后河,所以远远看去,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苏州民居看着有点儿像老北京的四合院,不过还是不同,主要是因为苏州民居多沿河道而走,高低不平,还要考虑朝向,所以都是因地制宜修建,有些是曲尺形,有些是三合院,所以会有有些纵向发展的多进式,或几落多进式民居。
在明朝时期,苏州作为江南第一重地,被曹雪芹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通都大邑、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风物雄丽为东南冠,事实上已经是中国最有权势的两个城市之一。
所以当时许多巨富,以及一些隐退的大官,都纷纷来到了苏州,挂冠饮酒,买房置地,成就诗文美名,也随之打造了许多江南大院。
像名冠天下的苏州狮子林园林,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叔父用80亿银元,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买下来的,当时的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其实就是他们贝家的院子,江南巨富,可见一斑。
而我朋友他爷爷当年,去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那是一个典型的苏式大院,矮矮的白墙,一溜黑檐,外面看着不显山露水的,从两扇精巧的小门进去,里面是一个长廊,假山、池塘,一个曲径通幽的院子。
院子虽然缺少打理,但是看着还是很有一股精气神在,这也是江南大族的风格,内敛、精致、有韵味,是真正的底蕴。
这个院子很大,院子都是按“进”算的,但是江南院子和北京的不太一样,他也没仔细看,反正感觉很大。
院子尽头,有一间屋亮着灯,有人坐在屋里等他。
他这时候也有经验了,一般看守这种资料的,多是懂一些玄学道门的高人,看着痴痴傻傻的小老头,可能就是某个道观的师祖级的人物,不容小觑。
而且苏州这种重量级古城,肯定会有高人镇守,所以他在外面也整了整军装,轻轻咳嗽一声,走了进去。
出乎他意料的是,里面坐着的,竟然是一个年轻人,他穿着一身西装,带着一顶时髦的帽子,胸前露出半截金链子,上面是一个精致的怀表,手里转着一根钢笔,饶有趣味地看着他。
这种打扮,他在上海的租借见过许多,许多外国人,或者一些时髦的年轻人,偶尔也有这种打扮,但是在苏州就比较少见了。
尤其是这种地方,他们或者穿长袍马褂,或者直接穿道袍,还有穿军装的,但是这种洋范儿,确实是他第一次见。
这个年轻人坐的地方,在屋子的正中间,屋子里空荡荡的,除了他的书桌以外,什么家具都没有,到处都是堆的满满的档案资料。
资料实在太多了,连书架子都放不下,就直接放在地上,从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将整个屋子堆得满满的,只剩下一小块书桌的地方,以及一个勉强可以过人的通道。
老爷子才松了一口气,想着苏州虽然也是千年古城,不过也只有这一间屋子的档案,看起来也好整理。
不过他有些奇怪,自己已经进来那么久了,那个年轻人非但没有起身迎接,反而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是那样玩味地看着自己。
他虽然只负责接收资料,其实权利还是很大的,最起码他一句话,就能决定这个年轻人是否还能留下,甚至是否会被关押,所以除了某些老顽固以外,其他年轻人还是对他毕恭毕敬的。
年轻人最后摇了摇头,用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语调,说了一句话:终于等到傻子来接收这块儿了,我终于可以撤了。
说完,他丢给他一大串钥匙,然后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了句“祝你好运!”,然后吹了个口哨,转身要出门了。
我朋友爷爷着急了,说:哎,你去哪儿啊?这些钥匙是做什么的?
他爷爷不明白了:这间屋子里的不是档案吗?
年轻人:这间屋子啊,全是档案的目录。
他爷爷:……
年轻人最后说了一句“对,那把白银的钥匙别动,不然会死很多人的”,然后又打了一个响亮的口哨,大摇大摆地出去了。
他爷爷紧急让人清查了资料,发现这个年轻人说的不错,这间屋子里一直堆到天花板的资料,竟然仅仅只是目录,而真正的档案,几乎堆满了院子的各个房间。
他终于明白,这个档案室为什么要放在这里了,除了这样超大的宅子,就根本没有地方能装得下这些资料。
清查完各处资料后,最后只剩下了一间屋子。
那间屋子并没有堆得满满的资料,只有一个老式的保险柜。
他想了想,掏出来了那串钥匙,其他钥匙都是负责各个房间的,只有这把是特质的,就是年轻人说的千万不要动的那把。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发现柜子里有一个档案袋,上面写了一个,一个特别怪异的文字。
然后我这个朋友就不说话了。
我着急了,问他:那档案袋里到底有啥呀?那又是什么字呢?
我朋友说,那个字比较复杂,是一个很古的字,他当时蘸着酒,在桌子上给我写了这个字:圌。
他说,这个字啊,念“chui”,意思很复杂,有点儿像是盛粮食的一个器具,也有点儿像一个代号。
我问他:这个字为什么被写在档案袋上呢?
他说:我爷爷从始到终,都没有说过这个档案袋里到底放了什么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非常重要,才让他在那个特别紧要的关头,硬是在苏州整整耗掉了三年。
他说:按说苏州是最后一站,我爷爷完成接收工作后,就要回北京述职了。那时候空缺多,他又是老革命,肯定能捞个好位子。不过他因为那个档案,硬是在苏州呆了三年才回去。也是因为这三年,后来也大大影响了他的仕途。
他却摇摇头:一点儿也不可惜。
我问他:为啥?
他反问我:你见过寿命最长的人是多少?
我想了想:差不多是九十多岁吧。
他笑了,笑得异常神秘,然后他一字一顿地跟我说:我爷爷,他活了整整108岁。
===
苏州系列故事第二篇。
今天是双更,“鱼叔怪谈”公众号刚更新了“封门村”系列故事6。
今天之所以双更,也是要和大家道个歉,因为我个人的一个私人原因,最近需要多赚点儿钱了,所以可能会多接一些广告了,甚至包括头条广告。
嗯,如果头条是广告的话,那么故事就在二条,反正只要有广告,就一定会有一个新故事。
广告这种事情嘛,其实每天都有十几家来找,只是绝大部分都被我拒绝了,但是现在要多接一些,可能审核就没那么严格了,甚至像以前慷慨激昂说过不接的“面膜”,要是有一些不错的牌子,可能也会接,也是打脸了。
上次说不接面膜广告,是因为有读者购买了广告面膜后过敏了。不过我说了那件事后,评论区好多专业研究美妆的女读者都留言,说面膜过敏,不太可能是因为面膜的原因,毕竟不管是什么面膜,都不会故意害消费者(毕竟还想持续坑钱嘛),所以应该还是皮肤问题,不适合这个面膜。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失言了,虽然也可以装傻混过去,但是觉得还是给大家正式道个歉好。
当然了,那些害人的P2P、各种鬼基金、打卡游戏、互联网众筹、以及黑五类三无广告等还是坚决不会接的,但是还是很惭愧,所以特别连夜双更道歉。
嗯,还是那句话,接广告越多,更新故事也会越多。
如果头条接了广告,那么故事会在二条更新,一个故事配一个广告的原则永不会变。
很惭愧,祝大家早安。